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鵝病防治及安全用藥
- 刁有祥
- 21646字
- 2019-03-20 14:32:47
第二章 鴨鵝傳染病防治
第一節 病毒性傳染病
一、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類致病的一種感染綜合征。本病于1878年首次發生于意大利,病原為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該病已遍布于世界各個養禽的國家和地區。
1997年8月,中國香港發生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病例,這是世界上首次出現的禽流感病毒跨越種間障礙由禽直接感染人。1999—2003年,中國香港出現了H9N2由禽直接感染人的病例,3名幼童感染發病,癥狀較輕微。2003年,荷蘭發生H7N7引發的高致病性禽流感,83人感染,1人死亡。2004年,在東南亞暴發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也有發生;東南亞各國中,以越南出現的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最多、最嚴重,至少引起21人死亡。禽流感病毒由禽直接傳染給人的特點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2012年年底,中國出現了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病例,引起百余人死亡,引發人們的恐慌,給中國的養禽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經濟損失;之后H5N8、H5N5、H5N6等亞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出現,使該病的防控工作變得更為復雜。
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感染禽群,發病率、死亡率可達90%~ 100%,對養禽業的危害非常嚴重。因此,國際獸醫局(OIE)將其列為A類疾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疾病。
【病原】A型流感病毒屬于正黏病毒科、正黏病毒屬。病毒粒子的大小80~120納米,完整的病毒粒子一般呈球形(圖2-1),也有其他形狀,如絲狀等;有囊膜,囊膜的表面有兩種不同形狀的纖突(糖蛋白),一種纖突是血凝素(HA),另一種是神經氨酸酶(NA)。HA和NA具有型特異性和多變性,在病毒感染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HA是決定病毒致病性的主要抗原,能誘發機體產生具有保護作用的中和抗體和具有抑制血凝作用的抗體,NA誘發產生的抗體沒有病毒中和作用,但能減少病毒的增殖和改變病程。流感病毒的基因組容易發生變異,尤其是HA基因的變異率最高,其次是NA基因。根據不同流感病毒HA與NA抗原性的不同,HA可分為18個亞型,NA分為11個亞型,HA與NA隨機組合,從而構成流感病毒不同的血清亞型。流感病毒抗原的變異主要有兩種方式:抗原漂移和抗原轉變。抗原漂移主要引起血凝素或神經氨酸酶的次要抗原發生改變,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抗原轉變主要是引起血凝素或神經氨酸酶的主要抗原發生改變,是由病毒基因組片段發生重組引起的。

圖2-1 流感病毒粒子(辛朝安 攝)
流感病毒能在雞胚及其成纖維細胞中增殖,有些毒株也能在家兔、牛及人的細胞中生長。病毒有血凝性,能凝集雞、火雞、鴨、鵝、鴿子等禽類以及某些哺乳動物的紅細胞,因此實驗室中常利用血凝-血凝抑制試驗來檢測、鑒定病毒。
病毒對熱敏感,56℃作用30分鐘、72℃作用2分鐘滅活;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能破壞病毒;對碘、次氯酸鈉、氫氧化鈉等消毒劑敏感;對低溫抵抗力強,如病毒在–70℃可存活兩年,糞便中的病毒在4℃的條件下1個月不失活。
【流行病學】雞、火雞對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最強,其次是野雞、珠雞和孔雀,鴨、鵝、鴿子、鷓鴣、鵪鶉、麻雀等也能感染。
病毒能從病禽或帶毒禽的呼吸道、眼結膜及糞便中排出,污染空氣、飼料、飲水、器具、地面、籠具等,易感禽類通過呼吸、飲食及與病禽接觸等均可以感染該病毒,造成發病。哺乳動物、昆蟲、運輸車輛等也可以機械性傳播該病。
該病一年四季均能發生,以冬春季節多發,尤其以秋冬、冬春季節交替時發病最為嚴重。溫度過低、氣候干燥、忽冷忽熱、通風不良、通風量過大、寒流、大風、霧霾、擁擠、營養不良等因素均可促進該病的發生。
【癥狀】該病的潛伏期較短,多為4~5天。感染病毒后病禽表現出的癥狀也因病禽種類、日齡不同及病毒毒力不同而有差異。根據病禽表現出的癥狀不同,可將禽流感分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
(1)高致病性禽流感 主要由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引起,如H5N1、H5N2、H5N6、H5N8、H7N7等。病禽不出現前驅癥狀,發病后迅速死亡,死亡率可達90%~100%。發病稍慢的出現精神沉郁(圖2-2、圖2-3),采食量急劇下降,體溫升高,呼吸困難;病禽排白色、黃白色、黃綠色、綠色稀糞(圖2-4);頭、頸出現水腫,腿部皮膚出血(圖2-5),后期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為扭頭、轉圈、歪頭、斜頭等(圖2-6~圖2-8)。產蛋禽出現產蛋率急劇下降。

圖2-2 病鴨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刁有祥 攝)

圖2-3 病鵝精神沉郁,閉眼嗜睡(刁有祥 攝)

圖2-4 病鵝排白色稀便(刁有祥 攝)

圖2-5 病鴨腿部皮膚出血(刁有祥 攝)

圖2-6 病鴨頭頸扭轉(刁有祥 攝)

圖2-7 病鵝頭頸歪斜(刁有祥 攝)

圖2-8 病鵝癱瘓(刁有祥 攝)
(2)低致病性禽流感 主要由低致病性禽流感毒株引起,如H9N2。病禽突然發病,體溫升高,達42℃以上。精神委頓,嗜睡,眼睛半閉,采食量急劇下降。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禽出現呼吸道癥狀,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伸頸張口氣喘(圖2-9),咳嗽、甩頭,眼腫脹、流淚(圖2-10、圖2-11),初期流漿液性帶泡沫的眼淚(圖2-12),后期流黃白色膿性液體。有的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為運動失調、頭頸后仰、抽搐、癱瘓等。產蛋禽感染后出現產蛋率下降,1~2周內產蛋率由80%~90%降至5%~10%,嚴重的甚至停產。蛋的質量下降,軟殼蛋、褪色蛋、砂殼蛋、無殼蛋等增多(圖2-13),持續1~2個月后產蛋率逐漸回升,但恢復不到原來的水平。種鴨或種鵝感染后,種蛋的受精率下降,孵化過程中死胚增多(圖2-14),出殼后的雛鴨或雛鵝弱雛較多,1~10日齡內的雛禽死亡率較高(圖2-15、圖2-16),剖檢表現為卵黃吸收不良(圖2-17、圖2-18),且易繼發大腸桿菌和鴨疫里氏桿菌感染。

圖2-9 病鵝呼吸困難(刁有祥 攝)

圖2-10 病鴨眼流淚(刁有祥 攝)

圖2-11 病鵝眼腫脹(刁有祥 攝)

圖2-12 病鴨流帶泡沫的眼淚(刁有祥 攝)

圖2-13 種鴨所產軟殼蛋(刁有祥 攝)

圖2-14 大量死亡的鴨胚(刁有祥 攝)

圖2-15 大量死亡的雛鴨(刁有祥 攝)

圖2-16 種鵝感染禽流感后,致孵出的雛鵝前期死亡率高(刁有祥 攝)

圖2-17 死亡雛鴨卵黃吸收不良(刁有祥 攝)

圖2-18 死亡雛鵝卵黃吸收不良(刁有祥 攝)
【病理變化】
(1)高致病性禽流感 主要以全身的漿膜、黏膜出血為主。表現為喉頭、氣管、肺臟出血(圖2-19~圖2-22);心冠脂肪、心內膜、心外膜有出血點,心肌纖維有黃白色條紋狀壞死(圖2-23~圖2-26);胸、腹部脂肪有出血點(圖2-27);腺胃乳頭出血,腺胃與肌胃交界處、肌胃角質膜下出血(圖2-28~圖2-30);胰腺有黃白色壞死斑點、出血或液化(圖2-31~圖2-34);十二指腸、盲腸、扁桃體出血等。產蛋的鴨、鵝卵泡變形、出血、破裂,卵黃散落到腹腔中,形成卵黃性腹膜炎(圖2-35、圖2-36)。輸卵管黏膜充血、出血、水腫,管腔內有漿液性、黏液性或干酪樣物滲出(圖2-37、圖2-38)。

圖2-19 鴨氣管環出血(刁有祥 攝)

圖2-20 鵝氣管環出血(刁有祥 攝)

圖2-21 鴨肺臟出血、水腫(刁有祥 攝)

圖2-22 鵝肺臟出血、水腫(刁有祥 攝)

圖2-23 鴨心冠脂肪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刁有祥 攝)

圖2-24 鴨心肌呈條紋狀壞死(刁有祥 攝)

