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風情譚
- 馬瑞芳
- 4430字
- 2019-01-03 17:30:15
玄奘西行和唐僧取經
唐太宗李世民曾夸獎陳玄奘“乘危遠邁,杖策孤行”的西行取經。玄奘西行,導致《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類帶神異色彩的“報告文學”產生,更使得明代“四大奇書”之一《西游記》應運而生。《西域記》和《法師傳》的主角是玄奘,而《西游記》“男一號”是孫悟空。
從《法師傳》到《西游記》,紀實文學如何向虛構文學脫胎換骨?
歷史上玄奘取經與《西游記》唐僧取經有何不同?
歷史上的玄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嗎?
陳玄奘為什么叫“唐僧”、又叫“唐三藏”?
唐僧為何必須經歷千辛萬苦西天取經?
先看玄奘天竺取經的史實。唐代皇帝姓李,以老子為祖,以道教為宗,道教成“國教”,佛教受壓制。玄奘(602—664)是洛州(今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祎,十一歲出家為僧。他苦讀翻譯過來的佛經,發現歧說并出,為了弄清佛經真諦,決心親自到佛教發源地天竺留學取經。貞觀三年玄奘要求到天竺留學,唐太宗不批準,玄奘只好混在西域商人中偷渡出境。經河西走廊、玉門關、北疆,越蔥嶺,渡熱海,歷時四年,通過西域十幾個國家,到達天竺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拜九十多歲高僧戒賢法師為師。玄奘在印度學習十三年,考察名勝古跡,領會佛教教義,成為天竺著名的高僧。在曲女城舉行的佛教界大辯論會上,無論大乘小乘,沒有人能跟他辯論。貞觀十九年玄奘載譽歸國,當初不同意他出國的唐太宗給予他很高禮遇,派宰相房玄齡迎接于東都,親自接見他并希望他還俗為官。玄奘謝絕了。唐太宗就在長安名剎慈恩寺給玄奘設立譯場。玄奘中文梵文俱佳,他邊念邊譯,由弟子記錄下來,用十幾年時間翻譯了七十五部、一千多卷佛經,相當于從漢代到唐初幾百年間翻譯佛經的總和。
陳玄奘是唐代真實的、對佛教在中國傳播做出貢獻的高僧。今西安大雁塔即當年玄奘藏經塔。佛學大師玄奘對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貢獻,在中國和印度都有很高威望,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把他當作歷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
到了《西游記》中,唐僧身世和性格都被改寫了。據版本學家考證,這種改寫有個漸進過程,即:吳承恩提出簡單思路,朱鼎臣做了詳細鋪寫。嘉隆年間吳承恩的《西游記》第十一回用一首古歌敘述唐僧本是金蟬子,因無心聽佛講法,被貶到塵凡受苦:
父是海州陳狀元,外公總管當朝長。
出身命犯落江星,順水隨波逐浪泱。
海島金山有大緣,遷安和尚將他養。
到了隆萬年間,朱鼎臣改寫《西游釋厄傳》時,洋洋灑灑加一大段玄奘身世描寫:玄奘前身是如來佛的第二個弟子金福音蟬子,因犯“不聽說法”“輕慢我佛如來之大教”罪,被貶了真靈,罰到人間贖罪。他轉生東土,屢遭磨難,出娘胎險些被殺,滿月被拋江中,成了“江流兒”,最終尋親報冤。這段“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根本”常作為《西游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附錄。唐僧父母悲歡離合故事完全是小說家虛構。歷史上的玄奘十一歲出家,《西游記》的唐僧滿月就被和尚收養,自幼出家。《西游記》第九十九回,保護唐僧的五方揭諦向觀音菩薩匯報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前四難是唐僧自己經過的:
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
滿月拋江第三難,尋親報冤第四難。
這四難與歷史上的唐玄奘沒有任何關系。清代百回本《西游真詮》寫玄奘之父陳光蕊中狀元,與殷小姐在貞觀十三年結婚。歷史人物玄奘此前十年已經出國。玄奘在《還至于闐國進表》說:“遂以貞觀三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也就是說,真實歷史人物玄奘出國時,小說人物玄奘的父親還沒結婚。還有學者考證,玄奘出國是貞觀元年,那與《西游記》描寫的時間就差更多。
