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厲以寧經濟史文集(第4卷):工業化和制度調整作者名: 厲以寧本章字數: 4823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17:28:33
第二節 地方商人在工業化的資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傳統生產方式下的地方商人
地方商人不同于那些從事海外貿易和經營的商人,后者一般都是大商人、有特權的商人,而地方商人主要是在國內甚至國內某一地區活動的中小商人。他們通常是不結交政府官員的,政府官員也不把他們放在需要特別照顧的名單內。他們之中有些人即使也同地方政府關系較密切,并從地方政府那里得到某些關照,但同那些從事海外貿易和經營的商人相比,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對政策的影響力,都要小得多。
在西歐各國,傳統生產方式之下的地方商人歷來就同城鄉手工業者和農戶有緊密的商業聯系,有些地方商人還以預付貨款、產品包銷、設備租賃等方式控制了城鄉手工業者,成為分散型的手工工場主。還有些地方商人還兼營手工作坊、手工工場或礦山。在傳統生產方式之下,甚至在工業化開始時,小企業實際上比大企業處于較有利的地位,因為它們規模小,易于適應市場狀況而作出靈活反應。在當時的西歐,“對生產規模的主要限制不是高昂的生產成本,而是高昂的銷售成本。分散的人口和令人頭痛的交通——陸路交通很糟糕,水路又只能到達有限的區域——使就算是最有效率的企業也受到限制”。在這樣的環境中,地方商人和小企業相結合的優勢就突出了。要知道,規模經濟概念在那個時期是不被人們所重視的。小企業,尤其是同地方商人有密切聯系的小企業,在成本上具有自己的長處;“只有在想要開發一個足夠有利可圖的需求時,大量的營業資本開支才是合理的”
。
再說,在傳統生產方式之下,地方商人和放債人之間幾乎沒有多少區別。在英國,“從17世紀起,英國就存在著金首飾商,這就是英國銀行的雛形”。他們不僅賣金首飾,而且還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這些金首飾商都是倫敦人。”
而倫敦以外的銀行都叫做鄉鎮銀行,規模很小,只在本城和本地區開展業務。重要的是:在那里,“銀行業務與商業業務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任何人,不論男人或女人,只要有了一小筆錢,他就可以以銀行家的身份在鄰里之間開展業務”
。這對于城鄉手工業者、小作坊主、小手工工場主的經營起著重要作用。
二、工業化初期的地方商人
在西歐國家,工業化初期地方商人在工業資本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工業化初期創辦和經營新式工廠的小業主們同地方商人的聯系較多。加之,有些創辦和經營新式工廠的就是地方商人,包括通過發包形式控制了分散的家庭手工業者的包買商。當時,新式工廠的設備可能是工匠們設計制造的,也可能是租賃來的,而原材料則要靠地方商人提供,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或者采取過去常用的“前店后廠”的方式銷售出去,或者就要靠地方商人來推銷。尤其是產量增長后,更要同地方商人合作,因為只有這樣,工廠的經營者才能專心致志地把產品制造出來,省得分散精力去從事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工作。
另一方面,正如前面已指出的,由于當時創辦和經營新式工廠的小業主們往往自身資本有限,融資比較困難,所以他們同地方商人的交往便成為解決融資問題的一個渠道。地方商人對產品銷路是了解的,他們在了解新式工廠的產銷前景之后,愿意從資本方面給這些新式工廠以支持,給予貸款。
應當注意到,地方商人在工業化初期組建了一些小型的鄉村銀行,為本地的工業企業融資。在英國,“倫敦城外的‘鄉村’銀行家們頻繁與那些擁有工業企業的家族接觸,并且很多時候這些銀行本身就是由工業家或商人開設的”。以前,民間信貸主要是短期的,但到了工業化初期,這些鄉村銀行主要從事長期信貸而不是短期信貸,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在于:當時工業企業的業績同產品的銷售狀況有關,為了打開銷路,貸款期限必須長一些,否則貸款很可能收不回來,因此鄉村銀行家們“不得不取消只開展短期信貸的戰略”
。工業化初期,英國鄉村銀行發展很快:1750年,全英國的鄉村銀行最多不超過十一二家,18世紀80年代超過100家,1810年超過600家,到19世紀30年代已經超過1,000家。