圖2-25 鵝心冠脂肪、心外膜出血(刁有祥 攝)

圖2-26 鵝心內膜出血(刁有祥 攝)

圖2-27 鵝腹腔脂肪出血(刁有祥 攝)

圖2-28 鴨腺胃出血(刁有祥 攝)

圖2-29 鴨肌胃角質膜下出血(刁有祥 攝)

圖2-30 鵝腺胃黏膜出血(刁有祥 攝)

圖2-31 鴨胰腺出血(刁有祥 攝)

圖2-32 鴨胰腺壞死(刁有祥 攝)

圖2-33 鴨胰腺液化(刁有祥 攝)

圖2-34 鵝胰腺出血(刁有祥 攝)

圖2-35 蛋鴨卵泡變形(刁有祥 攝)

圖2-36 蛋鵝卵泡變形(刁有祥 攝)

圖2-37 產蛋鴨輸卵管黏膜水腫,管腔中有黃白色滲出物(刁有祥 攝)

圖2-38 產蛋鵝輸卵管黏膜水腫(刁有祥 攝)
(2)低致病性禽流感 喉頭、氣管環出血,肺臟出血(圖2-39、圖2-40);胰腺液化、出血(圖2-41);產蛋鴨、鵝卵泡變形、出血,嚴重者卵泡破裂,形成卵黃性腹膜炎(圖2-42、圖2-43)。輸卵管黏膜水腫、充血,管腔內有漿液性、黏液性或干酪樣物滲出(圖2-44)。若在育成期感染禽流感,易繼發大腸桿菌或鴨疫里氏桿菌感染引起輸卵管炎(圖2-45),這種鴨或鵝開產后則不產蛋。

圖2-39 鴨氣管環出血(刁有祥 攝)

圖2-40 鴨肺臟出血(刁有祥 攝)

圖2-41 鵝胰腺液化(刁有祥 攝)

圖2-42 蛋鴨卵泡變形(刁有祥 攝)

圖2-43 蛋鴨卵泡變形、破裂(刁有祥 攝)

圖2-44 鵝輸卵管黏膜水腫,管腔中有黃白色滲出物(刁有祥 攝)

圖2-45 青年鵝輸卵管炎,管腔中有黃白色柱狀滲出物(刁有祥 攝)
【診斷】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癥狀、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由于該病在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方面與很多病相似,且該病的血清型多,若要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1)實驗室診斷 取病死禽的病變組織或分泌物,研磨,取上清液,加入適量青霉素、鏈霉素,通過尿囊腔途徑接種雞胚,37℃溫箱培養,棄掉24小時以內死亡的雞胚,收集24小時后死亡雞胚的尿囊液。通過血凝-血凝抑制試驗來鑒定尿囊液中的病毒種類。還可以通過RT-PCR、瓊脂擴散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來鑒定病毒。
(2)鑒別診斷 本病與新城疫、禽霍亂易混淆,診斷時應注意鑒別。通過涂片鏡檢,可以鑒別出禽霍亂,鏡檢能看到兩極著色小桿菌。通過血凝-血凝抑制試驗、RT-PCR等方法可以鑒別新城疫病毒和禽流感病毒。
【預防】采取綜合性的預防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做好衛生消毒工作 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控制人員及外來車輛的出入,嚴格衛生和消毒制度;避免禽群與野鳥接觸,防止水源和飼料被污染;不從疫區引進雛禽和種蛋;做好滅蠅、滅鼠工作;禽舍周圍的環境、地面等要嚴格消毒,飼養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消毒后才能進入禽舍。
(2)加強監督工作 加強對禽類飼養、運輸、交易等活動的監督檢查,落實屠宰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環節的監督,嚴格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禁止經營和運輸病禽及產品。
(3)做好糞便的處理 養禽場的糞便、污物應進行堆積發酵。
(4)免疫預防 疫苗免疫是控制禽流感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臨床上使用的禽流感疫苗主要有H9N2和H5(Re-6、Re-8)滅活苗,疫苗接種后兩周就能產生免疫保護力,能夠抵抗該血清型的流感病毒,免疫保護力能維持10周以上。推薦免疫程序如下。
① 種禽、商品蛋禽 首免15~20日齡,每只注射禽流感H9N2和H5滅活苗各0.3毫升;二免45~50日齡,每只注射禽流感H9N2和H5滅活苗各0.5毫升;開產前2~3周,每只注射禽流感H9N2和H5滅活苗各0.6~0.7毫升;開產后每隔2~3個月免疫一次。
② 商品肉鴨、肉鵝 7~8日齡,每只頸部皮下注射禽流感H9N2和H5滅活苗各0.3毫升。
【治療】
(1)高致病性禽流感 一旦發現可疑病例,應及時向當地獸醫主管部門上報疫情,同時對病禽進行隔離。一旦確診,立即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劃定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嚴格封鎖。撲殺疫點內所有受到感染的禽類,撲殺和死亡的禽只以及相關產品必須做無害化處理。受威脅地區,尤其是3~5公里范圍內的家禽實施緊急免疫。同時要對疫點、疫區受威脅地區徹底消毒,消毒后21天,如受威脅地區的禽類不再出現新病例,可解除封鎖。
(2)低致病性禽流感 在嚴密隔離的條件下,進行對癥治療,減少損失。對癥治療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 抗病毒中藥,用板藍根、大青葉粉碎后拌料。也可用金絲桃素或黃芪多糖飲水,連用4~5天。
② 添加適當的抗菌藥物,防止大腸桿菌或支原體等繼發或混合感染。如可添加環丙沙星、氟苯尼考、強力霉素等。
二、副黏病毒病
水禽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水禽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不同日齡、不同品種的水禽均易感,發病率和死亡率高。
【病原】副黏病毒屬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亞科、腮腺炎病毒屬,屬于禽副黏病毒Ⅰ型。病毒粒子(圖2-46)有囊膜,表面有纖突,纖突由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兩種糖蛋白組成,纖變與病毒的毒力密切相關。

圖2-46 副黏病毒粒子電鏡照片
病毒存在于病禽的血液、糞便、腎、肝、脾、肺、氣管等,其中腦、脾、肺中含量最高。能在多種細胞中生長繁殖,使細胞產生病變。病毒能凝集雞、火雞、鴨、鵝、鴿子等禽類的紅細胞以及所有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的紅細胞,因此實驗室中可根據血凝-血凝抑制試驗來鑒定該病毒。
病毒對熱敏感;在酸性或堿性溶液中易被破壞;對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敏感;對一般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強,2%氫氧化鈉、1%來蘇兒、3%石炭酸、1%~2%的甲醛溶液中幾分鐘就能殺死該病毒。
【流行病學】不同品種、不同月齡的鴨、鵝都能發病,其中雛鵝的發病率、死亡率較高,發病率一般為30%左右,死亡率10%左右,死亡率最高可達100%。鴨也能感染發病。傳染源是病鵝、病鴨、帶毒鵝及帶毒鴨;呼吸道、消化道、皮膚或黏膜的損傷均可引起感染。患病鴨、鵝的蛋中能分離到該病毒,因此本病也很可能會垂直傳播。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節多發。
【癥狀】
(1)雛鵝 鵝群的日齡越小,發病率、死亡率越高,病程越短,康復越少。主要表現呼吸道和消化道癥狀。病鵝出現精神委頓(圖2-47)、行動遲緩,流出水樣鼻液、咳嗽、呼吸急促,甩頭,眼睛中有眼淚、眼半閉,排出灰白色稀糞。病程短,一般3~5天,死亡率可達100%。

圖2-47 雛鵝感染副黏病毒后精神沉郁(刁有祥、魯愛玲 攝)
(2)青年鵝或成年鵝 病初,排出灰白色稀糞;隨著病情的發展,排出黃色、暗紅色、綠色或墨綠色稀糞(圖2-48);行動無力,漂浮水面;后期病鵝出現神經癥狀,如扭頸、仰頭或轉圈(圖2-49)。發病后6~7天好轉,9~10天康復。產蛋鵝產蛋率迅速下降,降幅達50%,持續時間約10天,之后產蛋率開始慢慢恢復。

圖2-48 病鵝排綠色糞便,肛門周圍的羽毛被沾污(刁有祥 攝)

圖2-49 雛鵝感染副黏病毒后出現神經癥狀(刁有祥、魯愛玲 攝)
(3)鴨 病初表現為食欲降低、飲水量增加、縮頸閉目、兩腿無力、離群呆立;初期排白色水樣稀糞,中期變為紅色,后期糞便顏色變綠或變黑;有的病鴨呼吸困難,口中有黏液;有的出現扭頭、轉圈或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圖2-50)。產蛋鴨感染后產蛋率下降,軟殼蛋、無殼蛋增多。

