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蔥蒜類蔬菜病蟲害

1. 韭菜病害

韭菜 學名Allium tuberosum Rottl. ex Spr.,稱葉韭;A.hookeri Thwaites,Enum,稱根韭;此外還有花韭、葉花兼用韭等,學名同葉韭。別名草鐘乳、起陽草、懶人菜等。是百合科蔥屬中以嫩葉和柔嫩花莖為主要產品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韭菜莖枯病

癥狀 又稱葉斑病。主要為害花莖,有時也為害葉片。莖部染病,初現退綠長橢圓形病斑,大小(18~30)mm×(2.5~4.5)mm,后全部變為灰白色,上密生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葉片染病,葉兩面病斑梭形或長橢圓形,邊緣不清,后也現小黑點,嚴重的葉片枯死,花莖折倒。

病原 Septoria allii Moesz,稱蔥殼針孢,屬真菌界子囊菌門殼針孢屬。分生孢子器葉面生,球形至卵圓形,直徑65~140mm,高60~110mm;器壁褐色膜質,壁厚7~10mm,形成梨形產孢細胞,上生分生孢子圓筒形,頂端略尖,具1~4個隔,多為3個隔膜,大小(20~45)mm×(1.5~2.5)mm。

韭菜莖枯病病莖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器吸水后,逸出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初侵染,經幾天潛育顯癥后,又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高溫季節、高濕條件下易發病。肥料不足、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植株長勢弱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種植早發1號、優豐1號、豫韭菜1號、“一、三韭菜”等優良品種。加強韭菜園田間管理,及時拔除雜草,必要時使用除草劑滅草。②發病初期噴灑40%雙胍三辛烷基苯磺酸鹽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5%噻菌靈懸浮劑1000倍液、500g/L氟啶胺懸浮劑1500~2000倍液。

韭菜灰霉病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分為白點型、干尖型和濕腐型。白點型和干尖型初在葉片正面或背面生白色或淺灰褐色小斑點,由葉尖向下擴展。病斑梭形或橢圓形,常互相融合成斑塊,致半葉或全葉枯焦。濕腐型發生在濕度大時,枯葉表面密生灰至綠色茸毛狀霉,伴有霉味。濕腐型葉上不產生白點。干尖型由割茬刀口處向下腐爛,初呈水浸狀,后變淡綠色,有褐色輪紋,病斑擴散后多呈半圓形或“V”字形,并可向下延伸2~3cm,呈黃褐色,表面生灰褐或灰綠色茸毛狀霉。大流行時或韭菜的儲運中,病葉出現濕腐型癥狀,完全濕軟腐爛,其表面產生灰霉。

病原 Botrytis squamosa Walker,稱蔥鱗葡萄孢,屬真菌界子囊菌門無性型,葡萄孢屬。菌落棉絮狀。菌絲無色,側向分枝,氣生菌絲常聯合成索狀。低溫時易產生分生孢子梗,2/3高度處開始分枝,分枝縊縮明顯;產孢細胞圓球形;分生孢子稀疏,卵圓形至長卵形,無色;菌核初為白色菌絲團,后漸寬成黑色,直徑1~2mm,在寄主葉鞘或鱗莖上形成的菌核更小,薄形緊密附于寄主組織上。菌絲生長最低、最適和最高溫度分別為0℃、14~16℃、22℃。為害蔥、韭菜、百合、大蒜等。此外有文獻記載,Botrytis byssoidea Walker(蔥細絲葡萄孢)、B. cinerea Pers.:Fr.(灰葡萄孢)也可以為害韭菜。

