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鵝病防治及安全用藥
- 刁有祥
- 7063字
- 2019-03-20 14:32:55
第三節 真菌病及其他傳染病
一、曲霉菌病
禽曲霉菌病是發生在多種禽類和哺乳動物的一種真菌性疾病。以呼吸困難以及肺和氣囊形成小結節為主要特征。本病主要發生于雛禽,發病率高,發病后多呈急性經過,造成大批雛禽死亡,給養禽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病原】引起鴨、鵝發生曲霉菌病的病原主要為黃曲霉、煙曲霉和黑曲霉。煙曲霉和黃曲霉沒有有性階段,病原特征也不一致。煙曲霉的繁殖菌絲呈圓柱狀,色澤由綠色、暗綠色至熏煙色(圖2-182)。菌絲分化后形成的分生孢子梗向上逐漸膨大,頂端形成燒瓶狀頂囊,于囊下產生孢子柄,孢子柄外壁光滑,常為綠色,不分支。本菌在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迅速,初為白色絨毛狀,之后變為深綠色或綠色,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最終為接近黑色絨狀。本菌產生的毒素對家禽、兔、犬等有毒害作用。黃曲霉的分生孢子梗的壁厚,無色,多從基質中生出,梗粗糙,頂囊早期稍長,晚期呈燒瓶狀或近似球形。在所有頂囊上著生小梗。本菌的孢子頭呈典型的放射狀。該菌對營養要求不嚴格,在6~47℃均可生長。在多種培養基上均可生長,菌落為扁平狀,偶見放射狀,初期為略帶黃色,然后變為黃綠色,久之顏色變暗。該菌能夠產生黃曲霉毒素,該毒素具有強烈的肝臟毒性。黑曲霉分生孢子頭呈球狀,褐黑色。菌落蔓延迅速,初為白色,后變成鮮黃色直至黑色厚絨狀。分生孢子頭呈褐黑色放射狀,分生孢子梗長短不一。頂囊球形,雙層小梗。分生孢子褐色球形。

圖2-182 煙曲霉菌落培養特點(刁有祥 攝)
曲霉菌孢子抵抗力很強,煮沸后5分鐘才能殺死,一般消毒劑需要1~3小時才能殺死孢子。一般的抗生素和化學藥物不敏感。制霉菌素、兩性霉素、碘化鉀、硫酸銅等對本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流行病學】曲霉菌和其產生的孢子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鴨、鵝和雞及其他禽類均易感,以雛禽最為易感。雛鴨、鵝通過接觸發霉的墊料、飼料、用具或一些農作物秸稈等經呼吸道或消化道而感染(圖2-183),也可經皮膚傷口感染。雛禽感染后多呈群發性和急性經過,成年鴨、鵝僅為散發。出殼后的雛鴨、鵝進入被曲霉菌污染的育雛室,48小時后即開始出現發病死亡,4~12日齡是發病高峰期,之后逐漸降低,至1月齡基本停止死亡。育雛階段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不良是本病暴發的主要誘因。育雛室日夜溫差較大、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陰暗潮濕等因素,均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此外,在孵化室中孵化器污染嚴重時,霉菌可透過蛋殼而使胚胎感染,剛孵化的雛禽很快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而迅速死亡。目前推廣使用的生物發酵床養殖,若發酵床霉變(圖2-184),則極易發生曲霉菌感染。

圖2-183 枯萎的麥秸霉變致鵝發生曲霉菌病(刁有祥 攝)

圖2-184 霉變的發酵床(刁有祥 攝)
【癥狀】自然發病的潛伏期為2~7天。急性病例患禽可見精神萎靡、不愿走動,多臥伏,食欲廢絕,羽毛松亂無光澤,呼吸急促,常見張口呼吸,鼻腔常流出漿液性分泌物,腹瀉,迅速消瘦,對外界刺激反應冷漠,通常在出現癥狀后2~5天內死亡。慢性病例病程較長,患禽呼吸困難,伸頸呼吸,食欲減退甚至廢絕,飲欲增加,迅速消瘦,體溫升高,后期表現為腹瀉。常離群獨處,閉眼昏睡,精神萎靡,羽毛松亂(圖2-185、圖2-186)。部分雛鴨、鵝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為搖頭、共濟失調、頭頸無規則扭轉以及腿翅麻痹等。病原侵害眼時,結膜充血、腫眼、眼瞼腫脹,嚴重者失明。病程約為1周左右,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0%甚至以上。成年鴨、鵝發生本病時多呈慢性經過,死亡率較低。產蛋鴨、鵝感染主要表現出產蛋下降甚至停產,病程可長達數周。