不管是小業主還是地方商人,他們作為工業化初期的新式工廠的投資者和經營者,都必須承擔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這被認為是所有早期企業家都要履行的一個重要功能。承擔風險、承擔決策責任同決策權、管理權在工業企業初創階段通常結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在制度上有保障,于是當時普遍實行的是所有者和管理者合于一身的制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面臨的風險降低到最小”
。因此,當時新式工廠的組織形式,或者是個人所有制,或者是少數幾個人的合伙制,這正是小業主和地方商人在投資和經營企業時常用的一種傳統的企業組織形式。
經濟學界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即認為在評論英國工業化過程時,往往把固定資本在工業化初期的作用夸大了。理由是:最早出現的新式工廠多半是小工廠,要建成這樣的小工廠并不需要很多固定資本投資。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當然,情況逐漸發生變化。包括英國在內,西歐各國工業化過程中,隨著鐵路建設的開展和輪船建造的開始,固定資本投資的重要性顯著增加,無論是修鐵路,建火車站,造輪船,修港口還是建倉庫,無一不需要巨額固定資本投資。
同時,新建的工廠規模日益增大,添置的設備越來越多,需要的投資額越來越大,這已經不是地方商人所能承擔的了。
三、小工業企業主的分化
正如西歐中世紀晚期地方商人介入城市手工業之后手工業者分化加劇一樣,在工業化初期,一旦地方商人以不同方式和通過不同渠道介入了新式工業企業,小工業企業主的分化同樣加劇了。英國的情況是比較典型的。
小工業企業主的分化并不意味著小工業企業被淘汰,而僅僅意味著有些小工業企業主致富了,企業發展了,企業規模擴大了,與此同時,有些小工業企業倒閉了,賣掉了,或被兼并了。雖然大工廠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并以較低的價格銷售出去,但小工業企業卻依然頑強地生存下來,即使賣掉了,又被買主繼續經營著。也就是說,盡管這種分化“意味著許多店鋪的終結,但同時也意味著許多新式店鋪的開始”。
工業化繼續推進過程中,小工業企業存在的理由至少有以下兩點。第一,“機器制造和維修需要有大量小型工匠企業的輔助”。例如,以前制造機器或利用機器生產產品的小工廠在競爭中歇業了,但卻以機器修理廠的名義,接受機器維修業務維持下來。第二,“大規模工業發現自己寧可將其大部分工作分包出去,而這往往又有著合理的經濟原因”
。因此,在大工廠的周圍經常有一些接受其外包工作的小工廠,它們同大工廠共生存。除了以上兩個理由以外,還應當提到小工業企業自身也具有較大的適應性,例如,投資少而不必擔心市場蕭條時蒙受巨大的固定資本損失;依靠家庭成員勞動,他們既感到比較自由,又可以接受工廠工人無法接受的工資水平等。
在市場競爭中因失利而被淘汰的小工業企業,通常通過轉型而渡過難關,繼續生存下來。這種轉型也往往有賴于地方商人的幫助。在地方商人的介入下,一些瀕臨倒閉或已停產歇業的小工業企業得以轉型、新生,繼續生存下來。相形之下,一些得不到地方商人幫助的小工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失利后往往難以擺脫厄運。
法國工業化的開始時間稍晚于英國,但很多情形同英國相似,例如新建的工業企業絕大多數是小型企業,“工業企業家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其中數量特別大的一部分來自技師和中產階級的生意人。前者在機器制造行業占絕對優勢,后者則在紡織行業較為普遍”。有些行業則是工匠、技師們創業在先,地方商人介入在后。例如,“在19世紀,冶金行業仍在某些方式上延續著傳統鐵匠鋪主的古老生意風格,但是新群體也如期而至,這就是鐵商或者說商人”
。小工業企業主的分化也很明顯,有地方商人幫助的,即使遇到了困難,也能挺過去,甚至還有所發展。而得不到地方商人幫助的,只好聽之任之,能支撐住的就支撐下去,支撐不住的就停業倒閉。
在市場競爭中,有些小工業企業逐漸成長起來,成為大工業企業,有些地方商人變成了有實力的大商人、大企業家,有些家族企業成為全國知名的大企業,盡管仍保持家族經營。例如,法國的由小企業發展而成的“多爾富斯-米埃(Dollfus-Mieg)、莫特—波絮(Motte-Bossut)、施奈德(Schneider)以及旺德爾(Wendel)等,達到了可以與外國同類企業相匹配的規格與等級”。法國有些成功的大企家家族,甚至比美國的卡內基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德國的克虜伯家族、賽森家族、克魯格家族表現得更為審慎與有活力。
