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歡迎光臨侏羅紀公園
-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 (德)弗蘭克·施茨廷
- 6057字
- 2019-01-17 10:26:16
長著奇特復眼、高度進化的三葉蟲或許曾想象過:一個沒有三葉蟲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
災難解決了它們的疑問:一個沒有三葉蟲的世界。三葉蟲完蛋了,雖然它們一再死里逃生,但最終還是在二疊紀末期走向了滅亡。對化石收集者而言,這并非壞事,這些人經常找到三葉蟲化石。可是我們會因此痛苦,虛榮心隱隱作痛,因為地球根本不在乎誰踩在自己身上,三葉蟲也好,人類也好。
大自然是無情的,它操控著一切可能性,只關心自己的感覺。天才的創造者——進化女神對此心知肚明,我們還滿心以為她是慈祥的母親。有時候,她看起來的確很慈祥。為了保住某一物種,她會采取一切措施。如果一切都無濟于事,她就會冷冷地轉過身去,放任物種滅絕。
甚至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物種滅亡也不會讓她懊惱,對她而言,這其實意味著一種鞭策。她還有許多工作,此時陸地生物成了她的寵兒。盤古大陸形成之后,陸地生物紛紛向四面八方遷徙,適應不同的生活區域。在三疊紀,即距今2億年前的那段時間,兩棲動物已有了長足發展,無須長久待在河流、湖泊和池塘中去繁殖下一代,而是真正成為陸地上的一員了,后來它們發展成了似哺乳動物的獸孔目和兩棲爬行動物。
登陸行動開始——爬行動物的有力雙腳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獸孔目曾是陸地上的霸主,它們體格雄偉,其中一部分甚至成功進化成了溫血動物。它們顯然是進化的寵兒。如果換一種局勢,真正的哺乳動物大概會由它們進化而來,而爬行動物則會繼續慘淡經營自己的未來。然而這時候獸孔目的處境非常糟糕。由于它們大量死亡,勢力被削弱了,因此幾乎無法繼續存活。相反,兩棲動物中的另一支——爬行動物卻推出了一項具有革命意義的偉大綱領:
“我們決定變成恐龍。恐龍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真是個蠢名字,不過也只能隨它去了。關鍵是,我們可以擺脫反動的兩棲害蟲分子,擺脫海洋中的納粹分子,再也不必進行水中產卵這些見鬼的工作。獸孔目已經完蛋了,它們一度想變成哺乳動物,其中一些甚至已經長出了獸皮。呸!呸!我們跟它們不一樣,我們宣告脫離水域,我們要與哺乳動物的帝國主義競爭主導權,以后遇到哺乳動物要格殺勿論!革命萬歲!”
你一定注意到了,爬行動物的時代正值地質史的少年期,因此它們的表達方式并無太多新意。憤怒的年輕恐龍就是這樣,一腔熱血。
“接下來的計劃是,首先從小處著手。要敏捷靈活地占據重要戰略地點,自下而上地推進革命。一項重要工作是改變大家的外形。例如腿,大家疲于奔命,因為四只胖胖、短短、笨重的腳而跌跌絆絆,這種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我們的老祖宗兩棲動物對此負有責任,它以前就這樣蹣跚走路,它是來自海洋的古老魚類。海里的一切都比陸地上好,可是現在我們不應該留戀過去、長吁短嘆。如果想跑得快,那么從此以后我們就要直立起來,用后面兩條腿奔跑——嗯,起碼是我們當中的某些分子。有些家伙情愿拖著四條腿慢吞吞地走路。就這樣,每個人視自己的身體情況而定,不過直立行走是我們的口號!我們在發展方面是相當靈活的,小的依然小,大的變得更大,還有一些成員,比如滄龍和魚石螈,愿意回到海洋,在那里革命。”
你剛好目睹了一次侏羅紀小規模戰斗的備戰過程,戰斗的號角已經吹響,沒有誰能置身事外。
“現在談一談食物。我們曾以為四足動物吃植物,而兩足動物吃肉,這就是說兩足動物能吃四足動物。當然,最初是這樣,但之后我們也可以調換。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他人的獵物,沒有優惠待遇。這樣下去,我們總有一天會變成地球的統治者,大約1億5000萬年后,我們會進化成兩足動物——高智商的爬行類生物,我們將建造城市,駕駛宇宙飛船——這聽起來怎么樣?嘿,說點什么,上帝老爹!我們正在書寫歷史呢。”
聽起來不錯。
逃回海里——用肺呼吸的魚龍霸王
其實早在三疊紀早期,第一批魚龍生物就已經在海洋中捕獵了。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從海洋遷移到陸地的生命此時返回海洋。因為陸地上的生存似乎并不比海洋中更容易。相反,大家總是希望充分利用現有的可能性,包括將動物、植物和菌類從對水的依賴中解放出來,令它們適應干燥的生存環境,同時再讓陸地居住者變回水下居民。
200年前,研究者們挖掘出了最早的魚龍骨骼化石,并以為那是大魚的殘骸。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恐龍的存在,根本想不到會在陸地上找到這一大型水下居民的祖先。
可是這些化石看起來也不像是真正的魚,因為它們的眼睛太大,脊柱太粗壯。魚并不需要如此結實的脊柱,那么這些家伙到底是什么呢?它們那尖尖的、整齊的牙齒令人聯想到鱷魚。直到1824年,牛津大學的地質學家威廉·布克蘭才科學地將第一只恐龍描述為斑龍,此后事情才漸漸清晰起來——大家臆想中的魚其實是蜥蜴。可是它們是如何進入水中的呢?它們跟魚類生活在同一時代嗎?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觀念發生了一個大逆轉:爬行動物起源于魚類。如果是爬行動物的話,它們應該是在陸地上活動的,為什么這些家伙看起來又有些像魚呢?
