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東南地區硬葉兜蘭多樣性與保護
- 李宗艷 郭榮
- 10434字
- 2019-04-17 11:38:35
第一節 兜蘭屬植物資源
兜蘭屬植物為地生、石上附生或樹上附生草本。根狀莖短或略延長,罕有走莖。莖通常短小,包藏于二列的葉基內,罕有延長和具節。葉通常近基生,3~7(~11)枚,二列,近基部對摺,舌狀、矩圓形或橢圓形,革質,上面全部綠色或有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下面淺綠色或紫色或具紫色斑點。花葶近直立或外彎;花序柄與花序軸常被毛;花序具1花或多花;花梗短,子房1室;花通常大而美,中萼片直立或向前傾,近圓形或卵形,側萼合生,花瓣形狀多樣,近圓形至線形,平展或下垂,瓣基常被毛;唇瓣深囊狀,近球形、橢圓形或卵形,或呈盔狀、拖鞋狀,基部具柄,有時先端邊緣內彎或內卷;蕊柱短,雄蕊2;每個花藥有2個花粉塊,退化雄蕊形態多樣,柱頭有柄,表面有乳突,果實為蒴果,3棱,圓筒形至狹橢圓形。
兜蘭屬(Paphiopedilum)植物因其碩大的兜形唇瓣形似拖鞋,其拉丁名Paphiopedilum來自希臘語,意為女神Aphrodite的拖鞋,故被稱為拖鞋蘭(slipper orchid)。該屬植物是蘭科植物中花形最為奇特的類型,絕大多數種具有艷麗花朵和較長的花期,有較高觀賞價值。也正是由于其觀賞價值導致野生資源毀滅性的采挖嚴重,使得兜蘭屬植物現已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植物物種之一,屬于蘭科的一個瀕危類群,在《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所有兜蘭屬植物都被列入附錄Ⅰ,禁止貿易,屬于一級保護植物。
兜蘭屬植物花部結構與杓蘭屬形態相似,早先該屬植物歸入杓蘭屬,但因植物葉形態的差異較大,在1886年,德國植物學家E.H.Pfitzer將產于熱帶亞洲、葉呈兩列基生的種類從杓蘭屬中分出來建立一個新的屬——Paphiopedilum。該屬植物中第一個被命名的新種是1820年發表的秀麗兜蘭Paphiopedilum venustum,產于印度;而該屬中第二個被正式命名的種——波瓣兜蘭P. insigne則被定為Paphiopedilum的模式種。
兜蘭屬為熱帶亞洲分布,以熱帶地區為中心,向北擴展至中國的亞熱帶地區、印度東北部和喜馬拉雅低地,向東南到達新幾內亞島和所羅門群島。目前該屬記錄總計79個野生種,約有1/3產于我國。
我國兜蘭屬植物豐富,《中國植物志》上記錄的有18種,其中杏黃兜蘭P. armeniacum和白花兜蘭P. emersonii為我國特有種。近年來,多地陸續發現兜蘭的新種和變異類型,補充和豐富了我國兜蘭資源,尤其在云南南部和海南發現白旗兜蘭P. spicerianum和海倫兜蘭P. helenae,又增加了我國兜蘭家族的新成員。目前報道原產中國的兜蘭種類已達27種、2個天然雜交種(盈江兜蘭和中華紫毛兜蘭)、17個變種,我國是世界上兜蘭屬種類最多的國家(表1-2)。
一、兜蘭屬植物在我國的地理分布
兜蘭屬植物在我國的分布海拔大多數在1000~1700m,如虎斑兜蘭P. markianum、彩云兜蘭P. wardii、飄帶兜蘭P. parishii、紫毛兜蘭P. villosum、杏黃兜蘭、巨瓣兜蘭P. bellatulum、帶葉兜蘭P. hirsutissimum、麻栗坡兜蘭P. malipoense、硬葉兜蘭P. micranthum,硬葉兜蘭在滇東南主要分布于1400~1500m的石灰巖山腰或山頂,長瓣兜蘭和杏黃兜蘭分布海拔最高可達2250m,這些種類大部分是附生或半附生種類;而大多數地生蘭或半附生蘭類型兜蘭為廣海拔分布的種類,如卷萼兜蘭P. applectonianum、秀麗兜蘭、小葉兜蘭,同色兜蘭P. concolr分布海拔在300~1400m;而分布于較低海拔(700m以下)的種類僅有1種:紫紋兜蘭。兜蘭屬的原始類型起源于我國西南部較高海拔的石灰巖地區,其中分布最北的類群為麻栗坡兜蘭,接近北緯29°,然后逐漸衍生出廣海拔種類和低海拔種類。推測兜蘭屬的演化趨勢可能為:高海拔→廣海拔→低海拔。
兜蘭屬植物分布區域生境特殊,多數生于峰巖陡峭的石灰巖地區,集中分布在廣西西部、貴州西南和云南東南部,最南端分布的飄帶兜蘭的分布從云南西雙版納延伸至泰國、緬甸。
國產兜蘭分布于云南、貴州、廣西、廣東、西藏和海南六省,云南東南部、廣西西南以及越南北部產25~30種,是原始的種類集中的產區。
貴州省分布7種,占全國的25. 93%:小葉兜蘭P. barbigerum、同色兜蘭、帶葉兜蘭、長瓣兜蘭P. dianthum、硬葉兜蘭、白花兜蘭、麻栗坡兜蘭。這些種類主要分布在貴州的南部和西南部與云南、廣西相連地區。
表1-2 我國產兜蘭屬植物




