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新鮮的魚

參觀過法蘭克福自然博物館的人會在“魚族展廳”中看到很多恐龍、猛犸和鯨類。陳列柜中還放著各種真真假假、大大小小的魚類標本,它們目瞪口呆地盯著虛空,仿佛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身在此處。這些“鱗”瑯滿目的展覽令人印象深刻,不過最吸引觀者目光的卻是一個又大又黑的家伙。

人們爭相觀看的是一個龐大無比的腦袋,這個大腦袋被嵌在展館中間的基座上,看起來仿佛是石頭雕成的。近前看去,才發現這個看似雕塑藝術品的東西原來是一片灰色巖石般的甲殼。甚至那長得十分靠前的眼睛也很像披掛了盔甲的眼鏡——戴著這種原始隱形眼鏡,它的眼睛和大腦袋渾然一體。這個家伙的牙齒雖少,卻尖利無比。若是有人心情不錯,將頭伸進這張50厘米長的大嘴當中,應該會猜想到,只需稍稍一合上顎骨,他就會當場喪命。

此時,恐懼的人們只能慶幸自己生得“逢時”,不過他們依然不知道這個兇猛的家伙究竟是何方神圣。是齊格弗里德①的長鱗片的表兄?這個家伙也可能是一種蛇怪,就像《哈利·波特》中的怪物一樣——恐怖的密室中,一條憤怒的巨蛇四處尋找導致自己斷子絕孫的罪魁禍首。或者我們不小心誤入《星球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的道具室了?也有可能。所有的猜想都有可能,最不可能的說法是:那是一條魚,一條潛伏在海底、貪婪地盯著上方獵物的大魚。

泥盆里的盎然生機——陸地上的森林

我們暫且跳一步——3億9000萬年前的泥盆紀的一個下午,海洋的南海岸上正下著毛毛細雨,太陽時不時露一露臉,掀起一角蔚藍的天空。亞熱帶的氣候就是這樣,沒有大風大浪。風很輕,南部的岡瓦納大陸由非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極洲結合而成。這塊陸地和赤道附近的勞拉西亞大陸正緩緩靠近,而小小的海洋也隨之變得日漸狹窄。不久之后,這片海洋就會完全消失。在地震和火山爆發的推波助瀾下,島嶼正在集結,第一批山巒拔地而起,峽谷和內海也漸漸成形。所有的陸地都在努力接近彼此,它們的周圍是無邊無際、熱乎乎的海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到的巨型大陸——盤古大陸——正漸漸蘇醒。

第一批苔蘚、藻類植物在海洋不斷沖刷的巖石上生根發芽之后,這里發生了很多事情。

植物進化出孢子后,終于將自己的根據地擴展到了海岸之外的領域,內陸中也出現了植被。早期的針葉植物、莖類植物、蕨類植物,以及一切高等的孢子和苔類植物在廣闊的濕地中蓬勃生長。最早的樹木也站了起來,仿佛要嘗試一下被進化女神特許的巨人癥的感覺。在泥盆紀的末期,這些植物長成了一片蕨類植物之林,高度竟達30米。在茂密的森林中,無翅膀的昆蟲爬來爬去、活蹦亂跳,這片森林呵護著它們,養育著它們。泥盆紀不啻為古植物研究者的天堂,同時也是蜘蛛恐懼者的地獄。因為此時的蜘蛛也發育得十分健壯,那可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

和盔甲盾皮狹路相逢——鯊魚克星

一天下午,一只裂口鯊正在離水面很近的地方閑逛。它體態雄偉,長達兩米,仿佛是來自21世紀的游客。志留紀中出現了第一批鯊魚,當時的鯊魚體形還較為嬌小,胸前長著刺狀的魚翅。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的完整鯊魚遺體來自4億900萬年前,這個家伙名叫“棘手的騙子”(Doliodus Problematicus),身長只有50厘米到70厘米。雖然被視為“棘手”,但在旁人看來,它的問題或許還不算大。鯊魚大家庭的歷史或許比我們想得更悠久一些,它們是泥盆紀3種主要的魚類之一:泥盆紀無疑是軟骨魚、硬骨魚和盾皮魚的黃金期。

在化石收藏家看來,鯊魚的確是十分可惡的家伙,因為它們十分吝嗇,只給后人留下自己的牙齒。在細菌、螯蝦和蠕蟲生物的分食之下,軟骨魚的骨骼很快被吃盡,剩下的東西被水沖走。泥盆紀中期的鯊魚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已十分相似,它們能分辨出最細微的氣味和水壓差異。憑著這種能力,它們能很順利地找到獵物,也能在自己的天敵到來之前溜之大吉。當然,這些鯊魚是饑腸轆轆的家伙——這本書中,所有的家伙都很饑餓。被沖碎的礁石會隨著水緩緩移動,那里面有很多日常美食:小魚、肺魚和腔棘魚。礁石的緊下方聚集著一群長得很像標槍的烏賊,依然戴著尖頂帽子。這些烏賊也是鯊魚的獵物,然而那個長著觸須的透明橡膠般的玩意兒(水母)不在鯊魚的菜單上,畢竟它還沒有饑不擇食到要挑戰這種怪家伙的程度。礁石旁邊的珊瑚較少,在這里,一條泥盆紀的鯊魚碰到了自己的獵物。

一叢扇形珊瑚的陰影中有些動靜。是個小家伙,長著尾巴和魚翅,從頭到尾都傳達著“來吃我”的信息。

鯊魚朝珊瑚游過去。

哎呀!