圖2-50 雛鴨感染副黏病毒后出現神經癥狀(刁有祥 攝)
【病理變化】
(1)鵝 本病的主要病變是以出血為主。心冠脂肪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心內膜出血(圖2-51),心肌變性;氣管(圖2-52)、肺臟出血(圖2-53)。肝臟腫大,有白色壞死點。脾臟表面和切面都有灰白色或淡黃色的粟粒大小的壞死灶。胰臟出血,有灰白色的壞死點。腺胃出血(圖2-54),肌胃角質膜下出血(圖2-55),有的有潰瘍灶或結痂;有的鵝腺胃與肌胃交界處、食道與腺胃交界處出血、潰瘍(圖2-56)。腸黏膜表面有大小不一的潰瘍灶或糠麩樣病變(圖2-57、圖2-58);腎臟腫大,有尿酸鹽沉積。產蛋鵝卵泡變形、破裂,形成卵黃性腹膜炎(圖2-59)。

圖2-51 鵝心內膜出血(刁有祥 攝)

圖2-52 鵝氣管環出血(刁有祥 攝)

圖2-53 鵝肺臟出血(刁有祥 攝)

圖2-54 鵝腺胃出血(刁有祥 攝)

圖2-55 鵝肌胃角質膜下出血(刁有祥 攝)

圖2-56 鵝腺胃與食道交界處有潰瘍(刁有祥 攝)

圖2-57 鵝腸黏膜有大小不一的潰瘍灶(刁有祥 攝)

圖2-58 鵝腸黏膜表面有糠麩樣病變(刁有祥 攝)

圖2-59 產蛋鵝卵泡變形、破裂(刁有祥 攝)
(2)鴨 心冠脂肪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氣管環出血(圖2-60),肺臟出血(圖2-61)。肝臟腫大,呈紫紅色。脾臟腫大,有大小不一的白色壞死灶(圖2-62)。腺胃出血(圖2-63),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出血點;十二指腸、空腸、回腸黏膜局灶性出血、潰瘍,腸黏膜纖維素性壞死(圖2-64)。產蛋鴨卵泡變形,嚴重的破裂。

圖2-60 鴨氣管環出血(刁有祥 攝)

圖2-61 鴨肺臟出血,呈紫紅色(刁有祥 攝)

圖2-62 鴨脾臟腫大,表面有壞死灶(刁有祥 攝)

圖2-63 鴨腺胃出血(刁有祥 攝)

圖2-64 鴨腸黏膜纖維素性壞死(刁有祥 攝)
【診斷】
(1)臨床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癥狀和剖檢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本病的癥狀主要是消化道癥狀明顯,排稀糞,有的表現神經癥狀。病理變化特點主要是腸道出血、潰瘍,脾臟有白色壞死灶等。
(2)實驗室診斷 雞胚或鴨胚接種分離病毒,通過血凝-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PCR等對分離的病毒進行鑒定。
【預防】
(1)實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科學選址,建立、健全衛生防疫制度及飼養管理制度。
(2)免疫接種 使用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新城疫滅活疫苗),對易感鵝群或鴨群進行免疫。
① 種鵝的免疫 產蛋前2周,每只皮下或肌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0.5~1.0毫升,抗體維持半年左右。
② 雛鵝的免疫 種鵝如未免疫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其后代應在7日齡進行免疫接種,每只皮下或肌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0.3~0.5毫升,接種后10天內隔離飼養。種鵝免疫過油乳劑滅活苗,其后代體內有母源抗體,可在15~20日齡進行免疫,每只皮下或肌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0.3~0.5毫升。首免后2個月進行第2次免疫。
鴨的免疫參照鵝的免疫程序進行。
【治療】鵝群發病后可進行緊急接種:王永坤、田慧芳等報道,用鵝副黏病毒分離株YG97制備的油乳劑滅活苗進行緊急接種,注射疫苗6~10天后,患病鵝群停止死亡,患病種鵝在注射疫苗第10天就可恢復產蛋。鴨發病后的治療措施可參照鵝的進行。
三、呼腸孤病毒病
禽呼腸孤病毒病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多種疾病類型的疾病。雛鵝感染后可引起出血性、壞死性肝炎;番鴨感染后引起肝臟、脾臟等內臟器官有白色壞死點,也稱為白點病;櫻桃谷肉鴨感染后引起脾臟壞死,也稱為脾壞死癥。
【病原】呼腸孤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正呼腸孤病毒屬、禽呼腸孤病毒成員。該病毒無囊膜,病毒粒子的大小約75納米(圖2-65),不凝集禽類及哺乳動物的紅細胞。禽呼腸孤病毒有11個血清型。

圖2-65 呼腸孤病毒粒子(蘇敬良 攝)
不同呼腸孤病毒對禽類的致病性不同,對禽胚的致病性也不同。鵝呼腸孤病毒能人工感染并致死雛鵝,卻不能致死仔鵝、青年鵝、成年鵝、雛鴨、雛雞等,能致死鵝胚、鴨胚、番鴨胚和雞胚。番鴨呼腸孤病毒能致死鴨胚、半番鴨胚和雞胚。
病毒對熱、乙醚、氯仿等有抵抗力;對2%的來蘇兒、3%的甲醛有抵抗力;對2%~3%氫氧化鈉、70%乙醇敏感。
【流行病學】呼腸孤病毒主要感染1~10周齡的雛鵝和仔鵝、10~25日齡的番鴨、櫻桃谷肉鴨,發病率和死亡率與鴨、鵝的日齡密切相關,日齡越小,發病率、死亡率越高。發病或帶毒的鴨、鵝是主要的傳染源,本病主要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也能垂直傳播。
【癥狀】
(1)鵝 患病雛鵝多呈急性感染,主要表現為精神委頓,食欲減退或廢絕,羽毛蓬亂無光,體弱、消瘦,行動無力、遲緩或跛行,腹瀉。常出現一側或兩側性關節腫大(圖2-66)。患病仔鵝多呈亞急性或慢性感染,主要表現為精神委頓,食欲減退,行動困難,不愿站立,跛行,消瘦,腹瀉,關節腫大。

圖2-66 發病鵝關節腫大(刁有祥 攝)
(2)鴨 患病鴨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羽毛蓬亂,腳軟,兩腿無力,多蹲伏(圖2-67)。腹瀉,排白色或綠色稀糞,病鴨機體脫水、消瘦,最后衰竭而死,死亡鴨的喙呈紫黑色(圖2-68)。

圖2-67 發病鴨精神沉郁(刁有祥 攝)

圖2-68 死亡鴨喙呈紫黑色(刁有祥 攝)
【病理變化】
(1)鵝 患病雛鵝的肝臟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或彌漫性的出血斑或淡黃色的壞死斑;脾臟腫大,質地較硬,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壞死灶;胰臟出血,有灰白色壞死點。腎臟腫大出血,有針尖大小灰白色的壞死點。腸黏膜和肌胃肌層有鮮紅的出血斑;關節皮下出血(圖2-69),腫脹的關節腔中有膿性滲出物(圖2-70),時間稍長的有纖維素性滲出液(圖2-71)。患病仔鵝肝臟和脾臟的表現與急性病例相似。

圖2-69 鵝跗關節皮下出血(刁有祥 攝)

圖2-70 鵝關節腔中有紅色膿性滲出(刁有祥 攝)

圖2-71 鵝關節腔中有纖維蛋白滲出(刁有祥 攝)
(2)鴨 主要病變為肝臟(圖2-72)、脾臟腫大(圖2-73),有針尖到米粒大小散在的灰白色壞死灶(圖2-74);肺臟出血(圖2-75);腎臟蒼白,有出血點和壞死點;有時胰臟水腫,有白色壞死點。

圖2-72 鴨肝臟腫大,呈淺黃色(刁有祥 攝)

圖2-73 鴨脾臟腫大、壞死(刁有祥 攝)

圖2-74 鴨脾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壞死灶(刁有祥 攝)