廣西壯族自治區分布14種,占全國的51.85%:巨瓣兜蘭、德氏兜蘭P. delenatii、麻栗坡兜蘭、漢氏兜蘭P. hangianum、海倫兜蘭、紫紋兜蘭P. purpuratum、白花兜蘭、長瓣兜蘭、硬葉兜蘭、同色兜蘭、帶葉兜蘭、小葉兜蘭、紫毛兜蘭、卷萼兜蘭。這些種類主要分布于北回歸線兩側的南亞熱帶區域內。
西藏自治區、廣東省分別各有1種:秀麗兜蘭、紫紋兜蘭。海南產2種:卷萼兜蘭和海倫兜蘭。
由于云南獨特的地貌形態及復雜的自然條件,形成極其多樣的生態和各種復雜的生態系統類型,孕育了極其豐富的植物資源。云南分布有23種,占了種數比例的 85.19%,除卷萼兜蘭、海倫兜蘭、小葉兜蘭、秀麗兜蘭、白花兜蘭外,其余種均有分布,17個變種有15個產于云南,2個天然雜交種均產于云南。其中:
① 分布云南全境的有紫紋兜蘭、同色兜蘭和帶葉兜蘭。
② 云南南部和云南西南部分布有紅旗兜蘭P. chlesworthii、長瓣兜蘭、硬葉兜蘭、飄帶兜蘭、彩云兜蘭、白旗兜蘭6種,2個變種:密毛兜蘭P. densissimum和心啟兜蘭P. singchii,1個天然雜交種:盈江兜蘭;本區在植物區系分區上屬馬來亞植物亞區的滇南、滇西南小區,包括哀牢山以西的西雙版納和德宏、臨滄地區,處于我國境內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支流下游,地貌為中山、丘陵盆地交錯分布的山原地貌。本區屬北熱帶氣候類型,植被主要代表為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土壤主要為磚紅壤,年平均氣溫>20℃以上,年降雨量>1200mm,≥10℃積溫在750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15℃,極端最低氣溫4~6℃,全年無霜。
③ 云南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分布有杏黃兜蘭、虎斑兜蘭、波瓣兜蘭、紅旗兜蘭、白旗兜蘭5種,3個變種:金豆兜蘭P. armeniacum var. parviflorum、淺黃兜蘭P. armeniacum var. undulatum和翡翠兜蘭P. smaragdinum。本區在植物區系分區上屬中國—喜馬拉雅亞區的滇西、滇西北橫斷山脈小區,本小區高山峽谷地貌特別發達,峽谷1600m,而高山在5000m以上。從峽谷到高山相繼出現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特殊的山地垂直氣候及相應的植被類型。兜蘭植物主要分布于本亞區的熱帶、亞熱帶植被類型林下。
二、我國產兜蘭種的形態特征
1.卷萼兜蘭
地生或附生植物。葉狹橢圓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9~20(~25)cm,寬2~4cm,葉面上分布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淺綠色。花葶長17~60cm,苞片卵狀披針形,花單朵,中萼片與合萼片呈淺綠色或白綠色,具綠色縱脈;花瓣基部淺綠色,常散生有暗褐色斑點和綠褐色條紋,花瓣先端玫瑰紅色或暗粉紅色;唇瓣橄欖綠、玫瑰紅或淺紫色,邊緣淺綠黃色;退化雄蕊黃綠色,中央暗綠色;中萼片卵形或寬卵形,長3.5~4cm,寬2~3cm;合萼片橢圓狀披針形,長2~3cm,寬1~1.5cm;花瓣匙形,長4~6cm,寬1.3~2cm;唇瓣盔狀,囊近橢圓形,長2~3cm,寬1.5~2(~2.5)cm,退化雄蕊倒心形至月牙形,長6~8mm,寬8~ 10mm。自然花期為1~5月。
分布:廣西西南部、海南、云南東南部;柬埔寨、老撾、泰國、越南。
2.杏黃兜蘭
