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熱浪席卷了整個縣城。
院子里的梧桐葉子,蔫蔫地耷拉著,知了不知疲倦地鳴叫。我正在書房修改新作《麥浪》,卻怎么也寫不出滿意的段落。桌上堆滿了揉皺的稿紙,鋼筆水干了又添,添了又干。
“爸爸,“程桐的小腦袋從門縫里探進來,問道,“我能進來寫字嗎?“
我招手,讓她進來。她抱著自己的小本子和爺爺給的鋼筆,爬上我對面的椅子,認真地寫起字來。自從朗誦會獲獎后,她對寫字的熱情更高。
我重新盯著稿紙發呆。《麥浪》講述的是一位老農與土地的故事,寫到第三章就卡住。
我無法準確把握主人公,面對土地流轉時那種復雜情感。理智上,我知道這是時代進步,情感上我……
“爸爸,你看我寫的!“程桐舉起小本子,打斷了我的思緒。
本子上歪歪扭扭地寫著:“爺爺的田地“,下面畫了幾道波浪線代表麥浪,旁邊還有注釋:“爺爺說,泥土會記住所有腳印“。
“這是爺爺告訴你的?“我指著那句注釋,問她。
程桐點點頭,說道:“昨天爺爺帶我去田里,他光著腳走啊走,說這樣土地就能記住他的腳印。“她歪著頭想了想,問道,“爸爸,土地真的有記憶嗎?“
我怔住了,明白自己作品缺失的是什么?是這種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我總在思考時代變遷的宏大主題,忽略像父親這樣的農民與土地之間,那種近乎血肉的聯系。
“桐桐,“我蹲下來平視她,問道,“你能把這個本子,借給爸爸看看嗎?“
“能。”她大方地遞給我,說道:“爸爸,本子里面有好多爺爺的故事呢!“
我翻看程桐的“作品“,字跡歪斜、語句不通,處處充滿鮮活的生活細節。
爺爺教她辨認不同土壤的濕度,告訴她哪塊地最適合種小麥,哪塊地留著種棉花。還有那些我從未聽父親提起的,關于土地的“秘密“。
“最樸素的視角,往往最有力。“我想起省城那位老編輯的話。也許,我需要的不再是思考,而是感受。
正當我沉浸在新的創作思路中時,電話鈴聲刺耳地響起。是村長打來的,說父親在村委會“鬧起來了“,讓我趕緊回村一趟。
我的心一沉。這段時間,父親一直回避土地流轉的話題,每次我們提起,他就悶頭抽煙或者借故走開。母親說他夜里常起來,坐在院子里望著村子的方向發呆。
我匆忙安頓好程桐,騎上自行車就往村里趕。烈日炙烤著鄉間小路,汗水很快浸透我的襯衫。
村委會門口,圍著一群人。我擠進去,看見父親站在會議室中央,臉色鐵青,手里攥著一疊文件。村長和其他幾個村干部坐在對面,表情尷尬。
“爸!“我快步走過去。
父親看到我,眼神閃爍一下,很快又恢復倔強:“你來干什么?我能處理。“
村長如見救星般站起來,說道:“得勝啊,你來得正好。土地流轉這是縣里的政策,你爹他就是...“
“我沒說不流轉!“父親突然提高嗓門,大聲道,“我就一個條件,等收了這季麥子!“
我這才明白爭執的焦點。按照流轉協議,土地要在月底前移交,這意味著父親種下的最后一季麥子,有可能無法由他自己收割。
“老程啊,“村長苦著臉,說道,“公司那邊催得緊,說要趕農時種經濟作物。“
“那是我親手種的麥子!“父親的聲音嘶啞,說道,“四十年來,我從沒讓一株麥子爛在地里!“
會議室安靜下來。父親站在那里,佝僂的背挺得筆直,陽光從窗戶斜射進來,照在他花白的鬢角上。我突然注意到,這個曾經能扛起兩百斤麻袋的漢子,如今瘦得連襯衫都顯得空蕩蕩的。
“村長,“我打破沉默,說道,“能不能跟公司商量一下,等割完麥子再交接?最多耽誤幾天。“
村長和其他人交換了一下眼神,最終妥協了:“我盡量協調吧。不過老程,你得先簽意向書。“
