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中國佛教涅槃觀念的演變與發展(2)

東晉僧肇的《肇論》中收有《涅盤無名論》一文,有的學者懷疑不是僧肇所作,迄今仍無定論。《涅盤無名論》云:“泥曰、泥洹、涅盤,此三名前后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云涅盤,音正也?!匮詿o為,亦名滅度。無為者,取乎虛無寂寞,妙絕于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保圩⑨專骸洞笳亍返?5卷,157頁中、下。又“四流”,也稱“四暴流”,暴流為煩惱的異稱。四流,指欲、有、見、無明四類煩惱。]此論以無生死、潛神玄默與虛空合德為涅盤,認為涅盤既無生死,寂寥虛曠,也絕非名言所能表述,是無名相的,謂之“涅盤無名”。值得注意的是,《高僧傳》第六卷《釋僧肇傳》中詳引了《涅盤無名論》的“開宗第一”部分,另外,僧肇撰的《注維摩詰經》中有關涅盤思想也與《涅盤無名論》頗有相似之處,而且對后來影響很大。由此可以說,《涅盤無名論》即使不是僧肇所作,也含有他的思想觀點。

僧肇運用佛教的不二法門來解釋涅盤,他說:“縛然,生死之別名;解滅,涅盤之異稱?!保圩⑨專骸蹲⒕S摩詰經》卷8,《大正藏》第38卷,397頁下。]“縛”,煩惱;“解滅”,解脫、滅除煩惱。這是說,煩惱即生死的別名;而煩惱的解脫就是涅盤。又說:“斷淫怒癡,聲聞也;淫怒癡俱,凡夫也;大土觀淫怒癡即是涅盤,故不斷不俱?!保圩⑨專骸蹲⒕S摩詰經》卷3,《大正藏》第38卷,350頁上。]“大士”,菩薩的通稱。這是說聲聞已斷除淫事、瞋怒與愚癡;凡夫還在執迷;而菩薩既悟緣起性空的真理,又達到了即有即空的境界。在僧肇看來,淫怒癡即是涅盤,涅盤并非是脫離煩惱所取得的境界,涅盤與煩惱是不即不離,不斷不俱的關系。僧肇還說:“因背涅盤,故名吾我,以舍吾我,故名涅盤。”[注釋:《注維摩詰經》卷5 ,《大正藏》第38卷,377頁上。]意思是說,眾生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本無自我實體,然眾生違背涅盤,妄執為我,若執為我,若舍離妄執,即是涅盤??傊卣J為涅盤是不離煩惱,不離生死,不離自我的境界,又是消除煩惱,解脫生死,舍棄自我的境界。

《涅盤無名論》中也有一段相同的論述:

《凈名》曰:“不離煩惱,而得涅盤?!薄短炫吩唬骸安怀瞿Ы缍敕鸾?。”然則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無齊觀,齊觀即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同我即非復有無,異我則乖于會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間矣?!粍t,法無有無之相,圣無有無之知。圣無有無之知,則無心于內;法無有無之相,則無數于外。于外無數,于內無心,彼此寂滅,物我冥一,泊爾無朕,乃曰涅盤。[注釋:《大正藏》第45卷,159頁中、下。]

這是說要不離煩惱、不離魔界去得涅盤,入佛界的關鍵就在于“妙悟”佛教玄理。妙悟就是要“即真”,即真就是要在主體內心世界里,消除在外在世界的有無界限,并由“無有齊觀”進而泯滅主客體的對立,達到“彼己莫二”的境界。這也就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同我”,即同于主體自我心靈的妙悟,而不能“異我”,與這種自我妙悟相異。《涅盤無名論》突出強調主體的冥想與觀照作用,以求主體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我與天地萬物合一,萬物就沒有有無的差別相狀,圣者也就沒有有無的分別知見,這樣,主客合一,內外皆無,彼此寂滅,也就進入了涅盤境界。

僧肇還進一步從普度眾生的角度,強調證得涅盤佛果后,還應不住涅盤。他說菩薩就是這樣的:“觀無常不厭離者,菩薩也。”[注釋:《注維摩詰經》卷5,《大正藏》第38卷,374頁下。]菩薩“不厭生死,不樂涅盤”[注釋:《注維摩詰經》卷5,《大正藏》第38卷,374頁下。]。“大士觀生死同涅盤,故能不舍”[注釋:《注維摩詰經》卷5,《大正藏》第38卷,374頁下。]。僧肇認為,菩薩既看到了世間事物的生滅變化,而又不厭生惡死,視生死與涅盤不一不異,能自覺地不耽樂于涅盤。僧肇還強調菩薩不舍離生死,也不為污行;住于涅盤而永不滅度:“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污。欲言住涅盤,而復不滅度。是以處中道而行者,非在生死,非住涅盤。”[注釋:同上書,380頁上。]由此看來,僧肇是以舍離“斷”、“?!?、“生死”之見的中道立場來展開其涅盤思想的。在他看來,大乘行者雖生死流轉,然不受煩惱污染;雖已證得涅盤,然不為安樂所縛。入于涅盤,又不舍生死,“非在生死,非住涅盤”,不舍生死,不住涅盤,不落兩邊,合乎中道。正是在這種生死與涅盤不異的思想影響下,中國佛教特別重視生命的凈化,提倡在不舍雜染的情況下,轉染為凈,轉迷為悟。

