- 樹之生命木之心
- (日)鹽野米松等
- 2990字
- 2019-01-25 10:44:43
老料是寶
老料是什么?老料就是你摸上去,它是溫暖的、柔軟的。我們做解體維修的時候,會接觸到不同時代的材料。從前的人對于木材的用法,以及對待木材的態度,包括思考問題的方法,都能通過材料看得到,這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木材的用法上,先代匠人的絕妙之處是現代工匠難以望其項背的。
我們在修繕古建的時候,會進到法隆寺和藥師寺的塔身之中,塔的內側與外部不同,進到里邊之后它的結構就會一目了然了。從外邊看上去無論多么光鮮亮麗的建筑,一進到里邊,你會看到大量的木料重疊在一起,但這些木料都是經過計算而重疊在一起的。為了支撐塔身的重量,首先要削出木料的棱,從這些棱子上邊就能看到古代工匠們是如何對待材料的了。那些有癖性的樹材也都被很好地活用在了上面,它們有的往左擰,有的往右歪,但都被很有效地用在了塔的木構之中。
這些寺廟自創建以來,適逢大的時代就會有大規模的解體維修。而每到這個時候,你就會看到當時的工匠用了什么樣的木材,他們又是怎樣對待建筑的,時代不同,這些也都不同。
隨著時代的推進,你會發現,越是接近現代,工匠們的思想越是變得不純凈。“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和發揮扁柏的特性”,這樣的用心已經沒有了,已經完全無視祖先用長年的經驗積累起來的智慧,以及對待木構建筑的態度。經他們的手營造的建筑,也變成只注重裝飾而忽視實際品質的中看不中用的建筑。日本古建中用到的樹材不僅僅是扁柏,還有鐵杉、櫸樹、松樹,這些樹材都會用到。祖先們選擇用木構來建造房屋的理由和對待建筑的精神都被遺忘了。近代工匠對待樹材的不認真態度,只注重形式的浮躁心理,我們在進行解體大修理的時候都會有深刻的感受。
通過木頭上遺留下來的工具的痕跡,我們不但能看到當初建造它們的工匠的技術,同時也能看到他們的精神。我們能透過工匠用錛子錛過的痕跡、鑿子鑿出的榫眼這些他們不經意間留下的痕跡上看出他們的用心。飛鳥時代既沒有鋸條也沒有切割機,但是匠人們不但要把大樹鋸開,還要再把它們切割成板子呢。因此,如果不了解樹材的癖性是不可能完成這些的。不像現在,無論什么樹材一概用機器強行地切割鋸斷。
那時候的匠人考慮的是,什么樣的樹材要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得到什么性質的板子。用他們的方法制造出來的板子表面不但光柔滑溜,還會很有力量,柔和但很有韌性。雖說只是一塊板子,但是它更大的作用,是要跟周圍其他板子契合,同時還要跟支撐它們的柱子以及其他建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來完成支撐整個建筑的任務。他們所有的這些考量,在我們做這些古建的解體和修復的過程中,都會看得清清楚楚。
但是,這一切的“用心”和“專心”從室町時代(1336—1573)開始就慢慢地沒有了。首先,這個時期的工匠已經不再重視樹材的性質。也因此,建筑很容易就腐朽了,不修理的話很容易就會塌掉。而這個現象最嚴重的時期,是江戶時期(1603—1867)。
我在維修慶長年間(1596—1615)的古建時看到了太多的這種情況。那時候,工匠們很有可能深受諸侯百官的壓榨,在預算嚴重緊縮的狀況下營造宮殿,因此,已經顧不上自己所建造的這個佛殿是否做到了在“敬仰神佛”、是否能“傳達圣德太子的精神”。他們只顧把它好歹建完就算完成任務,而且還要盡可能地省錢。看看那時候匠人們用的釘子就知道了,多細,鐵的質量也很差。也許還因為,那個時期內戰頻發,鐵都被拿去造武器了。不僅如此,那個時期的建筑一看就知道,工匠們并沒有拿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去營造一個建筑。