地生或附生植物。葉兩列,4~7枚,矩圓形至狹橢圓形,革質,長5~18cm,寬1.5~3.5cm。葉面上有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有密集的紫色斑點。花葶近直立,長10~28cm,苞片卵形披針形;花單生,通常黃色、淡黃色或金黃色,萼片和花瓣背面先端綠色;中萼片卵形,長2.1~4.8cm,寬1.4~2.5cm;合萼片與中萼片形態近似,稍小;花瓣寬卵狀橢圓形或近圓形,長2.8~5.3cm,寬2.5~4.8cm;唇瓣深囊狀,近球形,長4.0~6.5cm,寬2.4~ 4.0cm;退化雄蕊寬卵形至卵狀三角形,有淺栗色脈紋。自然花期為3~5月。
分布:云南西部。
3.巨瓣兜蘭
地生植物。葉兩列,4~5枚,矩圓狀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10~18cm,寬3.5 ~6cm。葉面上分布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或帶乳白色的綠色斑,背面密布紫色斑點。花葶近直立或外彎,長3~7cm;苞片卵形或橢圓形;花1朵或罕有2朵,直徑5~8cm,白色或象牙白色,罕有淡黃白色;中萼片與花瓣上布紫紅色或紫褐色粗斑點,斑點直徑達1.5~2mm;合萼片、唇瓣和退化雄蕊上具細斑點;中萼片橫橢圓形至寬卵形,長3~3.5cm,寬3.5~5cm;合萼片卵圓形,稍小,花瓣寬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4.5~6cm,寬3~5cm;唇瓣橢圓形囊狀,末端變狹,長2.5~4cm,寬1.5~2cm;退化雄蕊近圓形或略帶方形,長8~11mm,寬8~9mm,中央具淡黃色暈。自然花期為4~6月。
分布:廣西西部、云南東南部至西部;緬甸、泰國。
4.同色兜蘭
地生或附生在巖石上。葉4~7枚,矩圓形至狹橢圓形,長8~16cm,寬3~5.2cm。葉面上有深淺綠色或綠色與乳白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有密集的紫色斑點。花近直立,長7~10cm,苞片卵形;花開1~2 朵,直徑5~7cm,通常淡黃色或近黃色。其上分布細小的紫色斑點;中萼片寬卵形,長2.5~4.5cm,寬2.5~4.8cm,合萼片與中萼片形態近似,稍小;花瓣斜橢圓形,長4~5.5cm,寬2.8~3.8cm:唇瓣深囊狀,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5~4.5cm,寬1.4~1.8cm;退化雄蕊寬卵形至卵狀三角形,長1~1.2cm,寬0.8~1.1cm。自然花期為5~8月。
分布:廣西西部、貴州南部、云南東南部至西南部;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
5.德氏兜蘭
地生植物,葉4~6枚,矩圓形,長8~12cm,寬3.5~4.2cm,葉面上具明顯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布密集的紫色斑點。花葶近直立,長21~30cm,苞片近卵形。每枝花葶著花2朵或1朵;中萼片卵形,長2.7~3.3cm,寬1.7~2.5cm,先端近急尖:合萼片與中萼片形態大小近似;花瓣寬橢圓形,長3.5~4.4cm,寬2.7~3.7cm;唇瓣囊狀,近球形,長3~3.8cm, 寬2.2~2.8cm;中萼片、合萼片和花瓣白色,有淺粉紅色斑點和脈紋;唇瓣粉紅色至淺紫紅色;退化雄蕊白色,菱狀卵形,長1.6~2cm,寬1.6~1.8cm,邊緣具緣毛。自然花期為3~4月。
分布:廣西北部、云南東南部(富寧縣、西疇縣和麻栗坡縣);越南南部和北部。
6.麻栗坡兜蘭
