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歷史演變(3)

(2)華嚴宗的圓融哲學。華嚴宗主要在陜西終南山一帶形成。真正創始人為法藏,著重于建立龐大的華嚴學哲學體系。[注釋:法藏的同代人、華嚴學者李通玄(635~730)在山西五臺山一帶闡發經義,應用《周易》來解釋《華嚴》,并主張從自己的身心中找佛,著意追求成佛的實踐方法,在法藏一系之外,別樹一幟。]法藏華嚴宗哲學體系的中心是闡述佛所在的境界,強調佛境原為眾生心地所具有,并指出觀照佛境的方法。法藏的師父智儼首先以一與多(一切)相即相入的觀點闡發成佛的境界——覺證的世界。法藏繼承與發展師說,用“十玄”[注釋:“十玄”,指闡明佛教的十個玄妙法門。法藏認為這些法門是彼此互相關聯、互相攝入而又周遍圓融的,進而說明宇宙萬物之間也是互為條件、互相依存、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的錯綜復雜的統一關系。]、“六相”[注釋:“六相”,指事物的總相和別相、同相和異相、成相和壞相六種相狀。法藏認為六相之間也是相即相入的圓融關系,以說明一切事物雖有自性,但又是融合無間、沒有差別的。]等法門,系出理(本體、性空)、事(現象)、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四法界說,闡明宇宙萬物,相依相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重重無盡,即世界萬事萬物大圓融、大調和、大統一的情景。澄觀還把華嚴宗終南山系和五臺山系的學風結合起來,并開創了融合華嚴與禪的新風。他在智儼、法藏的唯心說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萬有即是一心,一心容萬有,推進了華嚴的唯心學說。宗密繼承澄觀的思想和學風,更加強調禪教的一致,并調和佛與儒、道的關系。他還提出以靈知之心為宇宙萬物本原的觀點,給宋明理學以重大的影響。唐代華嚴宗哲學廣泛地涉及了宇宙生成論、現象圓融論、認識論和主客體關系論等內容,思想豐富、深刻,形成了中國佛教理論思維的一座高峰。

(3)禪宗的頓悟哲學。禪宗尊奉相傳在北魏時來華傳授禪法的菩提達摩為初祖,傳至五祖弘忍后,分為慧能南宗和神秀北宗兩系。后來北宗衰敗,南宗特盛,南宗實為禪宗的主流。慧能禪師的思想綱領是性凈自悟,就是說,人人本性清凈,只因被妄念的浮云所蓋而不能自悟;一旦妄念俱滅,頓見真如本性,自成佛道。這也就是慧能《壇經》的核心思想。慧能還提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悟道途徑,要求排除一切雜念,不執著外界事物的相狀,不在任何事物上定住,執為實有,從而滅除妄念,頓悟成佛。慧能的眾生心性論和成佛方法論對爾后的整個中國思想界都發了重大的影響。此后的禪宗南岳的青原兩系都循此道路前進,在悟道實踐上作出多姿多彩的發揮。南岳一系偏于倡導“觸類是道”的禪法,強調人在禪修生活中的任何行為都是佛道的自然流露。青原一系則偏于提倡“即事而真”的禪法,主張在禪修時從個別的事象中去體悟真理。前者是從理看事,后者是從事看理,通過不同途徑,達到理事圓融的境界。

從上述介紹可知,隋唐佛教哲學是中國佛教哲學的巔峰,與以前佛教相比,其特點是:第一,佛教哲學體系化。隋唐一些重要的宗派都建立了博大的哲學體系,與以前多數佛教哲學家的學派缺乏哲學思想體系形成鮮明的對照。以前也有形成哲學體系的,如僧肇、道生等人,但他們的體系只是由一些論文組成,規模不大。隋唐佛教宗派(除早期禪宗)都有相當數量的著作,內容涉及哲學的各個方面,而且十分系統,對于人生的本質、價值、解脫方法、思想境界以及相應地如何認識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都提出了一整套系統的學說。隋唐佛教宗派還吸取南北朝兩地佛教之長,構成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哲學體系,這也顯示出隋唐佛教哲學體系全面性的優點。第二,佛教哲學中國化。隋唐佛教宗派以我為主評判印度佛教經典的高下,禪宗甚至還在相當程度上貶低印度佛教思想。隋唐佛教宗派根據中國文化的總方向,吸取儒、道思想觀念;又獨立于儒、道之外,自主地創建佛教哲學體系,其哲學所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正是佛教哲學中國化的突出表現。第三,佛教哲學深刻化。隋唐佛教宗派哲學不僅具有結構體系和內容中國化的特點,而且還具有思想深刻化的特點。如天臺宗的直觀認識論、華嚴宗的圓融世界觀和禪宗的心性論及直覺論,都具有相當的理論思維深度,反映了我國古代哲學家思維的深邃的精湛。