這么說吧,如果這只裂口鯊在早上能決定今天齋戒,我們或許還能將它的故事繼續講下去,認識它的孩子們,并看著它慢慢變老,教導自己的子孫要憶苦思甜地懷念泥盆紀。

可惜它沒有做爸爸的命,等待它的是另一種東西。那個家伙一動不動,連鯊魚那敏感的身體都沒有發覺它的存在。這一刻,這個家伙狠狠地將自己巨大的尾巴向前一甩。鯊魚反應很快,試圖后退幾步,離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遠一些。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后,它朝上方逃竄。

敵人根本不可能按兵不動。一個巨大的身體逼向前來堵住了鯊魚的去路,接下來,一波巨大的壓力將鯊魚推向珊瑚礁。鯊魚驚慌失措地想溜走——太晚了。一個長著甲殼的圓腦袋在它面前咧開了大嘴,漩渦毫不留情地將鯊魚卷進了鋒利的牙齒間。然后,那個家伙閉上了嘴,消滅了鯊魚,咬碎了它的軟骨和腦殼。

至此為止,一場鬧劇結束了。這個龐然大物大吃了一頓。今天吃的是鯊魚,柔軟、新鮮。不錯,很合口味。服務生,買單!

就這樣,我們又回到了森肯堡博物館里。那個裹著盔甲的大玩意兒的確是一條魚的腦袋——當時體形最大的脊椎動物。這種魚有很多有趣的特點。這個危險的蒙昧主義者是趨同現象的一個極佳例子,因為進化女神有個不太好的習慣,總是生產大量相同的東西。換句話說,她喜歡用不同的手段獲得相同的效果。事實上,這種生物的牙齒并非牙齒,起碼不是人類那樣的牙齒。這些獠牙狀的東西其實是一些甲殼,它們外表類似裂齒和臼齒,扮演的也是牙齒的角色。

順便提一句,鯊魚本來也沒有牙齒。此話絕非戲言!進化女神為鯊魚造的皮膚像砂紙一樣粗糙,因為上面覆蓋著層層齒狀的小甲殼,也稱作盾鱗。離顎骨愈近鱗片愈大,而嘴中的鱗片則構成了著名的左輪手槍狀牙齒,后排的牙齒平時折合不用,到必要時才會啟用。仔細看去,我們會發現,這些所謂的牙齒其排列和身體上的鱗片一模一樣,也就是說,鯊魚的牙齒其實就是嘴里的皮膚。雖然只是皮膚而已,一旦被碰到還是難免斷手斷腳,因此依然令我們害怕。

進化女神不會照本宣科,如果需要從現有的條件中獲得最佳結果,她總會采取新奇而高級的解決方式。拿眼睛來舉例,進化女神就有諸多發明,雖然目的都是為了通過視覺來增強信號,但她卻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構造。有些眼睛和我們的十分接近,比如鯨魚的眼睛。另外一些,譬如昆蟲的復眼或蜘蛛、蝎子的單眼和我們的就大相徑庭了。這些相似的系統保持著完全的獨立,并不互相依賴。不過話說回來,目前科學家又開始尋找一種所有眼睛的起源基因。被懷疑的對象是一種名叫Pax-6的基因,人們懷疑這組基因就是進化女神創造所有生物眼睛的基礎。不過目前尚無定論。

就森肯堡博物館中的大怪物而言,進化女神作了一個決定:用這個家伙本身的獨特盔甲來做它的牙齒。這個大家伙是一只鄧氏魚(Dunleosteus Terrelli)。雖然叫這個名字,但它與老鄧或小鄧其實沒有什么關系,這個名詞來自美國古生物學家大衛·鄧克爾。由于他發掘了這個大腦殼,因此就命名為“鄧克爾的骨頭”——很可愛的雙關語,因為挖出了這個大玩意兒之后,他的骨頭肯定又酸又疼。

除了軟骨魚類之外,鄧氏魚屬于泥盆紀的第二大魚類——盾皮魚。跟它們狹路相逢可不是什么好事,連大鯊魚都會這樣告訴你,如果身在極樂世界的它們能和我們交談的話。這個盔甲巨獸不僅吃鯊魚,甚至連儀表堂堂的烏賊都不放過。按理說,烏賊也并非善主,可是面對一個身長10米、垂涎欲滴、張著血盆大口的家伙,它根本沒有任何優勢。這個獵手的牙齒像斧頭一樣鋒利,頭部和胸膛均全副武裝,完全沒有弱點。它的尾巴上沒有盔甲,卻肌肉結實,是幫它發起可怕進攻的引擎。它的腦袋和脖子之間的關節很靈活,因此這個史前的機械戰警能夠輕易張開自己的兩顎,頃刻間便將獵物嚼食一空。

法拉利戰勝機器戰警——進化女神的實驗

奇怪的是,為什么這樣一個大怪物不待在海洋里作威作福,反而淪落到博物館里?