圖2-185 發病鵝精神沉郁(刁有祥 攝)

圖2-186 發病鴨精神沉郁,羽毛松亂(刁有祥 攝)
【病理變化】肺部病變最為常見,肺、氣囊和胸腔漿膜上有針尖至粟粒大小的結節(圖2-187),多呈中間凹陷的圓盤狀,灰白色、黃白色或淡黃色,切面可見干酪樣內容物。肺臟可見多個結節而使肺組織實變(圖2-188、圖2-189),彈性消失。此外,鼻、喉、氣管和支氣管黏膜充血,有淺灰色滲出物。肝臟淤血和脂肪變性。嚴重的在鼻腔、喉、氣管、胸腔腹膜可見灰綠色或淺黃色霉菌斑(圖2-190)。腦炎型病例在腦的表面有界限清楚的黃白色壞死(圖2-191)。

圖2-187 鵝肺臟表面大小不一的霉菌結節(一)(刁有祥 攝)

圖2-188 鵝肺臟表面大小不一的霉菌結節(二)(刁有祥 攝)

圖2-189 鴨肺臟表面大小不一的霉菌結節(刁有祥 攝)

圖2-190 鵝腹腔中的霉菌結節及氣囊中成團的霉菌(刁有祥 攝)

圖2-191 鴨腦部黃白色壞死(刁有祥 攝)
【診斷】根據流行特點結合該病特征性病變肺和氣囊等部位出現黃白色結節等可做出初步診斷,但進一步確診還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1)實驗室診斷 無菌挑取霉菌結節置于沙氏培養基或馬鈴薯培養基上,37℃培養24小時,挑取菌落置于玻片上,蓋上蓋玻片輕碾后觀察,繼續培養至5天左右,可見較為平坦的直徑20~30毫米的菌落,有霉味。也可以將結節用25%的氫氧化鈉浸泡后,蓋上蓋玻片觀察。
(2)鑒別診斷 該病易與結核病和偽結核病混淆。結核病多發于老齡水禽,其結節多分布于各臟器,霉菌結節多分布于呼吸器官。偽結核病除了產生結節以外,還能造成心、肺、肝、脾、腎臟等出血變化。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 選用干凈的谷殼、秸稈等作墊料。墊料要經常翻曬,陰雨天氣時注意更換墊料,以防霉菌的滋生。飼料要存放在干燥倉庫,避免無序堆放造成局部濕度過大而發霉。育雛室應注意通風換氣和衛生消毒,保持室內干燥、整潔。育雛期間要保持合理的密度,做好防寒保溫,避免晝夜溫差過大。
(2)飼料中添加防霉劑 包括多種有機酸,如丙酸、醋酸、山梨酸、苯甲酸等。在我國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在梅雨季節要特別注意墊料和飼料的霉變情況,一旦發現,立即處理。
【治療】制霉菌素等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制霉菌素噴霧或拌料,雛禽按照5000~8000單位,成年禽只按照2萬~4萬單位/千克體重使用,每天兩次,連用3~5天。也可用0.5%的硫酸銅溶液飲水,連用2~3天。5~10克碘化鉀溶于1升水中,飲水,連用3~4天。此外,一些中草藥對于防治曲霉菌病也有較好的療效。魚腥草、水燈芯、金銀花、薄荷葉、枇杷葉、車前草、桑葉各100克,明礬30克,甘草60克,100~200羽雛禽煎水服用,每天兩次,連用3天。魚腥草100克,蒲公英、筋骨草、桔梗、山海螺各30克,煎水喂服50羽雛禽,每天一次,連用7天。
二、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指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種消化道真菌病,鵝念珠菌病又稱為鵝口瘡或霉菌性口炎。主要特征是上消化道如口腔、咽、食道等黏膜上有乳白色的偽膜或潰瘍。本菌多侵害雛禽,該病鴨、鵝均可發生。
【病原】白色念珠菌為一種酵母樣真菌,兼性厭氧,革蘭染色為陽性,但內部著色不均勻。在病變組織、滲出物和普通培養基上產生芽孢和假菌絲,不形成有性孢子。本菌在吐溫-80玉米瓊脂培養基上可產生分支的菌絲體、厚膜孢子和芽生孢子。在沙氏瓊脂培養基上,37℃培養24~48小時,形成白色、奶油狀、凸起的菌落(圖2-192)。幼齡培養物由卵圓形出芽的酵母細胞組成(圖2-193),老齡培養物顯示菌絲有橫隔,偶見球狀的腫脹細胞,細胞膜增厚。本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產酸產氣,不發酵乳糖。明膠穿刺出現短絨毛狀或樹枝狀旁支,但不液化培養基。