心性哲學的合流

自唐代中葉以來,中國封建社會開始向后期轉變。從五代至近代一千多年歷史的總體來看,統治階級著重提倡的是儒學,對于佛、道兩教則時而扶植時而限制。經過對三教的長期比較和深刻反思,新儒學——理學被確定為社會正統的主導意識形態。理學家們吸取佛教的心性理論,援佛入儒,更加內傾于心性的探求與修養,著意建構一種新型的主體人格理想,以適應維護社會綱常秩序的需要。

五代是中國佛教由盛變衰的轉折期,其后直至近代是佛教的延續期。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引起了佛教宗風、學風的歷史性轉變。在佛教內部,由繁蕪轉入簡易,由義理與修持并重轉為側重修持,由分歧、爭辯趨于融會、調合。在佛教外部關系上,則更自覺、全面地融攝儒、道。在這種學風的推動下,佛教理論的興奮點越來越集中于闡述心性問題,并歸結為與儒、道合一的心性論。佛教學者在所謂“不昧本心”的共同思想基礎上,闡揚儒、道、佛“三家一道”的理論,把佛教與儒、道合流的佛教道德精神境界論,這成為五代以來佛教哲學思想的中心論題。

五代以來的佛教哲學思想,比較重要的是:

(1)文字禪與看話禪。禪宗思想在宋代的重要發展表現為出現文字禪與看話禪。在禪教一致思想和文人學士的影響下,宋代禪師走上從文字上追求禪意的路子。禪師們既要用文字解說禪意,又要避免直截了當地道破語中真意,于是創造了所謂“繞路說禪”的方法,即竭力在文字語言技巧上下工夫來解說禪法,這就是文字禪。看話禪是把祖師語錄中的某些語句作為“話頭”(題目)來參究,以求真解。這是矯正文字禪只從文字中求理解的方法,傾向于自發地產生覺悟的非理性主義。當時還有一種反對看話禪的默照禪,主張靜坐看心,求得心地的解脫。

(2)兩種“觀心”法門的對立。宋代天臺宗分裂為山家山外兩派,其原因主要是在“觀心”問題上的理論分所致。山外派受華嚴宗的影響,認為事物的實相就是真心,觀照實相就是觀心,是真觀心;離開實相去觀心,是妄觀心,是不對的。山家派則認為,觀心是把所要觀的道理集中到心上來觀,也就是以無明妄心為對象,來觀照佛教妙理,即主張妄心觀。兩派筆戰不休,波瀾起伏,后來山家派影響超過了山外派,成了天臺的正宗。

(3)三教同心說。儒、道、佛三教合一說流行甚久,并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說法。大約在唐代以前,多是從所謂不同功能的角度,即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來立論的,或是從培養理想人格——成圣、成仙、成佛可以相通來立論的。唐代以來,儒、道、佛三家各自為了重建新的理論,在心性學說上交流、交融日益增多。宋、明時代,佛教學者不僅重視與《周易》、《老子》、《莊子》三玄的融通,而且特別注意與論及心性問題的《中庸》、《大學》等“四書”的溝通。他們還進一步在同心的基礎上統一了儒、道、佛三教,真可說:

學儒而能得孔氏之心,學佛而能得釋氏之心,學老而能得老氏之心,……且儒也、釋也、老也,皆名焉而也,非實也。實也者,心也。心也者,所以能儒能佛能老者也。……知此乃可與言三家一道也。而有不同者,名也,非心也。[注釋:《長松茹退》,《紫柏老人集》卷9,31頁,錢塘許靈虛重刊本,1878。]

