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風情譚
- 馬瑞芳
- 4595字
- 2019-01-03 17:30:14
攪黃蟠桃會
——大鬧天宮(中)
大鬧天宮是中國古代神魔小說最精彩的故事。
孫悟空知道弼馬溫沒品級,反了天宮,說玉帝不會用人。他鬧到“齊天大圣”封號,再回天宮做官,玉帝越發不會用人了。
齊天大圣在天宮閑逛一段時間后,出來個管閑事的許旌陽真人,向玉帝奏本:孫悟空如此閑游不好,何不交給他件事管,以免生事端?玉帝準奏,遂命孫悟空“權管那蟠桃園”。
玉帝昏庸顢頇之極。派猴兒管桃園,何異于派山羊看守大白菜、派狼看守羊群?孫悟空兩次被玉帝封官,“唱喏”而已,派他管蟠桃園,則“歡喜謝恩”。猴兒對封官和看園為何反應不同?其實再好理解不過:孫悟空終于得了個油水最大的美差!俗話說“猴子手里掉不了棗”,猴子手里更掉不了桃。
孫悟空“等不得窮忙,即入蟠桃園內查勘”。蟠桃園土地和鋤樹、運水、修桃、打掃力士前來拜見大圣磕頭。孫悟空看到“夭夭灼灼花盈樹,棵棵株株果壓枝”,大概饞得哈喇子都流下來了,卻煞有介事地做起新官上任的調查研究,詢問園里有多少樹?得知王母娘娘親自栽培的蟠桃有三種,各一千二百株:三千年一熟的,吃了體健身輕;六千年一熟的,吃了長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吃了與天地齊壽。猴兒“歡喜無任”。也不外出,也不找天宮的神朋仙友聚會了。干什么呢?琢磨如何吃桃。當年菩提祖師號稱傳給長生不老之術,回到花果山沒多久,勾魂小鬼就來了。現在呢?蟠桃既可解餓解饞,還能長生不老!人間“桃三杏四梨五年”,桃樹三年結桃,那么短的生長期,實在只能充饑。如今眼前現成的王母蟠桃,九千年一熟的,吃它一個就可與日月同庚,如果吃它N個呢?而且猴兒最愛吃的就是桃,何況王母娘娘親手培育的異種?完全可以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猴兒來個調虎離山計,把土地、力士等騙出園外,脫了冠服,爬上九千年一熟的大樹,摘了許多桃,自在受用。吃飽了,“簪冠著服,喚眾等儀從回府”。過幾天,又去偷桃。

如果公安部門來查,孫悟空絕對算“監守自盜”。天宮公安系統掌門叫“糾緝靈官”,此君拿俸祿不辦事,既不“糾”也不“緝”更不“靈”。猴兒把蟠桃園的桃子都快吃凈了,靈官還懵懂不知。倒是王母派七衣仙子來摘桃辦蟠桃會了。仙女們在三千年和六千年一熟的樹上各摘一籃桃后,又來到九千年一熟的樹下,“只見那樹上花果稀疏,止有幾個毛蒂青皮的。原來熟的都是猴王吃了”。變作小人睡在樹上的孫悟空現出本相,逼問仙女來做甚?仙女跪下說,摘桃為王母辦蟠桃大會:
大圣聞言,回嗔作喜道:“仙娥請起。王母開閣設宴,請的是誰?”仙女道:“上會自有舊規。請的是西天佛老、菩薩、圣僧、羅漢、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島仙翁,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這個是五方五老。還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眾,中八洞玉皇、九壘、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宮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齊赴蟠桃嘉會。”大圣笑道:“可請我么?”仙女道:“不曾聽得說。”大圣道:“我乃齊天大圣,就請我老孫做個席尊,有何不可?”仙女道:“此是上會舊規,今會不知如何。”