《西游記》描寫的玄奘性格與歷史人物錯位。歷史上的玄奘大智大勇、聰明過人、氣度恢宏;小說人物唐僧既慈悲為懷又善惡不分、人妖不辨。唐僧遇到困難一籌莫展,一聽說有妖精,就戰戰兢兢、淚流滿面、兩腿酸軟、念佛不止。徒弟孫悟空當面說他“膿包”,還為師父創造個特有名詞“皮松”。第五十六回孫悟空挖苦師父:“天下也有和尚,似你這種皮松的卻少。”當然,如果唐僧與孫悟空“強強聯合”,就出不了那么多西行路上唐僧遇難、悟空救難、變故層出的故事了。

玄奘到底是誰的御弟?歷史上的玄奘曾被高昌國國王認作御弟,《西游記》改成唐太宗的御弟。歷史事實是:在去天竺求經路上,高昌國國王知道大唐高僧玄奘來了,想把他留在高昌傳經,受全國供養。玄奘堅決不留,絕食三天,氣息奄奄。高昌國國王表示:“任法師西行,乞垂早食。”指日發誓,與法師結為兄弟。玄奘在高昌講經一月,動身繼續西行時,高昌國國王為他剃度四個小和尚做侍從;給他制作法衣三十套;因為前邊經過的國家比較寒冷,又給玄奘制作棉衣、皮靴、毛襪;給玄奘帶上一百兩黃金、三萬銀錢、五百匹綾絹,配備二十匹馬、二十五個跟班。高昌國國王幾乎一次性補足玄奘往返天竺二十年所需要的物資。當時突厥葉護可汗鎮服西域各國,高昌國國王派遣殿中侍御史將五百匹綾絹兩車果味獻給葉護可汗,在給葉護可汗的信中說:唐朝法師是我的弟弟,他要到婆羅門國求法。懇請可汗像關照我一樣關照他,給西域各國發通知,讓他們幫助玄奘前行。高昌國國王還寫了二十四封書信,由玄奘交給所經二十四國,每封信里附大綾一匹為信。有高昌國國王這般護持,玄奘后面的活動就成了胡適先生所說的“闊留學”了。
而到了《西游記》中,唐僧成了唐太宗御弟,帶著唐朝皇帝發的通關文書,唐僧向寶象國國王呈遞時這段文字出現:
南贍部洲大唐國奉天承運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涼德,嗣續丕基,事神治民,臨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涇河老龍,獲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陰司,已作無常之客。因有陽壽未絕,感冥君放送回生,廣陳善會,修建度亡道場。感蒙救苦觀世音菩薩,金身出現,指示西方有佛有經,可度幽亡,超脫孤魂。特著法師玄奘,遠歷千山,詢求經偈。倘到西邦諸國,不滅善緣,照牒放行。須至牒者。大唐貞觀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唐僧的取經緣由與歷史上玄奘的取經緣由就不一樣了。唐僧取經成了唐朝皇帝的需要。這位唐太宗御弟,卻既沒有隨從,更沒有金銀,連馬匹都被老虎吃掉,然后才有收悟空、收八戒、收沙和尚、收白龍馬。與歷史上接受高昌國國王饋贈完全相反,唐僧一路上只接受人們布施齋飯,拒絕任何金銀財物。《西游記》第四十回取經僧在烏雞國幫助了國王,國王與后宮、太子把鎮國寶貝、金銀緞帛獻給唐僧,“那三藏分毫不受,只是倒換公文,催悟空等備馬早行”。國王不過意,與后妃、太子送到郊外,依依惜別。真實的玄奘根據西行取經需要,該收錢財就大大方方拿,絕不故意難為自己;虛構的唐僧卻總以“苦行”自勉,常自討苦吃。
《三國演義》和《西游記》都是有世代積累前提的古典小說名著,鄭振鐸在《〈西游記〉的演化》中稱贊吳承恩的地位在羅貫中、馮夢龍之上,認為:吳承恩將古本《西游記》改造得“神駿豐腴,逸趣橫生”,“其功力的壯健,文采的秀麗,言談的幽默,確遠在羅氏改作《三國志演義》、馮氏改作《列國志傳》以上”。
對歷史上西天取經的玄奘法師的個性進行了顛覆性描寫,是吳承恩獲得重要文學史地位的原因之一,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孫悟空取而代之成為《西游記》主角。
陳玄奘在《西游記》里為什么叫“唐僧”?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寫到,唐僧將孫悟空從五行山下救出來后,到山旁的小村借宿,老翁姓陳,唐僧立即認為“華宗”,并告訴老翁:“我俗家也姓陳,乃是唐朝海州弘農郡聚賢莊人氏。我的法名叫做陳玄奘。只因我大唐太宗皇帝賜我做御弟三藏,指唐為姓,故名唐僧也。”
