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鵝病防治及安全用藥
- 刁有祥
- 20324字
- 2019-03-20 14:32:53
第二節 細菌性傳染病
一、大腸桿菌病
鴨、鵝大腸桿菌病是由某些具有致病性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引起的不同病變類型的疾病總稱,其特征性病變主要表現為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腹膜炎、輸卵管炎、滑膜炎、臍炎以及大腸桿菌性肉芽腫和敗血癥等。該病常與鴨瘟、鴨疫里默氏桿菌病、禽霍亂、禽流感、水禽副黏病毒病、坦布蘇病毒感染等并發或繼發感染,對水禽養殖業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病原】大腸桿菌屬腸道桿菌科、埃希氏菌屬的大腸埃希氏菌。該菌為兩端鈍圓的中等桿菌,有時近球形。單獨或散在,不形成鏈或其他規則形狀。有鞭毛,運動活潑。周身有菌毛,一般具有可見的莢膜。對普通堿性染料著色良好,革蘭染色呈陰性。本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對營養要求不嚴格,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最適溫度為37℃,最適pH為7.2~7.4,在15~45℃環境中均可以生長。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培養18~24小時,形成乳白色、邊緣整齊、光滑、凸起的中等偏大菌落。在伊紅美藍瓊脂上產生紫黑色金屬光澤的菌落。在普通肉湯中呈均勻混濁生長,長期培養后,可發現管底有黏性沉淀,培養物常有特殊的糞臭味。目前發現本菌有154個菌體(O)抗原、89個莢膜(K)抗原和49個鞭毛(H)抗原的血清型,對家禽有致病性的血清型,常見的有O1、O2、O35和O78。本菌具有中等抵抗力,60℃加熱30分鐘可被殺死。在室溫下存活1~2個月,在土壤和水中可達數月之久。對氯敏感,因此,可用漂白粉作為飲水消毒。5%石炭酸、3%來蘇兒等5分鐘可將其殺死。對丁胺卡那霉素、阿普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多黏菌素、頭孢類藥物等敏感。但本菌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在治療時,應先進行藥物敏感試驗,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
【流行病學】大腸桿菌是家禽腸道和環境中常在菌,在衛生條件好的養殖場,本病造成的損失較小,但在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飼養管理水平較低的養殖場,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鴨、鵝由于環境改變或者疾病等造成機體衰弱,消化道內菌群破壞或病原菌經口腔、鼻腔或者其他途徑進入機體,造成大腸桿菌在局部器官或組織內大量增殖,最終引起鴨、鵝發病。該病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環境不衛生、飼養環境差、過高或過低的濕度或溫度、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通風量過大、飼料霉變、油脂變質。此外,本病的發生還與禽慢性呼吸道病、禽流感、新城疫、禽霍亂、傳染性漿膜炎、小鵝瘟、番鴨細小病毒病、坦布蘇病毒感染等疾病有關,并相互促進,由于繼發感染或并發感染,導致死亡率升高。
【癥狀】由于大腸桿菌侵害部位、鴨、鵝日齡等情況不同,在臨床表現的癥狀也不一。共同癥狀特點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粗亂、消瘦。胚胎期感染主要表現為死胚增加,尿囊液混濁,卵黃稀薄。卵黃囊感染的雛鴨或雛鵝主要表現為臍炎,育雛期間精神沉郁、行動遲緩呆滯、腹瀉以及泄殖腔周圍沾染糞便等。成年鴨、鵝經呼吸道感染后出現呼吸困難、黏膜發紺,消化道感染后出現腹瀉、排綠色或黃綠色稀便。成年鴨、鵝大腸桿菌性腹膜炎多發生于產蛋高峰期之后,表現為精神沉郁、喜臥、不愿走動,行走時腹部有明顯的下垂感。種(蛋)鴨、鵝生殖道型大腸桿菌病常表現為產蛋量下降或達不到產蛋高峰,出現軟殼蛋、薄殼蛋等畸形蛋。腦炎型大腸桿菌病主要表現為眼腫脹、頭頸歪斜、震顫、角弓反張,呈陣發性。開產母鵝感染大腸桿菌后,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不愿行動,下水后在水面漂浮,常離群落后。肛門周圍沾染污穢發臭的排泄物,排泄物中混有蛋清、凝固的蛋白或卵黃塊。后期病鵝食欲廢絕,失水,眼球凹陷,衰弱而亡。病程為2~6天,僅有少數能夠耐過,但不能恢復產蛋。
【病理變化】因大腸桿菌侵害的部位和病禽日齡不同,病理變化也不一致。胚胎期感染大腸桿菌出殼的雛鴨、鵝可見腹部膨脹,卵黃吸收不良以及肝臟腫大等(圖2-134、圖2-135)。大腸桿菌引起的雛鴨或青年鴨、鵝敗血癥,以肝周炎、心包炎、氣囊炎、纖維素性肺炎為特征性病變(圖2-136~圖2-141)。具體表現為皮膚、肌肉淤血,肝臟腫大呈紫紅色或銅綠色,部分肝組織浸染膽汁呈淺綠色。腸黏膜彌散性充血、出血。心臟體積增大,心肌變薄。腎臟腫大,呈紫紅色。肺臟出血、水腫。小鵝有腫頭癥狀的特征性病變主要為:頭部、下頜部的皮下組織水腫壞死,呈膠凍樣,并伴有大量的黃色黏液浸潤,眼結膜充血、出血,眼瞼腫脹,嚴重者上、下眼瞼粘連。腦膜充血,個別可見出血點,肝、脾臟腫大,質地脆弱。腸黏膜充血、出血,個別可見氣囊混濁,心包膜增厚,心包積液增多。

圖2-134 雛鴨卵黃吸收不良(刁有祥 攝)

圖2-135 雛鵝卵黃吸收不良(刁有祥 攝)

圖2-136 鴨肝臟表面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圖2-137 鴨心臟表面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圖2-138 鴨氣囊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圖2-139 鵝肝臟、氣囊表面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圖2-140 鵝心臟表面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圖2-141 鴨肺臟出血,表面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卵黃性腹膜炎多見于成年母鴨、鵝,可見腹膜增厚,腹腔內有少量淡黃色腥臭的混濁液體和干酪樣滲出物,腹腔內器官表面常覆有一層淡黃色凝固的纖維素樣滲出物,腸系膜互相粘連,腸漿膜上有小出血點,卵巢變形萎縮,卵黃變硬或破裂后形成大小不一的塊狀物,肝臟腫大,有時可見纖維素樣滲出。
輸卵管炎時可見輸卵管腫脹,管腔中充滿大小不一的黃白色滲出,輸卵管黏膜出血(圖2-142、圖2-143)。育成期的感染大腸桿菌,輸卵管中有柱狀滲出(圖2-144、圖2-145)。

圖2-142 鴨輸卵管腫脹,有黃白色干酪樣滲出物(刁有祥 攝)

圖2-143 鴨輸卵管中有黃白色干酪樣滲出物(刁有祥 攝)

圖2-144 鵝輸卵管中的柱狀滲出(刁有祥 攝)

