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瓜甜瓜病蟲害診治原色圖鑒(第二版)
- 呂佩珂 蘇慧蘭 高振江
- 1033字
- 2019-04-03 13:49:23
西瓜、小西瓜黑星病
癥狀 又稱西瓜、小西瓜黑霉病、葉霉病,低溫多雨年份發生,可造成一定損失,在西瓜、小西瓜各生育期均可發生。幼苗染病心葉枯萎,造成全株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初生水漬狀小點,后擴展成直徑1~3mm小斑,外圍有黃色暈圈,病斑不受葉脈限制,黃褐色至黑褐色,后期病斑中央色漸淡,變薄且脆,四周的黃色暈圈趨于消失,常呈星狀開裂,易穿孔脫落。莖蔓染病,產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的黃褐色凹陷斑。果實染病,初生暗綠色凹陷斑,有褐色膠狀物溢出,病斑呈瘡痂狀,多龜裂,病果不腐爛。濕度大時,受害的各部位均可長出黑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西瓜黑星病病葉上的星狀開裂斑

瓜枝孢分生孢子梗(左)和分生孢子
病原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is et Arthur,稱瓜枝孢,屬真菌界子囊菌門枝孢屬。產孢適溫18~24℃,低于15℃或高于30℃不產孢,相對濕度100%時產孢量最多,相對濕度低于90%則不產孢。分生孢子在5~30℃均能萌發,20℃為最適萌發溫度。分生孢子萌發必須在水滴中,否則即使濕度達到100%也不萌發。除危害西瓜、小西瓜外,還危害南瓜、甜瓜、西葫蘆、冬瓜等。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表或土中越冬,翌春西瓜、小西瓜播種出苗后,遇條件適宜,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及雨滴濺射傳播到西瓜植株上,萌發后產生附著孢和侵染絲直接侵入,也可產生芽管從氣孔或傷口侵入,引起發病。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進行多次重復侵染,使該病擴展蔓延。種子帶菌也可進行初侵染,田間黃瓜上的黑星病菌也可成為初始菌源。浙江4月下旬就見發病,5月上中旬、氣溫17~20℃,該病進入盛發期,每年梅雨季節,雨日多,降雨量大,氣溫低于30℃,病害繼續擴展,進入6月下旬至7月上旬后,隨高溫天氣到來,該病擴展漸趨緩和直到停止擴展。生產上雨日多、雨量大、濕度高易發病和流行。每年5月和6月旬降雨5天以上,降雨量高于30mm或月降雨日多于15天,雨量超過100mm,病害就嚴重發生。連作,偏施氮肥、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建立無病留種地,采無用病種子。②種子處理。種子用55℃溫水浸種15min,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種2h,均有效。③實行與非瓜類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④加強管理。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用無病土育苗;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⑤保護地要注意保溫降濕,防止濕度過大,可減輕發病。⑥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灑15%亞胺唑可濕性粉劑22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9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4000~5000倍液、25%乙嘧酚懸浮劑800~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