韭菜灰霉病

韭菜灰霉病濕度大時葉片上長出灰霉

韭菜灰霉病菌

1—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梗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靠病原菌的無性繁殖體,即病葉上的灰霉傳播蔓延。每次收韭菜都會把病菌散落于土表,通過灌溉水等農事操作傳播到新葉上,致新生葉染病。該菌侵染與韭菜刀次、傷口關系密切,頭刀發病輕,二、三刀發病重,一般在棚膜滴水處常形成發病中心,向周圍擴展。該菌生長溫限15~30℃;適合菌絲生長溫度15~21℃。溫度升高產出菌核,27℃產生最多,并以此菌核越夏。秋末冬初韭菜扣棚后始見發病。由于韭菜棚生態條件適合發病,只要有菌源,病情不斷加重。品種間對此病抗性差異明顯,“黃苗”較抗病,“漢中韭”則感病。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耐低溫品種,如平豐8號、平韭4號、多抗富韭6號等。②與非韭菜、蔥蒜類蔬菜輪作。韭菜定植后收獲年限不要超過3年,否則易出現長勢不強,抗病力下降。③合理密植。每667m2以40萬~60萬株為宜,種植過密易發病。及時采薹,7~8月花薹長出應及時采收,防止生殖生長影響營養生長,以保持抗病力。及時拔除田間雜草,病葉應及時清除燒毀,扣棚前平茬,清除老葉殘葉,減少初侵染菌源。適時扣棚,扣棚時間應據當地氣候品種特性靈活掌握,地上部耐寒力弱,休眠期長的品種,扣棚時間應在地上部干枯根系充分休眠后進行,一般在12月中下旬方可扣棚(河南平頂山一帶);地上部耐塞力強、休眠期短的品種對扣棚時間要求不嚴格,可早可晚。棚膜要選用新型多功能膜。④加強溫濕度管理。以增溫、防寒、排濕,促進韭菜生長,縮短每茬韭菜生長期為中心。據天氣情況靈活揭蓋草苫,白天溫度控制在18~24℃,夜間8~15℃為宜,晝夜溫差過大葉面易結露,易發病,要把相對濕度控制在80%以下,濕度過大時中午要放風排濕。⑤靈活收割上市,當韭菜株高25cm左右時,市場銷售看好,可把有輕微病癥的及早收割上市,可大大減少為害。⑥秋季扣膜后澆水前每667m2用65%甲硫·霉威可濕性粉劑3kg,拌細土30~50kg,均勻撒施,預防灰霉病發生。進入花果期是重點防治時期。化學防治應抓住侵染適期,重點保護春季韭菜第二茬的二、三刀,割后6~8天發病初期噴撒6.5%甲硫·霉威或5%腐霉利粉塵劑、5%異菌脲粉塵劑,每667m2 每次1kg,或用15%腐霉利煙劑,每667m2用200g,熏1夜。此外,也可噴灑65%甲硫·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1000倍液、40%嘧霉胺懸浮劑1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100倍液、16%腐霉·己唑醇懸浮劑900倍液、50%嘧菌環胺水分散粒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⑦韭菜提倡用“辣根素進行棚室表面處理。在灰霉病發生之前用20%辣根素水乳劑1~2L/667m2進行噴施熏蘸,防治韭菜灰霉病”。借助自控常溫煙霧施藥機或背負式遠程超低量噴霧機噴施熏蘸,無公害,效果好。

韭菜疫病

韭菜疫病從苗期到移栽大田生長期均可發生。防治不當常造成大面積死亡,生產上單靠化學防治效果不佳,應采用綜合防治,效果較好。

癥狀 根、莖、葉、花薹等部位均可被害,尤以假莖和鱗莖受害重。葉片及花薹染病,多始于中下部,初呈暗綠色水浸狀,長5~50mm,有時擴展到葉片或花薹的一半,病部失水后明顯縊縮,引起葉、薹下垂腐爛,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稀疏白霉。假莖受害,呈水浸狀淺褐色軟腐,葉鞘易脫落,濕度大時,其上也長出白色稀疏霉層,即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鱗莖被害,根盤部呈水浸狀,淺褐至暗褐色腐爛,縱切鱗莖內部組織呈淺褐色,影響植株的養分儲存,生長受抑,新生葉片纖弱。根部染病,變褐腐爛,根毛明顯減少,影響水分吸收,致根壽命大為縮短。