圖2-145 鴨輸卵管中的柱狀滲出(刁有祥 攝)
【診斷】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僅作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細菌的分離鑒定。采集病料:由于大腸桿菌病具有不同的癥狀和病變,因此,病料采集必須根據病變類型而定,多采集具有典型病變的組織或器官作為細菌分離的材料。若為急性大腸桿菌性敗血癥應心臟采血后進行細菌分離。一般病程超過一周或投喂敏感藥物后,往往難以分離到病原菌。
無菌采集病變組織在普通瓊脂培養基和麥康凱培養基劃線培養,37℃培養18小時以上觀察。麥康凱培養基上菌落為粉紅色、大小均勻、中間凹陷的濕潤小菌落為大腸桿菌。根據細菌的培養特性進行生化試驗鑒定。由于該菌血清型眾多,因此,從病禽體內分離得到的大腸桿菌往往需要進行血清型鑒定。
該病與鴨疫里氏桿菌病、支原體感染易混淆,應注意鑒別。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 大腸桿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預防該病的關鍵在于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飼養環境條件,減少各種應激因素。
(2)免疫接種 近年來國內外采用大腸桿菌多價氫氧化鋁苗、蜂膠苗和多價油佐劑苗免疫取得了良好的預防效果。5周齡左右種鴨、鵝進行首次免疫,按照1毫升/只皮下接種,開產前2~3周再次免疫,必要時可于產蛋后4~5個月加強免疫一次,免疫后10~14天產生免疫保護力。
【治療】發生該病后,可以用藥物進行治療。但大腸桿菌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在投放治療藥物前應進行藥物敏感試驗,選擇高敏藥物進行治療。此外,還應注意交替用藥,給藥時間要盡早,以控制早期感染和預防大群感染。安普霉素、新霉素、黏桿菌素、氟本尼考、頭孢類藥物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用0.008%~0.01%環丙沙星飲水,連用3~5天。
二、沙門菌病
鴨、鵝沙門菌病又稱為鴨、鵝副傷寒,是由多種沙門菌引起的疾病總稱。該病對雛鴨、鵝的危害較大,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表現出腹瀉、結膜炎、消瘦等癥狀。成年水禽多呈慢性或隱形感染。
【病原】該病的病原為沙門菌中多種有鞭毛結構的細菌,最主要的為鼠傷寒沙門菌。革蘭陰性菌。菌體單個存在,無芽孢,能夠運動。在多種培養基上均可生長,普通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分散、光滑、透明、隆起、形態不一,以圓形和多角形為主。在SS瓊脂培養基上形成黑色菌落(圖2-146)。該菌抵抗力不強,對熱和常用消毒藥物敏感,60℃下5分鐘死亡,0.005%的高錳酸鉀、0.3%的來蘇兒、0.2%福爾馬林和3%的石炭酸溶液20分鐘內即可滅活。本菌在糞便和土壤中能夠長期存活達數月之久,甚至3~4年。在孵化場絨毛中的沙門菌可存活5年之久。

圖2-146 沙門菌在SS瓊脂培養基上形成的菌落(刁有祥 攝)
【流行病學】由于本菌自然宿主廣泛,包括雞、鴨、鵝、火雞、鵪鶉等多種禽類,豬、牛、羊等多種家畜以及鼠等,分布極為廣泛,因此,該病原傳播途徑多、迅速。主要傳播方式包括:① 母鴨、鵝卵巢受到感染后,直接經蛋垂直傳遞;② 病菌經蛋殼上的氣孔進入卵黃內,經蛋傳遞;③ 孵化器、出雛器或育雛器被病菌污染;④ 禽舍環境、墊料、糞便、飼料袋、器具、水等受到病菌污染;⑤ 成年鴨、鵝與雛禽的直接或間接性接觸傳播;⑥ 人和其他動物,包括野鳥、鼠、鴿等的傳播。以1~3周齡內雛禽最為易發,死亡率在10%~20%之間。本菌不僅水平傳播,亦可垂直傳播,帶菌鴨、鵝、種蛋等是主要的傳染源。此外,禽舍較差的衛生條件和飼養管理不良能夠促進該病的發生。
【癥狀】本病潛伏期一般為10~20小時,少數潛伏期更長。根據癥狀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隱性三種類型。
(1)急性型 多見于3周齡內的雛鴨、鵝。一般多于出殼數日后出現死亡,死亡數量逐漸增加,至1~3周齡達到死亡高峰。病雛表現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至廢絕,不愿走動,兩眼流淚或有黏性滲出物。腹瀉,糞便稀薄帶氣泡呈黃綠色。病雛常離群張嘴呼吸,兩翅下垂,呆立,嗜睡,縮頸閉眼,羽毛蓬松。體溫升高至42℃以上。后期出現神經癥狀,顫抖、共濟失調,角弓反張,全身痙攣抽搐而死。病程2~5天。
(2)亞急性型 常見于4周齡左右雛禽和青年禽。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糞便細軟,嚴重時下痢帶血,消瘦,羽毛蓬松、凌亂,有些亦有氣喘、關節腫脹和跛行等癥狀。通常死亡率不高,但在其他病毒性或細菌性疾病繼發感染情況下,死亡率增加。
(3)隱性經過 成年鴨、鵝感染本菌多呈隱性經過,一般不表現出癥狀或較輕微,但糞便和種蛋等攜帶該菌,不但影響孵化率,也可能導致該病的流行。
【病理變化】急性發病死亡禽只剖檢可見卵黃囊吸收不良,肝臟腫大,呈青銅色(圖2-147),表面有細小的灰白色壞死點(圖2-148)。膽囊腫大,腸黏膜充血呈卡他性腸炎,有點狀或塊狀出血。氣囊輕微混濁,脾臟腫大呈紫紅色,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黃白色壞死點(圖2-149)。心包、心外膜和心肌出現炎癥等。亞急性病禽主要表現為腸黏膜壞死,帶菌的種(蛋)鴨、鵝可見卵巢及輸卵管變形,個別出現腹膜炎,角膜混濁,后期出現神經癥狀,搖頭和角弓反張,全身痙攣,抽搐而死。成年鴨、鵝感染多呈慢性,表現下痢、跛行、關節腫大等癥狀,并成為帶菌者。

圖2-147 鴨肝臟腫大,呈青銅色(刁有祥 攝)

圖2-148 鴨肝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壞死點(刁有祥 攝)

圖2-149 鴨脾臟腫大,表面有黃白色壞死點(刁有祥 攝)
【診斷】根據發病癥狀、病理變化和流行病學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細菌的分離鑒定。急性敗血癥死亡禽只采集多種臟器分離,亞急性病禽以盲腸內容物和泄殖腔內容物檢出率高。隱性經過的禽只產的蛋殼表面或孵化的雛禽散落的絨毛中易分離到該菌。常用SS培養基和麥康凱培養基進行鑒別培養。
(1)玻片凝集試驗 將待檢血液1滴置于玻片上,加入2滴有色抗原(含菌1011個/毫升,以及結晶紫染色和枸櫞酸鈉抗凝),輕搖,室溫下2分鐘內出現凝集者為陽性。
(2)試管凝集試驗 待檢血液12.5倍稀釋,取1毫升置于試管內,加入等量抗原,37℃水浴20分鐘,出現凝集為陽性。
【預防】由于引起該病的沙門菌血清型較多,目前在養殖場中極少應用疫苗免疫對該病進行防控,大多采用綜合防制措施。
(1)種蛋應隨時收集,蛋殼表面附有污染物如糞便等不能用作種蛋,收集種蛋時人員和器具應消毒。保存時蛋與蛋之間保留空隙,防止接觸性污染。種蛋儲存溫度為10~15℃為宜,時間不宜超過7天。種蛋孵化前應進行消毒,以甲醛熏蒸為最佳,按照每立方米需要高錳酸鉀21.5克和40%的甲醛43毫升,熏蒸時溫度高于21℃,密閉空間熏蒸時間要在20分鐘以上,盡量避免種蛋浸泡消毒。應重視孵化室和孵化器衛生管理。
(2)為防止在育雛期發生副傷寒,進入禽舍的人員需穿消毒處理的衣物,嚴防其他動物的侵入。料槽、水槽、飼料和飲水等應防止被糞便污染,地面用3%~4%的福爾馬林消毒,每隔3天進行帶禽消毒。
(3)定期對禽舍墊料、糞便、器具和泄殖腔等進行監測,同時應該定期對大群進行消毒。
【治療】發病時可用環丙沙星0.01%飲水,連用3~5天;氟甲砜霉素按0.01%~0.02%拌料使用,連用4~5天。此外,新霉素、安普霉素等拌料飲水使用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藥物使用過程中注意交替用藥,避免細菌出現耐藥性。雛禽發生該病,使用藥物的同時,飼養管理上應提高育雛溫度,延長脫溫時間,以促進卵黃的吸收和臍孔的愈合。
三、葡萄球菌病
鴨、鵝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傳染病。雛鴨、鵝感染發病后呈敗血癥經過,常表現出化膿性關節炎、皮炎、滑膜炎等特征性癥狀,發病率高,死亡嚴重。育成和成年鴨、鵝感染后多表現出關節炎。
【病原】本病原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陽性球菌。鏡檢為圓形或橢圓形,呈單個、成對或葡萄狀排列(圖2-150)。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可以生長,形成濕潤、表面光滑、隆起的圓形菌落,不同菌株顏色不一,大多初呈灰白色,繼而為金黃色、白色或檸檬色。若加入血清或全血生長情況更好,致病性菌株在血液瓊脂板上能夠形成明顯的溶血環(圖2-151)。本菌抵抗力較強,在干燥的結痂中可存活數月之久,60℃ 30分鐘以上或煮沸可殺死該菌。3%~5%的石炭酸溶液5~15分鐘內可殺死該菌。葡萄球菌的毒力、致病力常與其產生的毒素和酶或其他代謝產物密切相關,如溶血毒素、殺白細胞素、腸毒素、凝固酶、DNA酶、耐熱核酸酶和透明質酸酶等。

