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太后計斬權臣

清朝道光末年,葉銘琛做廣東巡撫,因為一點小事,英國攻陷廣州,把葉巡撫捕到印度。清政府一時無法,只得去向英國議和。草約雖然議定,并未簽字。一直延到咸豐十年的夏天,英國方面,忽派一位名叫阿爾金的使臣,帶同兩位參贊,一個名叫巴夏禮,一個名叫魯愷,坐了本國兵輪,直到天津,指名要換正式和約。不料,朝臣很缺世界知識,對英國使臣說道:“和約乃是草稿,只要未曾正式簽字,本可隨時更變。”英國使臣阿爾金聽了此話,當然不肯承認。可巧那時的僧格林沁親王,因為曾將偽威王林鳳祥剿滅,自認是個天下無敵大將軍一般;咸豐帝本又重視他的,便將此事和他商議。僧親王馬上拍著胸脯說道:“皇上不必多煩圣慮,奴才只率本部旗兵,去到天津把守。英國使臣,倘若見機,趁早退去,那是他的便宜;倘有一句多言,奴才不是夸口,只要奴才略一舉足,就能殺他一個片甲不回。那時才叫這些洋鬼子知道天朝的兵威厲害呢!”當時咸豐帝聽了僧親王幾句狂妄的話,頓時大喜特喜,馬上下了一道諭旨,就命僧親王去到天津,督同直隸提督樂善,對于英國使臣相機行事。

僧親王一到天津,立即發令給那提督樂善,命他去守大沽口的北炮臺,僧親王自己去守南炮臺,并將所有可以進口之處,統統埋了地雷火炮。在他之意,以為這等軍事布置,一定可制英人死命,不防英人比他還要機警。當他正在布置軍事的時候,早有暗探派至,把他一切內容,打聽得明明白白的回去報告。僧親王自然睡在鼓里,還指望英艦入口,他便可以大得其勝。一直等到次日黎明,方見一只英國兵艦,隨帶幾只小火輪,以及不少的舢板船,正從水面緩緩駛來。僧親王本已等得不耐煩的了,一見一縷濃煙直沖半空,便知英艦已近。正待下令開炮,忽兒那只英艦,不知怎樣一來,沖入一段淺灘之處,陷了下來。僧親王反又止住開炮,對著眾臣說道:“此艦既已陷入淺灘之處,難道還會插翅飛去不成?與其開炮打死他們,不如派了我們的船只,前去將它團團圍住,活捉洋鬼子,解到北京獻功,自然比較將他們統統打成粉碎,更有面子。”僧親王的說話未完,忽又瞧見那只兵艦漸漸地活動起來,一個不防,那只兵艦,早似燕子般駛了進口。僧親王直到那時,方知中了英人之計,連連地這里調兵,那里開炮,已經不及。再加英人本已暗暗地四布精兵,一面派兵繞過北塘,接連占了新河、塘沽一帶地方,一面又從陸路四處攻入。那時這位僧親王當然急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還不敢奏知咸豐帝,怕得夸口之罪。幸虧那位樂提督,雖然也是一位旗人,總算是個軍功出身,只好不要命地督率手下旗兵,在那北炮臺上,一停不停地開著火炮。這樣一來,方才支持了幾天。七月初五那天的黎明,忽又來了一員,英國使臣阿爾金的參贊魯愷,他見直隸提督樂善死守炮臺,英兵一時不能進展,便向阿爾金那里,自告奮勇,親率兵弁,要與樂善一戰。阿爾金自然一口允諾,魯愷即率精兵三千,親自拿千里鏡照著樂善所處的地方,瞄準大炮,當下只聽得轟隆咚的一聲,可憐那位直隸提督樂軍門,早被一架無情火炮,打得肢體橫飛。手下兵士,一見主將陣亡,自然一齊潰散。僧親王吃此敗仗,雖然不敢奏上,可是咸豐帝已經知道,忙下了一道上諭,命僧親王從速退守通州,以保北京,又召朝臣,垂問可有別樣良法。那時怡親王載垣、戶部尚書端華、內務府總管兼工部左侍郎肅順,三位軍機王大臣,一同奏稱,說是大沽口既失,天津已無門戶可守,英兵旦夕可占天津。我國南方正有軍事,勤王之兵,萬難驟至。與其長此支持,不若下諭召回僧王,以示停戰修和的決心。再派幾位能言善辯的大臣,去與英使重申和議,英使若再不允,皇上再加一點天恩,不妨賞使他們百十萬的銀錢,這件和議,斷無不成之理。咸豐帝聽了三人之奏,躊躇半日,方始微喟著說道:“事已至此,也只有這般辦理的了!”當下派大學士桂良充任全權議和大臣,去與英使阿爾金接洽。英使阿爾金見是我國的宰相,方才開出三條條件:第一條,是增賠兵費若干;第二條,是準許英國人民自由在天津通商;第三條,是酌帶兵弁數十人入京換約。桂良見了三條條件,件件都是難題,只好飛行奏知咸豐帝。咸豐帝一見三條條件,氣得頓腳大罵。當下一面召回桂良,一面又命僧親王再從通州進兵;并用六百里的加緊牌單,廷寄外臣,入都勤王。