韭菜疫病濕度大時葉上長出白色菌絲、孢囊梗和孢子囊

韭菜疫病辣椒疫霉孢子囊

病原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稱煙草疫霉;P. capsici Leonian,稱辣椒疫霉,均屬假菌界卵菌門疫霉屬。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孢子囊和游動孢子,侵染寄主后發病。濕度大時,又由病部長出孢子囊,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重復侵染,引起發病。病菌發育溫限為12~36℃,25~32℃最適。一般雨季或大雨后天氣突然轉晴,氣溫急劇上升,該病易流行成災。土壤濕度95%以上,持續4~6h,病菌即完成再侵染,2~3天就可發生1代,因此成為發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異常的毀滅性病害。易積水的韭菜地、定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北京郊區苗期發病多在6月。本病見于7月,8月上旬達高峰后多延續到10月下旬。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提倡因地制宜選用早發韭1號、優豐1號韭菜、北京大白根、北京大青苗、漢中冬韭、多抗富韭6號、壽光獨根紅、山東9-1、山東9-2、嘉興白根、平頂山791等優良品種,減少發病。②加強田間管理。選好種植韭菜的田塊,仔細平整好苗床或養茬地,雨季到來前,修整好田間排澇系統。③進行輪作換茬,避免連年種植。④加強肥水管理。韭菜是多年生蔬菜,須增施有機肥、合理灌水。進入高溫雨季,氣溫高于32℃,特別要注意大暴雨后,馬上排除田間積水,降低濕度。生產上雨季控制澆水,防止田間濕度過高。棚室保護地要注意及時放風,嚴防濕度過高。⑤藥劑防治。夏季高溫多雨季節發現韭菜疫病中心病區時,馬上噴灑75%丙森鋅·霜脲氰水分散粒劑700倍液或40%嘧霉·百菌清懸浮劑300~500倍液或560g/L嘧菌·百菌清懸浮劑700倍液、44%精甲·百菌清懸浮劑800倍液、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劑700倍液噴霧,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也可用以上藥液蘸韭菜根進行倒栽,防效明顯。

韭菜綿疫病

近年來,由于南方各地栽培韭菜面積的擴大,韭菜綿疫病日漸嚴重。

癥狀 染病植株葉片上初現水漬狀暗綠色病變,當病斑擴展至半張葉片大小時,葉片變黃下垂軟腐。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棉絮狀物;假莖受害后呈淺褐色軟腐,葉鞘易脫落,潮濕時病部長出白色稀疏霉層;鱗莖染病時,根盤呈水浸狀,后變褐腐爛;根部染病,呈暗褐色,根毛減少,難發新根。

韭菜綿疫病轉晴后田間受害狀

病原 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稱樟疫霉,屬假菌界卵菌門疫霉屬。生長溫度最低6℃,最適24~ 28℃,最高36.5℃。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上越冬。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到韭菜上,長出芽管、產生附著器和侵入絲穿透韭菜表皮進入體內,遇有高溫高濕條件,病部產生大量孢子囊,借風雨或灌溉水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復侵染。菌絲在葉片細胞間或細胞內擴散,也有的從氣孔伸出菌絲,在葉面上擴散,經幾天潛育在病部表面長出棉絮狀菌絲,致韭菜癱作一團,造成極大損失。生產上進入雨季開始發病,該病發生輕重與當年雨季到來遲早、雨量大小、持續時間長短、氣溫高低直接相關,發病早、氣溫高的年份受害重,遇有持續時間長的大暴雨易出現大流行。該病已成為南方韭菜生產上的嚴重問題。

防治方法 ①南方韭菜綿疫病發生區嚴格挑選育苗地和栽植地,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排灌方便、3年內未種過蔥屬植物的高燥地塊,苗床應冬耕施肥、休閑,栽植地要求深耕,施用腐熟有機肥,南方要求做高畦,畦四周有水溝以利雨后及時排水。②播前施足腐熟有機肥4000~5000kg,幼苗期輕澆、勤澆水,做到先促后控保持地面濕潤,苗高12~15cm后應控水蹲苗,防止幼苗徒長和倒伏。夏季雨水多時須控制澆水,定植第2年以后可多次收割,3年以上的韭株要及時剔根培土,防其徒長或倒伏。③千方百計降低田間濕度,露地韭菜要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發病田要控制或停止澆水。密度大或田間郁蔽的還可采用“束葉”法,即進入雨季前,先摘除下層黃葉,把綠葉向上攏起再松松地捆扎,防止葉片與土面接觸,起到通風散濕、減少發病的作用。棚室栽培的韭菜更要嚴加管理,除適時適量通風換氣外,還要注意降低棚內溫度和濕度,減少高溫、高濕持續時間,可減少發病。④藥劑防治。參見韭菜疫病。

韭菜菌核病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鞘或莖部。被害的葉片、葉鞘或莖基部初變褐色或灰褐色,后腐爛干枯,田間可見成片枯死株。病部可見棉絮狀菌絲纏繞及由菌叢糾結成的黃白色至黃褐色或茶褐色菜籽狀小菌核。