地生植物,具短的根狀莖。葉兩列,4~8枚,矩圓形或狹橢圓形,革質,先端急尖或斜急尖,近葉面先端具鳥足狀斑紋,葉正面有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布滿紫色斑點。花葶近直立,長30~65cm,紫色或淡綠色而具密集紫色斑點,被白色長柔毛:苞片狹卵狀披針形;花通常單生,中萼片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4~6(~7)cm,寬2~4cm,先端漸尖,被毛,合萼片與中萼片相似,稍短而寬;花瓣卵形或近橢圓形,長4~6(~7)cm,寬3~5cm,先端急尖或鈍,兩面均被微柔毛,萼片和花瓣呈蘋果綠或極罕淺黃綠色,有褐紫色條紋或多少由斑點組成的條紋;唇瓣淺黃綠色或綠色,內表面有淺褐紫色斑點,呈深囊狀,近球形,長4~6cm,寬4~5.5cm,表面密被白色柔毛,先端邊緣內卷;退化雄蕊矩圓狀卵形至寬卵形,長1.3~1.4cm,寬1.2~1.3cm,先端截形,基部近無柄,基部邊緣有細緣毛,背面有龍骨狀突起。退化雄蕊白色,前半部深紫色至黑紫色;2n=26。自然花期為(9~) 1~4月。
分布:重慶南部、廣西西南部、貴州西南部、云南東南部;越南北部。
7.硬葉兜蘭
地生植物,常具數條至多條橫走的走莖。葉3~5枚,兩列,厚革質,矩圓形或狹橢圓形,長6~14cm,寬1.5~2.5cm,先端急尖或鈍,葉面上具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密布紫色斑點。花葶直立,長10~30cm,紫褐色,被白色長柔毛;苞片卵形:花梗被白色長柔毛;中萼片與花瓣粉色至紅色,中部通常呈黃色,有暗紫紅色粗脈紋;中萼片卵形或寬卵形,長1.5~2.5cm,寬1.8~2.5cm,背面被白色長柔毛;合萼片與中萼片相似,略小;花瓣寬卵形至近圓形,長2~4cm,寬2.8~4cm,具白色長柔毛;唇瓣深囊狀,橢圓狀球形至近球形,長5~10cm,寬4.5~5.5cm,先端邊緣內卷,白色至紅色,囊內壁具紫紅色小斑點;退化雄蕊橢圓形,先端急尖,白色,長1.4~1.6cm,寬1~1.3cm。自然花期為3~5月。
分布:云南東南部、廣西西部至北部、貴州東北部至西南部、重慶南部、湖南西南部、越南北部。
8.紫紋兜蘭
地生植物。葉狹橢圓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9~17cm,寬2.5~4cm,葉面上具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綠色。花葶長14~22cm,苞片狹卵狀橢圓形;花單朵;中萼片白色,具紫栗色粗脈,近基部為淺綠色,寬卵形,長3~4cm,寬3~4.2cm;合萼片白色,具縱條綠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3.5cm,寬0.9~1.6cm;花瓣紫栗色,有暗紫色脈,近基部和頂端有淺綠色或淺黃色暈,從基部到1/3處具紫栗色斑點,花瓣近矩圓形,長3.5~5cm,寬1~1.4cm:唇瓣紫栗色,唇瓣盔狀,囊長2~3cm,寬2.2~2.8cm,囊口兩側呈耳狀;退化雄蕊淺黃綠色,稍有紫色暈,月牙形。自然花期為6月至翌年1月。
分布:福建南部、廣東南部、廣西南部、海南、香港、云南東南部;越南北部。
9.秀麗兜蘭
地生植物。葉4~5枚,矩圓狀橢圓形或近矩圓形,長10~22cm,寬2.5~5.7cm。葉面上分布深綠色與灰綠色或淺褐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密生紫色斑點。花葶長12~19(~23)cm,苞片卵狀披針形。花單朵,中萼片與合萼片白色,具綠色縱脈;花瓣淡紅色,基部綠色,從基部至全長2/3處具少數栗色的龐狀突起;唇瓣和退化雄蕊淺黃綠色;中萼片寬卵形或卵狀心形,長2.5~3.4cm, 寬2.1~3.5cm;合萼片卵形,長2.3~3.2cm,寬1.4~1.6cm;花瓣近矩圓狀倒披針形,長3.5~5cm,寬1.2~1.4cm;唇瓣盔狀,囊橢圓狀卵形,長2.2~3cm,寬2~2.5cm,囊口兩側呈耳狀;退化雄蕊腎狀倒心形,長6~7mm,寬9~13mm。自然花期為1~3月。
分布:西藏東南部至南部;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尼泊爾。
10.彩云兜蘭