誰知僧親王只知滿口大言,一見洋兵,除了潰退之外,一無法子。外面勤王之兵,急切之間,又不能迅速到京。再加一班太監宮女,日日夜夜,只把洋兵如何驍勇,炮火如何厲害的話,有意說給咸豐帝聽。咸豐帝一想沒有法子,只好自己做主,下了一道朱諭,命人預備軍馬,要到熱河地方,舉行秋狩大典。此諭一下,京中百姓,頓時大大恐慌起來。大學士桂良聽得風聲不好,趕忙入朝,奏請收回舉行秋狩的成命。咸豐帝聽了大驚道:“卿所奏稱,請朕收回成命一節,敢是在朝諸臣,都不以此事為然嗎?”桂良聞諭,只好把京內百姓慌亂一事,詳細奏明。咸豐帝沒法,只得又下了一道上諭。豈知此諭一下,京中百姓,雖然有些安靜下來,可是洋兵攻打張家灣更急。那時的怡親王載垣和端華、肅順三個,已經有了深謀,只望咸豐帝去到熱河,離開京中朝臣,他們便可授著大權;當下又去奏知咸豐帝還是一面議和,一面駕幸熱河,以避危險為妙。咸豐帝正無主見的時候,馬上準奏,即命怡親王載垣、大學士桂良、軍機大臣穆蔭去到通州,再與英使議和。阿爾金得到機會,便派巴夏禮前來協商,可是桂良等當夜把巴夏禮捉了進京。阿爾金聞信,便親自督同魯愷力攻通州。咸豐帝急得毫無辦法,正待命恭親王去與英使議和的當口,又得兩道奏本。一道是九門提督奏稱魯愷所率的洋兵,已近京城;一道是左都御使奏稱洋兵不能理喻,可否仰請駕車立即巡狩熱河,再派大臣議和。皇上見了兩道本章,一面即任恭親王為全權議和大臣,并將巴夏禮等,以禮送還英使;一面帶領怡親王、端華、肅順以及幾員親信的軍機大臣,并東西二妃,一齊漏夜出狩熱河。

且說恭親王素來忠心,他雖奉了全權議和大臣之命,卻要送走咸豐帝離京后,始肯去向英使議和。誰知這樣一來,自然又耽誤了一兩天,英使阿爾金,生恐巴夏禮遇害,竟把京城攻破,直撲宮廷,首先就把圓明園一火而焚之。在那洋人火燒圓明園的當口,咸豐帝才離北京未久。懿貴妃那拉氏——即后來的西太后(以下徑作西太后)——那時還是一位妃子的資格,未來的同治帝(以下徑稱同治帝)尚須哺乳。咸豐帝因為只有這點骨血,自然十分重視,平時只命皇后鈕祜祿氏——即后來的東太后(以下徑作東太后)——管理,所以東太后的鑾駕,是和咸豐帝一起走的。西太后稍后一點,只得坐了一輛破車,跟著前進。走到半路之上,她的坐車,實在不能再走,正在進退維谷的當口,忽見肅順騎了一匹快馬,也在追趕咸豐帝的車駕。西太后一見了肅順,慌忙把他喚住,要他替她設法換輛較能趕路的車子。哪知這位肅順自恃寵任,又正值危急之秋,一時不甚檢點說話,便氣哄哄地用他手上馬鞭子,向著西太后一指道:“一個娘兒們,須得識趣,你現在能坐了這輛破車子,還是靠著皇子的福氣!你可知道留在京中的那班妃子,真正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嗎?”肅順說完這話,早又加上一鞭,如飛地向前去了。當時西太后瞧見肅順對她那般無禮,自然記在心上。及到熱河,咸豐帝既愁和議難成,又急南方的亂事未靖,不久就得重病,所有朝政全是怡親王和端華、肅順三個做主。怡親王原是一個傀儡,端華又自知才具不及肅順,當時的政權,大家雖知操于怡親王、端華、肅順三個之手,其實是都由肅順一個人做主。