如上所言,儒、道、佛三家所不同的是名稱,相同的是心,是本心。心是成就儒、佛、道理想的共同根據,三家都以“不昧本心”為宗旨,以“直佛本心”為同道。由此看來,所謂三教合一的“一”就是指“本心”。把三教最后歸結為本心的同一,的確是從根本上調和了三教,真可謂消除了三教的實質性差異。

(4)唯識新論。由于一批散失了的唯識學典籍重見于世的推動,以及將佛學與自然科學相比附思潮的影響,唯識學在近代得到復興,并成為一代佛教學者和研究者探研與爭論的熱點。歐陽漸把大乘有宗的唯識和法相加以區別,得到章太炎的贊賞,卻受到太虛法師的批評。章太炎作自視“一字千金”的《齊物論釋》,以唯識釋齊物,以齊物明唯識,遭到了熊十力的批評。熊氏提出“新唯識論”,援儒入釋,又受到歐陽漸等人的否定。太虛也欲建與熊氏不同的“新唯識論”,以調和唯識學與現代科學理論,十分有趣的是,譚嗣同竟論定儒家典籍《大學》是“唯識之宗”,把唯識學的八識與《大學》的致知、誠意、修身、正心等一套主張比附融合,成為溝通儒、佛的典型論述。

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就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1)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經歷了形成、鼎盛和衰落三大階段,凸現出一種博大的哲學體系由低潮到高潮再退潮的普遍發展歷程,也反映了宗教哲學在古代中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所經歷的曲折道路。

(2)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決定于深刻、多元的內在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的文化環境和價值取向決定了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構造原則、發展方向、民族風貌和時代特色。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無疑是中國佛教學者經過長時期消化,真正把握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之后的巨大創造,但其所以能夠超越外來的佛教,重構哲學思想,創造出中國化的宗教哲學理論,其內驅力則在于中國歷史的需要,其根源在于中國社會的土壤。

(3)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主旋律和真精神,在于成就人生最高的價值理想。印度佛教哲學的基調是宣傳一切皆空,否定存在(包括個人生命內在)的客觀性、真實性。這種思想與中國固有哲學的基調——承認存在客觀性、真實性是旨趣迥異的。天臺、華嚴和禪諸宗的大師們,自覺地吸取了中國固有的思維方式,運用圓融的思想方法,把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統一起來,強調理想寓于現實之中,主張回歸現實,從現實中實現理想;也就是立足現實,消解對立,超越現實,成就理想。這也正是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軌跡。

(4)要成就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關鍵在于認識、重塑和完善主體世界,也就是認識、改造和提升人心、人心的本質(本性)。這樣,心性論就日益成為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重心。在中國佛教史上,先后展開爭論的重大理論問題大體是因果報應之辯、神滅神不滅之爭、佛性問題的紛爭、真心說與妄心說的對峙、性善論與性惡論的對立,最后統一為主張與儒、道兩家同一本心的三教心性合一論。這基本上是圍繞心性問題而展開的。

(5)中國佛教心性論是闡述心的本性(自性)的理論,它的重心不是論述心的本性是凈還是染的心理和生理問題,而是闡明成佛的可能性和開悟人心的理論根據。因此,天臺、華嚴和禪諸宗都重視“觀心”、“見性”,或觀真心,或觀妄心,或明本心,復本性,盡管法門不一,但貫穿其間的其同點是較多直接的感悟,也就是直覺方法。可以說,富有理智的直覺思維是中國佛教的心性論基礎上構筑主體理想價值世界的基本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川县| 定结县| 雷波县| 益阳市| 六盘水市| 日喀则市| 彩票| 西城区| 荔浦县| 信宜市| 昆明市| 莱芜市| 石楼县| 抚宁县| 石景山区| 定结县| 蚌埠市| 南溪县| 大荔县| 白玉县| 冷水江市| 金华市| 商南县| 团风县| 林西县| 嘉荫县| 西和县| 庆云县| 高碑店市| 盐源县| 鄂温| 安远县| 扬中市| 县级市| 保德县| 广饶县| 华蓥市| 蒲城县| 大同市| 石景山区|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