圖2-75 鴨肺臟出血(刁有祥 攝)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癥狀及病理變化特點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病毒分離培養,采用ELISA、中和試驗、瓊脂擴散試驗等進行病毒的鑒定。
【預防】
(1)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強環境的衛生消毒工作,減少病原的污染。
(2)種鵝可在開產前15天左右進行油乳劑滅活苗的免疫,既可以消除垂直傳播,又可以使其后代獲得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防止發生早期感染。若種鵝沒有免疫,其后代可在10日齡左右免疫滅活疫苗。鴨的免疫接種程序參考鵝的進行。
【治療】對發病的鵝或鴨采用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進行治療。同時配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繼發感染。
四、鴨病毒性肝炎
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引起雛鴨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高度傳播性傳染病。該病的主要特征是發病鴨肝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點。
【病原】鴨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是鴨肝炎病毒,歷史上該病毒分為3個血清型,即血清Ⅰ型、Ⅱ型、Ⅲ型。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第八次分類報告及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甲肝病毒和鴨星狀病毒引起,鴨甲肝病毒包括傳統的血清Ⅰ型、“臺灣新型”和“韓國新型”,鴨星狀病毒包括鴨星狀病毒-1型即傳統的血清Ⅱ和鴨星狀病毒-2型即傳統的血清Ⅲ型。
(1)鴨甲肝病毒 病毒呈球形或類球形,直徑為20~40納米,無囊膜。病毒能在鴨胚、雞胚、鵝胚中增殖,病毒經雞胚連續傳20~26代后,可失去對新生雛鴨的致病力。鴨胚肝細胞、鴨腎細胞、鵝胚腎細胞也可用來培養該病毒,并能產生細胞病變。
病毒對氯仿、乙醚、甲醇等有機溶劑有抵抗力,能耐受胰蛋白酶和pH3.0的酸性環境。對熱的抵抗力較強,如56℃加熱60分鐘仍可存活,37℃可存活21天以上。4℃條件下能存活2年以上,–20℃條件下可存活數年。對常用消毒劑的抵抗力較強。
(2)星狀病毒 病毒粒子的形狀為帶有頂角的星形,直徑27~30納米。星狀病毒目前尚不能人工培養。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發生于5周齡以內的雛鴨,其危害程度與雛鴨的日齡密切相關。1周齡以內的雛鴨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90%以上,1~3周齡的雛鴨病死率為50%左右,5周齡以上的雛鴨很少發病死亡,成年鴨呈隱性感染。病鴨和隱形帶毒鴨是主要的傳染源。自然條件下,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易感鴨群與病鴨或帶毒鴨直接接觸也能感染該病,鼠類也可機械性地傳播本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孵化季節發病較多。飼養管理不當,鴨舍陰暗潮濕,衛生條件差,飼養密度過大,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都能促進本病的發生。
【癥狀】該病的潛伏期1~2天,發病急、傳播快、病程短。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縮頸、行動呆滯、眼半閉呈昏睡狀(圖2-76)。隨著病程的發展,病鴨很快出現神經癥狀,主要表現為運動失調,身體倒向一側,翅膀下垂,兩腳痙攣性地反復踢蹬(圖2-77),全身性抽搐;有時在地上旋轉,抽搐約十幾分鐘或幾小時后便死亡。死時頭頸向后背部扭曲,呈角弓反張,俗稱“背脖病”(圖2-78)。

圖2-76 病鴨精神沉郁(刁有祥 攝)

圖2-77 病鴨臨死前的神經癥狀(刁有祥 攝)

圖2-78 鴨死后呈角弓反張狀(刁有祥 攝)
【病理變化】該病的特征性病變在肝臟,主要表現為肝臟腫大,質脆易碎,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出血斑(圖2-79、圖2-80);10日齡以內發病的雛鴨肝臟常呈土黃色或紅黃色,10~30日齡發病的常呈灰紅色或黃紅色。膽囊腫脹呈長卵圓形,充滿膽汁,膽汁呈褐色或淡茶色。脾臟腫大呈斑駁狀(圖2-81);腎腫有時腫脹充血,肺臟出血(圖2-82)。

圖2-79 鴨肝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點(一)(刁有祥 攝)

圖2-80 鴨肝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點(二)(刁有祥 攝)

圖2-81 鴨脾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壞死斑點(刁有祥 攝)

圖2-82 鴨肺臟出血(刁有祥 攝)
【診斷】根據本病發病急、傳播快、病程短的流行病學特點,結合雛鴨的發病日齡、發病后特征性的神經癥狀以及肝臟腫大、出血的病變特點,可對本病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
(1)實驗室診斷 取病死鴨的肝臟,常規處理后接種9~11日齡雞胚,雞胚在5~6天死亡。死亡胚體生長停滯、水腫、有出血點,肝臟呈淡綠色,有黃白色或灰白色的壞死點。收集尿囊液,可以通過中和試驗、熒光抗體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RT-PCR、地高辛標記探針等方法對尿囊液中的病毒進行鑒定。
(2)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鴨瘟、鴨霍亂、黃曲霉毒素中毒等進行鑒別診斷。鴨瘟主要感染成年鴨,2周齡以內的雛鴨很少感染發病。病變特征主要是漿膜、黏膜出血,如食道、泄殖腔黏膜出血潰瘍,腸道黏膜有環狀出血帶,肝臟表面有出血點和壞死點等。
禽霍亂主要感染成年鵝、鴨,幼齡禽對該病有抵抗力。鴨發病后常呈敗血癥經過,不表現神經癥狀,肝臟涂片鏡檢可見兩極著色的巴氏桿菌。
黃曲霉毒素中毒常發生于雛鴨、雛鵝,成年禽類感染常呈慢性經過。雛鴨感染后肝臟腫大,顏色變淡;腎臟蒼白、腫大,或有小出血點;胰腺有時也有出血點。3周齡以上雛鴨發病,表現肝萎縮與肝硬化。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 5周齡以下的雛鴨隔離飼養、定期消毒,以防早期感染。嚴格全進全出及衛生消毒制度,消滅疫病的傳播媒介、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
(2)免疫預防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鴨肝炎雞胚化弱毒疫苗和鴨肝炎油佐劑滅活苗。建議免疫程序:種鴨開產前12周、8周、4周接種弱毒苗,其后代雛鴨可產生良好的被動免疫;發病嚴重的鴨場在完成上述免疫后可用弱毒苗每隔3個月免疫1次。
【治療】對發病或受威脅的雛鴨,肌內注射康復鴨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0.5毫升,能夠防止傳染發病和降低鴨群的死亡率。
五、番鴨細小病毒病
番鴨細小病毒病,又稱雛番鴨“三周病”,是由番鴨細小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高度傳染性的疾病,主要侵害1~3周齡的雛番鴨,以腹瀉、呼吸困難和軟腳為主要癥狀,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其他禽類和哺乳動物均不感染發病。
本病最早于1958年發生于中國福建地區的鴨場和孵坊,引起大量的雛番鴨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1988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首先分離到病毒,并對分離的病毒進行了鑒定,確定該病毒是一種新的細小病毒,定名為番鴨細小病毒,引起的疾病稱為雛番鴨細小病毒病。1991年后,廣東、廣西、湖南、浙江、山東等地也相繼報道了該病。程由銓等研制成了雛番鴨細小病毒活疫苗,1日齡雛鴨接種后,效果好,使本病得到有效控制。
【病原】雛番鴨細小病毒屬于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的成員,病毒粒子有實心和空心兩種類型,無囊膜。病毒對各種動物的紅細胞均無凝集作用。
病毒能在番鴨胚或鵝胚中增殖,并引起胚體死亡;能在番鴨胚成纖維細胞上生長并引起細胞病變。病毒不感染雞胚。
病毒對乙醚、胰蛋白酶、酸和熱等均有很強的抵抗力,但對紫外線敏感。60℃水浴120分鐘、65℃水浴60分鐘、70℃水浴15分鐘,其毒力均沒有明顯變化。
【流行病學】雛番鴨是唯一能自然感染發病的動物,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與日齡密切相關,日齡越小,發病率、死亡率越高。3周齡以內雛番鴨的發病率為27%~62%,病死率為22%~43%不等。20日齡以后,表現為零星發病。麻鴨、北京鴨、半番鴨、櫻桃谷鴨、鵝和雞均未見自然感染的病例,與病番鴨混養或人工接種病毒也不出現臨床癥狀。
病番鴨和帶毒番鴨是主要的傳染源,其分泌物和排泄物能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飼料、飲水、器具、工作人員等,易感番鴨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引起發病,造成疾病的傳播。種蛋被污染,可使出殼后的雛番鴨發病。本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是冬春季節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癥狀】本病的潛伏期為4~9天,病程2~7天,病程的長短與發病日齡密切相關。根據病程長短可將本病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亞急性型。
(1)最急性型 主要發生于6日齡以內的雛番鴨,發病急,病程短,只持續數小時。多數病雛沒有表現出特征性癥狀就衰竭、倒地死亡。臨死時兩腿亂劃,頭頸向一側扭曲。這種類型在臨床上出現得很少。
(2)急性型 多發生于7~14日齡雛番鴨。主要表現為精神委頓,羽毛松亂,兩翅下垂,尾端向下彎曲,行動無力,懶于走動,厭食,離群呆立;腹瀉,排出灰白或淡綠色的稀糞,黏附于肛門周圍;呼吸困難,喙端發紺;后期常常蹲伏,張口呼吸。病程一般為2~4天,臨死前,病雛兩腿麻痹,倒地,衰竭而死。
(3)亞急性型 多發生于發病日齡較大的雛鴨。主要表現為精神委頓,蹲伏,兩腿無力,行走遲緩,排灰白色或黃綠色稀糞,黏附于肛門周圍。病程一般為5~7天,病死率較低,大部分病愈鴨出現頸部、尾部脫毛,嘴變短,生長發育受阻,成為僵鴨。
【病理變化】
(1)最急性型 病程短,病理變化不明顯,僅僅在腸道內出現急性卡他性炎癥。
(2)急性型和亞急性型 特征性病變主要表現為空腸中、后段顯著膨脹,剖開腸管可見一小段質地松軟的黃綠色黏稠滲出物,長3~5厘米,主要由脫落的腸黏膜、炎性滲出物和腸內容物組成;腸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點狀出血,尤其是十二指腸和直腸后段(圖2-83);心臟變圓,心壁松弛,左心室病變明顯;肝臟、腎、脾稍腫大;胰腺腫大,表面有針尖大的白色壞死點(圖2-84)。