就拿屋檐、塔檐來說吧,從屋檐延展出去的那段木頭經過長年的風吹日曬,前端的部分一定會受到損壞。如果只修理那一小段,對于這種結構式的建筑來說是沒那么簡單的。但是僅僅因為那么一小段壞了,就更換整個部分又很可惜,而且其實工程量也不小。因此,古代的工匠們想到了把這部分的木材加長,并一直延伸到后邊。如果前端腐朽壞掉了,就把那部分鋸掉,然后再把縮在后邊的拉出來。這樣就可以再堅持相當一段時間了。他們懂得如何珍惜并長久地使用樹材。
其實這是很小的事情,但這樣的小事很容易就被遺忘了。即便知道,如果預算和其他方面被人控制了,那么工匠們只想到完成任務,不可能還有心去體諒該如何使用木材這樣的事了。因為這一切都是在上邊的指令下進行的。
看江戶時期的古建和那時候的維修能明顯地感覺到,匠人們對待木料的做法是多么散漫,想法也幾乎跟現在一樣。但是木頭是誠實的。你的手藝最終會在它身上留下痕跡,連同你的思想也會一起留下。所以,木頭就是這樣不可思議,能留下痕跡的。
有的時候,古老的樹材會被使用好幾次。最初在一個地方用過的木材,在維修的時候,可能又會被用到別的地方。而當時留下的釘子的痕跡,在重建新建筑,或決定建筑樣式的時候會起到很重要的參考作用。這樣的事,只有確實使用了木料和釘子的工匠們才能懂得。我曾經為此沒少跟專家學者發生爭論。在學者專家們看來,釘子的痕跡能有什么參考價值?而實際上,釘子的釘法每一根都不一樣。光調查釘子的排列方法就能了解很多事情。哪種樹材在釘釘子的時候,選擇什么位置,這些一看就知道了。
古人在營造建筑的時候會使用很多古樹。不了解情況的人就會說這是浪費資源,應該節約財政開支。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就拿扁柏來說吧,它在成為建材之后還在繼續生長呢,即使經過了上千年,如果你用刨子刨一下,它那種獨特的香氣還會出來呢。對古建進行解體的時候,把房頂上的瓦掀開,拿掉鎮石,塔的角木竟然能在幾天后恢復到從前的形狀,所以我們常說樹木始終都是活著的。也因為如此,讓樹材盡可能地發揮它們生命最后的余熱才是我們工匠真正的工作。可見古代匠人們是多么會有效地活用古樹。
不僅如此,有很多時候還因為它們古老,所以必須要用。年輕的樹木砍伐下來以后雖然經過了干燥處理,但還是很任性的,癖性很難被克服。當然了,千年的樹也會有千年的癖性。這一點我們人也是一樣吧。新的樹材不但量少,很多樹的樹干還有可能是空的。樹經過很多年是會慢慢收縮的。作為一個工匠,說實話,我們還是更愿意用那種踏實而穩重的樹材。這樣一想,古樹的癖性就顯得柔和多了,它們聽話,沒有奇怪的個性,用在建筑上是很好的建材。
這樣的木材用來做佛龕或者工藝講究的細活也是很合適的。因為這些東西需要經得起年代的歷練,所以就要選這樣的木頭。那樣的樹干表皮的顏色看上去穩重又溫和,帶著很有品位的色調。而這樣的色調只有古樹才會有。漆器的工藝品不是要往木胎身上刷漆嗎?如果用年份短的樹材,水分還沒有完全干透就往上刷漆的話,時間一長,這種漆器就會腐爛。但如果是用古樹材做的胎體,由于水分已經干透了,所以表面看上去就很光滑和柔軟,刷上漆會很溫潤,不會顯得生硬,那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好東西。
建造木結構的建筑如果不讓用老樹,那可太不合情理了。“凡是老的都是不好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新的樹材擔負不了重要的使命。如果工匠很長時間不用古材建造房屋的話,就會失去識別古樹材身上那種特別的品性和氣質的能力,更不可能很好地活用他們。那就太可惜了。這怎么行呢?這么優秀又結實的好材料不被重用的話是罪過啊!連這個道理都不懂的話還談什么資源保護呢?那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嗎?
總之,古材是寶。像寶石和金子那樣的資源,挖一挖還是會出來的,但是古樹材的資源可是有限的啊。
能夠用在建筑上的木料,要想讓它達到最合適的干燥狀態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時間。但是現在的人等不了這么久,所以那些樹剛被砍伐下來馬上就把它們制成建材使用了。這么一想,丟棄古樹材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