圖2-150 葡萄球菌染色特點(刁有祥 攝)

圖2-151 葡萄球菌菌落特點(刁有祥 攝)
【流行病學】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如空氣、地面、動物體表、糞便等。雞、鴨、鵝、豬、牛、羊等和人均可感染本菌,該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家禽對葡萄球菌的易感性與表皮或黏膜創傷的有無、機體抵抗力強弱、葡萄球菌污染嚴重程度和養殖環境密切相關。創傷是主要感染途徑,造成創傷的因素很多,如地面有尖銳物、鐵絲、啄食癖、疫苗接種以及昆蟲叮咬等。也可以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此外,雛禽可通過臍孔感染,引起臍炎。某些疾病的發生和管理不良也是該病發生的重要誘因,如擁擠、通風不良、飼料單一、缺乏維生素及礦物質等。有的運動場撒干石灰(圖2-152),易將皮膚灼傷,而繼發葡萄球菌感染。免疫系統由于受到坦布蘇病毒、H9亞型禽流感病毒、呼腸孤病毒等感染而遭到破壞,容易發生敗血型葡萄球菌病,導致感染病禽急性死亡。

圖2-152 鴨運動場撒干石灰(刁有祥 攝)
【癥狀】根據家禽感染程度和部位可分為以下幾種癥狀。
(1)急性敗血型 主要感染雛鴨、仔鵝,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減退至廢絕,下痢,糞便呈灰綠色,胸、翅、腿部皮下出血,羽毛脫落(圖2-153)。有時在胸部龍骨處出現漿液性滑膜炎。一般發病后2~5天后死亡。

圖2-153 皮膚呈紫黑色,羽毛脫落(刁有祥 攝)
(2)臍炎型 常發生于一周齡內的雛鴨、鵝。由于某些因素,新出殼的雛禽臍孔閉合不全,葡萄球菌感染后引起臍炎。病禽表現出腹部膨大,臍孔發炎,局部呈黃色、紫黑色,質地稍硬,流膿性分泌物,味臭,臍炎病雛常在出殼后2~5天內死亡。
(3)關節炎型 常發生于成年個體,病禽可見多個關節腫脹,尤其是跗、趾關節,呈紫紅色或紫黑色(圖2-154、圖2-155)?;记荼憩F跛行,不愿走動,臥地不起(圖2-156),因采食困難,逐漸消瘦,最后衰弱而亡。有時在龍骨處發生漿液性滑膜炎。鴨、鵝感染葡萄球菌后多以關節炎型為主。

圖2-154 鴨關節腫脹(刁有祥 攝)

圖2-155 鵝關節腫脹(刁有祥 攝)

圖2-156 病鴨癱瘓、臥地不起(刁有祥 攝)
【病理變化】臨床癥狀不同的病禽,其剖檢變化也不一樣。
(1)急性敗血型 病死鴨、鵝胸、腹部皮膚呈紫黑色或淺綠色浮腫,皮下充血、出血,積有大量膠凍樣粉紅色或黃紅色黏液,手觸有波動感。胸部和腿內側偶見條紋狀或點狀出血,病程久者還可見變性壞死。肝臟腫大,呈紫紅色或紫黑色(圖2-157)。腎臟腫大,輸尿管中充滿白色尿酸鹽結晶。脾臟腫大呈紫黑色(圖2-158)。心包積液,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腹腔內有腹水或纖維樣滲出物。

圖2-157 鴨肝臟腫大,呈紫黑色(刁有祥 攝)

圖2-158 鴨脾臟腫大,呈紫黑色(右為正常大小的脾臟)(刁有祥 攝)
(2)臍炎型 卵黃囊吸收不良,呈綠色或褐色。腹腔內器官呈灰黃色,臍孔皮下局部有膠凍樣滲出。肝臟表面常有出血點。
(3)關節炎型 關節腫大,滑膜增厚、充血或出血,關節囊內有漿液或黃色膿樣或纖維素樣滲出物(圖2-159)。病程長的慢性病禽形成干酪樣壞死,甚至關節周圍結締組織增生或畸形。

圖2-159 鴨關節腔中有干酪樣滲出物(刁有祥 攝)
【診斷】根據發病癥狀、病理變化和流行病學可以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可取病死鴨、鵝心、肝、脾或關節囊滲出物進行細菌分離鑒定。也可采用病變組織抹片經革蘭染色后鏡檢,可見單個、成對或短鏈狀陽性球菌。
分離培養與鑒定:采用5%的綿羊血培養基和高鹽甘露醇瓊脂分離培養,致病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其凝固酶試驗和甘露醇發酵試驗均為陽性,而非致病菌均為陰性。其次,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具有色素和溶血性,而非致病性菌皆無。此外,還可以通過動物回歸試驗來測定細菌的毒力和致病力。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 飼料中要保證合適的營養物質,特別是要提供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保持良好的通風和濕度,合理的養殖密度,避免擁擠。及時清除禽舍和運動場中的尖銳物,避免外傷造成葡萄球菌感染。
(2)注意嚴格消毒 做好禽舍、運動場、器具和飼養環境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以減少和消除傳染源,降低感染風險,可采用0.03%過氧乙酸定期帶禽消毒,加強孵化人員和設備的消毒工作,保證種蛋清潔,減少糞便污染,做好育雛保溫工作;疫苗免疫接種時做好針頭的消毒。
(3)加強對發病群體的管理 一旦發生葡萄球菌病,要立即對禽舍、器具、運動場等進行嚴格的消毒,以殺滅環境中的病原,同時將病禽隔離飼養,病死禽及時無害化處理。
【治療】頭孢噻呋按15毫克/千克體重注射,每天一次,連用3天?;驈头教肪?毫克/升飲水,連用3~5天,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四、禽霍亂
禽霍亂又稱禽出血性敗血病或禽巴氏桿菌病,是鴨、鵝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本病的特征是急性敗血癥,排黃綠色稀便,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漿膜和黏膜上有小出血點,肝臟上布滿灰黃色點狀壞死灶。是嚴重危害養鴨、鵝業的傳染病。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多殺性巴氏桿菌,革蘭陰性,無鞭毛、不運動,鏡檢為單個、成對偶見鏈狀或絲狀的小球桿菌。在組織抹片或新分離培養物中的細菌用姬姆薩、瑞氏、美藍染色,可見菌體呈兩極濃染(圖2-160)。本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7℃,在普通培養基上可生長,但生長狀況不好,加入禽血清或鮮血后形成圓形、光滑、隆起、半透明、奶油狀的互不相連菌落,含5%禽血清的葡萄糖淀粉培養基是分離和培養該菌的最佳培養基。新分離的強毒菌在血清瓊脂上生長的菌落于45°折光下觀察,在菌落表面可見明顯的熒光。經多次傳代后,毒力降低或轉為無毒力時,則成為不帶熒光的菌落。本菌抵抗力不強,在干燥空氣中2~3天死亡,60℃下20分鐘可被殺死。在血液中保持毒力6~10天,禽舍內可存活一個月之久。本菌自溶,在無菌蒸餾水或生理鹽水中迅速死亡。3%石炭酸1分鐘,0.5%~1%的氫氧化鈉、漂白粉,以及2%的來蘇兒、福爾馬林,幾分鐘內使本菌失活。