陳玄奘在《西游記》里為什么又叫個“唐三藏”?如來佛講得明確。《西游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如來佛向眾佛敘述降服孫悟空的過程后說,四大部洲善惡不一,南贍部洲的人,“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是個“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所以,“唐三藏”實際含義就是“唐朝求取三藏真經的和尚”。何謂三藏真經?如來佛說是“《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如來佛要用三藏真經改變東土南贍部洲的人心向背。南贍部洲在哪兒?孫悟空求學問道早就寫了:這個地方有長城,應該在亞洲。
觀音菩薩到東土尋找取經僧時進一步說明“三藏真經”是怎么回事。當玄奘在臺上念《受生度亡》等經時,幻化為疥癩僧的菩薩“近前來,拍著寶臺,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么?’”玄奘表示:我們這些僧人向來都講小乘教法,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薩說: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而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小乘教法產生在前,大乘教法產生在后,自然后者更完善。通俗點說,小乘教法幫助自我完善,大乘教法卻能普度眾生;小乘教法只能管此生此世,大乘教法卻能管過去未來。小乘對大乘,確實小巫見大巫。
既然三藏真經有如此好的效果,大慈大悲、救人水火的如來佛何不親駕祥云,將三藏經送到東土?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都蹦不出如來佛的手心。如來佛真想把三藏真經送到東土,豈不是如翻掌之易?
這么簡單易行的事,人家如來佛愣是不干。“李卓吾點評《西游記》”在如來佛提出必須東土派人取經時評曰“如來忒也妝腔”。
送經上門,豈不失了如來身份?俗謂“醫不叩門”,比醫生高明得多、能耐得多的佛,更不能叩門送經啦。佛祖說:
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詢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誰肯去走一遭來?
佛祖要取經者“苦歷千山,詢經萬水”,受盡苦難,才給真經。孫悟空早就明白,所以,性急如火的孫悟空才能在西行路上耐心地與層出不窮的妖精搏斗,還會把“磨難說”大道理講給師弟聽。豬八戒大戰流沙河時,曾大惑不解地問孫悟空:你既然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你背著師父,點點頭,躬躬腰,流沙河就跳過去了,何苦和妖精苦戰?孫悟空問:你不是也會駕云?你怎么不把師父馱過河?豬八戒說:師父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如何馱得起?孫悟空說:我也是駕云,你馱不動,我如何馱得動?“攜凡夫難脫紅塵”。像這些潑魔毒怪,使攝法,弄風頭,扯扯拉拉,就地而行,它們也不能從空中帶過去。那攝法,老孫也會弄。隱身法、縮地法,老孫件件皆知。“但只是師父要窮歷異邦,不能彀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也。我和你只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來;就是有能先去見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經傳與你我。正叫做‘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必須得東土派人來求取真經!
還得經千山萬水、歷盡磨難求!
于是,便有了觀音菩薩勇挑重擔到東土挑選取經人,有了觀音苦心經營組建取經隊伍系列故事,有了西天取經系列“遇難故事”。那才叫:要怎么有趣就怎么有趣,要怎么好看就怎么好看,要怎么好玩就怎么好玩。全世界讀者包括小朋友,大飽眼福。
如果搞營銷評比,如來佛堪稱佛界“最佳推銷員”。
多虧如來佛如此操作,否則哪會有這么好看的《西游記》?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