韭菜菌核病及病莖上的褐色小菌核

病原 Sclerotinia allii Saw.,稱大蒜核盤菌,屬真菌界子囊菌門核盤菌屬。菌核薄片狀、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不等,黑褐色,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盤上形成子囊層。子囊筒狀,大小(184~212)mm×(2~18)mm,含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長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17~21)mm×(7~11)mm。無性階段產生的小菌核粒狀似油菜子,幼嫩時黃白色至淡褐色,老熟時褐色至茶褐色,致密堅實。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在寒冷地區,主要以菌絲體和菌核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放射出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借氣流傳播蔓延,或病部菌絲與健株接觸后侵染發病。在南方溫暖地區,病菌有性階段不產生,主要以菌絲體和小菌核越冬。翌年小菌核萌發伸出菌絲或患部菌絲通過接觸侵染擴展。通常雨水頻繁的年份或季節易發病,如植地低洼積水或大雨后受澇,或偏施氮肥及過分密植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提倡施用生物有機復合肥;整修排灌系統,防止植地積水或受澇。②合理密植,采用配方追肥技術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定期噴施噴施寶或增產菌使植株早生快發,可縮短割韭周期,改善株間通透性,減輕受害。③及時噴藥預防。每次割韭后至新株抽生期噴淋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劑600倍液或50%嘧菌環胺水分散粒劑800倍液或40%菌核凈水乳劑5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9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棚室韭菜染病,可采用煙霧法或粉塵法,具體方法見后文“大蒜灰霉病”。

韭菜銹病

癥狀 主要侵染葉片和花梗。初在表皮上產出紡錘形或橢圓形隆起的橙黃色小皰斑,即夏孢子堆。病斑周圍具黃色暈環,后擴展為較大皰斑。其表皮破裂后,散出橙黃色夏孢子。葉兩面均可染病,后期葉及花莖上出現黑色小皰斑,為病菌冬孢子堆。病情嚴重時,病斑布滿整個葉片,整畦韭菜葉片變成黃色,并散出很多銹粉,失去食用價值。福建詔安一帶,每年春秋季節流行成災,俗稱韭菜“黃菇”。

病原 Puccinia allii(de Candolle)Rudolphi,稱蔥柄銹菌,屬真菌界擔子

韭菜銹病病花梗

韭菜銹病病菌的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菌門柄銹菌屬。夏孢子堆生于葉兩面或莖上,散生或聚生,有時排列成行,裸露,黃色,粉狀;夏孢子近球形,大小(23~33)mm×(20~25)mm,淡黃色,有細刺。冬孢子堆生在葉兩面或莖上,生在莖上的大多融合,長期埋在寄主表皮下,黑褐色;冬孢子形狀不規則,多呈棍棒形至矩圓形,大小(30~75)mm×(17~25)mm。為害大蔥、洋蔥、蒜、韭菜等。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南方以菌絲體或夏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夏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遇有適宜條件,重復侵染不斷進行。一般春、秋兩季發病重。冬季溫暖利于夏孢子越冬,夏季低溫多雨利其越夏。夏孢子是主要侵染源。天氣溫暖、濕度高、露多、霧大,或種植過密、氮肥過多、鉀肥不足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選用適應不同時期的優良品種,如北京大白根、北京大青苗、漢中冬韭、壽光獨根紅、山東9-1、山東9-2、嘉興白根、平頂山791等,可減少發病。輪作,減少菌源累積;合理密植,做到通風透光良好;雨后及時排水,防止田間濕度過高;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多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②收獲時,盡可能低割,注意清潔畦面,噴灑45%微粒硫黃膠懸劑400倍液。③發病初期及時噴灑25%丙環唑乳油22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④發病重的田塊,藥劑防不住的,最好從地面根莖部割齊,然后在留下來的根莖部噴1次上述殺菌劑保護,并加強管理,增施肥料,加快韭菜生長,使韭菜重新長起來。

韭菜白絹病

癥狀 韭菜須根、根狀莖及假莖均可受害。根部及根狀莖受害后軟腐,失去吸收功能,導致地上部萎蔫變黃,逐漸枯死。假莖受害后亦軟腐,外葉先枯黃或從病部脫落,重者整個莖稈軟腐倒伏死亡。所有患病部位均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中后期菌絲集結成白色小菌核。在高溫潮濕條件下,病株及其周圍地表都可見到白色菌絲及菌核。

盆栽韭菜上的白絹病(王家國原圖)

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Sacc.,稱齊整小核菌,屬真菌界子囊菌門無性型小核菌屬。有性態為Athelia rolfsii(Curzi)Tu.& Kimbrough.,稱羅耳阿太菌,屬真菌界擔子菌門阿泰菌屬。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韭菜白絹病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遺留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翌年6月上旬隨著地溫升高至30℃,在適宜的濕度條件下菌核萌發產生的菌絲從地下須根、鱗莖侵入植株,形成發病中心,再向四周擴展,田間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或施肥等途徑傳播,韭菜在7~8月高溫多雨條件下發病最重。