圖2-160 多殺性巴氏桿菌染色特點,兩極著色(刁有祥 攝)
【流行病學】本菌對鴨、鵝、火雞等多種家禽均具有較強的致病力,主要引起各種畜禽發生出血性敗血癥或傳染性肺炎。各日齡的鴨、鵝均可感染發病,但成年鴨鵝最易感?;疾▲?、鵝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禽糞便、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可以通過污染的飼料、飲水、器具、場地等使健康水禽發病。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冷熱交替、天氣變化時易發,在秋季或秋冬之交流行較為嚴重。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鴨、鵝群一旦感染本菌,發病率高,數天內大批感染死亡。成年鴨、鵝經長途運輸,抗病能力下降,易發生該病。此外,禽舍中蚊蟲叮咬、野生動物闖入、飼養管理不善、寄生蟲感染、營養缺乏等因素,均可促使該病的發生和流行。
【癥狀】該病的自然潛伏期一般為2~9天,按照病程長短和嚴重程度,本病可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種病型。
(1)最急性型 常發生于該病流行初期,在鴨、鵝群無任何臨床癥狀的情況下,常有個別突然死亡,例如在奔跑、交配、產蛋等。有時見晚間飲食正常,次日清晨發現死亡病禽。
(2)急性型 發病急,死亡快,出現癥狀后數小時到兩天內死亡。病鴨、鵝采食量減少,精神沉郁(圖2-161),不愿下水游動,羽毛松亂,體溫升高,飲水增多。蛋(種)鴨、鵝產蛋量下降。也有病禽咳嗽,呼吸困難(圖2-162),氣喘,甩頭???、鼻常流出白色黏液或泡沫。病禽腹瀉下痢,排稀薄的黃綠色糞便,有時帶有血便,腥臭難聞。病程2~3天,很快死亡,死亡率高達50%,甚至以上。

圖2-161 鴨精神沉郁(張興曉 攝)

圖2-162 鴨呼吸困難(張興曉 攝)
(3)慢性型 一般發生于流行后期或本病常發地區。病鴨、鵝消瘦,腹瀉,有關節炎癥狀的,關節腫脹、化膿、跛行,排泄物有一種特殊的臭味。死亡率低,但對鴨、鵝的生產性能影響較大,而且長期不能恢復。少數病例出現神經癥狀,病程常為數周至一個月以上。
【病理變化】最急性型:常見不到明顯的變化,或僅表現為心外膜或心冠脂肪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肝臟有大小不一的壞死點。
(1)急性型 其特征性病變為肝臟腫大,呈土黃色或灰黃色,質地脆弱,表面散在大量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和壞死灶(圖2-163、圖2-164),脾臟腫大。心外膜和心冠脂肪上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圖2-165),心內膜出血(圖2-166)。心包積液增多,呈淡黃色透明狀,有時可見纖維素樣絮狀物。氣管環出血(圖2-167),肺臟充血、出血、水腫(圖2-168),或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膽囊腫大,腸道黏膜充血、出血(圖2-169),部分腸段呈卡他性炎癥,盲腸黏膜潰瘍。

圖2-163 鴨肝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黃白色壞死點(刁有祥 攝)

圖2-164 鵝肝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黃白色壞死點(刁有祥 攝)

圖2-165 鵝心冠脂肪出血(刁有祥 攝)

圖2-166 鵝心內膜出血(刁有祥 攝)

圖2-167 鵝氣管環出血(刁有祥 攝)

圖2-168 鵝肺臟出血(刁有祥攝)

圖2-169 鵝腸黏膜彌漫性出血(刁有祥 攝)
(2)慢性型 因病原菌侵害部位不同而表現的病變不同。侵害呼吸系統的,可見鼻腔、鼻竇以及氣管內有卡他性炎癥,其內臟特征性病變是纖維素性壞死性肺炎,肺組織由于淤血和出血呈暗紫色,局部胸膜上常有纖維素性凝塊附著,胸腔中也常見淡黃色、干酪樣化膿性或纖維素性凝塊。關節炎病例中,可見一側或兩側的關節腫大、變形,關節腔內還有暗紅色膿樣或干酪樣纖維素性滲出物。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發病癥狀和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還需要進行病原的分離和鑒定來綜合判定??刹杉迈r的病料直接涂片,經堿性美藍或瑞氏染液進行染色,鏡檢可見兩極濃染的短桿菌或球桿菌,可初步確診。無菌挑取病死鴨、鵝的肝臟或脾臟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上或禽血液瓊脂平板上,37℃培養24小時可見淺白色、圓形、濕潤的露珠樣菌落,不溶血。
【預防】由于本病多呈散發或地區性流行。因此,在一些本病常發地區或發生過該病的養殖場,應定期進行免疫預防。目前常用的霍亂疫苗主要有滅活苗、弱毒疫苗、亞單位疫苗等。
(1)油乳佐劑滅活苗 用于2月齡及以上鴨、鵝,按照1毫升/羽皮下注射,能獲得良好的免疫效果,保護期為6個月。
(2)禽霍亂氫氧化鋁甲醛滅活苗 2月齡以上的鴨、鵝按照2毫升/羽肌內注射,隔10天加強免疫一次,免疫期為3個月。
(3)弱毒疫苗 通過不同途徑對一些流行菌株進行致弱獲得疫苗株,優點是免疫原性好,血清型之間交叉保護力較好,最佳免疫途徑為氣霧或飲水。
(4)亞單位疫苗 多是從多殺性巴氏桿菌中提取的莢膜成分作為免疫原制備而成。無毒,保護力好,免疫期長達5個月或更久,但由于成本較高,市場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在家禽收購、長途運輸等過程中由于應激造成機能下降,為了避免慢性或隱性感染禽霍亂的暴發流行,可按照3~5毫升/羽皮下或肌內注射高免血清,有效預防期為7天左右,由于該方法免疫期短,成本較高,生產中應用較少。
【治療】青霉素、鏈霉素各2萬單位/千克體重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4天,效果較好;或按照15毫克/千克肌內注射,連用3天;0.01%的環丙沙星飲水,連用3~5天。
五、傳染性漿膜炎
傳染性漿膜炎又稱鴨疫里默氏菌感染或鴨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鴨疫里默氏菌引起雛鴨或仔鵝急性或慢性傳染病。近幾年,隨著我國水禽養殖集約化、規?;陌l展,該病在我國水禽養殖地區日趨嚴重。本病主要侵害2~7周齡的雛鴨和仔鵝,特征性病變為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關節炎以及輸卵管炎等。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鴨疫里默氏菌,到目前為止,共發現有21個血清型,張大丙等通過對國內2400多株分離株進行分析,認為1、2、6、10型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主要流行的血清型。本菌是一種革蘭陰性菌,不運動,無芽孢,呈單個、成對,偶見絲狀排列。瑞氏染色后,大多數細菌呈兩極濃染。本菌在巧克力、血液、胰蛋白酶大豆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增加二氧化碳可使生長更為旺盛。37℃燭缸培養24小時可見直徑為1~2毫米、凸起、邊緣光滑、透明、發亮、奶油狀的菌落,培養48~72小時獲得最好生長,部分菌株呈黏性生長。斜射光觀察菌落可見熒光。絕大多數鴨疫里默氏菌在37℃或室溫條件下于培養基上存活不超過3~4天,2~8℃液體培養基中可保存2~3天,55℃培養12~16小時即可失活。在自來水和墊料中可存活13天和27天。本菌對多種抗生素藥物敏感。
【流行病學】各種品種1~8周齡的鴨、鵝均易感,尤其以2~3周齡的雛鴨、仔鵝最為易感,本病在感染群中感染率和發病率都很高,有時可達90%甚至以上,死亡率為5%~80%不等。本病呈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冬春季節發病率相對較高。本病主要經呼吸道或皮膚傷口感染。育雛密度過高,墊料潮濕污穢和反復使用,通風不良,飼養環境衛生條件不佳,育雛地面粗糙導致雛禽腳掌擦傷而感染;飼養管理粗放,飼料中蛋白質水平、維生素或某些微量元素含量過低也易造成該病的發生和流行。此外,其他疫病的發生亦經常與該病并發或繼發,如大腸桿菌病、鴨瘟、禽流感、水禽副黏病毒病、禽霍亂、小鵝瘟等。雛鴨感染本菌后多呈急性型,鵝感染該菌后多表現為亞急性或慢性型癥狀,少數呈急性型,極少為最急性型。
【癥狀】根據病程和患禽癥狀,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經過。
(1)最急性型 本病在雛鴨、仔鵝群中發病很急,常因受到應激刺激后突然發病,看不到任何明顯癥狀就很快死亡。
(2)急性型 患禽表現為精神沉郁(圖2-170),離群獨處,食欲減退至廢絕,體溫升高,閉眼并急促呼吸,眼、鼻中流出黏液,眼瞼污穢(圖2-171),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搖頭或嘴角觸地,縮頸,運動失調,少數患禽出現跛行或臥地不起,排黃綠色惡臭稀便。隨著病程延長,部分患禽鼻腔和鼻竇內充滿干酪樣物質,患禽搖頭、點頭或呈角弓反張狀態,兩腳做前后擺動,不久便抽搐而亡。