南北朝的涅盤師說

涅盤師是研習、弘傳《大般涅般經》的佛教學者。東晉的法顯在建康(今南京)譯出《大般涅盤經》的初分,在此前后,曇無讖在北京又相繼出同經的初、中、后三分并傳播到南方。由于該經的前后說法不一,造成佛教學者對經文的理解產生分歧,各種見解脫穎而出,以至眾說紛紜,形成了涅盤說空前繁榮的局面。

在涅盤諸師中,最富理論造詣,思想影響也最大的,當首推被尊為“涅盤圣”的竺道生(355-434)。竺道生把般若學和涅盤學結合起來,著重闡發涅盤佛性說,開創了佛教的一代新風,深刻地影響了后來佛教思想的發展。從究極境界的內容來看說,竺道生涅盤說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兩點:

(1)涅盤生死不二。涅盤是本性之學。在竺道生看來,佛性是一切眾生先天具有的本性,基于這一點,眾生與佛,生死與涅盤,煩惱與菩提雖然有所不同,但其區雖只在眾生是否見性。眾生不見佛性,則涅盤為生死,菩提為煩惱;眾生若見佛性,則生死即涅盤,煩惱即菩提。從眾生具有佛性這層意義上說,涅盤與生死本無二致。竺道生在《注維摩詰經》中說:“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遠更求之也?!保圩⑨專骸蹲⒕S摩詰經》卷7,《大正藏》第38卷,392頁上。]“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盤相不復更滅?!保圩⑨專骸蹲⒕S摩詰經》卷4,《大正藏》第38卷,362頁中。]在《妙法蓮華經疏》中也說:“一切眾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注釋:《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23套第4冊,408頁。]這都是強調,對眾生來說,涅盤佛性就是眾生本性,眾生不應舍離生死另求解脫。一切眾生都是佛,也都是涅盤。

(2)得性便是涅盤。佛性是眾生的本性,眾生若返本得性,也就是涅盤。竺道生說:“茍能涉求,便返迷歸極,歸極得本?!保圩⑨專骸洞蟀隳P經集解》卷1,《大正藏》第37卷,377頁中。]“涅盤惑滅,得本稱性。”[注釋:《大般涅盤經集解》卷51 ,《大正藏》第37卷,532頁中。]這里說的“歸極”,就是去迷除惑,悟見本性。“歸極”即“得本”,“得本”也就是得見本性,顯現佛性。“成佛得大涅盤,是佛性也。”[注釋:《大般涅盤經集解》卷54,《大正藏》第37卷,547頁下。]佛性的顯現就是成佛,就是得大涅盤。竺道生還強調得涅盤又不執著涅盤,他說:“既觀理得性,便應縛應泥洹,若必以泥洹為貴而欲取之,即復為泥洹所縛。若不斷煩惱即是入泥洹者,是則不見泥洹異于煩惱,則無縛矣?!盵注釋:《注維摩詰經》卷2,《大正藏》第38卷,345頁中。]這是運用般若學中觀理論來論述涅盤與煩惱的不一不異,認為若以涅盤為貴而刻意追求,即是把涅盤與煩惱視為對立而為涅盤所縛,從而導致出現新的煩惱。只有視涅盤與煩惱互不相異,不斷煩惱而入涅盤,才是真正入于涅盤境界。竺道生作為鳩摩羅什的弟子,他和同窗僧肇同樣具有般若中道思想,同樣強調涅盤與生死不異,也同樣對爾后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此外,又有北朝名僧道安曾作《二教論》十二篇(見《廣弘明集》卷8 ),其中的《仙異涅盤》篇,比較了成仙和涅盤的不同,認為道教所講的神仙只是延長壽命,并不能真正地長生不老,而佛教所說的涅盤則是永恒長住的境界,絕非仙化所能比擬。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盤論

隋唐時代,由于天臺宗、三論宗等也兼講《涅盤經》,且影響日大,導致涅盤師說漸趨衰微。隋唐佛教的重要宗派都重視闡發涅盤佛性說,極大地推動了佛性思想的發展。就涅盤境界理論來說,各宗中最富理論創造、最具典型意義的是天臺宗的論說。