防治方法 ①施用腐熟有機肥,避免糞肥帶菌。②播種前將種子過篩,盡量除去小菌核;田間部分植株開始發病時,要連根拔除病株銷毀,甚至可將病株穴內的土壤取出韭菜地外,并在病株穴內及其附近澆潑藥液或施用石灰殺菌。③重病區提倡間套作,降低田間濕度。韭菜植株矮小,如凈作,往往通風不良,株間濕度較大,有利于發病。可采用寬窄行栽培,在寬行中種植茄果類、豆類等蔬菜,實行高矮搭配種植,不僅可降低田間濕度,還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經濟效益。④加強管理。天旱時注意灌水,防止植株衰弱,提高抗病能力;久雨不晴應注意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創造不利于發病的條件。⑤發病初期噴灑每克含1.5億活孢子木霉菌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制劑200~300g對水噴霧,或10%己唑醇乳油7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25%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430g/L戊唑醇乳油3500倍液。

韭菜黃葉病

癥狀 病斑從葉尖、葉緣產生向葉中脈擴展的縱向半個葉片變黃或整葉變黃,發病初期淡黃褐色,后期變成深黃色水漬狀壞死,造成整葉枯死。主要為害韭菜的外葉,心葉很少出現感染。廣西4月中旬開始發病,重病田病株率高達57%,死亡率高,危害大。

病原 Erwinia herbicola var. ananas,稱草生歐文氏菌菠蘿變種,屬細菌界薄壁菌門。菌體短桿狀,兩端圓,運動,大小(1.6~2.2)mm×(0.5~0.6)mm,周生鞭毛,革蘭陰性,厭氣條件下能生長,36℃也能生長。在NA培養基上,25℃培養24h出現單菌落,直徑2mm左右,圓形,黃色。

韭菜黃葉病病株上的黃葉

韭菜黃葉病病原菌形態(丁彩平攝)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在韭菜田通過灌溉水或雨水飛濺傳播,病原細菌主要從傷口侵入,田間低洼易澇、雨日多、濕度大易流行。

防治方法 ①培養壯苗,適時定植,合理密植,澆水不要過量,雨后及時排水,嚴防濕氣滯留。②加強肥水管理。定植時用生根劑蘸一下根,定植深度5~6cm,促幼苗健壯生長,韭菜定植后連澆2~3次水,以后每周澆1次水,緩苗后及時劃鋤促發新根。緩苗后適量追復合肥,每667m2隨水沖施30~40kg,當韭菜長到25cm時,注意防止倒伏,促假莖迅速膨大。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72%農用高效鏈霉素水劑2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水劑800倍液。

韭菜細菌芽腐病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保護地栽培發生在1~3月、露地韭菜發生在3~4月,北方稍晚些。發病初期外側莖葉生長不良,逐漸萎蔫,向內側卷曲腐爛,腐爛葉片易折斷,影響新葉展開,生長也受阻。嚴重的葉片和鱗莖全部腐爛。

韭菜細菌芽腐病(萌芽期莖葉生長不良)

病原 Pseudomonas cepacia(ex Burkholder)Palleroni et Holmes,稱洋蔥假單胞菌,屬細菌界薄壁菌門。革蘭陰性桿菌,具有多根極生鞭毛,在NA培養基上產生淡黃、淡綠非熒光色素。該菌除為害韭菜外,還為害洋蔥和大蔥,引起洋蔥球莖腐爛病,主要是球莖外層鱗片受侵染。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初侵染源尚未明確,由收割時的刀具等傳播可能性大。當韭菜田出現一病株,下次割韭菜時,常見該病整畦發生。

防治方法 ①加強管理,收割時先割健株,后割病株,防其蔓延。②培土要小心,防止損傷植株。培土不宜過多。③必要時噴灑72%農用高效鏈霉素可溶性粉劑2000倍液或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韭菜軟腐病

癥狀 為害葉片及莖部。葉片、葉鞘初生灰白色半透明病斑,擴大后病部及莖基部軟化腐爛,并滲出黏液,散發惡臭。嚴重時成片倒伏死亡,病田相當觸目。

病原 Pectobacterium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異名Erwinia aroideae(Towns.)Holland,稱胡蘿卜果膠桿菌胡蘿卜致病變種,屬細菌界薄壁菌門果膠桿菌屬。

