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中國佛教凈土觀念的類別與轉型(1)
-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方立天文集·第五卷)
- 方立天
- 5506字
- 2013-10-23 20:10:14
印度佛教凈土說略述
凈土,“凈”是清凈、潔凈的意思,凈土是指被凈化的國土,也就是凈化眾生,遠離污染、穢垢與惡道的世界,是佛、菩薩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眾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凈土和佛土(佛國、佛界、佛剎)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首先,佛土有兩層意義,一是佛所居住的地方,一是佛教化的國土——凡夫居住的世界(穢土),只有第一層意義的佛土才是凈土。其次,凈土并不就是佛土,如佛典上講的彌勒菩薩的兜率天、觀音菩薩的補陀洛山(在中國有以補陀洛命名的普陀山)等都是凈土,但不是佛土。
凈土思想是涅盤學說的必然發展。涅盤作為佛教的人和理想,重在解脫對生命的執迷與貪戀,凈土則是眾生解脫后的一個去處,是一個來生享受幸福安樂的理想空間。凈土思想也和大乘佛教佛身說的演變、多佛觀念以及菩薩信仰直接相關,這種關聯推動了不同派別、不同經典提出各自的凈土、佛土的思想,其中重要的有極樂凈土、彌勒凈土、凈琉璃凈土、華藏世界和三種佛土等學說。
(1)極樂凈土。大乘佛教宣說,西方有無數的凈土,極樂凈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也稱西方凈土。這是阿彌陀佛教化的國土,據說是本于過去世的法藏比丘所發的誓愿而建立的,因位于我們所在的西方,中間相隔十萬億佛國土,故稱?!皹O樂”是安樂、安養、快樂的意思,極樂凈土是充滿安樂、祥和的清凈世界?!栋浲咏洝泛汀稛o量壽經》宣揚,極樂世界的自然環境優越非凡,理想宜人。這個世界以七重護欄、七寶行樹、七重羅網圍繞四周,堅固無比。到處是閃光耀眼的金、銀、琉璃、水晶這四種寶石,又有由這四寶和珊瑚、瑪瑙、琥珀即七寶砌成的七寶水池。池中蕩漾著清凈、甘美的功德水,里面的荷花閃耀出青、黃、赤、白等各種華光。殿堂、樓閣、精舍也都用七寶建成,莊嚴而華貴。天上有由阿彌陀佛化作的百鳥,啾啾而鳴,發出弘揚佛法的聲音。地上的樹木隨風搖曳,也發出美妙的沙沙聲,大家聞聽此聲就會生起念佛、法、僧 三寶的愿望。往生在極樂世界的佛弟子享受這種種快樂,外表形相如佛一般美好且具神通,心中清涼愉悅,聞法即得開悟。極樂凈土信仰對于北傳佛教影響很大,極樂世界成為中國、日本等國民間信仰的普遍歸趣。
(2)彌勒凈土。《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闡揚彌勒信仰,謂彌勒菩薩的住處為彌勒凈土。經稱,彌勒出生于婆羅門家庭,后皈依釋迦牟尼,先于釋尊逝世,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于兜率天。彌勒菩薩將秉承釋尊的囑托,于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盡時,下降人間在龍華樹下成佛,并代釋迦牟尼說法。兜率天即彌勒凈土,為欲界六天[注釋:欲界六天為:四大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和他自在天。]中的第四天。兜率是梵語Tusita的譯音,意譯為滿足、妙足。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屬欲界天,為天眾所居。兜率的內院是即將成佛的菩薩的住所,過去釋迦牟尼身為菩薩時,也是從此天下降人間而成佛的,現在是彌勒菩薩住此宣說佛法。隨著彌勒菩薩成佛觀念的流傳,印度古代兜率信仰也日益盛行。