圖2-170 鴨精神沉郁,閉眼嗜睡(張興曉 攝)

圖2-171 病鴨眼流淚,形成濕眼圈(刁有祥 攝)
(3)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該型多發生于日齡較大的雛鴨、仔鵝,病程長達一周左右,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伏地不起或不愿走動。常伴有神經癥狀,搖頭擺尾,前仰后合,頭頸震顫。遇到其他應激時,不斷鳴叫,頸部扭曲(圖2-172),發育嚴重受阻,最后衰竭而亡。該病的死亡率與飼養管理水平和應激因素密切相關。

圖2-172 病鴨頸部扭曲(刁有祥 攝)
【病理變化】鴨疫里默氏菌病的特征性病變為全身廣泛性纖維素性炎癥。心包內可見淡黃色液體或纖維素樣滲出物,心包膜與心外膜粘連(圖2-173)。肝臟腫大,表面常覆有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易剝離,肝臟呈土黃色或紅褐色(圖2-174、圖2-175)。膽囊伴有腫大,充滿膽汁。氣囊混濁,壁增厚,覆有大量的纖維素樣或干酪樣滲出物(圖2-176),以頸胸氣囊最為明顯。胸腺、法氏囊明顯萎縮,同時可見胸腺出血。肺臟充血、出血,表面覆蓋一層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圖2-177)。脾臟腫大淤血,外觀呈大理石狀(圖2-178)。腎臟充血腫大,實質較脆,手觸易碎。個別病例出現輸卵管炎,輸卵管膨大,管腔內積有黃色纖維素樣物質。表現出神經癥狀的死亡患禽剖檢可見腦膜炎,腦膜充血、出血(圖2-179)。

圖2-173 鴨心包炎,心臟表面有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刁有祥 攝)

圖2-174 鵝肝臟表面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圖2-175 鴨肝臟表面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圖2-176 鴨氣囊中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圖2-177 鴨肺臟表面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圖2-178 鴨脾臟腫大,呈大理石狀(刁有祥 攝)

圖2-179 鴨腦膜出血(刁有祥 攝)
慢性或亞急性病例可見跖關節、跗關節一側或兩側腫大,關節腔積液,手觸有波動感,剖開可見大量液體流出。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癥狀、病理變化等可做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還需要通過實驗室診斷。
(1)病原的分離鑒定 無菌挑取病禽的肝臟或腦組織接種于巧克力瓊脂、血液瓊脂或胰蛋白胨大豆瓊脂培養基上,置于二氧化碳培養箱或燭缸內,37℃下培養24~48小時,觀察菌落形態,繼續純化培養,可根據細菌特性進行鑒別診斷。將病料組織或純培養菌落涂片,經瑞氏染色后,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呈兩極濃染。
(2)血清學檢查 可采用熒光抗體法、瓊脂擴散試驗、平板凝集試驗及間接ELISA方法進行檢測。為了確定分離菌的致病性,通過該菌將分離培養物肌肉接種2~3周齡健康仔鵝,觀察是否出現本病特征性癥狀和病變。本病易與大腸桿菌病、巴氏桿菌病等混淆。一般來說,大腸桿菌可引起各日齡鴨、鵝發病。巴氏桿菌多引起青年或成年鴨鵝發病,發病急、死亡快,在黏膜、漿膜、脂肪組織以及心臟等多處可見出血點或出血斑,肝臟上有灰白色壞死灶。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由于該病的發生和流行與環境衛生條件和天氣變化有密切關系,因此,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和禽舍及運動場環境衛生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清除地面的尖銳物和鐵絲等,防止腳部受到損傷;育雛期間保證良好的溫度、通風條件。定期清洗料槽、飲水器等,定期消毒。
(2)疫苗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常用的傳染性漿膜炎疫苗主要有油乳劑滅活苗、蜂膠滅活苗、鋁膠滅活苗以及鴨疫里默氏菌/大腸桿菌二聯苗和組織滅活苗等。肉鴨、鵝多于4~7日齡頸部皮下注射鴨疫里氏桿菌-大腸桿菌油乳劑滅活二聯苗;蛋鴨、鵝于10日齡左右按照0.2~0.5毫升/羽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滅活疫苗,兩周后按照0.5~1毫升/羽進行二免;父母代種鴨、鵝可于產蛋前進行二免,并于二免后5~6個月進行第三次免疫,以提高子代雛鴨、仔鵝的母源抗體水平。
【治療】飼料中添加0.01%的環丙沙星,連用3天,效果較好;硫酸新霉素按照0.01%~0.02%飲水,連用3天,用藥前禁水1小時。此外,氟本尼考、強力霉素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六、壞死性腸炎
壞死性腸炎是發生在鴨、鵝的一種消化道疾病。該病以體質衰弱、食欲降低、突然死亡為特征性癥狀。病變特征為腸黏膜壞死(故稱爛腸?。?。該病在種鴨、鵝場中發生極為普遍,對水禽業影響較大。
【病原】本病的病原為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革蘭染色為陽性,兩端鈍圓兼性厭氧的短桿菌。根據主要致死型毒素和抗毒素的中和試驗結果,該菌可分為A、B、C、D和E五種血清型。在自然界中緩慢形成芽孢,呈卵圓形,位于菌體的中央或近端,在機體內常形成莢膜,沒有鞭毛,不能運動。最適培養基為血液瓊脂平板,37℃厭氧條件下過夜培養即可形成圓形、光滑的菌落,周圍有兩條溶血環,內環完全溶血,外環不完全溶血。C型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α、β毒素是引起感染水禽腸黏膜壞死的直接原因。此外,該菌產生的溶纖維蛋白酶、透明質酸酶、膠原酶和DNA酶等均與組織的分解、壞死、產氣、水腫及病變的擴散和全身中毒性癥狀相關。該菌芽孢抵抗能力較強,在90℃處理30分鐘或100℃處理5分鐘死亡,食物中的菌株芽孢可耐煮沸1~3小時。健康禽群的腸道中以及發病養殖場中的糞便、器具等均可分離到該菌,其致病性與環境和機體的狀態密切相關。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感染種鴨、鵝,糞便、土壤、污染的飼料、墊料以及鴨、鵝腸內容物中均含有該菌,帶菌和耐過鴨、鵝均為該病的重要傳染源。該病主要經過消化道感染或由于機體免疫機能下降導致腸道中菌群失調而發病。球蟲感染及腸黏膜損傷是引起或促進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飼養管理不良的養殖場,某些應激因素如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升高、抗生素的濫用、感染流感病毒和坦布蘇病毒等均可促進該病的發生。
【癥狀】鴨、鵝患病后,患禽虛弱、精神沉郁、不能站立,在大群中常被孤立或踩踏而造成頭部、背部和翅羽毛脫落。食欲減退至廢絕,腹瀉,常呈急性死亡。某些患禽出現肢體痙攣,腿呈左右劈叉狀,伴有呼吸困難等癥狀。
【病理變化】病變主要在小腸后段,腸管增粗,尤其是回腸和空腸部分,腸壁變薄、擴張(圖2-180)。嚴重者可見整個空腸和回腸充滿血樣液體,病變呈彌漫性,十二指腸黏膜出血。病程后期腸內充滿惡臭氣體,空腸和回腸黏膜增厚,表面覆有一層黃綠色或灰白色偽膜,鴨腸黏膜表面有黃白色纖維素滲出(圖2-181)。個別病例氣管有黏液,喉頭出血。母鴨的輸卵管中常見有干酪樣物質;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黃白色壞死斑;脾臟腫大,呈紫黑色。該病的組織學變化主要表現為腸黏膜的嚴重壞死,壞死的黏膜表面多富有纖維蛋白、脫落的細胞并夾雜大量病原菌。