韭菜軟腐病病葉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原細菌主要隨病殘物遺落土中或未腐熟堆肥中越冬。南方菜區,寄主作物到處可見,田間周年都有種植,侵染源多,病菌可輾轉傳播為害,無明顯越冬期。在田間借雨水、灌溉水濺射及小昆蟲活動傳播蔓延,從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溫暖多濕、降雨頻繁的季節易發病,植地連作或低洼積水或土質黏重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種植細葉韭菜、大葉韭菜、闊葉韭菜、天津卷毛、馬藺韭、791韭菜等耐熱、耐風雨的品種。②提倡使用10%寶力豐韭菜爛根靈300~600倍液灌根。其他方法參見韭菜細菌芽腐病。

韭菜萎蔫病毒病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尖端外翻,葉片略呈花葉狀,退色部位呈黃色斑駁狀,有的出現壞死斑。病葉狹窄,生長不良或卷葉。病情嚴重的花葉明顯,葉片生長很差,葉尖枯萎。

根用韭菜萎蔫病毒病

病原 Chinese chive yellow dwarf virus(CCYDV),稱韭菜病毒,屬病毒。病毒粒體絲狀。除侵染韭菜、番杏、千日紅外,還侵染大蔥、洋蔥等。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毒主要靠桃蚜傳毒,也可通過汁液傳毒。生產上一茬韭菜常栽培2~3年,桃蚜和汁液傳毒常使韭菜病毒病逐年加重,尤其是秋季帶毒的病株越冬后蚜蟲發生期又引起該病擴展。

防治方法 ①韭菜苗床要遠離韭菜、大蔥田,防止蚜蟲飛來傳毒。育苗時苗床上要覆蓋防蟲網或塑料紗。②發現病株要及時挖除,防其向健株上傳播。③發病重的地區,提倡使用防蟲網栽植韭菜可減少傳毒。④蚜蟲發生期及時噴灑99.1%礦物油乳油300倍液或0.3%印楝乳油1000倍液、0.5%藜蘆堿醇溶液800倍液,消滅傳毒蚜蟲。

韭菜病毒病

癥狀 韭菜病毒病屬系統侵染病害。染病后生長緩慢,植株葉片變窄或披散,葉色退綠,沿中脈形成變色黃帶呈條狀,是本病重要特征。后葉尖黃枯,發病重的植株矮小或萎縮,最后枯死。

韭菜病毒病

病原 Chinese chive dwarf virus(CCDV),稱韭菜萎縮病毒,屬病毒。病毒粒體線狀,長650nm。寄主僅限于韭菜、蔥、洋蔥等。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韭菜萎縮病毒主要在韭菜根部越冬。翌春韭菜發芽或生長時,病毒擴展到地面的葉片中,開始顯癥。該病毒可在割韭菜時通過割刀進行汁液接觸傳播蔓延,致該病迅速擴展,此外病毒還可通過蔥蚜、桃蚜等傳播媒介進行遠距離傳播。一般蔥蚜、桃蚜吸食帶毒的寄主5~20min就能獲毒進行有效傳播,傳毒是非持久性的,種子不帶毒、土壤也不傳毒。韭菜生長季節遇有高溫干旱易發病。蚜蟲量大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種植早發1號、“一、三”韭菜、優豐1號、豫韭菜1號等優良品種。發現病毒株后,要及時把整墩發病韭菜挖出,集中深埋或燒毀,控制毒源擴大。②收割韭菜時,先割健株,后割病株,防止割刀接觸病株擴大傳染。割刀接觸病株后,應把割刀浸入10%磷酸三鈉溶液中進行消毒,也可同時用四五把刀,每割數墩后,集中浸入上述溶液中消毒。③加強韭菜田肥水管理,及時拔除韭菜田雜草。④發現蔥蚜或桃蚜為害韭菜,要及時噴灑10%烯啶蟲胺可溶性粉劑2500倍液,消滅傳毒蚜蟲。⑤發病初期及時噴灑5%菌毒清水劑200倍液或1%香菇多糖水劑500倍液、20%嗎胍·乙酸銅水溶性粉劑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韭菜生理黃葉和干尖