(3)凈琉璃凈土。與西方極樂世界相對應,同樣莊嚴美妙的東方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國土。據《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載,凈琉璃凈土是藥師佛居住教化的國土,這里所有的地面都由琉璃鋪成,而城闕、梁柱、斗拱、周匝羅網則都以金、銀等七寶所成。藥師的身體也如琉璃一樣,內外明徹,光明廣大。在這國土里沒有女人形,也沒有貪欲、惡道,清凈而無穢。據經載,藥師佛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愿,愿為眾生解除疾苦,引導眾生獲得解脫,后依此愿而成佛,住琉璃世界。又載,藥師佛的誓愿是不可思議的,若有人患重病,將臨死亡,其眷屬在病人臨終時晝夜盡心供養成禮拜藥師佛,念誦《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四十九遍,點燃四十九盞燈,供奉四十九天的五色彩幡,病人就會起死回生。若眾生平日經常持誦《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不斷稱念藥師佛名號并廣修善行,死后就可往生凈琉璃凈土。
(4)華藏世界?!度A嚴經》宣揚,毗盧遮那佛修菩薩行時所成就的凈土為華藏世界,簡稱“華藏”,全稱“蓮花藏世界”。因其是自蓮花中生出或含藏于蓮花中的世界,也即蓮花所象征的世界,故稱。據載,華嚴世界是由無數風輪所支撐,最上面的風輪能持香水海,海中有大蓮花,蓮花中就含藏著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四周有金剛輪山環繞,大地由金剛所成,堅固、清凈、平坦。大地中又有無數香水海,每一香水海中又有無數世界。華藏世界中央的香水海中又有大蓮花,蓮花上有無數世界,佛就居于其中,眾生也住在里面?!度A嚴經》稱,由于整個華嚴世界莊嚴美妙,光明燦爛,所有居住在里面的人都有佛性,只要勤于修習,一旦張顯本性(佛性),就會成佛。
(5)三種佛土。如上所述,唯識學派主張佛有性身、受用身、變化身三身,相應地佛身也各有所居;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是為三種佛土。法性土,指法身所住的真如法性土,“法性”就是理,真理,也就是以真如理為佛土,真如理或理就是土。自性身以真如自性為身,法性土以真如理為土,實際上法性土和自性身的體性毫無差別,都是非物質、非實體的,也是無處所、無形量的,同時又遍于一切,無所不在的。自性身與法性土的區別是,前者是指佛能體證的覺悟,后者是指體證的內容,兩者的角度不同,佛的覺悟與覺悟的內容不可分離,并非自性身以外另有法性土。受用土指的是受用身所居之土,也就是佛或菩薩受用法樂的凈土,也稱為報土、報地。佛變化身所居之土,稱為變化土,略稱化土。這是佛以大慈悲力隨諸菩薩、聲聞、緣覺和六道眾生的機宜,化為或大或小,或凈或穢等各種佛土。
印度佛教的凈土說,描繪了諸佛、菩薩所在的莊嚴美妙的清凈世界,與眾生所在的現實世界構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鮮明的對比,成為一種超越現實的理想世界的典范。從人類的本性來考察,人總是祈求幸福、渴望永生的,與早期涅盤說的灰身滅智的寂滅境界不同,凈土說為人們描繪了未來的幸福美景,點燃了生命的希望之火。凈土世界成為人們內心渴盼的對象、追求的目標,從而也成為了民間佛教信仰的基本內容。
彌勒凈土信仰的興衰
如上所述,凈土觀念與佛身觀念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佛教學者的凈土觀念也是隨著佛身觀念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的。最初盛行的是彌勒信仰,后來彌陀信仰與彌勒信仰發生論爭,并取而代之,逐漸成為主流。由于天臺、禪等宗派與彌陀信仰結合,約自中唐以來,唯心凈土觀念又日益流行,并成為此后中國佛教凈土思想的主導觀念。迄至近代,則衍化出人間凈土的思想。