圖2-180 鴨空腸、回腸腸管腫脹(刁有祥 攝)

圖2-181 鴨腸黏膜表面有黃白色纖維素滲出(刁有祥 攝)
【診斷】臨床上可根據癥狀及典型的剖檢及組織學病變做出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還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1)實驗室診斷 產氣莢膜梭菌的分離與培養,可采用腸內容物、病變腸道黏膜附著物等畫線接種血液瓊脂平板,37℃下厭氧培養過夜,根據菌落形態、鏡檢菌體形狀和生化特性進行鑒定。但由于正常鴨、鵝腸道內多存在該菌,且死亡禽只也很容易感染,可對分離物中的菌落進行計數,一般高于107個/克可認為是該菌感染。此外,對毒素的檢測也是一項重要的檢測指標。
(2)鑒別診斷 該病應注意與球蟲病、鴨瘟相鑒別。球蟲病可通過糞便樣品的鏡檢觀察是否含有球蟲卵囊進行鑒別診斷;而鴨瘟主要造成的腸道病變多在十二指腸和回腸,且食道多有條紋狀出血。
【預防】由于產氣莢膜梭菌為條件性致病菌,因此,預防該病的最重要措施是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禽舍衛生條件,嚴格消毒,在多雨和濕熱季節應適當增加消毒次數。發現病禽后應立即隔離飼養并進行治療。適當調節日糧中蛋白質含量,避免使用劣質的骨粉、魚粉等。此外,一些酶制劑和微生態制劑等有助于預防該病的發生。
【治療】多種抗生素如多黏菌素、新霉素、泰樂霉素、林可霉素、環丙沙星、恩諾沙星以及頭孢類藥物對該病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和預防作用。對于發病初期的禽群采用飲水或拌料均可,病程較長且發病嚴重的患禽可采用肌內注射的方式,同時注意及時補充電解質等。
七、丹毒
禽丹毒是由紅斑丹毒絲菌引起的多種禽類共患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該菌亦可感染豬、人等多種哺乳動物,在預防和治療該病時要注意自身防護。
【病原】該病病原是紅斑丹毒絲菌,屬乳桿菌科,為直或微彎曲的細長的小桿菌,常單個或呈柵欄狀排列,在白細胞內一般呈絲狀排列。長時間培養多為長絲狀。不形成芽孢,無莢膜和鞭毛,不運動,初培養革蘭染色為陽性,久之則呈革蘭陰性。該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在4~42℃范圍內均可生長,最適溫度為37℃。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可以生長,在血液瓊脂平板和血清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在血液瓊脂培養基上培養24小時后形成針尖大小、露滴樣小菌落,呈圓形、透明、灰白色,周圍有狹窄的草綠色溶血環。該菌對外界環境和多種化學因素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對干燥的抵抗力也很強。在腌漬的肉品中可存活3~4個月,在尸體中可存活88天。但該菌離開組織后,75℃作用5~10分鐘,50℃作用15~20分鐘即可被殺死。該菌在土壤中存活時間較久,可采用0.5%的氫氧化鈉、3.5%的煤酚溶液、5%的石炭酸溶液、1%的漂白粉等殺滅該菌。
【流行病學】該菌可感染多種禽類如雞、火雞、鵪鶉、鴨、鵝、鴿、麻雀等。由于多種動物均可帶菌排毒,該菌在環境中存活時間較長。一般認為,魚粉等是造成鴨、鵝丹毒的重要來源。該病的傳播途徑為傷口、精液和消化道感染。該病的潛伏期不一,多為2~4天。豬群與禽群混養極易造成該病的發生。
【癥狀】患禽體溫升高至43℃甚至以上,食欲廢絕,羽毛松亂,出現下痢,病程為3~4天,最后死亡。有些患禽體質虛弱,關節腫脹,并在腫脹的關節液中分離出丹毒桿菌。蛋禽、種禽產蛋量下降。
【病理變化】肝臟和脾臟腫大,表面有出血和壞死,肝臟顏色呈灰黃色;心外膜有點狀出血點;腸道充血,小腸黏膜呈彌漫性出血;有膠凍樣組織物滲出。
【診斷】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很難做出初步診斷,應結合實驗室檢測進行確診。
感染丹毒死亡鴨、鵝的血液、內臟中存在丹毒桿菌,可直接進行涂片、抹片,已腐敗尸體取骨髓抹片,經革蘭染色后鏡檢,若有革蘭陽性、直或稍彎曲的小桿菌散在或呈柵欄狀排列,無莢膜,無芽孢桿菌,可做出初步診斷。
無菌取肝臟、脾臟、肺臟、腎臟、骨髓等器官病料畫線接種于血液瓊脂或血清瓊脂培養基上,經37℃培養24~48小時,觀察菌落形態以及溶血環,繼續培養可出現扁平、不透明的粗糙型菌落,菌體呈長絲狀或串珠狀,菌體稍長。經生化試驗進一步鑒定。
【預防】防止病原菌傳入禽舍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措施。避免與豬場距離太近,出入豬場的人員、器具等禁止進入禽舍。不在廢棄的養豬場中從事水禽養殖等。
【治療】在水禽場中一旦發生此病,要加強病禽的隔離、禽場的消毒以及消滅蚊蟲和病死禽的無害化處理以控制傳染源。改善飼養管理條件,提高鴨、鵝抗病能力??筛鶕幟粼囼瀸Πl病禽只進行治療。
八、結核病
結核病是由禽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感染種鴨、鵝。本病的特征是慢性經過?;记轁u進性消瘦、貧血、產蛋率下降甚至絕產,剖檢可見肝臟或脾臟內有結核結節。該病一旦發生則在禽群中長期存在,難以治愈、控制和消滅,造成生產性能下降。
【病原】禽結核桿菌,屬于分枝桿菌屬的抗酸性菌,革蘭染色陽性。該菌為需氧菌,在37~45℃環境中均可生長,在含5%~10%二氧化碳的環境中可促進其更好地生長,初次分離需要特殊的酸性培養基,且生長緩慢。鏡檢下該菌呈細長或略彎曲的桿菌,有時呈棒狀,若在培養基中加入甘油則可形成較大的菌落。試驗表明細菌的毒力與形成菌落的形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光滑透明的菌落致病力較強,而粗糙或呈圓頂形的菌落菌株致病力較弱或無致病力。
【流行病學】所有的禽類對該菌均易感,其中以雞最為易感,鴨、鵝、鴿等也可患該病。此外,哺乳動物如兔、豬和水貂等對禽結核桿菌具有較強的易感性,其他動物易感性較差。由于禽結核桿菌的病程發展緩慢,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日齡較大的鴨、鵝由于飼養周期長更易接觸病原而發生此病,在淘汰蛋(種)鴨、鵝中感染率較高?;记菔窃摬∽钪饕膫魅驹?,患禽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器具等也是本病傳染健康禽群的最重要因素。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此外,還可通過皮膚傷口傳染,該病不能通過種蛋、孵化等途徑垂直傳播。
