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隱孢子蟲病

禽隱孢子蟲病是由隱孢子蟲感染引起禽的一種原蟲性疾病。各種家禽和鳥類均可感染隱孢子蟲,患禽以嚴重的呼吸困難或腹瀉為特征,該病可造成部分病禽的死亡。

【病原】鴨、鵝隱孢子蟲病的病原為貝氏隱孢子蟲,其能寄生于多種家禽的呼吸道、泄殖腔和法氏囊等處。貝氏隱孢子蟲的卵囊呈圓形,壁光滑,無色,囊壁有裂痕,無卵膜孔和極粒,不形成孢子囊,卵囊內有四個裸露的香蕉形子孢子和一個顆粒狀殘體。貝氏隱孢子蟲的生活史與艾美爾球蟲相似,分裂體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均在同一個宿主體內完成。形成的孢子化卵囊有厚壁型和薄壁型兩種,厚壁型卵囊隨宿主糞便排出后直接具有感染性,薄壁型卵囊壁破裂釋放出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在宿主體內侵入細胞,形成自身感染。

【流行病學】本病的潛伏期為3~5天,病程2~14天不等,在世界各地流行較為廣泛。在我國,鴨、鵝、雞等多種家禽感染隱孢子蟲的現象普遍存在。各日齡家禽均可感染發病,以2月齡內的雛禽最為易感。本病可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水平傳播,患禽糞便中的卵囊污染了飼料、飲水、器具可通過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于鴨、鵝吸入環境中的卵囊。隱孢子蟲的卵囊無須經過外環境中發育過程,隨糞便排出體外后便具有感染性。由于宿主和傳播途徑多樣性,因此要避免多種家禽的混養。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在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更易發生本病。該病主要通過卵囊散播,隱孢子蟲卵囊對環境抵抗力很強,在潮濕的環境中可存活數月之久,因此,水禽更易發生本病。

【癥狀】由于侵害途徑不同,患禽的癥狀有差異。經呼吸道感染,患禽精神沉郁,呼吸困難,伸頸張口呼吸,打噴嚏,流黏液性鼻液。隨著病程的發展,食欲減退至廢絕,重癥患禽臥地不起,不愿走動,羽毛粗亂,兩翅下垂,體重減輕甚至死亡。經消化道感染患禽表現為拒食,精神萎靡,嗜睡,體重減輕,生長受阻。排白色或淡黃色水樣或糊狀稀便。經泌尿系統感染患禽可見腎臟蒼白、水腫;經眼結膜感染病例可見眼結膜水腫、流淚。隱性感染病例大多不表現出癥狀,在泄殖腔和法氏囊等處可觀察到蟲體。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蟲體寄生部位呈現卡他性或纖維素性炎癥,嚴重者有出血點。鼻腔、喉頭、氣管、支氣管水腫并含有大量的漿液性滲出物,氣囊壁增厚、混濁。蟲體發育階段可存在于心、肝、脾、肺、腎、睪丸和卵巢等內臟器官,常見有灰白色小壞死灶。法氏囊萎縮,內有黏液和泡沫物。小腸、回腸積液,黏膜充血。

【診斷】本病的癥狀、病變不典型,一般不作為診斷依據。確診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室診斷。

(1)糞便涂片染色 將黏液或糊狀糞便用林格氏液或生理鹽水按照1∶1稀釋后進行涂片。甲醇固定涂片,姬姆薩染色后鏡檢。隱孢子蟲卵囊呈透亮環形,胞漿呈藍色至藍綠色,胞漿內含有2~5個紅色顆粒,偶見空泡。此外,也可以通過糞便漂浮檢查法或重鉻酸鉀溶液漂浮法對卵囊進行觀察。

(2)組織學檢查 呼吸道感染病例可見隱孢子蟲吸附于鼻竇和氣管黏膜上皮細胞的表面,法氏囊感染病例可見蟲體吸附于法氏囊黏膜上皮細胞的微絨毛邊緣上。當隱孢子蟲與大腸桿菌、支原體、巴氏桿菌、葡萄球菌、禽痘病毒等混合感染禽類時,不易做出診斷。

【預防】對該病的預防主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禽舍和運動場的環境衛生,定期消毒,對糞便等進行堆積發酵等生物處理,對于防止該病的發生和抑制該病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效果。

【治療】目前該病無特效療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田县| 桂林市| 卢氏县| 平定县| 湘潭市| 子洲县| 抚州市| 吴堡县| 杭州市| 晋州市| 乃东县| 乌兰浩特市| 当雄县| 孟津县| 始兴县| 吴堡县| 温州市| 天等县| 府谷县| 察隅县| 安义县| 江源县| 西丰县| 安庆市| 察雅县| 昌乐县| 闽清县| 女性| 宣恩县| 电白县| 汉中市| 东港市| 恭城| 乐昌市| 乌鲁木齐市| 义乌市| 峨山| 封开县| 宽甸| 余江县| 化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