圖2-83 番鴨直腸黏膜出血(黃瑜 攝)

圖2-84 番鴨胰臟有白色壞死點(黃瑜 攝)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診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由于本病經常與鴨病毒性肝炎、小鵝瘟和鴨疫里氏桿菌混合感染,因此需要結合實驗室診斷進行鑒別。
取病死雛番鴨的肝、脾、胰腺等組織進行常規處理后,尿囊腔接種11~13日齡的番鴨胚,37℃培養,觀察10天,大部分胚體的死亡時間是4~7天。死亡胚體充血,翅、趾、背和頭部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收集尿囊液進行病毒鑒定。鑒定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熒光抗體技術、瓊脂擴散試驗、乳膠凝集抑制試驗、中和試驗等。
【預防】
(1)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工作,減少病原的污染,提高雛番鴨的抵抗力。種蛋、孵坊、孵化用具、育雛室等要嚴格消毒,剛出殼的雛番鴨避免與新購入的種蛋接觸,若孵坊已被污染,應立即停止孵化,徹底消毒。
(2)免疫接種 1日齡雛番鴨肌內注射雛番鴨細小病毒活疫苗0.2毫升,可獲得較高水平的免疫保護力,保護其在易感期內不發病;或者種鴨免疫,其后代也可以獲得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使其后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可達到95%以上。
【治療】雛番鴨細小病毒高免血清可用于本病的預防,能大大減少發病率,用量為每只雛鴨皮下注射1毫升;也可用于對發病鴨進行治療,使用劑量為每只雛鴨皮下注射2~3毫升,治愈率70%以上。
六、坦布蘇病毒感染
坦布蘇病毒感染是由坦布蘇病毒引起的鴨、鵝等多種禽類感染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該病于2010年春夏之交首先在我國江浙一帶發生,隨后迅速蔓延至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北京等地。主要特點是雛鴨癱瘓,死淘率增加;產蛋鴨產蛋率嚴重下降,甚至絕產,卵泡充血、出血嚴重,給養鴨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病原】坦布蘇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恩塔亞病毒群的成員,形態呈圓形或橢圓形(圖2-85),直徑40~55納米。病毒為有囊膜的單股正鏈RNA病毒,基因組大小為10990堿基對,編碼一個多聚蛋白,5'端有帽子結構(m7GpppAmp),3'端無多聚腺苷酸尾巴。病毒能在雞胚、鴨胚中增殖,一般3~5天引起胚體死亡,死亡胚體的尿囊膜增厚,胚體水腫、出血,胚肝出血、壞死。病毒能在雞胚成纖維細胞、鴨胚成纖維細胞、vero細胞、BHK-21細胞、DF-1細胞、293T細胞、HEK293細胞及幼蚊C6/36等細胞上增殖。

圖2-85 坦布蘇病毒粒子(刁有祥 攝)
病毒對熱敏感,56℃ 30分鐘即可滅活;對酸敏感,pH值越低,病毒滴度下降越明顯;不能耐受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
【流行病學】坦布蘇病毒(TMUV)可感染多個品種的蛋鴨、肉鴨,蛋鴨中如康貝爾鴨、麻鴨、紹興鴨、金定鴨、臺灣白改鴨、縉云麻鴨,肉種鴨如櫻桃谷鴨、北京鴨,以及野鴨等。10~25日齡的肉鴨和產蛋鴨的易感性更強。除鴨外,雞、鵝、鴿子等禽類也有感染該病毒的報道,尤其是鵝,對該病毒的易感性也很強。
TMUV屬于蟲媒病毒,提示蚊子在該病毒傳播過程中可能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從發病鴨場周圍的麻雀體內能檢測到TMUV,提示病毒可能經鳥類傳播。病鴨泄殖腔可分離到病毒,表明病毒可經糞便排毒,從而污染環境、飼料、飲水、器具、運輸工具等造成傳播;病鴨卵泡膜中TMUV的檢出率高達93%,實驗已經證明該病可經種蛋垂直傳播。帶毒鴨、鵝在不同地區調運能引起該病大范圍快速傳播。飼養管理不良、氣候突變等也能促進該病的發生。該病一年四季均能發生,尤其是秋冬季節發病嚴重。
【癥狀】
(1)雛鴨 以病毒性腦炎為特征,病鴨發病初期表現為采食量下降,排白色或綠色稀糞;后期主要表現神經癥狀,如癱瘓(圖2-86),站立不穩,頭部震顫,走路呈八字腳、容易翻滾、腹部朝上(圖2-87)、兩腿呈游泳狀掙扎等。病情嚴重者采食困難,痙攣、倒地不起,兩腿向后踢蹬,最后衰竭而死。

圖2-86 病鴨癱瘓,排褐色稀便(刁有祥 攝)

圖2-87 病鴨癱瘓,易摔倒,腹部朝上(刁有祥 攝)
(2)育成鴨 癥狀輕微,出現一過性的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很快耐過。
(3)產蛋鴨 以產蛋下降為特征。大群鴨精神尚好,采食量下降,個別鴨體溫升高,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圖2-88),排綠色稀糞,眼腫脹流淚(圖2-89)。產蛋大幅下降,1~2周內由80%~90%下降至10%以下,每日降幅可達5%~20%,30~35天后產蛋率逐漸恢復。發病率高達100%,死淘率5%~15%,繼發感染時死淘率可達30%。流行早期,病鴨一般不出現神經癥狀;流行后期,神經癥狀明顯,表現癱瘓、行走不穩、共濟失調(圖2-90)。種蛋受精率降低10%左右。

圖2-88 產蛋鴨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刁有祥 攝)

圖2-89 產蛋鴨眼腫脹、流淚(刁有祥 攝)

圖2-90 產蛋鴨的神經癥狀(刁有祥 攝)
鵝的癥狀與鴨相似(圖2-91、圖2-92)。

圖2-91 雛鵝精神沉郁(刁有祥 張璐)

圖2-92 雛鵝出現頭頸向一側傾斜的神經癥狀(刁有祥 攝)
【病理變化】
(1)雛鴨 腦水腫,腦膜充血、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圖2-93)。腎臟紅腫或有尿酸鹽沉積;心包積液;肝臟腫大,呈土黃色(圖2-94),腺胃黏膜出血(圖2-95),腸黏膜彌漫性出血;肺臟水腫、出血(圖2-96)。

圖2-93 鴨腦膜充血(刁有祥 攝)

圖2-94 鴨肝臟腫大,呈土黃色(刁有祥 攝)

圖2-95 鴨腺胃黏膜出血(刁有祥 攝)

圖2-96 鴨肺臟出血、水腫(刁有祥 攝)
(2)育成鴨 腦組織有輕微的水腫,有時可見輕微的充血。
(3)產蛋鴨 主要病變在卵巢,表現為卵泡變形、萎縮,卵黃變稀,嚴重的卵泡膜充血、出血、破裂,形成卵黃性腹膜炎(圖2-97、圖2-98)。腺胃出血;胰腺出血、液化(圖2-99);肝臟腫大,呈淺黃色;脾臟腫大、出血;心肌蒼白,心冠脂肪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圖2-100)。

圖2-97 鴨卵泡膜出血(刁有祥 攝)

圖2-98 鴨卵泡變形,卵泡膜出血(刁有祥 攝)

圖2-99 鴨胰腺液化(刁有祥 攝)

圖2-100 鴨心冠脂肪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刁有祥 攝)
公鴨可見睪丸體積縮小,重量減輕,輸精管萎縮。
鵝發病后的剖檢變化與鴨相似(圖2-101~圖2-104)。