【癥狀】本病的病情發展緩慢,感染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當感染鴨、鵝的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患禽表現出精神沉郁,雖然采食和飲水沒有明顯變化,但患禽表現出進行性消瘦,體重較輕,全身肌肉萎縮,以胸肌最為明顯,胸骨突出,甚至變形。產蛋種禽產蛋率下降甚至絕產,孵化率也隨之下降。
【病理變化】典型的剖檢病變為肝臟、脾臟和肺臟等實質性器官可見不規則的灰白色或黃白色的大小不一的結節,有單獨存在亦有成簇生長,結節切開后可見黃白色干酪樣物質。腸壁和腹膜上也常見一些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結節。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和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但該病的確診還需要結合實驗室診斷綜合判斷。
(1)涂片染色 采集典型的結核結節,制成涂片或組織切片后進行抗酸染色,如觀察到有抗酸性結核桿菌,即可確診為禽結核桿菌感染。
(2)病原分離鑒定 依次選擇脾臟、肝臟、腹膜表面的結核結節無菌條件下進行研磨,加入生理鹽水制成懸濁液后接種于全蛋或蛋黃培養基上,置于5%~10%的二氧化碳環境中,于37~41℃培養。一周后棄除污染的培養物,每周檢查一次并棄除污染培養物,連續培養8周后觀察。通常2~3周可形成分散的灰白色小菌落。
【預防】由于禽結核桿菌對外界環境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其在土壤和環境中可存活數年之久,因此,出現確診病例的禽群需全部淘汰,禽舍也應不再作為養禽使用。消滅本病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無結核病禽群。
【治療】本病一旦發生,通常無治療價值,建議全群淘汰、撲滅。
九、偽結核病
偽結核病是由偽結核耶爾森菌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其特征性病變為多個器官中形成類似禽結核病的干酪樣結節。偽結核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其易感動物以家兔、鼠等嚙齒動物為主,哺乳動物和禽類也可感染,但鴨、鵝偽結核病發生較少。
【病原】偽結核耶爾森菌與同屬的鼠疫耶爾森菌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統稱為病原性耶爾森菌。該菌是一種兼性厭氧菌,革蘭陰性,具有低溫腐敗菌的特性。鏡檢為多種形態,如圓形、卵圓形,單個、呈短鏈或絲狀存在。在普通培養基上可以生長,37℃下培養形成粗糙的顆粒樣、透明、灰黃色奶油狀菌落,在22℃下培養形成表面光滑、濕潤的菌落。在血液瓊脂、麥康凱瓊脂和巧克力瓊脂培養基上均可生長。在肉湯培養基中生長良好,22℃培養物可運動。在病變組織中瑞氏染色呈兩極濃染。本菌對外界抵抗力不強,陽光直射、干燥、加熱以及各種消毒劑均可以在短時間內殺死本菌。
【流行病學】各個品種的鴨、鵝均可發生該病,雛鴨、鵝更為易感。毒力較強的菌株感染后患禽多呈急性敗血性經過,死亡率較高。毒力較弱的菌株感染后病程較長,死亡率較低?;记莼虿溉閯游锏呐判刮锏任廴就寥馈暳?、飲水和器具等而成為傳染源。一般雨季多發,飼養管理不當、營養不良、受涼或寄生蟲病等亦可誘發該病。本病通過消化道感染,也可以通過體表創傷感染。病原菌通過破損的腸壁、皮膚等進入血液循環,造成短期的菌血癥。部分病原散布到肝臟、脾、肺、腸道等內臟器官,形成結核樣結節。本病多發于寒冷季節,在天氣溫暖和炎熱時少見。
【癥狀】鴨、鵝偽結核病的癥狀由于病程不一而存在一定差異。最急性型通常以突然出現腹瀉和急性敗血癥為特點,有時看不到任何癥狀而死亡,有時出現癥狀后數小時或數天內死亡。病程稍慢的患禽表現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甚至廢絕,兩腿發軟、喜臥不起,行走困難,閉眼流淚,呼吸困難,排綠色或暗紅色水樣稀便。后期精神萎靡、嗜睡、消瘦等。慢性患禽感染初期食欲正常,但在1~2天后突然拒食。
【病理變化】最急性型:死亡禽只可見脾臟腫大、腸炎,沒有其他明顯的病變。
亞急性和慢性:患禽中可見脾臟、肝臟、腎臟腫大,肺臟水腫。病死鴨、鵝尸體消瘦,泄殖腔松弛,有的外翻,心包積液呈淡黃紅色。在內臟器官中散在黃白色或灰白色的小結節,切面呈干酪樣。心冠脂肪有小出血點,心內膜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膽囊腫大,充滿膽汁。氣囊增厚、混濁,表面粗糙覆有大量淡黃色的干酪樣物質。腸壁增厚,尤其以小腸黏膜出血最為嚴重。
【診斷】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還需要結合實驗室診斷。
(1)實驗室診斷 無菌采集病變組織按照1%的比例接種于pH7.6的磷酸鹽緩沖液中于2~8℃放置21天增菌,接種于麥康凱培養基上分別于22℃和37℃培養。此外,還可以通過瓊脂擴散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等進行檢測。
(2)鑒別診斷 該病易與曲霉菌病、巴氏桿菌病和禽結核混淆。曲霉菌病的病灶主要集中于肺臟和氣囊,而該病形成的結節分布于多個內臟。鴨、鵝巴氏桿菌病形成的病灶為灰白色針尖大小,與偽結核病形成的黃白色、米粒大小的病灶有較大差異。鴨結核多發于種(蛋)鴨、鵝,而偽結核病多發于雛禽。
【預防】該病的預防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防止帶菌禽類的侵入和滅鼠。減少應激因素以免造成禽群機體抵抗力下降等。
【治療】該菌對多種抗生素敏感。發生該病后,可使用0.03%~0.05%的復方磺胺-5-甲氧嘧啶拌料,連用1周;0.05%~0.1%的安普霉素拌料,連用5~7天。
十、李氏桿菌病
李氏桿菌病是由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氏桿菌引起的多種禽類和哺乳動物的一種散發性傳染病。家禽感染后主要表現為腦膜炎、壞死性肝炎和心肌炎。鴨、鵝均可感染此病。
【病原】本菌又稱李斯特菌,為革蘭陽性小球桿菌,兩端鈍圓,有時呈弧形,多單在或呈Y形狀、V形狀排列。48~72小時培養物呈現典型的類白喉桿菌樣的柵欄樣排列。有時呈短鏈狀或絲狀,R型菌落中菌體呈長絲狀,在20~25℃下可形成4根周鞭毛,能運動。無莢膜,無芽孢,革蘭染色呈陽性,為需氧或兼性厭氧,在22~37℃均可生長,最適溫度為37℃,最適pH為7.0~7.2。在含有血清或者肝滲出液的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在血清瓊脂平板上16~24小時可形成圓形、光滑、透明、淡藍色的小菌落。在血液瓊脂上菌落周圍形成狹窄的β型溶血環。在肝湯瓊脂上形成圓形、光滑、平坦、黏稠、透明的小菌落,反射光照射菌落呈乳白黃色。