且說當時咸豐帝知道南方軍事,是心腹大患,所以忍痛去與英使議和。及至和議成后,恭親王就請圣駕回鑾,東西兩太后,也是主張從速進京。無如咸豐帝一因病體已入膏肓,難以再事勞動;二則回到京里,眼見宮廷碎破,反覺徒增傷感;三因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生怕咸豐帝回京,滅了他們的政權。有此三個原因,咸豐帝卻延至七月十六那天,便死了。當咸豐帝彌留之際,東太后為人長厚,猶未知道怡親王、端華、肅順三個人的深謀。西太后因與肅順業已結怨,故在暗中留心肅順的短處,及見咸豐帝勢已無救,急抱著同治帝,問著咸豐帝道:“佛爺倘若千秋萬歲之后,何人接位?”咸豐帝目視同治帝道:“自然是這孩子接位。”西太后自聞此詔,她的心上,方才一塊石頭落地。后來咸豐帝賓天之日,即是同治帝接位之時。但是兩宮新寡,同治帝又在童年,一切朝政,全歸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主持。余外雖然尚有幾位大臣,也都是他們三人的心腹,當然是與他們三個一鼻孔出氣的。東西兩宮,瞧見情形不好,便主張扶了梓宮還京。他們三個故意遷延,不是說京中的皇宮未曾修好,不便回鑾,便是說沿途的盜匪很多,恐驚車駕。其時西太后已經瞧出怡親王、端華、肅順三個,要想謀害兩宮,以及幼主,推戴怡親王即位,便暗寫一詔,密遣御廚司膳安貴,漏夜入都,去召恭王。恭王奉詔,也不動聲色,帶領一百名神機營的兵弁,趕到熱河。不過到了熱河,對于怡親王、端華、肅順三個面上,并未提起奉詔之事。當時肅順便怪著恭王道:“六爺您怎么膽大,來到此地?京中沒人主持,您可忘了不成?”恭王連連地賠笑著:“您的話不錯,皆因大行皇上既已賓天,手足之情,不能不來磕幾個頭,吊奠一番,馬上回京就是。”恭王說著,又求肅順等人,帶領入見東西兩宮。肅順當時因見恭王對于他們尚覺小心,不疑有他,且和恭王開著玩笑道:“老六真正教人麻煩,您和東西兩宮,本是叔嫂,您要進見,就去進見得,您何必拉我們陪您進去?此刻尚早,您就去吧,等得見過出來,我們三個還要請您吃便飯,不能不賞光的。”恭王聽說,連連含笑答道:“一定奉擾,一定奉擾。”恭王說完,便去進見東西兩宮。西太后當下一道密詔,叫他保護同治帝回京。

恭王當時見了那道密詔,自然遵旨辦理。怡親王、端華二人,急去問肅順道:“兩宮既要老六保護入都,我們怎樣對付?”肅順很堅決地答道:“照我主意,就此拿下老六,并將兩個寡婦、一個幼兒,一同結果性命,就請王爺即位。我自有辦法,對付天下臣民的。”怡親王嚇得亂搖其手,說道:“這事太險,我干不下。”肅順就氣哄哄地答道:“王爺不干,將來不要后悔!”怡親王聽說,又不能決。他們三個正在解決不下的當口,恭王已經大張曉諭的,定了日子,護送兩宮和皇上進京。肅順匆促之間,也沒什么辦法,只好同著怡親王、端華三個,護送梓宮隨后入京。哪知西太后真是機靈,一到半途,她便同了東太后以及同治帝暗暗地從間道入都。等得肅順等人知道其事,要想追趕,業已不及。

兩宮到京,即以同治帝的名義,下一道上諭,宣布怡親王、端華、肅順三人,如何如何不臣,如何如何跋扈,著恭親王會同朝臣,嚴行治罪。當時怡親王、端華二人,先到京中一天,入朝之際,恭王同了眾朝臣,就命怡親王、端華二人,跪聽旨意。怡親王、端華二人非但不肯下跪,且說:“我們贊襄政務王大臣,尚未入宮,此詔從何而來?”他們的意思,說兩宮和同治帝沒有下上諭的權力。那時恭王已經調兵衛宮,對于怡親王、端華兩個手無寸鐵的人,自然不再懼憚。一見他們竟敢抗旨,馬上命人拿下,押交宗人府看管。恭王即把怡親王和端華二人發交宗人府去后,便去入宮奏知。東西宮又下一道諭旨,即派四十名校尉帶了諭旨沿途迎了上去,去拿肅順。次日,便將肅順拿到,即與怡親王、端華二人,一同正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华市| 神农架林区| 庆城县| 滨州市| 余姚市| 新沂市| 密山市| 大荔县| 泰宁县| 黑山县| 孝义市| 平远县| 浦江县| 曲阜市| 彝良县| 时尚| 沐川县| 苗栗市| 临沭县| 沅江市| 甘肃省| 厦门市| 平遥县| 永兴县| 吉木乃县| 紫云| 延吉市| 友谊县| 成安县| 阳谷县| 湟源县| 乌鲁木齐市| 南华县| 北辰区| 南宫市| 云梦县| 绥中县| 夹江县| 贺兰县| 平凉市|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