圖2-192 念珠菌菌落特點(刁有祥 攝)

圖2-193 念珠菌染色特點(竇硯國、刁有祥 攝)
【流行病學】白色念珠菌是念珠菌屬中的致病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同時常寄生于健康畜禽和人的口腔、上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當機體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飼料配比不當、消化道正常菌群失調、維生素缺乏、免疫抑制劑以及其他應激因素,導致機體內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容易引起發病。本病多由于飲水或飼料被白色念珠菌污染被水禽誤食,消化道黏膜有損傷而造成病原的侵入。鵝群之間不直接傳播。但本病可通過蛋殼傳播,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本病主要見于6周齡以內的雛鵝和其他雛禽,人也可以感染。成年鵝發生該病,主要是長期使用抗生素致使機體抵抗力下降而繼發感染。
【癥狀】該病無特征性的癥狀,患禽生長發育不良,精神萎靡,羽毛粗亂。食欲減退,消化機能障礙。雛禽病例多表現出呼吸困難,氣喘。一旦全身感染,食欲廢絕后約2天死亡。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病變多位于上消化道,如口腔和食道等,黏膜增厚,表面形成灰白色、隆起的潰瘍病灶,形似散落的凝固牛乳,黏膜表面常見偽膜性斑塊和易刮落的壞死物質,剝離后黏膜面光滑(圖2-194)。口腔黏膜表面常形成黃色、干酪樣的典型“鵝口瘡”。偶見腺胃黏膜腫脹、出血,表面覆有黏液性或壞死性滲出物,肌胃角質層糜爛。組織學變化表現為食道復層上皮出現明顯的破壞,深達生發層,并常出現分隔的潰瘍或固膜樣至固膜性偽膜。上皮細胞碎屑內可見許多酵母樣菌體,而在角質層下部則可發現假菌絲,但很少穿過生發層。