本菌在飼料、干燥的土壤和糞便中能長期存活。對堿和鹽耐受性較好。對溫度和一般消毒劑較敏感,58~59℃10分鐘,85℃ 50秒即可滅活。3%的石炭酸溶液、75%的酒精和其他一些常用消毒劑可以很快殺死該菌。該菌對反復凍融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流行病學】本菌主要危害2月齡以內的中雛鵝,對鴨致病力不強,亦可感染雞、火雞等禽類,多呈散發性,一般僅有少數個體發病,但死亡率較高。該菌常存在于土壤和糞便中,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和創傷等途徑感染,患病和帶菌鵝是該病發生的重要傳染源。患禽通過糞便、眼鼻分泌物排菌,從而污染飼料、飲水、地面和器具等,進而導致其他健康鵝發病。此外,當天氣驟變、飼料配比不當、寄生蟲病或其他一些應激因素存在時,可以促使本病的發生。
【癥狀】該病的潛伏期為2~3周,多表現為突然死亡?;践Z發病初期精神萎靡、羽毛松亂,食欲減退甚至廢絕,常離群獨處,頭伏地,行走無力,兩翅下垂,站立不穩。患鵝消瘦,腹瀉。隨著病程的延長,患鵝臥地不起或側臥,兩腿呈劃船狀或全身陣發性抽搐。病程后期,患鵝常因細菌進入血液循環而發生敗血癥而突然死亡。有的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較為常見的是頭頸彎曲、仰頭或頭頸彎曲呈角弓反張狀等癥狀。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患鵝具有敗血癥特征,可見明顯的壞死性心肌炎、心包炎、肝臟腫大或有部分壞死區、脾臟腫大呈斑駁狀、肌胃角質膜下出血等。變性、壞死區組織涂片鏡檢可見病原菌。
【診斷】該病缺乏特征性癥狀和病理變化,確診需通過病原分離鑒定和實驗室診斷。
采血、肝、脾、腎、腦等組織做觸片或涂片,革蘭染色鏡檢,可見呈“V”形排列的革蘭陽性細桿菌,可做出初步診斷。采集病變組織在血清瓊脂平板上劃線培養,24小時后可見露滴樣菌落。
【預防】平時應加強綜合性管理防治措施,減少鵝群與牛、羊群接觸。減少和防止各種應激因素的刺激。加強消毒,對于發病的患鵝應及時隔離。禽舍內做好滅鼠等工作。禁止從疫區引進種鵝或雛鵝。
【治療】環丙沙星、頭孢噻呋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該菌易形成耐藥性,因此,在治療之前最好先進行藥敏試驗確定敏感藥物。發病初期的患鵝可按照15毫克/千克體重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用3天。
十一、鵝滲出性敗血癥
鵝滲出性敗血癥又稱鵝流行性感冒、鵝腫頭癥和鵝紅眼病,是鵝尤其是雛鵝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表現為頭頸搖擺、呼吸困難、鼻腔流出大量分泌物。該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是嚴重危害養鵝業的重要傳染病之一。
【病原】該病的病原為敗血志賀氏菌,亦稱鵝滲出性敗血桿菌,革蘭陰性短桿菌,多呈球桿狀,有時呈短鏈。無芽孢、不運動,用堿性美藍染色效果較好。本菌為兼性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7℃,最適培養基為巧克力瓊脂平板,在含5%~10%二氧化碳環境中生長良好。培養18~24小時后,形成細小、半透明、邊緣整齊、表面光滑、有光澤的露滴樣菌落,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基上形成無色菌落。本菌對一般消毒劑敏感,56℃下5分鐘即可殺死本菌。
【流行病學】本病僅發生于鵝,對其他禽類沒有致病性,各個日齡和品種的鵝均可感染發病,但以1月齡內尤其是20日齡以內的雛鵝最為易感,成年鵝發病率極低。該病主要由于病原菌污染飼料或飲水經消化道傳播,同時也可以經過呼吸道傳播。本病在春秋季節多發,天氣驟變、雛鵝受寒或長途運輸等應激因素均可促進本病的發生。
【癥狀】本病的潛伏期較短,感染后數小時內即可發病。患鵝體溫升高,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羽毛松亂,縮頸伏地,流眼淚,呼吸困難,嚴重者甚至張口呼吸,鼻腔不斷流出大量漿液性黏液。隨著病程的延長,鼻腔內分泌物的刺激和硬化造成機械堵塞而導致鵝呼吸困難,患鵝不斷搖頭甩頸,努力甩出鼻腔內黏液和干酪樣物質。病程后期,患鵝頭頸震顫,站立不穩,嚴重者兩腳麻痹,不能站立,死亡之前多出現下痢癥狀。
【病理變化】主要病變特征為皮下組織出血。眼結膜和瞬膜充血、出血。鼻腔內有漿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喉頭、鼻竇、氣管、支氣管內有明顯的纖維蛋白,常伴有黃色半透明的黏液,肺、氣囊內有纖維素樣分泌物,心內、外膜出血或淤血,漿液性纖維素性心包炎。肝、脾、腎臟淤血或腫大,有的脾臟表面散在一些粟粒大小灰白色壞死灶,膽囊腫大,腸黏膜充血、出血。雛鵝法氏囊出血。蛋鵝卵巢呈菜花樣病變,頭部腫大的病例可見頭部及下頜皮下呈膠凍樣水腫。
【診斷】本病的診斷可以根據癥狀和剖檢變化作出初步診斷。但進一步確診還需要結合實驗室診斷。
(1)實驗室診斷 無菌采集患鵝的鼻腔分泌物或肝臟、脾臟、腎臟等病變組織,直接在巧克力瓊脂平板上畫線,置于37℃培養24~48小時,根據菌落形態和鏡檢結果判斷。
(2)鑒別診斷 該病易與禽流感、小鵝瘟、鵝巴氏桿菌病等混淆。低致病力禽流感感染鵝死亡率較低,氣管黏膜出血明顯,而該病主要形成纖維素性滲出。小鵝瘟特征性病變為形成腸栓。巴氏桿菌病主要引起鵝肝臟針尖大、邊緣整齊、灰白色及稍露于肝臟表面的壞死點。
【預防】加強對鵝群的飼養管理,保證合理的飼養密度,避免因密度過大而造成疫病發生。保持舍內良好的通風、鵝舍及運動場的干燥和衛生清潔。雛鵝群要注意鵝舍的防寒保溫措施,防止因氣溫變化造成鵝群抵抗力下降造成一些條件性病原菌的侵害而發病。飼料的配比要合理,墊料和飲水應保持清潔衛生。在一些發病地區,可在飼料和飲水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抗生素預防該病。
【治療】一旦發生該病,應迅速采取嚴格措施對患禽進行隔離,對禽舍和運動場進行緊急消毒。對于小型鵝群發生該病,應及時采取撲滅措施?;践Z可采取以下多種方案進行治療:20%的磺胺嘧啶鈉肌內注射,首次1毫升,以后每次0.5毫升,或同等量的磺胺嘧啶片口服治療;按照2萬~3萬單位/羽青霉素肌內注射雛鵝,每天兩次,連用2~3天;2%的環丙沙星預混劑250克均勻混于100千克飼料中拌料,連用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