癥狀 棚室或露地栽培的韭菜經常發生黃葉或干尖。心葉或外葉退綠后葉尖開始變成茶褐色,后漸枯死,致葉片變白或葉尖枯黃變褐。

根用韭菜生理黃葉和干尖

病因 生理性病害。病因較復雜,涉及的問題比較多。一是長期大量施用糞肥和硫酸銨、過磷酸鈣等肥料,易導致土壤酸化,造成酸性為害,致韭菜葉片生長緩慢、纖細或外葉枯黃。二是扣塑料棚前施用了大量碳酸氫銨或在偏堿性土壤中使用硫酸銨,扣棚后地表撒施尿素后,棚內易形成氨氣積累,造成氨害發生,葉尖變褐、枯萎。三是土壤已經酸化,亞硝酸積累過多,發生亞硝酸氣體為害,致葉尖變白枯死。四是韭菜生長適溫為5~35℃,當棚溫高于35℃,持續時間長,導致葉尖或整葉變白、變黃。五是棚室栽培韭菜遇有低溫冷害或凍害,造成韭菜白尖或爛葉,有時天氣連陰驟晴或高溫后冷空氣突然侵入,葉尖枯黃。六是微量元素過剩或缺乏。硼素過剩,葉尖干枯;錳素過多,中心葉輕度黃化,外葉嚴重黃化后枯死;缺鎂時外葉變黃;缺鋅、缺鈣時中心葉黃化。

防治方法 ①選用早發1號、優豐1號、791韭菜、豫韭菜1號、85-2等優良品種和細葉韭菜、大葉韭菜、闊葉韭菜、天津卷毛、馬藺韭等耐風雨品種。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科學施用,硫酸銨、尿素、碳酸氫銨不宜一次施用過量,防止撒在葉表,提倡噴灑0.01%蕓薹素內酯乳油3000倍液或10%寶力豐韭菜爛根靈600倍液。③加強棚室溫濕度管理,棚溫不要高于35℃或低于5℃,生產上遇有高溫要及時放風、澆水,否則容易發生葉燒。

韭菜缺素癥

癥狀 韭菜生產上,常出現缺鐵、缺硼、缺銅、缺鈣、缺錳、缺鋅等缺素癥,對產量、質量有一定影響。

缺鐵癥:缺鐵癥常發生在低溫潮濕或鹽堿含量較高的板結地塊,發病時葉尖失綠,葉片呈鮮黃色或淺白色,其余正常。在低洼潮濕或鹽堿地發病重,新老茬韭菜沒有差異。

缺硼癥:多發生在老茬韭菜田,茬口越多發病越重。發病初期整株失綠,嚴重時葉片上出現明顯的黃白相間的長條斑,直到葉片扭曲,組織干死。

缺銅癥:癥狀出現略晚,一般在出苗后20~25天開始顯癥,當韭菜長到最旺時,頂端葉片1cm以下部位產生2cm長的失綠片段,似韭菜干尖狀。缺銅癥多發生在老茬韭菜田。

缺鈣癥:心葉出現黃化,部分葉尖干枯而死,老茬韭菜田發生重。

缺鎂癥:韭菜缺鎂時外葉開始黃化,后外葉逐漸枯死。

缺鋅癥:易出現中心葉黃化。

韭菜缺鐵癥

韭菜缺銅癥(付乃旭攝)

韭菜缺鈣癥(付乃旭攝)

韭菜缺鎂癥(付乃旭攝)

韭菜缺硼癥(付乃旭攝)

病因 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防治方法 ①選用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塊種植韭菜。②施用優質農家肥5000kg,進行5年以上輪作。③對缺鈣、缺鎂的韭菜田提倡施鈣鎂磷肥100kg,應急時噴灑鈣鎂磷肥600倍液、葉面噴灑0.4%氯化鈣溶液。④缺鐵時可在有機肥中施入硫酸亞鐵20kg或噴灑硫酸亞鐵400倍液。⑤缺銅時葉面噴灑0.14%硫酸銅水溶液700倍液。⑥缺鎂時,噴灑0.15%硫酸鎂溶液。⑦缺硼時,可在基肥中每667m2用硼砂1~1.5kg混勻后施入。也可葉面噴灑速樂硼1200倍液或0.5%硼砂溶液。⑧生產上如同時缺乏上述幾種微量元素,可在出苗后10天噴灑0.2%硫酸亞鐵和0.5%硼砂混合液,在出苗20天后噴灑0.5%硼砂和0.14%硫酸銅混合液。