圖2-194 鴨念珠菌病,食道黏膜表面附著黃白色滲出物(刁有祥 攝)
【診斷】根據患禽上消化道黏膜的偽膜和潰瘍病灶,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
采集病變組織器官的滲出物做抹片檢查,觀察酵母樣絲菌和菌體,也可以通過霉菌的分離培養和鑒定。將酵母樣菌落接種于含0.5%~1%吐溫-80的玉米淀粉瓊脂培養基,25℃培養24~72小時,鏡檢時應觀察到厚膜孢子。還可將新分離的菌苔1∶10稀釋后于耳靜脈按照1毫升/只接種家兔,0.1毫升/只尾靜脈接種小鼠,設定對照組,觀察動物存活情況。接種動物一般在4~6天后死亡,剖檢動物產道明顯鼓氣,腹腔內有較多酵母味道滲出物,腎臟、肝臟腫脹、壞死并有多處針尖大小腫大。從病灶采樣鏡檢可見假菌絲和孢子。
該病易與鴨瘟混淆,在口腔和食道黏膜上有壞死性偽膜和潰瘍病灶。但鴨瘟在泄殖腔黏膜上可見出血和壞死,肝臟有不規則的大小不一的壞死點和出血點。念珠菌病常發生于雛禽,而鴨瘟可發生于雛禽和成年禽。
【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改善衛生條件。本病的發生和環境衛生有密切關系,因此要確保禽舍通風良好,環境干燥,控制合理的飼養密度。也要注意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消化道菌群失調而造成二次感染。育雛期間應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加強消毒,可用2%的福爾馬林或1%的氫氧化鈉進行消毒,有時需用碘制劑處理種蛋防止垂直傳播。此外,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制霉菌素或飲水中添加硫酸銅。
【治療】一旦發生該病,可采用以下方案進行治療:每千克飼料中添加0.22克制霉菌素拌料使用,連用5~7天;按照1克克霉唑用于100羽雛禽拌料,連用5~7天;1∶2000硫酸銅飲水,連用5天。對于病情嚴重病例,可輕輕撕去口腔偽膜,涂碘甘油。
三、傳染性竇炎
傳染性竇炎又稱為水禽支原體病或水禽慢呼吸道病,是由支原體引起的以慢呼吸道疾病為特征的疾病。該病廣泛發生于各地的水禽養殖地區。
【病原】目前國內已鑒定多種支原體,其中對鴨致病的主要為鴨支原體、滑液支原體和敗血支原體,對鵝具有致病性的主要為滑液支原體和敗血支原體,均屬霉形體屬。支原體對營養要求較高,且生長緩慢,2~6天才長出用低倍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小菌落。支原體對多種理化因素敏感,45℃下15~30分鐘或55℃下5~15分鐘即被殺死,對新霉素、磺胺類藥物、結晶紫和亞硝酸鹽等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對其他消毒劑如石炭酸、來蘇兒等敏感。革蘭染色弱陰性,姬姆薩染色著色較好。支原體為需氧或兼性厭氧,在液體培養基中可分解葡萄糖產酸而使培養基變黃。在馬鮮血瓊脂培養基上能夠引起溶血,可以在7日齡雞胚卵黃囊中增殖,部分雞胚在接種后5~7天死亡,可見胚體發育不良,全身水腫,關節腫大,尿囊膜、卵黃囊出血等。
【流行病學】本病可發生于各日齡的鴨、鵝,但以2~4周齡的雛禽最為易感,成年鴨、鵝較少發病。患禽和隱性感染水禽是重要的傳染源,禽舍和運動場不良的衛生條件也是該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誘因。病原可通過空氣、飛沫和塵埃顆粒等途徑水平傳播,也可以通過種蛋垂直傳播。傳播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該病在生產中發生和流行的普遍性。禽群一旦發生該病,極易在禽舍循環發病。發病率可高達80%以上,但死亡率不高,主要為慢性經過。本病在新發禽舍傳播較快,而在疫區呈慢性經過。疾病的嚴重程度與飼養管理、環境衛生、營養、其他疫病的繼發或并發感染有密切關系。該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在寒冷季節由于保溫和通風等因素控制不當而造成該病的流行嚴重。
【癥狀】本病一般多呈慢性經過,患禽多表現出輕微癥狀。一側或兩側眶下竇腫脹,引起眼瞼腫脹(圖2-195)。發病初期手觸柔軟,有波動感,竇內充滿漿液性滲出物,部分患禽還表現出結膜炎。隨著病程的發展逐漸形成漿液性、黏液性和膿樣滲出物,病程后期形成干酪樣物質,腫脹部位變硬,滲出物減少。患禽鼻腔內也有分泌物,導致呼吸不暢,患禽常努力甩頭,有些患禽眼內也充滿分泌物,甚至造成失明。患禽多能耐過,但精神萎靡,生長緩慢,商品代生產性能下降。蛋(種)鴨、鵝感染后多造成產蛋下降和孵化率降低,弱雛較多,常繼發大腸桿菌,出現食欲減退和腹瀉等癥狀。

圖2-195 鴨眶下竇腫脹(刁有祥 攝)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鼻腔、氣管、支氣管內有混濁的黏稠狀或卡他性滲出物,個別病例癥狀較輕不易觀察。發生氣囊炎可導致氣囊壁增厚、混濁,嚴重者表面覆有黃白色大小不一的干酪樣滲出物(圖2-196)。眶下竇黏膜充血增厚。自然病例多為混合感染,可見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增厚,竇腔內充滿黏液性和干酪樣滲出物,嚴重時在氣囊和胸腔隔膜上覆有干酪樣物質。若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可見纖維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等。

