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鵝病防治及安全用藥
- 刁有祥
- 1046字
- 2019-03-20 14:33:00
第四節 絳蟲病
寄生于水禽腸道內的絳蟲種類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矛形劍帶絳蟲和皺褶絳蟲。絳蟲均寄生于鴨、鵝的小腸內,尤其是十二指腸。大量蟲體增殖可造成患禽貧血、下痢、產蛋下降甚至停產。
【病原】水禽絳蟲病的病原主要是矛形劍帶絳蟲和皺褶絳蟲。矛形劍帶絳蟲蟲體為乳白色,形似矛頭,由20~40個節片組成,頭節細小,附有4個吸盤,頂端有8個小鉤,頸短。蟲卵無色,呈橢圓形。矛形劍帶絳蟲以水生的劍水蚤為中間宿主,蟲卵在劍水蚤體內發育成類囊尾蚴。皺褶絳蟲為大型蟲體,頭節細小,易脫落。頭節下有一擴張的假頭節,由許多無生殖器官的節片組成,吻端有鉤。蟲卵為兩端稍尖的橢圓形。
【流行病學】矛形劍帶絳蟲卵囊形成類囊尾蚴,鴨、鵝等水禽攝入含類囊尾蚴的劍水蚤而感染,在小腸內經2~3周發育為成蟲。雛禽易感,嚴重者可導致患禽死亡。成年鴨、鵝多為帶蟲源。皺褶絳蟲與矛形劍帶絳蟲感染宿主過程相似。目前該病在我國多個省份均有報道。該病多發生于中間宿主活躍的4~9月份。各種水禽均可感染該病,但以25~40日齡的雛禽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癥狀】雛禽感染后首先出現消化機能障礙的癥狀,排混有白色節片的白色稀便。后期患禽食欲下降至廢絕,渴欲增加,生長緩慢,消瘦,精神不振,不愿運動,常離群獨處,兩翅下垂,羽毛粗亂。有時可見運動失調,兩腿無力,走路不穩,常突然側向一方跌倒,站立困難。夜間患禽伸頸張口呼吸,呈劃水狀。發病后一般經過1~5天死亡,若有其他疾病并發或繼發感染,則可導致較高的死亡率。
【病理變化】雛鵝,剖檢可見小腸內黏液增多,黏膜增厚,呈卡他性炎癥,有出血點,有時可見潰瘍灶。漿膜可見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心外膜更為顯著。
雛鴨,消瘦,部分患禽心外膜有出血,肝臟略腫大,膽囊充盈,膽汁稀薄,腸道黏膜充血、出血,呈卡他性炎癥,十二指腸和空腸內可見大量蟲體(圖3-3),有時甚至堵塞腸腔,肌胃內容物較少,角質膜呈淡綠色。

圖3-3 鴨絳蟲(刁有祥 攝)
【診斷】采集患禽糞便中的白色米粒樣孕卵節片,輕碾后做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蟲卵。也可以對部分病情嚴重的患禽進行剖檢,結合小腸剖檢變化綜合診斷。
【預防】首先要改善禽舍環境衛生,對糞便和污水進行生物處理和無害化處理,養殖過程中注意觀察感染情況。對成年水禽進行定期驅蟲,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以減少病原對環境的危害。
【治療】患禽治療或預防驅蟲可選用以下方案:按照每千克體重服用20~30毫克丙硫咪唑(抗蠕敏);按照每千克體重服用150~200毫克硫雙二氯酚(別丁),隔四天后再用一次;按照每千克體重服用100~150毫克氯硝柳胺(滅絳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