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地方政府和園區規劃編制要點
政府規劃和產業園規劃編制是一項藝術,也是各級政府實施管理與科學決策的依據。規劃編制具有一定的規范和技巧,需要持續研究和探索。
地方規劃的使用單位一般為地方政府、園區、下屬單位等。規劃要滿足操作實踐的要求相對高,因此,規劃影響對簡約和具有操作性,應盡可能構建較為清晰的實現路徑和具體項目,并應有產業帶動和實現路線圖,便于各部門執行和推動。
地方政府和園區規劃不同于國家級別的經濟規劃和產業規劃,它具有地域性、傳承性、創新性和協同性等基本特點。研究和編制地方政府和園區的綜合規劃和產業規劃,需要開展基礎性的調研和分析,綜合把握相應規劃的基本要點,才能較好體現本地區、本園區的產業特點和資源稟賦,使編制的規劃符合本地區的產業特點和歷史傳承,推動地方政府和各類園區的可持續、快速發展。
總體而言,地方政府或園區規劃的編制有七個要點。
應貼近國家、省市產業政策。編制各省市有關規劃和高新區規劃中,規劃編制團隊通過系統分析國家經濟政策、省市產業政策,能夠找到相關產業發展的方向和依據,尋找和確立本規劃單位未來的產業機會,為規劃編制和決策依據提供支撐。
應凸顯本地產業優勢。在編制地方規劃時,應注重研究和歸納地方政府和園區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目標設計和產業定位,避免形式主義和走過場。針對前瞻性的發展思路,從調查研究入手,通過行業調研、專家訪談、趨勢分析等手段,獲得較為完整、系統的基礎數據和分析結論。
應融合決策者的智慧。地方規劃與國家級中長期規劃的不同之處在于,地方各類規劃參與者和被調研者人數較少,地方高層領導的思路已經有了一定的雛形,規劃編制者更多是如何溝通、理解、梳理和提煉決策者的思路,結合全國典型地區的產業經驗和國家形勢,進行思路優化和目標設計,這就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與主要決策者溝通和碰撞,弄清楚決策者的核心觀點和基本理念,分析與思考這些思路是否合理和可行,逐步將決策者的思路和零散的火花梳理與升華,糾正或調整不合適的部分觀點和某些思路,逐步形成科學、規范、系統的規劃定位和目標體系等。
應采取分析模型和體系化。編制地方規劃,一般涉及經濟領域的多個方面,需要系統的思維和科學的分析手段。在具體編制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型的規劃,一般應用經濟模型和分析工具,進行產業環境分析和產業基礎研究。采用系統工程模型、產業價值鏈理論、產業集群理論等工具,實施產業定位、產業組合和項目設計,盡可能實現規劃內容的系統化和前瞻性。
應通俗化和有針對性。地方規劃主要是地方政府、園區和轄區內企業等執行、參照并確立產業定位和業務布局的基礎依據。規劃文筆應通俗易懂,盡量減少過于專業的生僻用詞,并且重點解讀和解決本地區發展需要克服的障礙或困境,既容易理解,又要有針對性。
應注重經濟性和微觀性。地方規劃的費用列支應在財政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節約財政開支。同時,規劃中確立的重大項目和產業鏈、重點企業目錄應該有資源相匹配,體現經濟性。規劃的事實路徑和具體計劃應該落實到具體的產業或地域,避免過于空洞和目標過高,缺少執行條件等現象發生。
應考慮簡約性和操作性。地方規劃的使用單位一般為地方政府、園區、下屬單位等。規劃要滿足操作實踐的要求相對高,因此,規劃應相對簡約和具有操作性,應盡可能構建較為清晰的實現路徑和具體項目,并應有產業帶動和實現路線圖,便于各部門執行和推動。
- 漫歌東海:話說浙江海洋音樂文化
- 沿海發展研究(2016年第1期 總第2期)
- 銅仁市創建新時代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規劃研究
- 國家級新區體制與政策比較研究
- 中國區域資源詛咒問題研究
- 中國大城市發展創新經濟研究:以江蘇揚州為例
- 中國農村信用社研究(1951-2010)
- 沿海發展研究(2017年第2期/總第4期)
- 區塊鏈改變世界:步入區塊鏈+新時代
- 重慶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 2011~2012年甘肅省經濟發展分析與預測
- 北京農墾大事記(1949-2015)
- 城市存量用地更新和空間治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實踐研究
- 中國長三角區域發展報告(2015-2016)(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系列發展報告(培育項目))
- 城市群經濟與金融系統耦合協調發展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