四、工業企業家地位的變化
隨著西歐工業化的進展,小企業的地位、小工業企業主的地位都逐漸發生變化。前面已經指出,由于新式工業企業的產品有競爭力,銷路好,地方商人相繼介入,這是工業企業家地位變化的重要原因。
可以用19世紀英國棉紡織工業的情形為例。工業化初期,英國棉紡織工業中以小企業為主,“將近2/3的贏利生產單位雇用人數不足50人”,這還不包括存在于“農村茅屋中的成千上萬臺手工織布機仍然在工作”
。而且當時興辦一家小工廠不需要很多投資,某些行業“一個人有了100英鎊就可以滿懷信心地去碰他的運氣”
。進入棉紡織工業的最低資本額可能還要少些。但是技術的繼續進步和更有效率的新機器設備的出現,使小工業企業的壓力增大了,“這些壓力中,最重要的是新技術開發所要求的巨額資本”
。
在這種情況下,小工業企業單純依靠地方商人在資金方面給予幫助就不夠了。包括棉紡織工業在內,幾乎各行各業的較大規模的工業企業都面臨企業組織形式的調整問題。尤其是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新興行業,調整企業組織形式尤為迫切。個人所有的形式在新興行業中首先表現出不適應,負有無限連帶責任的合伙制企業組織形式也不適應了,因為“這種完全責任延伸到每一個合伙人的私人財產,延伸到‘他的最后一個銅板和最后一寸土地’”。事實確實如此,合伙人是不愿意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的,因為他所承擔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了。“由此不難理解,他們沒有多大愿望去冒這個風險。”
于是股東負有限責任的股份制工業企業應運而發展起來。加之,由于證券市場的發展,大型工業企業有了新的融資渠道,資本籌集的困難也就逐漸緩解了。在西歐國家,原來對工業投資不感興趣的海外貿易商人、大地產主、銀行家和貴族世家成員,紛紛看中了工業投資的贏利前景,再加上有了證券市場這個投資渠道,有了股份有限公司這種形式,從而進入了工業界。工業企業規模大了,工業界的影響大了,一批不同于過去小工業企業主的真正的工業企業家出現了。當然,在這支工業企業家隊伍里,也有一些是經過多年拼搏而成功的早期近代工業的創業者,他們的父輩或祖父輩是工匠、小作坊主或地方上的小商人。從這時起,工業企業家在社會上的地位提高了,但是小工業企業在西歐各國仍大量存在著,繼續雇用著不少勞動者,并為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作出貢獻。
要知道,在西歐工業化過程中,小工業企業主的隊伍實際上是不斷擴大的。熟練技工越來越多,專業人才越來越多,自行創業的也會越來越多。而市場需求增大,又為自行創業者創造了更多的機會。特別是社會上每一次重大的技術創新,既對原有的小企業造成壓力,迫使它們更新技術以適應新的形勢,同時又使準備自行創業的人加緊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技術創新成了小企業的催生器,促使小企業主隊伍擴大。此外,營銷方式的創新也是西歐各國工業化過程中小企業主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克拉潘曾以19世紀的法國為例來說明這一點。他舉例說,在巴黎,商人波西高(A.Boucicaut)原來只是一家布匹商店的合伙人,但“他在自己的貨物上都標明價目,而不是像習慣通行的那樣就每一件東西討價還價。他對他的雇員按銷售額付給傭金;他還懂得廣告術”。這樣,他很快成為巴黎的大商人。又如,波納諾(M.Bonnerot)在1840年時還只是一個小商人,“他給的秤足,實行薄利多銷”,業務擴展很快,以至于同行們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而為此“感到憤怒”。
另一個例子是巴黎香料商人坡太(M.Potin),他自行調配、制造商品,并在自己的工廠中設有化學實驗室,以保證商品質量。他宣稱:“一個香料商應當是一個化學師。這在當時是一個新原則。”
這樣,他的生意和信譽越來越好。這幾個例子無非說明這樣一點:在西歐工業化初期,由于市場不斷擴大,小企業只要能抓住機會,更新自己的營銷方式,甚至只要重質量、重信譽、與眾不同,就能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