地生植物。葉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10~17(~23)cm,寬2.5 ~4.7cm,葉面有深淺藍綠相間的網格斑,背面有較密集的紫斑。花葶長15~35cm,苞片卵狀披針形。花單朵,中萼片與合萼片白色或白綠色.具深綠色縱脈;花瓣紅色,基部綠白色,具濃密的黑褐色斑點;唇瓣綠色至淺紅褐色,有褐色脈和細斑點;退化雄蕊綠色,中央有暗褐色斑紋;中萼片卵形,長4~6cm,寬2.8~4.2cm;合萼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5cm,寬2.5~3cm;花瓣平展或稍下垂,近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5~6cm,寬1.5~2cm;唇瓣盔狀,囊橢圓狀卵形,長2~3cm,寬2~2.4cm:退化雄蕊倒心狀月牙形,自然花期為12月至翌年3月。
11.文山兜蘭
地生植物。葉近橢圓形,有4~5枚,長5~10cm,寬3.5~4.5cm,葉面上有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具紫點。花葶近直立,長7~10cm;苞片卵狀橢圓形;花1~3朵,乳白色或黃白色;中萼片寬卵形至近圓形,長2.5~3cm,寬2.5~3.5cm;合萼片卵形,較小;花瓣寬橢圓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3.5~4cm,寬2.5~3cm;中萼片與花瓣布滿褐紅色粗斑點,斑點在瓣中央聚成縱條紋;合萼片、唇瓣和退化雄蕊分布較細小的褐紅色斑點;唇瓣深囊狀,橢圓形,長3.5~4cm,寬2~2.5cm;退化雄蕊寬橢圓形。自然花期為5月。
分布:云南東南部。
12.根莖兜蘭
地生植物,具直生的根狀莖,根狀莖莖狀,長8~10cm,直徑8~12mm,節間長5~20mm,末端通常有數簇葉。葉狹矩圓形,長15~35cm,寬2.5~3.5cm,葉面暗綠色,背面淺綠色。花葶近直立,長25~30cm,苞片卵形。花單生,中萼片寬橢圓形,淺褐綠色,具寬闊白色邊緣,葉面上布有褐色縱條紋,長4.5~5.5cm,寬3.5~3.7cm;合萼片卵狀矩圓形,淺黃綠色,長4.5~4.8cm,寬2.2~2.4cm;花瓣淺黃綠色,具紫褐色脈,呈狹矩圓狀匙形,長4.5~5.5cm,寬1.4~1.6cm;唇瓣盔狀,囊橢圓狀卵形,長2.4~2.8cm,寬1.8~2.1cm,囊口兩側星耳狀;淺綠褐色,其上具暗色脈:退化雄蕊淺黃色,倒卵形,長1.3~1.4cm,寬1.1~1.2cm,中央有1個黃色圓形點狀突起。自然花期為8月。
分布:云南西南部至西部(潞西縣和高黎貢山);緬甸北部。
13.小葉兜蘭
地生或石上附生植物。葉4~6枚,寬線形,長8~16cm,寬1.1~1.5cm,葉綠色。花葶長8~16cm,苞片橢圓狀卵形。花單朵,中萼片近圓形,長2.8~3.8cm,寬2.6~3.8cm,白色,基部中央呈黃褐色至綠褐色;合萼片橢圓狀,長2.5~3.3cm,寬1.4~2.0cm,淡綠黃色;花瓣狹矩圓形或矩圓狀匙形,長3.0~4.0cm,寬1.0~1.3cm,邊緣波狀,淺褐色;唇瓣盔狀,囊淺褐色,邊緣淡黃綠色,橢圓狀卵形,長2.0~2.5cm,寬1.5~2.0cm,囊口兩側稍呈耳狀;退化雄蕊淺黃色,倒卵狀心形,長7~10mm,寬8~10mm,中央有黃色臍狀突起。自然花期為9~10月。
分布:廣西北部至西部、云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越南北部。
14.紅旗兜蘭
地生植物。葉3~5枚,兩列,狹矩圓形,長8~20cm,寬1.7~2.5cm,葉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且在近基部處有密集的紫褐色斑點。花葶長8~16cm,苞片橢圓狀卵形,長2.1~2.8cm;花單朵,中萼片粉紅色或粉紅白色,有深色脈紋;合萼片淡綠色,有淡褐色脈紋;花瓣與唇瓣淺綠黃色,有褐色網狀脈紋;退化雄蕊白色;中萼片近圓形或橫橢圓形,長3.9~4.6cm,寬4.5~5.9cm;合萼片卵形,長3~3.5cm,寬1.6~2.3cm;花瓣矩圓狀匙形,長3.8~4.4cm,寬1.3~1.6cm,邊緣波狀;唇瓣盔狀,囊近橢圓狀卵形,長2~3cm,寬2~2.4cm,囊口兩側呈耳狀,退化雄蕊倒卵形,長9~10mm,寬8~9mm,中央有黃色臍狀突起。自然花期為9~10月。
