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科學家們徹夜憂慮的問題
- (美)約翰·布羅克曼
- 559字
- 2019-01-15 10:40:42
02 互聯網安全模式
喬治·戴森(George Dyson)
科學歷史學家,著有《圖靈的大教堂:數字宇宙開啟智能時代》。
或早或晚,無論是故意還是意外,我們都將面對一場災難性的互聯網崩盤。如果這個人們極度依賴的高帶寬系統出了問題,我們也沒有“B計劃”來重啟一個基礎的、低帶寬的應急通信網絡。
萬一主干網中斷,除了試圖通過互聯網求助應對之道外,大多數人將手足無措。當這個系統開始恢復的時候,由此產生的過載很可能讓復蘇陷于停頓。互聯網的原型是儲存—轉送、穿孔紙帶和電報網絡。這種低帶寬、高延遲的系統足以傳輸重要信息,比如“發送彈藥”或者“12月12日到達紐約,深愛你”。
我們需要一個低帶寬、高延遲的儲存—轉送信息系統,即便主干網癱瘓了,它也能夠以應急模式通過裝備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上的“點對點”網絡繼續工作。我們應該讓這個系統保持在待機狀態,并定期測試。另外,還要組建志愿者系統,提升他們網絡急救方面的能力,就像我們訓練救生員和急救員實施心肺復蘇術一樣。正如無線電操作員在自然災害后首要的任務是恢復通信,網絡急救人員將優先保障必要通信,開啟恢復過程并傳達有關下一步的指令。
大多數計算機重啟后,都可以通過進入安全模式到達控制界面。互聯網不也應該有安全模式嗎?我們應該為此擔心。
注:本文作者喬治·戴森的《圖靈的大教堂》已由湛廬文化策劃,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