孫悟空與七仙子的對話頗有內涵,我們姑且從三方面解讀:其一,孫悟空一聽說王母開蟠桃會,就“回嗔作喜”,為什么?他判斷自己馬上有場好飯局啦。孫悟空總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堂堂齊天大圣,玉帝親口說“極品”,理所當然會受到蟠桃會邀請,應該坐個席尊。其二,七仙子開出的“神界高級干部名單”,是中國神魔小說仙界的完備“檔案”。從這個名單看,四海龍王似乎還進不去,大概只能算神界中層干部。而這些“高級干部”將在孫悟空大鬧天宮、西天取經中紛紛登場。其三,七仙女作為王母娘娘的親隨,她們當然知道孫悟空不在蟠桃會邀請范圍內,一個養馬、看桃園的角色,連俸祿都沒有的“官”,豈能參加如此高檔的宴會?七仙女先老老實實說沒聽說請齊天大圣,接著就強調她們說的是“上會舊規”。言外之意:您這位齊天大圣是上次蟠桃會之后封的官兒,這次有沒有您,自己問去!天才小說家就是如此,即使完全“克里空”的小說,即使在小說里只露一面的角色,也信筆一描,栩栩如生。七仙女就活像人世間有修養、有家教、說話絕不得罪人的乖巧女孩。
接下來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情節:孫悟空在路上遇到赤腳大仙,騙赤腳大仙說,他奉玉帝旨意,要大仙“先到通明殿演禮”,他則變作赤腳大仙模樣直奔瑤池。看到桌上龍肝鳳髓諸般美味,嗅到酒香撲鼻,立即變毫毛為瞌睡蟲,拋向準備宴會的服務人員。眾人睡倒,猴王就著佳肴異品,酒缸酒甕邊,將給諸神仙準備的玉液瓊漿、香醪佳釀痛喝一氣,酩酊大醉后任情亂撞,到兜率天宮,將太上老君五個葫蘆的金丹,像吃嘎崩豆一般吞到肚里。猴兒自知闖下大禍,逃回花果山,向猴群好一陣賣弄,又返回天宮,再次偷仙酒,來了個花果山“仙酒會”。

《汪憺漪評古本西游證道書》說,《西游記》筆墨縱橫,在亂蟠桃登峰造極。孫悟空做了齊天大圣,已覺山窮水盡,忽出來蟠桃園,私赴蟠桃會偷吃仙酒仙肴,大醉信步,偏偏入老君宮丹房飽吃仙丹,逃回山洞又再次上天偷酒與小妖共享。“極力寫心猿靈妙天縱,一至于此。”“是作者絕大手筆,寫得淋漓滿志。”
孫悟空攪黃蟠桃會,偷吃仙酒金丹,再次反了天宮,算什么性質的行為?從偷吃蟠桃,到偷喝仙酒,再到偷吃仙丹,孫悟空一路行來,離不開一個“偷”字。于是有專家且是很有名的專家,用“偷”解析起孫悟空與市井小說某些人物的共通性。
林庚先生在《西游記漫話》中將孫悟空大鬧天宮與《喻世明言》中的《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七俠五義》中白玉堂鬧東京做對比,認為,趙正大鬧開封府,靠騙和偷的手段;白玉堂鬧東京,更多些江湖好漢習氣,“這二者都集中在孫悟空一人身上”。“在大鬧天宮這場戲中,功夫和武力是他的后盾,而大顯身手的是神偷的伎倆和靈巧變化的手段。”“將孫悟空還原到民間傳奇中來,便是與市井神偷和江湖好漢有著更多的相似之處。”
林庚先生進一步將孫悟空形象與《二刻拍案驚奇》里《神偷寄興一枝梅》的神偷懶龍具體比較:都是一身武藝卻并非人高馬大;瘦小靈巧為他們偷盜行騙提供了方便;孫悟空隨身帶的瞌睡蟲可與懶龍擅長的熏香、蒙汗藥類比……林先生說:
如果說《西游記》前七回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情節,頗近似于《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中的“趙正激惱京師”和《七俠五義》中的白玉堂鬧東京,那么,他后來護送唐僧歷盡劫難的西天之行則不妨可以說是英雄好漢的闖蕩江湖了。
吳承恩創作《西游記》的年月,“三言”“二拍”等白話小說正大行其道,吳承恩不可能不讀這些小說,很可能潛移默化受影響。以林庚先生的博學深思,注意到這一文學史現象,從市井英雄角度剖析孫悟空,自然有相當基礎和說服力,算重要的一家之說。
但對普通讀者尤其是少年讀者,如此解讀孫悟空大鬧天宮,恐怕就失之于學術化,有點兒疏離文本,有點兒繞遠了。
偷桃、偷酒、偷金丹、偷人參果……整部《西游記》讀下來,孫悟空確實像在詮釋“偷術大全”或“偷術妙全”。但有幾位讀者,即使讀過“三言”“二拍”、《七俠五義》《水滸傳》,會把孫悟空與趙正、白玉堂、懶龍、時遷一勺燴?恐怕很難。孫悟空何曾像某些神偷那樣信仰“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孫悟空何曾像某些神偷那樣對身外之物斤斤計較、財迷心竅?孫悟空何曾像某些神偷那樣損人利己、見利忘義?孫悟空何曾像某些神偷那樣猥猥瑣瑣、丟人現眼?……孫悟空與市井神偷有本質的不同。“三言”“二拍”等小說中的市井神偷,是有致命人格缺陷的人物,他們思想缺少陽光,性格缺乏魅力。他們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將他人辛辛苦苦積攢的財物瞬間占為己有,常帶給讀者不舒服的閱讀感受。《水滸傳》同為“義士”的托塔天王晁蓋就曾表示不屑與時遷為伍,而孫悟空的所作所為,卻令讀者賞心悅目。孫悟空從來不曾以茍且之心求取個人私利,他固然也在偷,卻是調皮搗蛋地偷,好奇獵異地偷,偷得理直氣壯,偷得妙趣橫生,甚至于偷得光明正大。