天臺宗重視闡說“諸法實相論”,認為一切事物的當體即是實相,而實相具有各種不同層面的意義,就其寂滅的意義來說,也就是涅盤。此宗學者還喜用三分法來闡述與實相論有關的各種理論。他們以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來說明《涅盤經》的涅盤思想。智顗的《金光明經玄義》和灌頂的《大般涅盤經玄義》都以不生不滅來論涅盤,并強調大涅盤具有法身、般若、解脫三種德相。法身指真如之理,般若指覺悟之智,解脫即脫離煩惱之謂。這三德是非三非一,非縱非橫,具有無限性的特征。由此又可配以三菩提、三佛性、三寶、三道、三識、三般若、三大乘、三身、三涅盤。智顗說:“三德不生不滅即是三涅盤?!保圩⑨專骸督鸸饷鹘浶x》卷上,《大正藏》第39卷,2頁下。]他還進一步展開說:

云何涅盤?性凈、圓凈、方便凈是為三,不生不滅名涅盤。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凈,不染即不生,不凈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凈涅盤;修因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凈涅盤;寂而常照,機感即生,此生非生,緣謝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凈涅盤,當知此三涅盤。不生不滅即是常,常故名樂,樂故名我,我故名凈。涅盤即常樂我凈,即是三德可尊可重故。[注釋:同上書,3頁中、下。]

這就是說,不生不滅就是常住,就是涅盤。一切事物生滅無常,而一切事物的實相或本性是不生不滅常住的。這種不生不滅也就是涅盤狀態。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相應,涅盤也有三種:(1)性凈涅盤,是指一切事物的實相(本性、本體),是不可染不可凈,不生不滅的,此實相即本性清凈涅盤。這相當于真如理體,相當于三德和三身中的法身。(2)圓凈涅盤,智慧極致是“圓”,妄惑滅盡是“凈”。眾生經過努力修持,達到妄惑不生,智慧不滅,此惑不生,智不滅,即為圓凈涅盤。這相當于三德中的般若,也相當于三身中的報身。(3)方便凈涅盤,謂以契合理的智,寂靜地觀照眾生,眾生感應后,佛則隨機示現假身,以度眾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化之身即滅,而此滅又非滅,如此不生不滅,為方便凈涅盤。這相當于三德中的解脫,三身中的應身。天臺宗的三種涅盤說,從體(理)、相(智)、和用(應化)三個方面揭示了涅盤的類別與層次,是對涅盤學理論的重大發展。

天臺宗人還批評地論師和攝論師的性凈涅盤與方便凈涅盤(相當于天臺宗的圓凈涅盤)說,認為他們的涅盤說是不完整的,同時也指出,若以為性凈、圓凈、方便凈三種涅盤互不相關,也是不全面的。

此外,其他宗派也都論及涅盤說,如華嚴宗法藏、澄觀,著重以“圓寂”來界定涅盤的意義,并以功德全備稱“圓”,以煩惱斷盡名“寂”。再如禪宗,最為重視自心的解脫,反對在自心之外另求清境界?;勰苷f:“善知識,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保圩⑨專骸赌献陬D教最上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即敦煌寫本《壇經》,以下均簡稱《壇經》)[26]。本書所引為敦煌本《壇經》,均據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以下不再注明。]認為菩提生于煩惱,眾生與佛的區別在于迷悟的一念之差。也就是說,涅盤是從煩惱、迷妄中脫卻出來的內在自由境界。黃檗希運禪師在《傳法心要》中說:“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后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注釋:《大正藏》第48卷,384頁上。]這里的“解脫”也就是涅盤。他的意思是說,真心本性能超越一切時空,保持自身的絕對不變,而又能隨緣任運,自由自在,是為解脫,即涅盤境界。也就是說,涅盤實際上是心性本凈的狀態。從這種涅盤理念出發,臨濟宗人義玄說:“道流,取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十地滿心猶如客作兒,等妙二覺擔枷鎖漢,羅漢辟支猶如廁穢,菩提涅盤如系驢橛?!保圩⑨專骸舵傊菖R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卷,497頁下。]在這一段呵祖罵佛的話語中,義玄把涅盤喻為拴驢的木樁,意在否定執著。他指斥超越眾生的涅盤境界是束縛自心的桎梏,強調自心解脫就是涅盤。

隋唐以后,中國佛教學者對涅盤說再無新的創造,一般都以常、樂、我、凈四德論涅盤。迄至近代,還有人以涅盤四德性去描述未來的大同世界,從而也反映出涅盤學對后人設計社會理想的思想影響之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东市| 石狮市| 石柱| 东安县| 喜德县| 四平市| 阳东县| 株洲县| 镇宁| 乐安县| 弥勒县| 达日县| 淮南市| 大冶市| 六枝特区| 金山区| 岳池县| 红原县| 兴化市| 章丘市| 彩票| 萝北县| 体育| 托克托县| 义乌市| 阿鲁科尔沁旗| 体育| 凤翔县| 兴安县| 舒城县| 中阳县| 威信县| 东平县| 天镇县| 白玉县| 遵义市| 巢湖市| 泽州县| 武城县| 南华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