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樹之生命木之心
  • (日)鹽野米松等
  • 3218字
  • 2019-01-25 10:44:42

向飛鳥時代的木匠學習

扁柏雖然耐久性強,但是如果使用不當的話依然不能持久。日本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沿用的是把柱子直接立在地里的“掘建式”這樣簡單的營造法,這種營造法建造出來的建筑,即使是再好的扁柏也不可能長久維持。法隆寺和藥師寺的東塔之所以能維持上千年的歷史,完全是那個時代工匠們智慧的體現。

現在的人們崇尚科學,認為從前的東西古老,知識過時,不夠精準,因此都不把這些智慧放在心上。我覺得這是不對的。之前不是有專家說水泥是半永久的材料嗎?現在的人也都這么認為吧?因為科學家和專業人士都這么說了,誰能不信呢?于是,出現了大量的用水泥建造的房屋。但是,我不這么認為。水泥的材料是由石灰、沙子和水組成的吧?我不認為這樣的一種結合體能夠讓建筑維持長久。最多能夠維持三百年就已經是很好的材料了,哪有那么容易,即使是加入了鋼筋也不可能成為半永久性的。就在前不久,還有學者認為,為了保持建筑的長久應該在古建的修復中使用鋼筋。

通常,大多的人都會堅信新的事物是正確的。但是,古老的東西也有好的。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丟掉了很多寶貴的東西,過度地強調學問而忽視了經驗。這一點到現在依然沒有改變。

但是,我們現代人的技藝根本無法趕上一千三百年前飛鳥時代建造了法隆寺的工匠們。飛鳥時代的匠人們靠他們的智慧總結出了樹材的活用方法。耐性的長與短,取決于樹木在成為建筑材料時的活用方法。那是成為建材以后的樹的另一個生命。當它們被用于建筑中,用來支撐一個龐大的建筑時,它作為建筑材料的另一個生命就開始了。

飛鳥時代的匠人,不但要了解每一棵樹的個性并很好地活用它們,同時還必須要了解日本這個國家的風土。他們要建的,是能夠對應日本風土的建筑。在刮風下雨、既熱又寒、冰霜、地震這些無所不有的自然環境下,他們希望自己建造的房子能維持上千年。當然,那個時代的工匠,在建造當初未必意識得到自己要建的是一個能夠耐住千年的建筑。但是他們一定相信,只要認真一絲不茍地建造,這個建筑就一定能耐久。

我常說我們日本的古建都來自中國大陸,但是又有所不同,相比較大陸的古建,你會發現,日本建筑的檐端部分都比較長。雖說中國曾經是日本古建的原點,但是在中國,像法隆寺這樣古老的木造建筑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山西佛宮寺的八角五重塔山西佛宮寺的八角五重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亦名應縣木塔、釋迦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釋迦塔塔高六十七點三一米,底層直徑三十點二七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三千立方米,兩千六百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是中國國內目前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木塔。它建造的時間相當于日本的平安時代平安時代: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今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的四百年。894年,日本廢止遣唐使后,發展了日本獨特的國風文化。。因此,在中國已經無法找到法隆寺和藥師寺建造伽藍時作為范本的古建了。

把應縣的木塔跟日本的古建相比較,有個很有意思的發現,我要說一說。

佛宮寺可以說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造建筑,看圖片和圖紙就能發現樹材切割得很粗大,榫卯的構造也很雄渾,可以看出跟法隆寺、藥師寺屬一脈相承之作。但是,這么大型的古建要建在日本是無法想象的。

佛宮寺的五重塔直徑是七十五尺八寸,高二百零八尺,初重初重:塔的最底層。的面積是一百四十八坪。坪:日本傳統計量系統尺貫法的面積單位,1坪約等于三點三平方米。

而法隆寺五重塔的高度只有一百零八尺,初重的面積也只有十二點五坪。雖然不是八角形的但也是五重塔。從面積上看佛宮寺塔是法隆寺塔的十一點八四倍。但是,雖然面積相差很大,佛宮寺塔的高度卻僅是法隆寺塔的高度的一點九三倍。這樣看來,佛宮寺五重塔是屬于又粗又低,而法隆寺五重塔是又細又長。中國的五重塔看起來粗壯一些,日本的看起來更偏纖細。

除了法隆寺的五重塔以外,日本還有一處八角的三重塔,在長野縣小縣郡的別所,有一個安樂寺。這里的塔就是按照佛宮寺建造的,只是沒有五重而是三重。

這個塔的直徑是十三尺五寸二分,高是六十一尺五寸五分。從平面面積來看,佛宮寺塔是它的十一倍,高是三點三八倍。因此能看出佛宮寺五重塔是多么雄壯威武。

但是,我要說的是這兩個塔的形狀,相對于平面的面積,它們在檐端的長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佛宮寺塔的平面面積是一百四十八坪,檐端的面積是一百零七坪,占百分之七十二點三。

再看同樣是八角的法隆寺的“夢殿”,平面的面積是三十一點八坪,但是檐端的面積卻是四十八點二坪,占了百分之一百五十二,也就是說檐端居然是建筑平面面積的一點五倍。安樂寺三重塔的這個比例是大約四倍之多,而法隆寺的五重塔已經達到了四點三倍。

遺憾的是,在中國除了佛宮寺以外已經很少看得到更古老的木造建筑了。從佛宮寺的五重塔我們能看出來,它們的塔檐是很短的。那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飛鳥時代的匠人們的確是將中國的寺廟作為范本,但中國寺廟的房檐都是短的。