圖2-101 鵝肺臟出血(刁有祥、張璐攝)

圖2-102 鵝腺胃黏膜出血(刁有祥、張璐 攝)

圖2-103 鵝肝臟腫大,出血(刁有祥、張璐 攝)

圖2-104 鵝心內膜出血(刁有祥、張璐 攝)
【診斷】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癥狀及病理變化特點可初步診斷,但該病的臨床表現與禽流感相似,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可進行病毒分離培養,通過雞胚、鴨胚或鴨胚成纖維細胞來分離培養病毒,然后通過血清中和試驗、免疫熒光染色、RT-PCR等技術對分離的病毒進行鑒定。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因素,定期消毒,提高鴨群、鵝群的抵抗力。及時滅蚊、滅蠅、滅蟲,以避免蚊蟲的叮咬;防止野鳥與鴨、鵝的接觸。
(2)疫苗預防,可使用坦布蘇病毒弱毒活苗免疫接種。
【治療】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特異性治療措施,發病后可采用對癥治療。飼料或飲水中添加多維、抗病毒中藥,提高鴨、鵝的抵抗力;為防止繼發感染,可添加抗生素如環丙沙星、氟苯尼考等藥物等拌料或飲水,連用4~5天。
七、鴨瘟
鴨瘟是由鴨瘟病毒引起的鴨、鵝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兩腿發軟無力,綠色下痢,流淚及部分病鴨頭頸腫大;剖檢可見食道黏膜出血,有灰黃色的假膜或潰瘍,泄殖腔黏膜出血、壞死,肝臟有出血點和壞死點等。
本病于1923年在荷蘭首次發現,1949年定名;1967年在美國流行,被稱為鴨病毒性腸炎;我國于1957年首次報道該病。目前,本病已遍布世界絕大多數養鴨、養鵝地區及野生水禽的主要遷徙地。本病傳播快、發病率和病死率高,給養鴨業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
【病原】鴨瘟病毒又稱鴨皰疹病毒Ⅰ型,屬于皰疹病毒科、皰疹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
鴨瘟病毒能在10~14日齡鴨胚中生長繁殖,傳代后,鴨胚4~6天死亡,死亡胚體全身水腫、出血,肝臟有出血點及壞死灶。鴨瘟病毒也能在鵝胚中生長繁殖。只有在鴨胚或鵝胚中傳代后,病毒才能適應于雞胚。該病毒能適應于鴨胚、鵝胚、雞胚成纖維細胞,連續通過鴨胚、雞胚、鵝胚成纖維細胞傳代培養后,可使毒力減弱。
病毒存在于病鴨的內臟器官、血液、骨髓、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肝、腦、脾中病毒的含量最高。病毒對熱敏感,80℃5分鐘病毒死亡,夏季陽光照射9小時病毒毒力消失;對低溫抵抗力較強,–20~–10℃保存1年仍有致病力;對乙醚和氯仿敏感;在pH7.8~9.0條件下經6小時病毒滴度不降低;在pH3和pH11時,病毒迅速被滅活;常用的化學消毒劑均能殺滅鴨瘟病毒。
【流行病學】不同日齡、品種的鴨均可感染,其中番鴨、麻鴨、綿鴨易感性最高,北京鴨次之。鵝也能感染發病,并引起流行。自然條件下,成年鴨和產蛋母鴨發病和死亡較為嚴重,1月齡以下雛鴨發病較少。人工感染時,雛鴨卻比成年鴨更易感,死亡率也很高;人工感染時,雛鵝尤其敏感,致死率很高。鴿子、麻雀、兔、小鼠對本病無易感性。
鴨瘟的傳染源主要是病鴨、病鵝,潛伏期及病愈不久的帶毒鴨、帶毒鵝。被病鴨、病鵝、帶毒鴨和帶毒鵝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和運輸工具等,都是造成鴨瘟傳播的重要因素。某些野生水禽和飛鳥可能感染或攜帶病毒,因此有可能成為傳播本病的自然疫源和媒介。在購銷和運輸鴨群時,也會使本病從一個地區傳至另一個地區。
鴨瘟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消化道傳染,也可以通過交配、眼結膜和呼吸道傳播,吸血昆蟲也能成為本病的傳播媒介。人工感染時,病毒經點眼、滴鼻、肌內注射、皮下注射、泄殖腔接種、皮膚刺種等途徑都能使健康鴨致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為嚴重。因為此時是鴨群放牧和大量上市的時節,鴨群飼養量大,各地鴨群接觸頻繁,如果檢疫不嚴,就會造成鴨瘟的發生和流行。
【癥狀】自然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3~4天,病毒毒力不同,潛伏期長短可能有差異。人工感染的潛伏期為2~4天。
發病初期,病鴨表現為體溫升高,一般可升高到42~43℃,甚至達44℃,呈稽留熱;病鴨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廢絕,飲水增加,常離群呆立,頭頸蜷縮,羽毛松亂(圖2-105),兩翅下垂;兩腳麻痹無力,走路困難,行動遲緩,嚴重者伏臥在地上不愿走動,驅趕時,兩翅撲地走動,走幾步后又蹲伏于地上;病鴨兩腳完全麻痹時,便會伏臥不起;病鴨不愿下水,強迫趕它下水后不能游水,漂浮水面并掙扎回岸。

圖2-105 病鴨精神沉郁,眼腫脹(刁有祥 攝)
病鴨出現流淚和眼瞼水腫,這是鴨瘟的一個特征性癥狀。初期流的是漿液性分泌物,眼睛周圍的羽毛被沾濕,之后出現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使眼瞼粘連而不能張開(圖2-106)。嚴重者眼瞼水腫或外翻,眼結膜充血或有小的出血點,甚至形成小潰瘍。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時,均可出現部分病鴨頭頸腫脹(圖2-107),故本病又俗稱為“大頭瘟”。病鴨的鼻腔流出稀薄和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難,呼吸時發出鼻塞音,叫聲嘶啞,個別病鴨出血,頻頻咳嗽。

圖2-106 病鴨眼腫脹,流帶泡沫的眼淚(刁有祥 攝)

圖2-107 病鴨頭頸腫脹(刁有祥 攝)
鴨出現下痢,排出綠色或灰白色稀糞(圖2-108),肛門周圍的羽毛被污染并結塊。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腫。翻開肛門,能見到泄殖腔黏膜有黃綠色的偽膜,難以剝離;有的鴨有吐料現象,采食飼料后很快吐出來。

圖2-108 病鴨排綠色稀便(刁有祥 攝)
病發病后期,病鴨體溫降低,精神高度沉郁,不久便死亡,病程一般為2~5天。自然流行時,病死率平均在90%以上。少數不死的則轉為慢性病例,消瘦、生長發育不良,特征性癥狀是一側性角膜混濁,嚴重者形成潰瘍。
鵝感染鴨瘟的臨床癥狀與鴨的相似。表現為羽毛松亂;腳軟、行動緩慢或臥地不愿行動;體溫升高,可升至40.2~42.5℃;流淚,眼結膜充血、出血,嚴重者出現眼周圍水腫和脫毛現象;有的病鵝出現下頜水腫,鼻孔有分泌物,咳嗽,呼吸困難;排黃白色或淡綠色黏液狀稀便;有的病鵝倒提時從口中流出綠色惡臭的液體。病程一般為2~3天,病死率達90%以上。
【病理變化】鴨瘟的特征性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食道黏膜上有縱行排列的灰黃色偽膜或小出血點(圖2-109~圖2-111),偽膜容易剝離,剝離后食道黏膜上留下潰瘍。泄殖腔黏膜表面覆蓋一層灰褐色或黃白色的偽膜,不易剝離,黏膜水腫、有出血斑點(圖2-112、圖2-113)。腺胃與食道交界處有一條灰黃色壞死帶或出血帶(圖2-114),肌胃角質層下充血、出血。腸黏膜充血、出血,特別是空腸和回腸黏膜上出現的環狀出血帶也是鴨瘟的特征性病變(圖2-115)。頭頸腫脹的病例,皮下組織有黃色膠凍樣浸潤(圖2-116)。肝臟腫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和灰黃色或灰白色壞死點(圖2-117),少數壞死點的中間有小出血點或其周圍有環狀出血帶,這種病變具有診斷意義。

圖2-109 鴨食道黏膜出血(刁有祥 攝)

圖2-110 鴨食道黏膜縱行排列的灰黃色偽膜(刁有祥 攝)

圖2-111 鴨食道黏膜表面大小不一的潰瘍(刁有祥 攝)

圖2-112 鴨泄殖腔黏膜出血(刁有祥 攝)

圖2-113 鴨泄殖腔黏膜黃白色的偽膜(刁有祥 攝)