分布:云南西南部至西北部;印度、緬甸、泰國。
15.長瓣兜蘭
附生植物。葉4~6枚,寬帶狀,厚革質,長15~40cm,寬3.0~5cm,葉深綠色。花葶長30~80cm,總狀花序具2~5小花;苞片寬卵形。中萼片白色,基部綠色,中萼片倒卵狀橢圓形,長4~5.5cm,寬1.8~2.5cm;合萼片淡綠白色并有暗綠色縱脈,較中萼寬而短;花瓣綠白色,有深色條紋,花瓣向下彎垂,長帶形,長7~12cm,寬7~10mm,先端扭轉,后部邊緣波狀且有無毛黑色疣狀突起;唇瓣淺黃褐色,有深色暈,具脈紋,唇瓣盔狀,基柄內密生棕黑色毛,囊近倒卵形,長2.5~3.0cm,寬2.0~2.5cm,囊口兩側呈耳狀;退化雄蕊綠白色,中央具深綠色斑;呈倒心形或倒卵形,長1~1.52cm,寬7~9mm。自然花期為7~10月。
分布:云南東南部至南部、廣西西部、貴州西南部;越南北部。
16.白花兜蘭
地生或附生植物。葉4~6枚,兩列,狹矩圓形,長8~21cm,寬2.5~4cm,葉面深綠色或淺的網格斑,背面淡綠色。花葶直立,長9~17cm,淡綠黃色,被疏柔毛;苞片寬橢圓形;花單朵,直徑8~9(~10)cm,稍有香氣;中萼片橢圓狀卵形,長3~5cm,寬2~3.5cm,先端鈍;合萼片寬橢圓形或近圓形,先端鈍,萼片兩面被柔毛;花瓣寬橢圓形至近圓形,長3.5~6cm,寬2.5~5cm,先端鈍或渾圓;唇瓣深囊狀,近球形,長3~4.5cm,寬2~3cm,先端邊緣內彎;萼片與花瓣白色,有時花瓣基部有少量栗色或紅色細斑點;唇瓣初開淡黃色后漸變為黃色,囊內有深紫色斑點;退化雄蕊淡黃色或乳黃色,在上半部有大量栗色斑紋;退化雄蕊鱷魚頭狀。自然花期:野外為4~6月。
分布:廣西中部至西部、貴州南部;越南北部。
17.格力兜蘭
地生或巖石附生植物。葉4~8枚,倒披針狀矩圓形至狹矩圓形,長28~40cm,寬2.6~3.4cm,革質,葉深綠色。花葶近直立,長17~32cm,苞片近橢圓狀卵形。花單生,中萼片白色,近基部淺綠色或淺褐綠色,從基部向上2/3分布縱條狀的深紫色斑點;萼片為寬橢圓形或近圓形,長5~5.5cm,寬3.8~4.6cm;合萼片白色,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2~5cm,寬2.2~2.7cm;中央常具2行紫色斑點;花瓣黃褐色,匙形,長5.2~5.5cm,寬2~2.5cm,邊緣通常波狀;唇瓣淺黃褐色,盔狀,囊卵形,長2.8~3.1cm,寬2.4~2.7cm,囊口兩側略呈耳狀;退化雄蕊淺黃色,倒心形,中央臍狀突起。自然花期為9~12月。
分布:云南東南部(麻栗坡縣);老撾、越南北部。
18.漢氏兜蘭
石上附生植物。葉4~6枚,兩列,革質,狹橢圓形,長12~28cm,寬3.5~5.9cm,先端鈍,葉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淡綠色,基部邊緣具紫色緣毛。花葶近直立,長13~23cm,淡黃綠色,有時有紫色細斑點,密被白色短柔毛;苞片卵狀橢圓形;花單朵,直徑11~14cm,稍有香氣,中萼片卵狀橢圓形,長4.8~6.2cm, 寬1.3~4.6cm,先端鈍,雙面被細柔毛;合萼片寬橢圓形,長4.8~6.4cm, 寬3.6~5.7cm,兩面亦具毛;花瓣寬卵狀橢圓形,長5~6.5cm,寬3~4.5cm,兩面被微柔毛;唇瓣深囊狀,近球形,長3.5~5cm,寬2.5~3.4cm,前端邊緣內卷;退化雄蕊呈寬倒卵狀三角形,長1.6~2.1cm,寬1.8~2.2cm。花淡黃色至淺黃綠色;花瓣近基部有淡紫紅色暈;唇瓣囊底具紫色斑點;退化雄蕊具紫紅色橫脈紋。自然花期為4~5月。
分布:廣西西南部、云南東南部;越南北部。
19.巧花兜蘭
