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鵝病防治及安全用藥
- 刁有祥
- 3253字
- 2019-03-20 14:33:01
第五節 線蟲病
鴨、鵝線蟲病是由線蟲綱中的線蟲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線蟲的生活史多種多樣,一般可分為直接和間接發育兩種,直接發育的線蟲不需要中間宿主,雌蟲直接將卵排出體外,在適宜的條件下,孵育成幼蟲并經兩次蛻皮變為感染性幼蟲,被易感動物攝入后,在其體內發育為成蟲。間接發育的線蟲則需要軟體動物、昆蟲作為中間宿主。線蟲是對鴨、鵝危害最為嚴重的蠕蟲。感染鴨、鵝的線蟲主要包括蛔蟲、異刺線蟲、四棱線蟲、裂口線蟲和毛細線蟲等。
一、蛔蟲病
鴨、鵝蛔蟲病是由蛔蟲寄生于小腸內的一種常見寄生蟲病,本病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主要造成雛禽的發育不良,嚴重時造成大量死亡。
【病原】蛔蟲是寄生于鴨、鵝體內最大的線蟲,呈淡黃白色,頭端有三個唇片,雄蟲尾端向腹部彎曲,有尾翼和尾乳突,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泄殖腔前吸盤,二根交合刺長度相近。蟲卵呈深灰色橢圓形,卵殼較厚,新排蟲卵內含有一個橢圓形胚細胞。受精后雌蟲將卵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對外界環境和常用消毒藥物抵抗力很強,但在干燥、高溫和糞便堆肥等情況下很快死亡。蟲卵在適宜條件下發育成為感染性蟲卵,可存活6個月之久。鴨、鵝由于攝入污染有感染性蟲卵的飼料和飲水,蟲卵進入小腸內脫殼發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由于該病的發生與蛔蟲的生活世代周期密切相關,因此,3~4周齡的雛鴨、鵝最為易感和發病,成年鴨、鵝多為帶蟲源。
【癥狀】患病雛鴨、鵝多表現為生長發育受阻,精神萎靡,行動遲緩,食欲減退,消瘦,腹瀉,偶見糞便中摻有黏液性血塊,羽毛松亂,貧血,黏膜蒼白,最終可因衰竭而亡。嚴重病例可導致腸道堵塞而死亡。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小腸黏膜發炎、出血,腸壁上有顆粒樣化膿灶或結節。嚴重感染病例可見大量蟲體聚集(圖3-4、圖3-5),相互纏繞如麻繩狀,造成腸道堵塞,甚至腸管破裂和腹膜炎。

圖3-4 鵝腸道中的蛔蟲(刁有祥 攝)

圖3-5 鵝肌胃中的線蟲(刁有祥 攝)
【診斷】根據癥狀和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結合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糞便中蟲卵或小腸、腺胃和肌胃中蟲體于低倍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確診。
【預防】搞好禽舍的環境衛生,及時清理糞便;對糞便進行堆積發酵,殺死蟲卵;對禽群定期進行預防性驅蟲,每年2~3次。
【治療】一旦發生該病,應及時進行治療。可采用以下方案:① 丙硫咪唑,每千克體重10~20毫克,一次服用;② 左旋咪唑,每千克體重20~30毫克,一次服用;③ 噻苯唑,每千克體重500毫克,配成20%懸液內服;④ 枸櫞酸哌嗪,每千克體重250毫克,一次服用。
二、異刺線蟲病
異刺線蟲病是由異刺線蟲寄生于鴨、鵝的盲腸內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該蟲也可寄生在雞、火雞等其他家禽的盲腸內。此外,其蟲卵還可能攜帶組織滴蟲,引起禽類發生盲腸肝炎。
【病原】異刺線蟲又稱盲腸蟲,蟲體呈淡黃白色。雄蟲長7~13毫米,尾部有兩根長短不一的交合刺。雌蟲長10~15毫米。蟲卵較小,呈橢圓形,灰褐色,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適宜的條件下經2周左右發育成感染性蟲卵。蟲卵污染的飼料、飲水被鴨、鵝吞食后,蟲卵到達小腸孵化為幼蟲,后進入盲腸黏膜內,經2~5天發育后返回盲腸腸腔,最后經過1個月左右發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異刺線蟲不僅可以感染鴨、鵝,也可以感染雞、鴿等家禽。
【癥狀】患病雛禽表現為食欲減退至廢絕,消瘦,生長發育不良,腹瀉,逐漸消瘦而亡。產蛋母鵝產蛋下降,甚至停產。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盲腸腫大,腸壁明顯發炎、增厚,有時可見潰瘍灶,也可見在黏膜或黏膜下層形成結節。盲腸內可見蟲體,尤其以盲腸末端蟲體最多。
【診斷】可以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采集患禽糞便,用飽和鹽水浮集法檢查糞便中的蟲卵。
【防制】該病的預防和治療可參考蛔蟲病。
三、四棱線蟲病