父親沉默了很久,最后點了點頭:“我還要一個條件。“
“您說。“
“簽約前,我要再下地看看。“
這個簡單的請求,讓在場所有人都松口氣。村長立刻答應,忙著準備文件去。我陪父親走出村委會,烈日下他的影子很短,很孤單。
“爸,“我輕聲說,“我陪您去地里吧。“
父親沒說話,只是點點頭。
我們沿著田埂慢慢走。這片土地父親耕種了四十年,每一道溝坎他都了如指掌。正值盛夏,麥浪翻滾,沉甸甸的麥穗在風中搖曳,發出沙沙的響聲,像在低語。
走到自家地頭,父親突然脫下布鞋和襪子,赤腳踩進松軟的泥土里。他的腳掌黝黑粗糙,布滿老繭和疤痕,是幾十年勞作留下的印記。
“你也脫了,“他對我說,聲音有些沙啞,說道,“最后一次了。“
我蹲下身體,順從地脫下鞋襪。泥土溫熱細膩,夾雜著小石子,踩上去有些刺痛,心里奇異地踏實。父親已經走進麥田深處,他彎下腰,輕輕撫摸麥穗,動作溫柔得像對待孩子。
我跟在后面,看著他的背影在麥浪中時隱時現。忽然,他停下來,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放在鼻前深深吸了一口氣。
“你聞,“他把土遞給我,說道,“多香。“
我學著他的樣子聞了聞,確實有一種特殊的香氣。陽光、雨水、腐爛的秸稈和新生的根須混合在一起,是土地獨有的氣息。
“這塊地,“父親指著腳下,說道,“六三年大旱,我跟你娘挑水澆了整整一個月,保住了三成收成;那邊,“他又指向東頭,“七六年發大水,淤泥有一尺厚,第二年反倒成了最肥的地...“
他如數家珍,講述著每一塊地的“歷史“,那些我從未聽過的艱辛與堅韌。跟在他身后,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父親與土地之間,那種無法割舍的聯系。
這不只是生產資料,是生命的延伸,是記憶的載體,是身份的證明。
走到地中央,父親突然停下,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布袋,蹲下身仔細地裝了一捧土,扎緊袋口。
“帶回去,“他遞給我,一字一頓道,“給桐桐看看,她爺爺的命根子長啥樣。“
我伸出雙手,接過那袋沉甸甸的泥土,心里十分沉重。父親繼續向前走,不時停下來摸摸麥穗,拔除雜草,或者只是靜靜地站著,望著遠方出神。
太陽西斜時,我們才走出麥田。父親在田埂上坐下,慢慢地穿上鞋襪。他的褲腳和腳掌上沾滿泥土,他沒有拍打,仿佛要盡可能久地保留這份觸感。
“走吧,“他站起身,說道,“明天來簽字。“
回村的路上,父親反常地健談。他告訴我哪塊地適合種什么,什么時候該澆水施肥,甚至包括一些我小時候他講過的農諺。我安靜地聽著,知道這是他特有的告別方式。把這些經驗傳授給我,就像把接力棒交給下一棒選手,盡管我可能永遠用不上。
第二天簽約時,父親顯得異常平靜。當村長把協議推到他面前,他看都沒看,就遞給了我:“你念。“
我逐條閱讀那份協議,當念到“自愿永久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時,父親的眼皮跳了一下,很快又恢復平靜。
“筆。“他伸出手。
我掏出鋼筆,遞給父親。他接過筆,在簽名處頓了頓,然后用力寫下自己的名字:程轉運。
最后一筆拖得很長,墨水有些暈開,像是老人顫抖的手無法完全控制力度。簽完字,父親把筆還給我,轉頭對村長說:“收割時,通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