中國佛教的彌勒凈土信仰始于晉代有關佛典的傳譯。南北朝時,彌勒信仰就在上層社會和民間流傳開來,彌勒菩薩成為先于阿彌陀佛的信奉對象。彌勒凈土信仰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是彌勒身份及其境界所產生的強大吸引力。彌勒具有兩重身份,一是現今還在兜率天宮說法的彌勒菩薩,一是將來下生人間的彌勒佛。與這兩種身份相應也有兩種勝境,一是上生兜率天的天上勝境,一是下生成佛的人間勝境。
如前所述,彌勒菩薩居住的妙圣而莊嚴的兜率天,是早期中國佛教學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據載,最早提倡彌勒上生信仰的典型人物是東晉名僧道安(312-385),在他的倡導下至少有包括曇戒在內的八位弟子也都專修彌勒兜率凈土。此后在北方地區和江南一帶,又都相繼有不少追隨者。迄至隋唐時代,天臺宗人智顗、灌頂,法相唯識宗人玄奘、窺基等著名佛教學者也仍然奉持死后上生彌勒兜率凈土的信仰。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就彌勒下生的人間凈土描繪說:
其地平凈如琉璃鏡?!蠼鹑~華、七寶葉華、白銀葉華,華須柔軟,狀如天繒。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軟如天綿。叢林樹華,干果美妙,極大茂盛。……城邑次比,雞飛相及?!腔弁?,五欲眾具,快樂安隱(穩),亦無寒熱風火等病,無九苦惱(即九種災難),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極妙安樂,游深禪定以為樂器。[注釋:《大正藏》第14卷,429頁上。]
這是說,彌勒未來降生的人間世界,大地平整,花果飄香,人們健康長壽,快樂安穩。沒有水火、刀兵、饑饉等各種天災人禍。該經還說,當彌勒佛從兜率天下生人間時,大地一派光明,處處五谷豐登,百姓康樂幸福。彌勒將在華嚴樹下三次說法,使廣大民眾得以解脫。彌勒下生信仰給人們帶來了福音,不僅在佛教界,而且還在統治者和下層民眾中引發出強烈的反響。如武則天就利用這種信仰,儼然以彌勒化身自居,在改唐為周時,自稱“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慈氏”就是彌勒。下層民眾則利用彌勒下生信仰來造統治階級的反,他們打著“彌勒下生”的旗號反對隋唐王朝。彌勒信仰的特殊魅力使它得以在當時興盛一時。彌勒信仰的發展,也使最高統治者敏銳地感覺到了它對自身統治的負面影響,引起了他們的高度警覺和關注。唐玄宗就頒發了《禁斷妖訛敕》,明令禁止“假托彌勒下生”的名義從事各種不利于王朝統治的活動。這一舉措給了彌勒下生信仰以沉重的打擊。此外,彌勒信仰還遭到佛教內部彌陀信仰思想的不斷沖擊,在這內外雙重壓力之下,彌勒信仰也就漸趨衰落了。
彌陀凈土思想的歧解
隨著彌陀信仰經典的譯出,彌陀凈土學說在中國逐漸流行起來,同時在解釋說明上也出現了不同的觀點。據史載,東晉慧遠與其師釋道安不同,他轉而信奉阿彌陀佛,他曾率弟子、同道多人發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同時代的僧肇、竺道生因深受鳩摩羅什傳授的般若學說等影響,卻不講遠在西方的極樂世界。僧肇說:“夫如來所修凈土,以無方為體,故令雜行眾生同視異見。異見,故凈穢所以生;無方,故真土所能形。若夫取其凈穢,眾生之報也;本其無方,佛土之真也。豈曰殊域異處,凡圣二土,然后辨其凈穢哉?”[注釋:《佛國品第一》,《注維摩詰經》卷1,《大正藏》第38卷,334頁中。]“無方”,無確定的方所?!半s行”,泛指修習三學、六度等善行?!爱愐姟?,指因煩惱而生起的見解。僧肇在這里說,佛的凈土是無確定方所的,眾生因修習的結果不同而有凈穢的區別,凈穢是眾生的不同報應,是心的不同影響,并不是真正有凈穢二土或凡圣二土的對立和區別。僧肇又說:“夫行凈則眾生凈,眾生凈則佛土凈。”[注釋:《佛國品第一》,《注維摩詰經》卷1,《大正藏》第38卷,335頁中。]“凈土蓋是心之影響耳。”[注釋:同上書,337頁中。]這都是說他不贊成離開眾生的修持去另求佛國凈土。