四棱線蟲病是由裂刺四棱線蟲寄生于鴨、鵝的腺胃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該病常見于鴨、鵝和野雞等。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裂刺四棱線蟲,雄蟲長3~6毫米,沿中線和測線有四列縱排的小刺,交合刺長短不一。雌蟲長1.7~6毫米,蟲卵為胎生。
【流行病學】該蟲的發育必須有中間宿主,如端足類、蚱蜢、蚯蚓和蟑螂等。寄生于腺胃的性成熟的雌蟲周期性排出成熟的卵,經過腸道隨糞便排到體外。污染的飼料、飲水和器具等被其他鴨、鵝吞食后,一般不發病,但若蟲卵被中間宿主吞食后,經過約10天發育為感染性幼蟲,鴨、鵝再食用了該中間宿主,經過18天左右,在鴨、鵝的腺胃中發育成為成蟲。
【癥狀】患禽表現出精神萎靡,消化機能障礙,食欲下降,生長發育受阻,消瘦,嚴重者衰弱而死亡。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患禽腺胃黏膜發炎,在腺胃深處可見暗紅色的成熟雌蟲。腺胃黏膜受到蟲體刺激變化明顯,可見腺胃乳頭組織變性、水腫。
【診斷】可以根據癥狀和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采集患禽糞便,用飽和鹽水浮集法檢查糞便中的蟲卵,或者低倍鏡觀察腺胃中成蟲。
【防制】該病的預防和治療可參考蛔蟲病。
四、裂口線蟲病
鴨、鵝裂口線蟲病是由裂口線蟲寄生于肌胃角質膜下引起的一種消化道寄生蟲病。
【病原】鴨、鵝裂口線蟲蟲體細長,表面有橫紋,呈粉紅色,尖端無葉冠,有寬的口囊,呈杯狀,底部有三個尖齒。雄蟲長10~17毫米,末端有交合傘,其中有三片大的側葉和一片小的中間葉。交合刺較細,長度均一。雌蟲長12~24毫米,尾部呈刀狀,陰門呈橫裂,位于蟲體的偏后方。蟲卵呈橢圓形。該蟲直接發育,不需要中間宿主。受精后的雌蟲每天在胃里排出大量蟲卵,隨糞便排到環境中,但不能直接感染。在適宜條件下,經24~48小時可發育成有活性的幼蟲,再經5~6天,發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第三期幼蟲,幼蟲可蠕動到青草或地面。鴨、鵝通過攝入含有第三期幼蟲的草而感染發病,該幼蟲在腺胃中停留5天,最后進入肌胃或鉆入肌胃角質膜下,經7~22天發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鴨、鵝均可感染發病,而其他禽類尚無該病的報道,雛禽更為易感,具有明顯的宿主特異性。病原可經口傳播,也可以通過皮膚感染。部分地區的鵝群感染率甚至高達90%以上。
【癥狀】雛鴨、鵝感染后食欲減退,消化機能障礙,精神萎靡,生長發育不良,體質較弱,貧血、下痢,隨著蟲體數量增多,若不及時治療,會造成批量死亡。若蟲體較少,禽只年齡較大,則不表現出癥狀,多成為帶蟲的傳染源。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肌胃角質層易剝離,多呈碎屑狀,壞死,呈棕色。剝離后可見潰瘍和蟲體。
【診斷及防制】該病的診斷和防制措施可參考蛔蟲病。
五、毛細線蟲病
毛細線蟲病是主要是由鴨、鵝毛細線蟲及其他毛細線蟲寄生于小腸、盲腸或食道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嚴重感染病例可見死亡。
【病原】鵝毛細線蟲寄生于鵝的小腸和盲腸,雄蟲長為10~13.5毫米,中部有一根圓柱形的交合刺,雌蟲長13.5~23毫米。鴨毛細線蟲可寄生于鴨、鵝等禽類的盲腸或小腸,蟲體較小,呈毛發狀,前部細,后部粗。蟲卵呈棕黃色,腰鼓形,卵殼較厚,兩端有卵塞,內含一個橢圓形胚細胞。
【流行病學】鵝毛細線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在患鵝體內,一般來說,夏季蟲體數量較多,冬季較少。未發育的蟲卵抵抗力較強,在外界可以長期保持活力。干燥的環境不利于鵝毛細線蟲卵的發育和生存。
鴨毛細線蟲為直接發育型,不需要中間宿主。成熟雌蟲在寄生部位產卵,蟲卵隨糞便排到環境中。在體外適宜的條件下發育為感染性蟲卵,鴨、鵝攝入后,幼蟲迅速進入寄生部位黏膜下,經一個月左右發育為成蟲。
【癥狀】鵝毛細線蟲病在1~3月齡雛鵝中發病率較高,輕度感染患禽不表現出明顯癥狀。嚴重感染病例食欲減退至廢絕,飲欲增加,精神不振,兩翅下垂,常離群獨處。消化機能紊亂,發病初期呈間歇性下痢,隨著病程的發展表現為穩定性下痢,后期下痢嚴重。在排泄物中出現黏液,患鵝生長發育受阻,消瘦,貧血。蟲體較多時常形成機械性堵塞,分泌的毒素造成患禽慢性中毒,最終衰竭而亡。鴨毛細線蟲病患禽與鵝毛細線蟲病臨床癥狀相似。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小腸前段或十二指腸有毛發狀蟲體,嚴重感染病例可見大量蟲體堵塞腸道。蟲體寄生部位,黏膜腫脹、充血、出血,嚴重者甚至呈膿樣壞死、脫落。由于營養不良,可見肝、腎發育不良。
【診斷】可在寄生部位如小腸、盲腸或食道中檢查蟲體或糞便中觀察蟲卵進行診斷。
【防制】本病的防制措施可參考蛔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