圖2-114 鴨腺胃與食道交界處的出血帶(刁有祥 攝)

圖2-115 鴨腸黏膜環狀出血帶(刁有祥 攝)

圖2-116 鴨頸部皮下淡黃色膠凍狀水腫(刁有祥 攝)

圖2-117 鴨肝臟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刁有祥 攝)
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脾臟稍微腫大,有的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壞死點;胰臟有時出現細小的出血點或灰色的壞死灶;腦膜有時輕度充血;產蛋母鴨的卵巢充血、出血,有時卵泡破裂,形成卵黃性腹膜炎(圖2-118)。

圖2-118 產蛋鴨卵泡變形(刁有祥 攝)
鵝感染鴨瘟病毒后的病變與鴨的相似。
【診斷】
(1)臨床診斷 根據本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特征性癥狀和病理變化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本病傳播快,發病率和病死率高,自然條件下主要是成年鴨、鵝發病;體溫升高,流淚,兩腿麻痹,頭頸腫脹;食道和泄殖腔黏膜出血、有偽膜覆蓋;肝表面或切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和灰黃色或灰白色壞死點;腸黏膜淋巴濾泡環狀出血等。根據這些臨診表現和流行病學特點,可以對該病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2)實驗室診斷 進行病毒的分離、培養和鑒定。
① 病毒的分離鑒定 采集病死鴨的肝臟、脾臟等,常規處理后分別接種9~14日齡非免疫鴨胚和9~11日齡雞胚。如病料中含有鴨瘟病毒,則部分鴨胚在接種后4~6天死亡,死亡胚體全身水腫、出血,肝臟壞死及出血;而雞胚發育正常。也可將病料接種鴨胚成纖維細胞,根據細胞病變進行判斷。對培養物可用已知的鴨瘟抗血清做中和試驗,也能進一步確診。
② 血清學診斷 常用于診斷鴨瘟的血清學方法有中和試驗、瓊脂擴散試驗、ELISA和Dot-ELISA等。
(3)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鴨巴氏桿菌病進行鑒別診斷。
鴨巴氏桿菌病一般發病急,病程短,除鴨、鵝外,雞等其他家禽也能感染發病。取病鴨或病死鴨的肝或心血涂片,瑞氏或美藍染色鏡檢,可見兩極著色的巴氏桿菌。用抗菌藥物治療效果顯著,鴨瘟卻沒有效果。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制度,堅持自繁自養。引進種鴨或鴨苗時必須嚴格檢疫,不從疫區引進鴨子。對鴨舍、鵝場、運動場和飼養用具等經常消毒,不到疫區放牧等。
(2)定期接種鴨瘟疫苗。目前常用的疫苗有鴨瘟鴨胚化弱毒苗和鴨瘟雞胚化弱毒苗。肉鴨,7日齡左右進行首免,肌內注射0.5頭份/只;20日齡左右二免,肌內注射1頭份/只。種鴨和產蛋鴨,7日齡左右進行首免,肌內注射0.5頭份/只;20日齡左右二免,肌內注射1頭份/只;開產前10~15天,肌內注射2頭份/只,以后每隔3~4個月加強免疫1次。產蛋高峰期應避免進行免疫接種,以免出現產蛋率下降。
【治療】目前尚沒有特效藥物來治療鴨瘟。一旦發生鴨瘟時,立即采取隔離、消毒和緊急接種等措施。緊急接種時越早越好,對可疑感染和受威脅的鴨群立即注射鴨瘟弱毒苗,一般在接種后1周內死亡率顯著降低,迅速控制住疫情。在緊急接種時要一鴨一針,以防止在注射過程中散播病毒。對病死鴨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禽舍、用具、禽群進行徹底大消毒,以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
八、小鵝瘟
小鵝瘟又稱鵝細小病毒感染,是由鵝細小病毒引起初生雛鵝或雛番鴨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傳染病。
本病是1956年方定一等在我國揚州首先發現,并定名為小鵝瘟。1965年后,德國、荷蘭、匈牙利、英國、蘇聯、法國、以色列、越南、南斯拉夫等國家相繼報道了該病的發生。目前本病已遍布于世界上許多養鵝和番鴨的國家和地區。
本病傳播快、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對養鵝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病原】小鵝瘟病毒屬于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或六角形,無囊膜,基因組為單股線狀DNA。本病毒無血凝活性,只有一個血清型,與番鴨細小病毒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病毒分布于發病雛鵝的各個組織器官及體液中,其中肝、脾、腦、血液、腸道等器官的含毒量高。病毒能在鵝胚、番鴨胚或其成纖維細胞中增殖且形成細胞病變。病毒接種鵝胚時,一般5~7天胚體死亡,死亡胚體的絨毛尿囊膜增厚,皮膚、肝臟及心臟出血。隨著在鵝胚中傳代次數的增多,病毒對鵝胚的致死時間穩定在3~4天。鵝胚適應毒株經鵝胚與鴨胚交替傳代后,可適應鴨胚并引起部分鴨胚出現死亡,隨著在鴨胚中傳代次數的增加,病毒可引起絕大部分鴨胚死亡,并且對雛鵝的致病力減弱。
本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強,65℃加熱30分鐘、56℃作用3小時其毒力無明顯變化;在冷凍的狀態下至少可以存活2年;能抵抗乙醚、氯仿、胰酶和pH3.0酸性環境等。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發生于20日齡以內的雛鵝和雛番鴨,目前該病的發病日齡有增加的趨勢,40日齡以上的鵝也可發病。不同品種雛鵝的易感性相似。發病率和死亡率與感染雛鵝的日齡密切相關,日齡越小,發病率、死亡率高;反之,越低。2~5日齡雛鵝感染,其死亡率高達95%以上;6~10日齡雛鵝感染,其死亡率可達70%~90%;11~15日齡雛鵝感染,死亡率達50%~70%;16~20日齡雛鵝感染,死亡率達30%~50%;21~30日齡雛鵝感染,死亡率達10%~30%;1月齡以上的雛鵝感染,死亡率為10%左右。
帶毒鵝、帶毒番鴨、病鵝和病番鴨是主要傳染源。本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病鵝通過糞便大量排毒,污染飼料、飲水,易感雛鵝通過飲水、采食可以感染病毒。本病能通過孵化室進行傳播,如帶毒種鵝產的種蛋帶毒,帶毒的種蛋孵化時,無論是孵化中出現死胚,還是孵化出外表正常的帶毒雛鵝,都能散播病毒,將孵化室污染,造成剛出殼的雛鵝被感染,一周內大批發病、死亡。本病的暴發多是病毒垂直傳播引起的易感雛鵝群發病。
本病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在飼養密集的孵化地區呈周期性流行,大流行后的鵝群具有免疫力,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
【癥狀】小鵝瘟的潛伏期一般為3~5天,根據病程的長短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亞急性型。
(1)最急性型 多發生于1周齡以內的雛鵝或雛番鴨,突然發病,死亡和傳播快,發病率可達100%,病亡率高達95%以上。發病雛鵝精神沉郁,數小時內后便出現衰弱,倒地后兩腿亂劃并死亡,或在昏睡中衰竭死亡。死亡的雛鵝喙和爪尖發紺。
(2)急性型 多發生于1~2周齡內的雛鵝,主要表現為精神委頓(圖2-119),食欲減退或廢絕,飲水量增加;病雛雖能隨群采食,但采食后不吞咽,隨即甩出;下痢,排黃白色或黃綠色稀糞便,糞便中常帶有氣泡、纖維素碎片或未消化的飼料;不愿走動,行動遲緩,無力,站立不穩;張口呼吸,口鼻有棕色或綠褐色漿液性分泌物流出,喙端發紺,蹼色澤變暗;臨死前兩腿麻痹或抽搐,頭多觸地,病程2天左右。

圖2-119 雛鵝精神沉郁(刁有祥 攝)
(3)亞急性型 多發生于2周齡以上的雛鵝,常見于流行后期或低母源抗體的雛鵝。癥狀一般較輕,以食欲不振、下痢、消瘦為主要癥狀,少數病鵝的排出糞便表面有纖維素性偽膜覆蓋。病程一般5~7天或更長。
【病理變化】最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現為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癥,其他組織器官的病變不明顯。
急性型病例表現為全身敗血性變化,全身脫水,皮下組織充血,心肌顏色蒼白,肝臟腫大。特征性病變為小腸(空腸和回腸部分)出現急性卡他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小腸的中下段極度膨大,質地堅實,狀如香腸(圖2-120),長度2~5厘米。剖開腸管,腸腔中有一條淡灰色或淡黃色的纖維素性栓子(圖2-121),栓子中心是深褐色干燥的腸內容物。亞急性病例的主要病變特征是腸道內形成纖維素性栓子。這種纖維素性栓子不與腸壁粘連,從腸管中拽出后,腸壁仍保持平整,但腸黏膜充血、出血,有的腸段出血嚴重(圖2-122)。