孫悟空與其他白話小說“神偷”的不同,表現在:
其一,孫悟空身上絕無銅臭氣,他對“俸祿”“錢財”“珠寶”等一般世人趨之若鶩的東西,有超然度外的“四無之感”,即:“無興趣”“無感覺”“無追求”,甚至“無概念”。孫悟空之偷,常出于口腹之欲,餓了就吃,渴了就喝,見了沒吃過的好東西想品嘗,都是出于原始的生存沖動。
其二,《西游記》是充滿童話氣息的神魔小說。孫悟空充滿童心,兒童般天真,兒童般不知天高地厚。孫悟空之偷,像兒童惡作劇,他通常是臨時起意、順手牽羊,不像那些巨盜、神偷,覬覦良久、處心積慮、預為謀劃。除了對他太愛的蟠桃耍點兒心機,將隨從調出園外,自己再去偷桃外,孫悟空喝仙酒、吃金丹,都是誤打誤撞。偷吃人參果,則是豬八戒那個饞癆出的主意。
其三,孫悟空之偷,尤其應與“猴”聯系到一起。“李卓吾批評《西游記》”就特別注意到孫悟空的行為與猴性的聯系。《西游記》第五回寫孫悟空溜進瑤池,嗅到酒香,饞蟲大動,“他就弄個神通,把毫毛拔下幾根丟入口中嚼碎,噴將出去,念聲咒語叫變,即變做幾個瞌睡蟲奔眾人臉上……”李評一個字:“猴!”靈巧掏摸正是猴獵取食物的特點。
其四,孫悟空之偷,還和自尊心聯系到一起,如偷喝仙酒,除饞蟲吸
引外,多半帶點兒受傷害后的報復心理。七仙女羅列那么多神靈,總得上百位吧?居然數不到齊天大圣,這對自詡得坐首席的孫悟空是多大的諷刺!原來“齊天大圣”跟“弼馬溫”沒區別!俺老孫在天庭仍是沒地位的小角色!太白金星和玉帝老兒聯手忽悠了猴哥!那么好吧,既然你們不請爺,爺就自己請自己一把,提前把你們給仙界“知名人士”的美酒佳肴享用了!
更重要的是——
孫悟空所偷的,都是神話故事的幻想物品,不是現實生活中損失了就影響普通百姓生計的錢物。人生不過百年,九千年一熟的蟠桃,誰見過?蟠桃宴龍肝鳳髓佳肴,又有誰見過?當然是小說家的虛構。玉帝能吃、王母能吃、如來佛能吃,孫猴子吃吃又何妨?太上老君給玉帝煉的金丹成了孫猴子的零食妙豆,又有什么了不起?既然佛祖也認為眾生平等,憑什么只有玉帝可以吃金丹?孫猴就不能吃?就像阿Q說的小尼姑“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如果將億萬民眾、特別是天真爛漫的少年兒童都喜歡的大鬧天宮,與“三言”“二拍”小說里的“神偷”聯系乃至類同,未免有點兒將神魔小說世俗化,消解了神話形象孫悟空的正能量和原生態的童心、童趣。
《西游記》第五回“亂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在鋪寫瑰麗天宮同時,把孫悟空瞞天過海、踢天弄井的能耐充滿諧趣地展示出來:
一曰騰挪變化。偷完仙桃,孫悟空變作兩寸長小人待在蟠桃樹濃葉下休息,多愜意!偏偏這枝蟠桃上剩了個半紅半白的桃子,被“青衣女用手扯下枝來,紅衣女摘了”,將猴王美夢驚醒。多富有諧趣的巧合!孫悟空去蟠桃會路遇赤腳大仙,立即鼓動唇舌,將大仙騙往通明殿,自己則變作“相貌昂然豐采別”的赤腳大仙模樣,這大概是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變得最體面的一次。
一曰定身法。孫悟空要到蟠桃會打聽消息,“看可請老孫不曾”。他念咒語,對眾仙女說聲“住!”仙女擺起美麗“拋司”(造型),“一個個睖睖睜睜,白著眼,都站在桃樹之下”。
一曰瞌睡蟲。孫悟空趕到蟠桃宴,嗅到天宮美酒香味,拖不動腿了,但造酒師還在那兒忙活,怎么辦?揪下幾根毫毛嚼了,變成瞌睡蟲,爬到那伙人臉上,于是個個酣睡,方便孫悟空大吃二喝。
一曰隱身法。攪了蟠桃宴,偷了老君仙丹,猴兒知道闖下彌天大禍,“從西天門,使個隱身法逃去”。
孫悟空大鬧天宮這場禍事,本身不像闖禍,更像游戲,這場禍事更導致十萬天兵圍攻花果山,成為古代小說百讀不厭、膾炙人口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