韭菜死棵

癥狀 韭菜根部變褐,部分或成片出現根腐或死棵。

病因 一是在韭菜田里堆放畜禽糞或雜物,引發局部高溫,使韭菜根際處處于無氧環境,造成窒息性死根。二是澆凍水時間過遲或澆水過多,出現田間積水結凍,拉斷韭菜根系。三是堆放積雪融化或低溫條件下泡水時間過長,都會引起根腐,產生死棵。四是澆了含有污染物或含堿、鹽過高的河水或污水,使韭菜中毒引發根部腐爛。五是使用殺蟲劑、除草劑過量造成藥害。六是病蟲為害。

韭菜死棵

防治方法 ①在韭菜田不要堆放糞肥或雜物。②科學灌溉,適時適量,尤其澆凍水遲早特別重要。③提倡使用井水或干凈的河水澆田。④科學防治韭田病蟲害。⑤根據韭菜田雜草種類適時選用除草劑科學澆灌,不可大水浸澆。發現死棵及時挖除。

韭菜倒伏

癥狀 韭菜生產上遇有生長過旺時假莖變細,葉片肥大,出現頭重腳輕時,葉片多成披發狀或倒伏狀,嚴重時葉片不規則地癱倒在地面上,數日后葉片變黃腐爛,失去經濟價值。

病因 生產上種植過密,肥水充足,或夏季氣溫偏高,雨水多造成旺長,很易出現倒伏。生產上直播韭菜或移栽養根韭菜都易出現倒伏,尤其養根韭菜在初期很易倒伏。

韭菜倒伏

防治方法 ①播種量要適當,每667m2直播韭菜應為3~6kg,按30~40cm行距開溝,溝深10cm,寬15cm,踩實溝幫,順溝把水澆透,水滲下后把干種子撒在壟溝內覆土,出苗期保持土壤潮濕,可用薄膜或地膜覆蓋,當長出4~5片葉后,要注意控水,且每次澆水或下雨后,要適時進行鋤地培土。進入雨季之前要注意行間開溝,及時排水。②采用育苗移栽的,應在播后76~91天苗高18~30cm、有5~8片葉時進行定植。平畦行距15~25cm,穴距10~15cm,每穴留苗10~20株成圓撮狀。生產上露地栽培分株性十分強,可略稀些,保護地栽培分株性較弱,可稍密些。③適量施入優質基肥和追肥,雨季控制澆水,雨后及時排水,不宜追肥。雨天多的地區采用高畦或高培壟進行栽培。④春季發現倒狀,可把上部葉片割去1/3至1/2,可減少上部重量,利于韭菜立著生長。秋季發生倒伏的,可從韭菜壟兩側從下向上用手捋掉部分老葉葉鞘,也可把倒狀的韭菜用木棒或竹竿挑撥到一邊,晾曬壟溝和根部。

韭菜植株跳根

癥狀 種植的韭菜生根的位置和根系每年都上移1.5~3cm,生產上叫作韭菜跳根。韭菜跳根造成根系的形成和吸收營養能力下降,且使韭菜的盤狀莖向外露出或造成散撮或倒伏。

韭菜植株跳根

病原 其實生產上韭菜跳根是其特性,是一種正常生理習性,韭菜根系著生在盤狀莖的四周,每年莖盤上長出新的分蘗,上層的新分蘗基部又長出新根,造成新生根的位置和根系不斷向上移動,隨著收割次數或分蘗次數逐年升高,跳根的高度過大影響韭菜生產質量和品質。

防治方法 ①生產上當年大棚等保護地種植的韭菜,扣棚收獲后造成毀根,不會產生跳根。②連續種植韭菜的,早春土壤升溫后,新芽萌發前,可在晴天中午向韭菜地里均勻撒施培土3cm。培土應在年前準備好,土質要肥沃,過篩堆放在向陽處曬暖。如當地是黏土,可選砂性土,撒后及時鋤地,使原土與培土混合,若是沙土地則應選用略黏的土,以利改良土壤,抑制韭菜跳根現象,提高生產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东台市| 宁陕县| 大连市| 伊川县| 五家渠市| 嘉兴市| 柳州市| 眉山市| 邻水| 长寿区| 商洛市| 六枝特区| 乡宁县| 朝阳市| 都安| 福贡县| 六盘水市| 麻城市| 东辽县| 顺平县| 同仁县| 梁平县| 怀远县| 香港 | 泸定县| 镇宁| 芒康县| 濮阳县| 依安县| 曲周县| 九江市| 江城| 通城县| 洛南县| 共和县| 巴马| 鄂托克旗| 长沙县| 泰州市| 永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