上:安樂寺三重塔

中:塔身內側的木結構

下:東大寺Shizhao/攝

法隆寺五重塔Nekosuki/攝

房檐短,這跟中國的風土有關。中國是大陸性氣候,雨水少,又因為很多建筑是石造和磚造的,因此不需要太長的房檐。但是我們飛鳥時代的祖先在以中國建筑為范本的同時,建造出來的法隆寺的房檐居然是整個建筑的四倍,你覺得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個建筑,房檐越長越難建造,因為房檐越長屋頂就會越重,支撐屋頂的椽子也會越長。這樣一來,問題就出來了,怎么才能支撐得住房檐呢。不可能單純地延長房檐。況且,延長房檐是有很大的風險的。但是他們竟然冒著風險,而且還不是延長一點,竟然使檐端面積增加到四倍之多。

我覺得這一點正說明了飛鳥時代匠人們的智慧和他們對于樹材的態度。

飛鳥時代的人最了解自己生活居住的日本的自然環境,他們深知身為大自然之中一分子的自己更需要什么樣的建筑。

日本風土的氣候特點是雨水多、潮濕,于是工匠們考慮到把屋檐延長可以防雨,把建筑的基礎加高可以防止來自地面的濕氣。他們不再建造自古以來的傳統“掘建式”建筑了,而是吸收了來自中國大陸的“礎石式”的建造方法。這是因為飛鳥時期的匠人們真是太了解自己國家的自然風土了,這是在大陸建筑的基礎上的一次創造。

我們現代的人需要從飛鳥時期的匠人們身上學習很多智慧,包括木結構,他們關于木料使用的智慧真是了不起啊。也正因為他們的智慧,才讓法隆寺的七個伽藍都完好地保留到了今天,藥師寺的東塔也保持至今,別忘了那可是它們創建當初的樣子啊。因此那個時代的工匠們的智慧通過這樣的建筑足以得到證明了。何況這些建筑不僅僅是保留下來了,還結實地屹立在我們的面前。它們的美在今天都沒有任何的改變。

但遺憾的是,飛鳥時代匠人的智慧并沒有得到延續。飛鳥時代的建筑讓我們看到的是堅實的美,而白鳳時代飛鳥時代:約始于公元593年,止于遷都平城京(今奈良)的710年。在藝術史上,慣以大化改新(645年)為界,將之斷為飛鳥時代和白鳳時代。的建筑讓我們看到的是成熟的美。這些保留至今的建筑都是偉大的建筑。但是到了天平時代(公元710—794)能保留下來的就只有作為國分寺總寺的東大寺東大寺:位于平城京以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也是日本全國六十八所國分寺的總寺院,距今約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741年圣武天皇下詔仿中國寺院建筑結構興建。因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所以被稱作東大寺。曾于1180年和1567年兩次遭兵火,經歷代多次修繕。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曾在這里設壇授戒。的轉害門了。南大門重建于鐮倉時期(公元1185—1333),安置大佛的大雄寶殿是元祿時期(公元1688—1703)修建的。

當時在全國上下修建的眾多的國分寺至今已經一個都沒有了,只留下了伽藍的遺跡,很不可思議吧?當然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被戰火燒掉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全國最優秀的工匠都被集中到建造作為國分寺總寺的東大寺那里去了。地方上的國分寺缺少優秀的工匠,因此,營造工藝上出現了欠缺。當然也許還因為是天皇下的圣旨要求各地都興建國分寺,各地都突擊趕建,于是從用料到技術都不夠完善,質量也就得不到保障了。工匠們沒有充分的時間嚴守“按照樹材的習性構建”這樣的宮殿工匠應該遵守的口訣。

一個建筑,它一定要經得起大自然的風霜雨雪才行,因此在構造上要非常嚴謹才對。飛鳥時代的建筑在構造上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用人來比喻的話,那個時代的建筑就是橫綱橫綱:日本相撲的最高級。級的。相撲的橫綱不就是除了全身那僅有的一根布帶,什么裝飾都沒有,還能氣勢威嚴地站在那里嗎?那個氣勢讓人看上去就很有威力和感召力。古代的建筑,匠人們在結構它們的時候,會考慮讓木頭的前端伸到柱子的外邊,以支撐屋檐的重量,這也構成了日本獨特的建筑美。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開始遺忘這個祖先留下來的傳統的主體結構,而更多地在裝飾上下功夫了。因為這樣做了,就會被推崇為對新生事物的追求。人們開始扔掉曾經的審美。

法隆寺工匠的口訣中有一條就是“不要遺忘建造伽藍的基礎”,那正是在告訴我們佛塔、大殿本應該是什么形狀,木材本應該怎么挑選、怎么用。那里邊是無數匠人的經驗積累起來的智慧,是棟梁的心得。那都是飛鳥時代的工匠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迦县| 成安县| 休宁县| 陇西县| 江口县| 安泽县| 永川市| 手游| 扶沟县| 托克逊县| 泰安市| 古蔺县| 东乡族自治县| 固镇县| 海原县| 东台市| 通山县| 广饶县| 新兴县| 延庆县| 东光县| 富川| 昌图县| 新乡县| 新乡市| 长治县| 德清县| 营口市| 阳高县| 峨山| 建德市| 瓦房店市| 绥宁县| 三亚市| 龙岩市| 锦州市| 台江县| 洛阳市| 朔州市| 浦城县|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