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鵝病防治及安全用藥
- 刁有祥
- 1048字
- 2019-03-20 14:33:00
第二節 毛滴蟲病
毛滴蟲病是由鵝毛滴蟲引起鵝的一種原蟲病,本病主要侵害雛鵝,其他日齡的鵝也可感染發病,鴨較少發病。
【病原】鵝毛滴蟲,蟲體呈梨形或長圓形,具有四根典型的起源于前段毛基本體游離鞭毛,沿著發育很好的波狀膜邊緣長出第五根鞭毛,一直延伸至蟲體的后緣以外,長度往往為蟲體的2~3倍,具有活潑的運動性,在培養基上能夠良好生長。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不同日齡的各種鵝均可感染。蟲體主要寄生于鵝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的上皮樣細胞,肝等實質細胞也可以作為蟲的寄生細胞。
【流行病學】患鵝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鴨、嚙齒類動物和昆蟲也可以傳播本病。當鵝的上消化道黏膜受損時,更易感染該病。在流行地區的鵝群,有近半的成年鵝輕度感染耐過后而成為傳播者。本病多發于春秋季節,雛鵝易感性高于成年鵝。該病的發病率不高,但發病雛鵝的死亡率較高,甚至高達50%。
【癥狀】本病的潛伏期為6~15天,鵝通過攝入被毛滴蟲污染的飼料和飲水后一般經過5~8天出現癥狀,一般雛鵝多呈急性型,成年鵝多呈慢性型。急性型患鵝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廢絕,隨后出現跛行,行走困難,蜷縮成團,臥地不起,反復吞咽并伴有呼吸困難。腹瀉,排淡黃色稀便,體重顯著減輕,食道膨大部擴張。部分病例眼流淚,口腔和喉頭黏膜充血,可見米粒大小的淡黃色結節。患鵝常因敗血癥而死亡。慢性型病例消瘦,絨毛脫落,生長緩慢,發育受阻,在頭頸部或腹部出現無毛區域,口腔黏膜常積有干酪樣物質導致嘴角的干酪化,使鵝張口困難。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腸黏膜卡他性炎癥,盲腸黏膜腫脹、充血,并有凝乳狀物質。急性病例在口腔、喉頭有淡黃色小結節,有的患鵝可見食道潰瘍、穿孔。若僅為上消化道或上呼吸道感染,部分病例可形成疤痕而康復。若侵害內臟如肝、腸道、肺和氣囊等,可見壞死性腸炎和肝炎,肝臟腫大呈褐色或土黃色,被膜覆有大小不一的白色壞死灶。母鵝輸卵管發炎,蛋滯留在輸卵管中,蛋殼表面呈黑色,內容物腐敗,輸卵管黏膜壞死,管腔內積有暗灰色膿樣滲出物,卵泡全部變形。
【診斷】診斷該病需要結合癥狀、剖檢變化進行綜合判定,此外,確診需要通過涂片觀察蟲體,也可以通過蟲體的分離鑒定進行確診。
【預防】預防該病主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禽舍和運動場的清潔工作。此外,雛鵝和成年鵝應該隔離飼養,并定期檢疫,一旦發現陽性患鵝,應及時隔離治療。
【治療】一旦發生該病,應積極進行治療。可按照0.05克/千克體重將水溶的阿的平或氨基阿的平逐羽飼喂,24小時后再次喂服一次,連用7天。0.05%的硫酸銅溶液飲水,要適量,防止出現飲用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