因為鯊魚最后還是戰勝了自己可怕的敵人,取得了勝利。雖然鄧氏魚裝備先進——一般說來,魚類是泥盆紀最高等的生物——但正是這種獨特的樣貌給它們招致了禍害。它們雖長于閃電戰,但追擊獵物的速度卻十分有限。它們沒有分叉的尾鰭,而且身披沉甸甸的盔甲,很難稱得上是游泳健將。而鯊魚卻機智靈活,有高明的戰斗技巧。隨著時間的推移,鯊魚漸漸從笨重的巨人手中奪得了勝利的果實。

此時又有第三個群體加入了這場持久的競爭中。泥盆紀中的原始硬骨魚發展得五花八門,有輻鰭魚、肺魚和腔棘魚,這些均出現于魚類到兩棲動物的過渡階段。它們的胸鰭和肚鰭內均長著骨頭,很適合進化成腿足。和盾皮魚一樣,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以為這種魚類已經絕跡,然而1938年,我們在馬達加斯加發現了它們的后代,重新找到了腔棘魚。

泥盆紀的魚類大小各異、形形色色,有些住在礁石上,另一些則生活在沉積物中,以蠕蟲和軟體動物為食。有些魚靈活敏捷,有些則沉著泰然。如果從《圣經》出發,泥盆紀應是創世紀的第五日——造魚之日。虧得有這一日,我們才有了今天的西紅柿醬鯡魚、壽司和鯖魚。

隨著泥盆紀的結束,鄧氏魚和大多數盾皮魚也走到了終點,要不然它還能給人們上一上課。這些魚類的體格早已是一個問題。如果只有10厘米長,那么不管其裝備如何精良,也無法和板足鱟亞綱動物的大鉗子抗衡。而海蝎和螯蝦、菊石②、箭石③、鈣質海綿、珊瑚、海百合、三葉蟲、貝類、節肢動物、螺螄、細菌、古菌④和海藻卻規模龐大。

獵手和獵物都在與紅皇后競賽。

一方不斷發展自己的武器,另一方則堅持完善自己的防御系統。海百合長出了劇毒的觸須,魚類磨尖自己的牙齒,節肢動物則打磨自己的鉗子。所有生物都為了軍備競賽而摩拳擦掌。

生命正在以令人咋舌的規模茁壯成長,無論是在廣袤的海洋還是海岸。

然后,在一個美麗的日子,兩棲動物蹣跚著爬上了陸地,綠茵茵的陸地風光無限、營養豐富,令它們心花怒放。就這樣,我們走進了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歷史。兩棲動物的上臂有小小的骨骼,這樣它就無須用肚皮貼著地面爬行,這是一只真正的四足生物。

是什么讓這個家伙離開了自己出生的家園?是不是因為鄧氏魚以及同黨把它們的生活弄得危機四伏呢?或是因為它們最早的水陸棲居地——環礁湖——的水被蒸發了?或是因為這些兩棲動物輕信了謠言——擱淺在岸邊的魚要比活魚味道鮮美?或是因為它們想吃昆蟲?還有一種理論,偶爾曬曬日光浴能夠讓肢體更靈活,提高身體溫度,令捕食過程更輕松有效。這些說法或許都有一些道理。然而毋庸置疑,兩棲動物的登陸有一個無比簡單的原因。

因為它能夠登陸。

嘿,兩棲動物!最近還好嗎?向它揮揮手吧。我們還是繼續待在水中,以后會偶爾上來看一看它的情況。不要擔心,它會成功的。

注釋

①北歐傳說中的屠龍勇士。

②菊石(Ammoniten):頭足綱動物,泥盆紀時期出現,白堊紀末期滅絕。菊石的眼睛和觸手都清晰可見,身體后半部分掩藏在螺旋狀或長形錐狀的殼中。

③箭石(Belemnite):中生代頭足綱動物,最晚出現于石炭紀,距今大約3億年。和菊石同被視為槍烏賊始祖,具有十只觸手,然而觸手上卻無吸盤,而是鉤子。

④古菌(Archaea):細菌類的單細胞生物,誕生于地球早期,今天即使地球上沒有氧氣,它們也能繼續存活。古菌經常與其他微生物共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结县| 青州市| 二连浩特市| 于都县| 绥阳县| 临潭县| 乌海市| 阿克陶县| 绥化市| 敖汉旗| 正安县| 嫩江县| 临泽县| 绥江县| 阳西县| 九台市| 金塔县| 乌审旗| 商丘市| 耿马| 晋宁县| 临江市| 龙泉市| 嵩明县| 平乡县| 仙桃市| 临猗县| 灵宝市| 彩票| 凤城市| 扶风县| 延边| 通州市| 郧西县| 益阳市| 德格县| 平远县| 文登市| 平远县| 理塘县|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