圖2-120 鵝腸管腫脹(刁有祥 攝)

圖2-121 鵝腸管中纖維素性栓子(刁有祥 攝)

圖2-122 鵝腸黏膜出血(刁有祥 攝)
番鴨發生小鵝瘟后的表現與雛鵝相似(圖2-123~圖2-125)。

圖2-123 死亡的雛番鴨(刁有祥 攝)

圖2-124 番鴨肺臟出血(刁有祥 攝)

圖2-125 番鴨腸管中纖維素性栓子(刁有祥 攝)
【診斷】根據本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特點,可以對該病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1)病毒的分離培養 無菌取病雛的脾、胰或肝臟的勻漿,離心后取上清液,每毫升上清液加入青霉素、鏈霉素各2000單位,接種12~14日齡的鵝胚,37℃孵化箱中孵育5~8天。收集死亡鵝胚的尿囊液進行鑒定,死亡胚體的絨毛尿囊膜局部增厚,胚體皮膚、肝臟及心臟出血。
(2)病毒的鑒定 常用的病毒鑒定方法有病毒中和試驗、免疫熒光技術、瓊脂擴散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3)鑒別診斷 本病應注意與鴨瘟病毒感染、鵝球蟲病進行鑒別診斷。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小鵝瘟主要是通過孵化室進行傳播的,孵化室中的一切用具、設備,在每次使用后必須清洗消毒,收購的種蛋應及時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如發現出殼后的雛鵝在3~5天發病,則表示孵化室已被污染,應立即停止孵化,房舍及孵化、育雛等全部器具應徹底消毒。剛出殼的雛鵝不要與種蛋和大鵝接觸。不從疫區購進種蛋及種苗;新購進的雛鵝應隔離飼養20天以上,確認無小鵝瘟發生時,才能與其他雛鵝合群。對于已污染的孵坊所孵出的雛鵝,應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每雛0.3~0.5毫升。
(2)免疫預防:利用弱毒苗免疫母鵝是預防本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種鵝在開產前一個月用小鵝瘟鴨胚化弱毒疫苗進行第一次接種,2頭份/只,肌內注射;15天后進行第二次接種,2~4頭份/只。若種鵝未進行免疫,可對2~5日齡的雛鵝注射小鵝瘟高免血清或小鵝瘟高免卵黃液,每只皮下注射0.5~1毫升,該方法也有很好的保護效果。
【治療】雛鵝發病后,及早注射小鵝瘟高免血清能制止80%~ 90%已感染病毒的雛鵝發病。處于潛伏期的雛鵝每只注射0.5毫升;出現初期癥狀的注射2~3毫升,10日齡以上者可適當增加,均采用皮下注射。
九、鴨短喙侏儒綜合征
鴨短喙侏儒綜合征是2015年年初在我國安徽、江蘇、山東等地發生的一種傳染性疾病,該病以雛鴨發育遲緩,上下喙短縮,舌頭外伸、腫脹,感染后期脛骨和翅骨易發生骨折為特征。因鴨舌突出于嘴外不能自由采食飲水,導致生長緩慢,料肉比高,且屠宰時易出現斷腿折翅的殘鴨,該病已成為危害肉鴨養殖的重要疫病之一。該病在法國、波蘭以及中國臺灣的鴨群中均有發生。目前該病在我國大部分肉鴨飼養地區均有發生。
【病原】病原分離鑒定結果顯示,該病的病原為新型鵝細小病毒。與鵝細小病毒親緣關系較近,核苷酸同源性在93.6%~98.8%之間,氨基酸同源性在95.9%~98.6%之間,與番鴨細小病毒分離株核苷酸同源性在77.6%~78.8%之間,氨基酸同源性在87.3%~88.6%之間。遺傳進化結果顯示,該新型鵝細小病毒與歐洲分離株和臺灣疫苗株位于同一分支上。該分支上分離株多為弱毒株、中等毒力株和疫苗株,中國分離株和多數臺灣分離株處于另一分支,番鴨細小病毒處于獨立的一個分支。該病毒接種鴨胚和鵝胚后,可見鴨胚絨毛尿囊膜增厚、渾濁,胚體出血,鵝胚無明顯病變,病毒尿囊液均無血凝性。
【流行特點】該病主要發生于櫻桃谷商品鴨、半番鴨、綠頭鴨、番鴨、白改鴨以及褐萊鴨。該病既可垂直感染,也可水平感染。發病日齡在13~40日齡不等,早的見于10日齡。發病率在5%~20%之間,嚴重者達40%左右,發病鴨群日齡越小,發病率越高。患鴨死亡率較低,出欄肉鴨體質量較正常出欄肉鴨體質量輕20%~30%,嚴重者僅為正常體質量的50%。該病的發病區域不斷擴大,給我國養鴨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癥狀】大群鴨采食、精神基本正常,在雛鴨5~6日齡時,即可見部分鴨子不愿行走,10日齡左右陸續出現生長速度較慢的鴨,鴨群大小不均勻,病鴨逐漸出現上、下喙短縮,鈍圓,在3周齡后,鴨群中短喙和生長不良癥狀更加明顯。鴨舌突出外露、向下彎曲,僵硬不靈活(圖2-126、圖2-127)。喙發生器質性病變后很難恢復,嚴重者影響采食,導致病鴨消瘦,精神不振;有的病鴨腿部無力,單腿跛行,常蹲伏(圖2-128),站立不穩甚至臥地不起(圖2-129)。患鴨脛骨短粗(圖2-130),易骨折,屠宰脫毛時容易斷腿、斷翅。發病鴨排綠色、白色稀便(圖2-131)。病鴨食欲不振,渴欲增加,精神委頓。隨后出現呼吸困難、張口呼吸,病鴨喙部發紺,眼鼻有分泌物流出,有些病鴨死前出現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

圖2-126 病鴨上、下喙短縮,舌外露(刁有祥 攝)

圖2-127 鴨短喙,舌外露,向下彎曲(刁有祥 攝)

圖2-128 鴨運動困難,常蹲伏(刁有祥 攝)

圖2-129 病鴨臥地不起(刁有祥 攝)

圖2-130 鴨脛骨短粗(刁有祥 攝)

圖2-131 病鴨排白色稀便(刁有祥 攝)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舌短小、腫脹,胸腺腫大、出血(圖2-132),骨質疏松。腸黏膜出血,典型的在腸道中形成腸栓(圖2-133)。病理組織學變化可見,患鴨舌呈間質性炎癥,結締組織基質疏松、水腫,胸腺髓質淋巴細胞與網狀細胞呈散在性壞死,炎性細胞浸潤,組織間質明顯出血;胸腺組織水腫;腎小管間質出血,并伴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腎小管上皮細胞崩解凋亡,腎小管管腔狹小水腫。

圖2-132 胸腺腫大、出血(刁有祥 攝)

圖2-133 腸黏膜出血,腸道中形成腸栓(刁有祥 攝)
【診斷】根據本病特征性的癥狀可作出初步診斷,實驗室診斷可進行病毒分離鑒定,PCR、熒光定量PCR、地高辛標記探針等方法均可用于該病的診斷。
【預防】
(1)早期感染和垂直感染是導致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所以種鴨場應加強對該病的檢疫凈化。加強對孵化室、孵化器和育雛舍的消毒。全場實行全進全出,出欄后徹底清糞、沖洗。用2%的熱火堿潑灑過道、網架等,浸泡1小時后沖洗干凈,晾干棚舍,進鴨前一周用0.2%次氯酸鈉或0.5%的福爾馬林潑灑消毒,通風干燥,進鴨前兩天用0.2%次氯酸鈉或0.5%的福爾馬林再次潑灑消毒,并有效通風換氣。將水桶、水線、飲水器、料盤、料線用次氯酸鈉或二氯異氰尿酸鈉等浸泡消毒。廠區內外道路、空地用火堿、次氯酸鈉等消毒,每周消毒2~3次。糞污做好防滲漏處理,并堆積發酵。
(2)小鵝瘟疫苗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種鴨可在40~50日齡和80~90日齡接種小鵝瘟弱毒疫苗。雛鴨出殼后1日齡接種小鵝瘟弱毒疫苗,或雛鴨出殼后1日齡注射小鵝瘟抗體,一周后再注射1次。
【治療】該病發生后可及時注射小鵝瘟抗體,每只1毫升。已經發生喙短、骨骼短粗的鴨無治療價值。飼料中添加維生素D3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