附生在巖石上。葉2~4枚,狹矩圓形或線狀倒披針形,厚革質或肉革質,長8~12.5cm,寬0.8~1.6cm,暗綠色,葉背淺綠色。花葶長約10cm,苞片寬卵形。花單朵,中萼片呈黃色,邊緣白色,近圓形至寬橢圓形,長2.5~3.5cm,寬1.5~2.8cm;合萼片黃色,近圓形或寬橢圓形,長2.2~2.4cm,寬1~1.7cm;花瓣線狀匙形或狹矩圓形,長2.5~3.2cm,寬4~8mm,呈淺黃綠色或淺褐黃色,中央常有棗紅色暈;唇瓣盔狀,囊近橢圓形,長1.4~2cm,寬1.5~1.8cm,淺棗紅色;退化雄蕊寬倒卵形至倒卵狀圓形,長與寬各6~7mm,淺黃色,中央具綠色臍狀突起。自然花期為9~11月。
分布:廣西西南部(那坡縣);越南北部。
20.亨利兜蘭
地生或石上附生植物。葉3~6枚,革質,狹矩圓形,長12~23cm,寬1.1~1.8cm,葉深綠色。花葶長14~17cm,苞片寬卵形。花單朵,中萼片寬卵形至近卵圓形,長3~3.5cm,寬3.2~3.8cm,黃綠色至暗黃色,具紫褐色大斑點,邊緣波狀;合萼片橢圓狀卵形,長2.5~3cm,寬1.4~1.8cm,分布紫紅色小斑點;花瓣近平展,狹倒卵形至矩圓狀匙形,長3.2~3.8cm,寬1.4~1.8cm,邊緣波狀,暗紅紫色,近瓣中部有暗紫色或黑紫色大斑點;唇瓣盔狀,囊粉紅紫色,橢圓形,長2.3~2.8cm,寬2.2~2.5cm,囊口兩側稍呈耳狀;退化雄蕊淺黃色,倒心形或寬倒卵形,長7~9mm,寬7~8mm,中央有淺紫色暈,具綠色或黃色臍狀突起;自然花期為9~11月。
分布:廣西西南部、云南東南部;越南北部。
21.帶葉兜蘭
地生或巖石上附生植物。葉帶形或線形,長23~44cm,寬1.4~2.2cm。葉面綠色至深綠色,背面淡綠色。花葶近直立或外彎,長20~30cm,苞片卵狀橢圓形。花單生,中萼片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5~4.4cm,寬3.3~3.7cm,邊緣波狀;合萼片與中萼片近似,略狹窄;中萼片和合萼片邊緣淡綠黃色,中央至基部紫褐色;花瓣匙形,長6~8cm,寬1.5~2.5cm,邊緣呈強烈波浪狀,邊緣具緣毛;花瓣基部淡黃綠色至黃綠色,分布濃密的紫褐色細斑點,邊緣呈玫瑰紫色;唇瓣盔狀,囊橢圓狀卵形,長2.5~3.5cm,寬2~2.5cm,唇瓣黃綠色帶紫褐色小斑點;退化雄蕊近正方形,退化雄蕊呈紫褐色,中央和頂端處各有1個淡黃綠色斑塊,中央斑塊上有2個綠白色大斑點。自然花期為4~5月。
分布:廣西北部至西部、貴州西南部、云南東南部;印度東北部、老撾、緬甸等。
22.波瓣兜蘭
地生植物。葉革質,狹矩圓形,長18~30cm,寬2.5~3.5cm,葉綠色,背面在近基部處有紫褐色斑點。花葶直立,長25~35cm,苞片卵狀橢圓形;花單朵,直徑7~10cm;中萼片邊緣白色,中部黃綠色,布滿紫褐色斑點和縱條紋,中萼片寬卵形至卵圓形,長5.8~6.2cm,寬4.5~4.8cm;合萼片黃綠色,具脈,布褐色細斑點,卵狀橢圓形,長4.5~5.5cm,寬1.8~3cm;花瓣近匙形或矩圓狀匙形,淺黃褐色,具深色脈紋,長5.5~6.5cm,寬1.2~2.2cm,邊緣波狀;囊卵形,長2.5~3.6cm,寬2~3cm,囊兩側呈耳狀,紅色或黃綠色;退化雄蕊黃色;倒卵形,長1~1.2cm,寬0.8~1cm,先端鈍而且邊緣內彎,中央具1個黃色縱條突起。自然花期為10~12月。
分布:云南西南部;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
23.飄帶兜蘭
附生植物。葉5~8枚,帶形,厚革質,長15~40cm,寬2.5~5cm,葉深綠色。花葶長23~40(~60)cm,總狀花序具3~5(~8)花;苞片綠色,寬卵狀橢圓形。中萼片與合萼片淡綠色并有縱條紋;花瓣栗色,基部至中部淡綠黃色并有栗色斑點;唇瓣淺黃綠色,有時有紫栗色暈,具脈紋;退化雄蕊白色,中央具綠色斑;中萼片橢圓形,長3~5cm,寬2~3cm;合萼片略小;花瓣向下彎垂,線形,長8~10cm,寬6~10mm,先端扭轉,后部邊緣波狀;唇瓣盔狀,囊近卵形或近卵狀圓錐形,長1.5~3cm,寬1.5~2cm,囊口兩側呈耳狀;退化雄蕊倒心形或倒卵形,長1~1.5cm,寬7~8mm。自然花期為5~6月。