目前我們認識了中生代各個時期的各種魚龍生物,問題漸漸有了答案。它們占據了一些被大型海洋食肉動物棄之不用的小空間。最古老的兩種化石,即歌津魚龍和巢湖魚龍,看起來很像蜥蜴,只不過已經沒有腿,身上長的是魚鰭。就像腔棘魚一樣,它們的四肢必須長出手骨和足骨才能將自己帶到陸地上,而這些骨骼在水中會萎縮,以至漸漸消失。同時,它們的胸椎也會縮短,變成短短的圓盤。
歌津魚龍還沒有具備這種新脊柱的優點,它懶洋洋地在淺水域游來游去,長長的脊柱令它的移動就像蛇一般游刃有余。人們可能會認為它們比游水的蜥蜴靈活得多。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蛇一般的游走會令軀體十分疲憊,消耗巨大的能量,還不如蹦蹦跳跳來得快。
后來的魚龍卻像海豚一樣游得優雅從容,正是這種靈活性令這些大家伙受益匪淺。粗短的脊椎骨使得魚龍的軀體不易彎曲,因此只需搖擺幾下尾鰭,整個身體就能快速前進,前面的鰭負責掌握方向。畢竟誰也不愿意長時間追逐自己的晚餐,而天上又不會憑空掉下餡餅,所以對海洋蜥蜴而言,快速、節能的行動方式對生存至關重要。出于這一考慮,進化女神對尾鰭傾注了許多愛心,她采取了典型人類工程學的鐮刀形狀,就像鯊魚的尾鰭一樣。此外,進化女神還慷慨地送了一個尖尖的背鰭。
從遠處看,魚龍會讓人想起彈珠游戲機——孩子們的壞朋友,只不過魚龍的尾鰭是豎立著的。當然,不會有人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在魚龍出入的水域里游泳。
1991年,人們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魚龍標本,23米長,根據它的食量,小孩子們可能只是它的飯后甜點。不過也有體積小一些的標本。它們的身體輪廓是流線型的,身形發生變化之后,便再也無法拜訪陸地上的祖輩,無法產卵并由太陽孵化,因此它們只能產下活生生的下一代——嬰兒在媽媽體內就已學會游泳了。
沒有任何蜥蜴像魚龍那樣擁有如此適應水底世界的天賦。其實它幾乎和魚一樣,雖然兩者有一個本質性的不同:魚龍是用肺呼吸的。
“我去呼吸呼吸新鮮空氣”這句話并不是后來的鯨類名言,而是生活在苦海中的魚龍率先喊出的。之所以說是苦海,一方面是因為它們生活在水面附近,但它們的主食菊石和箭石卻只在水底活動。魚龍和鯨一樣喜愛烏賊,但烏賊是害怕光線的無賴,喜歡待在深水域,它們甚至可能連海蜇都吃。
為什么原先的陸地居民竟養成了吃清湯淡水和黏糊糊玩意兒的飲食習慣?對美食家而言,這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但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相當簡單。跟魚相反,它們必須喝水,而且要喝淡水。可是海里哪里有淡水呢?狡猾的兩棲動物有辦法。烏賊和海蜇的身體中絕大部分都是水——而且是淡水。也就是說,魚龍進食時也等于同時在喝水。干杯,吃好!