竺道生著《佛無凈土論》更明確地宣布佛無凈土。為什么這樣說?如前所述,竺道生認為法身是無色的,既然法身無色無形,自然也是無土的:“無穢之凈,乃是無土之義。寄土無言,故言凈土。無土之凈,豈非法身之所托哉?”[注釋:《妙法蓮華經疏》,《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23套第4冊,410頁中。]意思是說,凈就是無土,是無所謂凈土。就土來講,姑且稱為凈土。其實法身并不是寄托在凈土上面的。竺道生認為,佛經上講凈土,完全是為了教化眾生的需要:“凈土不毀且令(原作‘今’,改)人情欣美尚好。若聞凈土不毀,則生企慕意深。借事通玄,所益多矣?!保圩⑨專骸睹罘ㄉ徣A經疏》,《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23套第4冊,410頁中。]凈土說只是一種教化眾生的方便說法,并不是真正的佛理。
隋代的慧遠、智顗、吉藏也都在佛身觀的基礎上,紛紛提出對凈土的具體看法?;圻h在《大乘義章》卷19《凈土義》中解釋說,凈土里住有佛,也住有眾生,他把凈土分為事凈土、相凈土、真凈土三種。事凈土為凡夫所住,相凈土為聲聞、緣覺、菩薩所住,真凈土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和諸佛所住?;圻h又把真凈土分為真土和應土兩種,真土又分為法性土和實報土兩種,應土則又稱為圓應土。他認為法性土、實報土和圓應土分別與佛的法、報、應三身對應?;圻h認為阿彌陀佛并不是壽命無量,而是應身佛。阿彌陀佛的凈土,一方面是凡夫于煩惱中發菩提心,藉修行感得的世界,是事凈土;一方面是佛藉大悲愿力及其修行而得的世界,是真凈土。[注釋:詳見《大正藏》第44卷,834頁上~837頁下。]
天臺宗創始者智顗進一步提出四凈土說:一是法身土,是常寂光土,又作寂光土,是成佛者所住的國土;二是報身土,是實報無礙土,又作實報土,是實地以上的菩薩所生的國土;三是有余方便土,是應身土的一中,為聲聞、緣覺及菩薩方便道者所??;四是凡圣同居士,也是應身土的一種,它又分為穢土和凈土兩種,穢土是娑婆世界,凈土是極樂世界,這二者都是凡夫和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圣者居住的國土。[注釋:詳見《維摩經略疏》卷1,《大正藏》第38卷,564頁中。]智顗與慧遠的觀點相同,也認為阿彌陀佛是法、報、應三身中的應身,阿彌陀佛凈土是凡圣同居土。三論宗的創始人吉藏(549-623)與慧遠、智顗的凈土思想一致,認為阿彌陀佛凈土,既是修行后得的報土,又是為眾生而應現的應土,是凡圣同居的凈土。[注釋:詳見《觀無量壽經義疏·明凈土第五》,《大正藏》第37卷,235頁。]
自北魏曇鸞(476-542),經隋代的道綽到唐代的善導,凈土一系都把阿彌陀佛看作是法、報、應三身中的報身,視凈土為超越世俗世界的報土。道綽和善導不僅強烈反對阿彌陀佛凈土是應土(化土)的說法,甚至還主張彌陀凈土優于彌勒凈土。這都構成為凈土宗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
關于阿彌陀佛凈土,道綽是這樣說的:“今此無量壽國是其報凈土,由佛愿故,乃該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瓎栐唬骸畯浲觾魢仍莆辉撋舷?,無問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無相得生,為當凡夫有相亦得生也?’答曰:‘凡夫智淺,多依相求,決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報化佛也?!保圩⑨專骸栋矘芳肪砩?,《大正藏》第47卷,6頁中、下。]“上下”,指圣人凡夫。道綽認為,阿彌陀佛凈土是報土,由于阿彌陀佛愿力之強大,圣人凡夫都得以往生,尤其是凡夫往生報土更離不開佛的愿力。凡夫智慧淺薄,是求有相凈土而得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