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因何被餓死在沙丘行宮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自即位之初就勵精圖治、宵衣旰食,想要把趙國治理得海晏河清、實力雄厚。趙武靈王的一生又充滿了種種傳奇和神秘:他胡服騎射,將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大提升,使如狼似虎的秦國對其也不敢不敬;他又壯年禪位,正當血氣方剛、孔武雄壯的年紀,卻將王位讓給了小兒子,自己退居主父之位;最為奇怪的是,他最后又下場凄慘,被活活地餓死在了沙丘行宮中……
趙武靈王(約前340~前295),名雍,是戰國時期趙國國君,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國王。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在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緊接著又采取“胡服騎射”等一系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使趙國對內消除了分裂的隱患,對外消滅了長期為趙國心腹大患的中山國,并驅趕、吞并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奪得它們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趙武靈王又親自冊立了秦昭王與燕昭王,在國際政治中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趙國真可謂是達到了“內圣外王”的地位。
然而,在繼承人的問題上趙武靈王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趙武靈王的太子是他的原配夫人——韓夫人生的,趙武靈王為他取名為“章”。可是在韓夫人去世后,趙武靈王又娶了吳娃作為自己新的夫人。吳娃也為趙武靈王生了一個兒子“何”(就是后來的趙惠文王),何雖然年幼,但卻聰明機巧,深有其母之智,趙武靈王也很愛他。吳娃在短暫的一生里為趙武靈王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在她的彌留之際,吳娃請求趙武靈王立何為太子。于是,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封為安陽君,而立何為太子。
后來,隨著兼并戰爭的愈演愈烈,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激烈的對外軍事斗爭中,趙武靈王就將王位傳給了太子何。趙武靈王的本意是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父子二人一人負責趙國的政治,一人負責對外戰爭,只是他自己不再使用國王的稱號,而是使用主父(相當于太上皇)的稱號。
可是,丟掉了王位的公子章哪里肯善罷甘休,他每每想到要在朝堂上向那個乳臭未干的小弟弟叩頭時,心中就十分不痛快,于是他就暗中交結黨羽、韜光養晦,準備有一天能把失去的江山社稷奪回來。不久后,機會來了。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及趙惠王同游沙丘(今河北廣宗縣西北大平臺),公子章也陪同他們一起游覽,晚上休息時,趙武靈王同公子章同睡在一個行宮中,趙惠文王住在相隔不遠的另一個行宮中。公子章趁機發動叛亂。他以主父的名義召見趙惠文王。大臣肥義先進入他們的宮中,即刻被殺死。由于趙惠文王早對公子章的活動有所防備,他的軍隊很快就控制了局面。公子章戰敗,只好敗退到主父宮。公子成(趙武靈王的弟弟)、李兌用兵將武靈王的行宮圍了個水泄不通,并派兵士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主父的人見主父大勢已去,均作鳥獸散,所以主父只有眼睜睜地看著公子章死于亂刀之下。
然而,在公子成等人將公子章“就地正法”后,并沒有退兵,而是依舊死死地包圍著主父的行宮。此時的主父,真正地成為了孤家寡人,偌大的行宮中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圍不戰。因為公子成等人知道,如果將主父放了出來,趙武靈王這頭猛虎一定會要自己滿門九族的性命,然而又不能承擔殺死主父的罪名,所以只有死死地圍著,直到餓死趙武靈王為止。抑或公子成等人本就想借機除了趙武靈王父子,而使趙惠文王成為其傀儡,這樣他就成了趙國實際上的君主了。
可憐的趙武靈王被包圍達3個月之久,內宮本無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過幾天就被吃光了。趙武靈王在宮中得不到飲食,饑餓難耐,就掏雀窩捉幼雀生食充饑,終于餓死在沙丘宮中。后來公子成為主父發喪時,發現趙武靈王的尸身都已經干癟了。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只落得個如此結果!
有人認為趙武靈王只是個善于打仗的“好勇之夫”,毫無掌握國家的才能。開始時,他只因為一個女人(指吳娃)就廢長立幼,剝奪了公子章的太子地位。后來又有了婦人之仁,本來已傳位給小兒子趙何,但是又怕大兒子趙章受委屈,就想搞二王并立。當公子章企圖殺了公子何而篡位失敗后,卻又被趙武靈王保護了起來,使反對變革的公子成有了害死自己的機會,從而把大好河山送給了公子成一伙保守勢力(由于趙惠文王年幼,公子成等人把持朝政做相國),使自己以前所有的變革、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俱付流水。

趙武靈王墓
可是也有人不同意以上說法。他們認為趙武靈王之所以餓死沙丘行宮,是因為他是一個善良的、有人情味的君主。他愛自己的妻子吳娃,所以答應了吳娃臨死時的要求(立公子何為太子);他在公子章造反時,對其進行庇護,這又體現出他一派慈父心腸。帝王家向無親情,父殺子,子弒父,權位最重,其余皆輕,像趙武靈王這樣有人情味的君王,千載以來能有幾人?
趙武靈王死后,安葬地據說有兩處,主流的說法是在趙國北部代地,具體位置是山西北部的靈丘,現有趙武靈王墓,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一種說法是在邯鄲城西的靈山。
靈丘也好,靈山也罷,都是因所葬的“趙武靈王”的“靈”字而得名。這也是公子成等人在趙主父死后給他定的謚號。“武”字是好字,代表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并三胡,東滅中山,十年改革,使趙國強大起來,按當時人蘇秦的說法:“趙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山東之國,莫如趙強。”這是他的赫赫武功。而趙武靈王的“靈”字,則是對他的貶損,“靈”不是一個好字,意思是不走正路,不遵古道,心血來潮,荒唐任性的意思。
梁啟超認為趙武靈王是黃帝以后的第一偉人。1903年,他曾發表《黃帝以后的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將趙武靈王比作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一樣的君主。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亦有《登大青山訪趙長城遺址》一詩: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望斷云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兩千幾百年間事,只剩蓬蒿伴土墻。
“英雄不愧武靈王”,有此一言足以,是非功過豈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