分布:云南西南部至南部;緬甸、泰國。
24.白旗兜蘭
地生或附生。葉3~5枚,帶狀至狹矩圓狀橢圓形,通常長14~30cm,寬1.8~2.5(~6)cm,革質,葉暗綠色。花葶近直立,長12~22(~30)cm,苞片橢圓形。花單朵,中萼片白色,具栗色中脈和基部淺綠色,中萼片寬卵狀圓形至橫橢圓形,長2.8~4.9cm,寬3.2~4.1cm;合萼片淺黃綠色或白綠色,卵狀橢圓形,長2.5~4cm,寬1.4~2.8cm;花瓣黃綠色,具褐紫色中脈;狹匙形或狹矩圓形,長2.6~5.2cm,寬6~18mm,邊緣波狀;唇瓣盔狀,淺綠褐色或淺黃褐色,囊長2~3.2cm,寬1.8~2.8cm,囊口兩側呈耳狀;退化雄蕊倒卵形或近倒卵狀圓形,長約1cm,寬6~7mm,中央有紫色斑塊。自然花期為9~11月。
分布:云南南部至西南部;印度東北、緬甸。
25.虎斑兜蘭
附生或地生植物。葉狹矩圓形,革質,長13~27cm,寬2.1~2.8cm,葉綠色。花葶近直立,長18~36cm,苞片橢圓狀矩圓形;中萼片淺黃綠色,有3條不規則的栗色縱帶;合萼片淺黃綠色,近基部有栗色條紋與斑點;花瓣中部至基部淺黃綠色,中央具2條栗色縱帶,花瓣外部紫紅色;唇瓣淺綠褐色,有淺紫褐色的暈;退化雄蕊乳黃色,中心為紫褐色;中萼片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3.5~4.5cm,寬2.8~3.7cm;合萼片橢圓形,長3 ~4.5cm,寬1.9~2.5cm;花瓣匙形,長5.5~7cm,寬2.3~3.5cm,邊緣波狀;唇瓣盔狀;囊長2~3cm,寬2~2.5cm,囊口兩側呈耳狀;退化雄蕊倒卵狀橢圓形,長1.2~1.4cm,寬8~9mm,中央有臍狀突起。自然花期為5~8月。
分布:云南東南部至西部;緬甸。
26.天倫兜蘭
地生或巖石上附生植物。葉狹矩圓形,長10~24cm,寬1.6~2.7cm,葉正反面呈綠色。花葶近直立或外彎,長10~15cm,苞片卵形。花單朵,中萼片白色、近圓形,長寬為2.5~3.5cm,中下部具紫褐色縱條紋;合萼片倒卵形、淺綠色,略有紫褐色脈,長2.2~3cm,寬1.7~2cm;花瓣狹矩圓形,長2.7~3.9cm,寬8~10mm,邊緣皺波狀;花瓣與唇瓣淺綠色,有紫褐色脈與暈;唇瓣盔狀,囊橢圓形,長2.2~2.4cm,寬1.5~1.8cm,囊口兩側呈耳狀;退化雄蕊黃綠色、寬倒卵形,長寬約1cm,在中部有1個點狀突起。自然花期為9月。
分布:云南東南部(麻栗坡縣);越南北部。
27.紫毛兜蘭
附生植物。葉狹矩圓形或帶形,長20~40cm,寬2.2~4cm,革質,葉暗綠色。花葶長12~27cm,苞片橢圓形;花單生,中萼片寬橢圓形至倒卵形,長4~6.5cm,寬3.5~4.5cm,淺綠色、淺黃色或綠色,中央呈深栗色并具深色縱條紋;合萼片橢圓狀卵形,通常長4~5cm,寬1.7~2.8cm,淺綠色至淺黃色;花瓣匙狀倒卵形,長5~7cm,寬2.5~4.5cm,紅紫色,其上有橫脈;唇瓣盔狀,囊長2.5~4.5cm,寬2.5~3.5cm,紅色,囊口兩側明顯呈耳狀;退化雄蕊倒心狀倒卵形,長10~15mm,寬9~13mm,淺黃綠色,略有淺栗色暈,具黃色臍狀突起。自然花期為11月至翌年3月。
分布:廣西兩部、云南東南部至西南部:印度東北部、老撾、緬甸、泰國。
各種兜蘭見圖1-52~圖1-70。

圖1-52 硬葉兜蘭

圖1-53 杏黃兜蘭

圖1-54 同色兜蘭

圖1-55 帶葉兜蘭

圖1-56 亨利兜蘭

圖1-57 海倫兜蘭

圖1-58 格力兜蘭

圖1-59 紫紋兜蘭

圖1-60 小葉兜蘭

圖1-61 巨瓣兜蘭

圖1-62 長瓣兜蘭

圖1-63 兜蘭雜種(1)

圖1-64 綠花兜蘭

圖1-65 兜蘭雜種“魔笛”

圖1-66 兜蘭雜種(2)

圖1-67 狹葉紫毛兜蘭

圖1-68 麻栗坡兜蘭

圖1-69 兜蘭雜種(3)

圖1-70 兜蘭雜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