圖2-196 鴨氣囊表面有黃白色大小不一的干酪樣滲出物(刁有祥 攝)
【診斷】一般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需結合實驗室診斷。血清凝集反應:磷酸鹽緩沖液稀釋血清,然后取一滴抗原與一滴血清混勻后,1~2分鐘內觀察是否出現凝集。此外,還可以采用瓊脂擴散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血清分型鑒定。本病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但眶下竇腫脹是該病的特征性病變,可進行鑒別診斷。
【預防】加強飼養管理,保持禽舍的通風和良好的衛生條件,合理的飼養密度,避免擁擠,保證合理的營養配比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此外,對健康禽群尤其是種禽應進行疫苗接種預防該病的發生。在育雛期間采取全進全出,空舍后徹底消毒,可以減少該病的發生。嚴禁從疫區或患病種禽場引種。定期對種禽進行支原體檢測,陽性個體一旦發現,應立即淘汰。此外,還可以用一些抗生素在育雛期進行藥物預防。
【治療】對于發病禽群可選擇泰樂菌素、環丙沙星、強力霉素等進行治療,為防止耐藥性產生,最好選擇2~3種藥物聯合或交替使用,連用4~5天。
四、衣原體感染
衣原體感染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禽類的一種接觸性傳染性疾病。該病可在多種禽類中發生和流行,以鸚鵡感染率最高,因此又稱為鸚鵡熱或鳥疫。本病可以傳染給人,能夠引起沙眼和性病,人感染衣原體多與接觸家禽和鳥類有關。本病為一種人獸共患病,在公共衛生上也有重要意義。
【病原】鸚鵡熱衣原體,形態呈球形,不能運動。具有嚴格的寄生性,必須在活的細胞內才能生長繁殖。鸚鵡熱衣原體可在6~8日齡的雞胚卵黃囊中生長繁殖,小鼠腹腔和腦內接種也能增殖。可用于衣原體培養用的傳代細胞有HeLa細胞、L細胞和小鼠成纖維細胞等。由于衣原體缺乏主動侵入宿主細胞的能力,在培養時可加入二乙基葡聚糖促進衣原體侵入細胞,以提高細胞對衣原體的敏感性。衣原體可產生內毒素,注射小鼠體內能迅速使動物死亡,這種毒性可被特異性抗體中和。衣原體對環境抵抗力不強,56~60℃僅能存活5~10分鐘,在室溫條件下很快失去傳染性。在4℃條件下可保存24小時,–50℃能保存一年之久。在干燥的糞便中可保持數月之久。一般消毒劑如0.5%的石炭酸溶液、0.1%甲醛及75%酒精可在30分鐘內使其失活。
【流行病學】多種禽類如鴨、鵝、雞、鴿等均可以感染該病,雛禽最為易感。本病主要通過空氣傳播,患禽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干燥后隨風散落,易感家禽吸入含有病原的塵土等發病。此外,該病原還可通過皮膚傷口等侵害易感動物。家禽感染后多呈隱性經過。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秋冬和春季發病較多。飼養管理不善、營養不良、天氣驟變、禽舍濕度過大、通風不良等應激因素都能增加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本病可通過呼吸道、處理病死禽或接觸污染的羽毛和糞便以及啄傷等感染人,因此,在處理疑似本病的家禽時應注意自身防護。
【癥狀】由于衣原體的毒力不同,不同禽類易感性不同,感染動物的癥狀和病理變化亦有所差異。患病鴨、鵝步態不穩,震顫,食欲減退至廢絕,腹瀉,排綠色水樣稀便。眼和鼻腔中流出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眼睛周圍羽毛上有結痂樣干燥凝塊。隨著病程的發展,患禽明顯消瘦,肌肉萎縮,最后發生驚厥呈痙攣狀死亡。
【病理變化】流淚和鼻腔黏液的患禽,剖檢可見氣囊增厚,結膜炎、鼻炎、眶下竇炎并偶見全眼球炎和眼球萎縮等變化。胸肌萎縮和全身性的多發性漿膜炎,常見胸腔、腹腔和心包中有漿液性或纖維素性滲出物,肝臟、脾臟腫大,肝被膜炎,偶見散發灰色或黃色壞死灶。
【診斷】本病的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僅能做出初步的診斷,確診需要進行病原的分離和鑒定。必要時結合動物回歸試驗和血清學試驗。
將病料研磨后用鏈霉素處理,接種于雞胚卵黃囊內或小鼠腹腔,卵黃囊涂片染色鏡檢可看見衣原體,死亡或撲殺的小鼠肝臟有壞死灶,腹腔內積有大量的纖維素性滲出物,脾臟腫大,肝組織涂片染色鏡檢觀察。
【預防】目前尚未有商品化疫苗。藥物預防仍然是控制衣原體病的主要手段。同時應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的衛生條件,對禽舍和運動場進行日常清潔和消毒。對引進的種禽或雛禽要嚴格檢疫,以防止外來病原的污染。保證合理的飼養密度,增強鴨、鵝的抵抗力。
【治療】該病原對多種抗生素如青霉素、金霉素和多黏菌素等具有敏感性。其中以強力霉素、土霉素等藥物治療效果最好,可按照每千克飼料添加0.2~0.4克拌料,連用1~3周對大群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