侏羅紀晚期,魚龍就像1噸重的大眼魚龍一樣,能潛入1500米的深海,在那里,它那對高度感光的大眼睛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它也吃那些在波浪上玩耍的天真懵懂的鳥類。大家不要覺得奇怪,其實鯊魚也經常和這些冒失的鳥禽斗法。很多奇妙的攝影作品都展示了一只鳥戲弄大白鯊的場面。大白鯊露出水面伸嘴去咬那只看似傻乎乎的獵物,然而在最后一刻,獵物卻恰好飛出了它力所能及的范圍,然后又再次降落在水面上。于是白鯊又展開新一輪攻擊,小鳥則又開始了新的把戲。鳥兒的戲法肯定讓鯊魚們瘋狂。當然經過多次類似的勇敢嘗試之后,一些鳥兒最終還是成了鯊魚的腹中之物。
呼吸不到空氣——海中生物的浩劫
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被視為恐龍的時代,加起來共約1億8600萬年,在這些年中,魚龍、上龍和蛇頸龍三足鼎立,爭奪海洋統治者的寶座。可是真正的王者其實一直在幕后。我們依然生活在細菌的時期,然而即便是細菌也不能百分百確保自己的安危。如果真有一個統治者,那么它就是陰險狡詐、時時出其不意的大自然,就像1億8100萬年前一樣。
我們來看一看德國南方的巴登-符騰堡。
我們身處侏羅紀,即1億4600萬年前的那段時間。這片土地依然浸在水中,被平均100米深的溫暖的大陸架海洋覆蓋。沒有人煙,也沒有炊火,只見為逃脫一群魚龍的獵食而閃電般疾馳而過的銀色輻鰭魚。離此不遠處,幾百條魚躲在暗礁之下啃吃著細菌層,這些細菌層堆積得極具藝術性,上面還覆著一層被陽光曬得斑斑點點的鈣鹽。
這里還活動著一群魚龍,但是這些家伙剛在60米深的水底享受了一大群箭石,沒有興致繼續進食。幾只看起來不知所措、緊張不安的鯊魚戰戰兢兢地與它們保持著距離。終于,其中一只鯊魚朝著一條魚龍靠近并嗅了嗅,而魚龍從容離開,試圖逃走。但鯊魚的速度更快,不過鯊魚在最后一刻還是失手了。真幸運。在剛剛那條魚龍潛入的海底暗礁中,布滿了數不清的貝類,以及大大小小、種類各異的螃蟹。那些螃蟹僵硬地行走在貝類之間,每當有貝殼張開,就試圖把螯伸進去。
這里是一片樂土。
這些島嶼以后將漸漸向歐洲大陸靠攏,當然身處此地的海洋中還是有一定風險的,不過大家同時也能各取所需。水流帶來了養料,陽光下和深水域簇擁著許多浮游生物,巴登-符騰堡是一個能過日子的地方。
向東走700公里,我們來到了同時期的忒修斯海(古地中海),這里的環境有所不同。我們現在的地中海在當時還是一片大海洋。地殼再次開始活動,盤古大陸逐漸開始分裂,東邊的岡瓦納大陸從這里漂移離去,這片古陸與后來的非洲已非常相似。北部的勞拉西亞大陸也分裂了出去,邊緣被撕裂。許多小海洋形成了——其中也包括巴登-符騰堡,所有這些小海域都與海洋之母忒修斯有著某種聯系。
數公里深的漆黑深海中蘊藏著大量白色物質,它們在4℃的冷水和強大的壓力作用下保持著恒定狀態。這種物質是天然氣水合物,是由生物作用產生的沼氣受水分子包籠而呈冰晶狀態,并凝縮成原本體積的1/164。我們正在見證這種奇特物質的瓦解過程,瓦解的具體原因尚不明朗。或許是由于大陸分裂的地質活動而引起的一次海底地震,或者是附近大陸架的一次滑動,或許因為隨著大陸的分裂,更溫暖的深層海水抵達了忒修斯海。無論怎樣,天然氣水合物突然開始大面積瓦解。它們并不是溶解,而是膨脹到了原來的164倍大!強大的氣泡沖破了海底,使海水中充滿無數硫化氫,并徑直沖向表層海水。更糟糕的是,這種有毒氣體吞噬了周圍的所有氧氣,席卷了整個水域,令表層海水的溫度節節升高。這種難聞的混合氣體的一部分泄漏到了大氣層中,另一部分分散到了周圍的海水中,被洋流帶走,運送到各個島嶼和淺海中。
這時,有毒氣體被帶到了巴登-符騰堡。
后果是災難性的。
魚類死亡時,我們看到它們的鰓不斷開合著,試圖從水中抽取出已不存在的氧氣。不久,亞熱帶的海洋由天堂變成了死亡陷阱,海中漂浮著數不清的尸體。有毒氣體依然在繼續擴散,一切生命都走向了死亡。魚龍對富含氧氣的海水的依賴性較低,它們迅速游到海水表面,期待新鮮的空氣,然而在那里等待它們的同樣是毀滅。
海中恐龍陷入了恐慌。海水上方沉積著厚厚一層有害氣體。魚龍的尖嘴一次又一次沖破波浪,張開下顎,嘗試用任何可能的方法呼吸空氣,但空氣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劇毒的化學混合物。于是大多數魚龍也窒息而亡了,僥幸存活的則被餓死,因為已找不到任何可吃的東西了。
巴登-符騰堡毀于一旦。
2002年,圖賓根的古生物學家邁克爾·蒙特納里率領的團隊在巴登-符騰堡偶然發現了一個面積約40平方公里的大墓地。無數驟然出現的魚龍化石令研究者們不知所措。一般來說,大象和一些鯨魚會尋找死后的棲息地,原始箭石的化石像魚雷一樣成千上萬地堆積在洞穴中,這些化石被不同方向的洋流運到了洞里,被海水長時間翻來倒去,直到它們堅硬的邊緣磨成了圓形。魚龍的骨頭十分脆弱,卻沒有這樣的磨損,此外,它們的化石老幼混雜,亂七八糟地堆在一起,仿佛是在突然之間一同遭受了滅頂之災。
1億8100萬年前并沒有發生物種大滅絕。在此之前的一次大滅絕發生在2億500萬年前三疊紀向侏羅紀的過渡期。而這次的大死亡并不像二疊紀末的那場大災難。但即便如此,大多數類哺乳爬行動物以及半數的海洋生物,如菊石、貝類、蝸牛和各種浮游生物,都丟了性命。陸地上的最后一批獸孔目和爬行動物也未能幸免,甚至恐龍也損失慘重,不過它們最終還是死里逃生了。
這一次似乎又有一顆隕石襲擊了海洋,但人們依然沒有發現隕石坑。不過話說回來,海底的年齡一般都不超過2億年,因為海底一直動蕩不安,不斷重生。
蒙特納里研究證明,1億8100萬年前,一場海嘯①席卷了海洋,這場海嘯的強度遠遠超過了任何海底地震的威力。蒙特納里在施瓦本和英國的島嶼上發現了夾帶生物殘骸、厚達30厘米的泥漿層,這就是那場海嘯的證據。一切證據顯示,上天摑了愛爾蘭西部一個耳光,引起了一場強度達到20級的恐怖海底地震。海嘯的浪濤很可能高達數百米,海浪卷起了大水柱②,將海洋掏了個底兒朝天。
我們回到魚龍猝死的話題上。根據對礦物質的研究,蒙特納里最終證明了沼氣是造成魚龍死亡的幕后黑手。憐憫這些可憐的魚和它們的獵手時,我們還得知了另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實:沼氣不僅可能是百慕大神秘事件的起因,同時還有可能危及我們的命運。總有一天,我們或許會和這些寧靜淺海的居民一樣,遭受同樣的災難——甚至在不遠的將來。
但是生命原本就是波折不斷的過程。總有一天,我們會告別這個世界。進化女神絕不會為我們后繼無人而頭疼。然而就算三疊紀末有大多數兩棲動物和蛙科動物死亡,兩棲動物依然盡顯了自己堅不可摧的本色。它的后代將會給時代打上烙印,在邁克爾·克萊頓卓越的小說《侏羅紀公園》中重現了這個時代。直到今天,兩棲動物的家族依然繁榮:蛇和蠑螈穿行于世界歷史中,鱷魚和巨型蜥蜴風采依舊,觀賞龜則過著寧靜的家居生活。
貓王活著、詹姆斯·迪恩活著、吉姆·莫里森和吉米·亨德里克斯活著。③這關誰的事呢?兩棲動物比所有人都長壽。
注釋
①海嘯/沖擊海嘯(Tsunami/Impact-Tsumani):海嘯是一種脈沖,它并非因風而起,而是因為海底地震或隕石的撞擊。發生海嘯時,波浪能量貫穿了其所有水柱。如若海嘯是由海底地震引發,海浪會非常平坦但速度極快,積聚在陸地前,最后形成毀滅性的高度。天體墜入海洋或山體滑入海中會引發沖擊海嘯。這種海嘯速度極快,但波濤一直保持相當的高度。行進的路程越長,沖擊海嘯的高度就會降低,盡管如此,這種海嘯依然能殃及大片陸地。
②大水柱指水從表面到底部立體垂直延伸的總量。
③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美國著名演員;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美國著名搖滾樂隊“門”的組建者;吉米·享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美國搖滾巨星,著名吉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