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 陳平主編
- 1397字
- 2019-01-10 17:35:54
空前的陶藝
如果說認識豬的特性并加以利用體現了河姆渡人認識自然的能力,那么燒制豬紋陶缽這樣的陶器體現的就是河姆渡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了。河姆渡人不是陶器的始作俑者,但是他們在陶器制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杰出成就。
古代先民要制作陶器,必須先認識到黏土在火中焙燒后會結成硬塊這一現象,這在古人使用火的過程中是能體會到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古人根據自身使用的實際情況,設計、制作出各種形狀的黏土器物放入火中燒烤,使它們變硬來滿足實用的需求。進而,古人需要考慮用什么方法能更好、更快地制作出他們需要的器物造型。
在這一系列的問題上,許多人認可恩格斯提出的“編籃涂泥”,經火燒過后成形的說法,實際上是有據而合理的推測。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在水鄉生活的河姆渡人會在一些編織物上涂抹黏土以防漏水,這樣使用起來會更方便。隨著經驗的積累,由此聯想到用黏土直接仿制編織物的形狀做出器物來,通過火的燒烤使它變硬成為可以單獨使用的器物。
生活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們會先將制陶用的陶泥搓成長條狀,然后把它們一圈一圈地盤筑起來,做出各種他們需要的形狀,當然還會用手抹去陶器內外一棱一棱的泥條痕跡。這樣的制作方法叫作“泥條盤筑法”。
我們這只“豬紋陶缽”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制作出來的,這也是河姆渡先民制作陶器的主要方法。想象一下,在這個成形方法中,泥條取代了編織材料,被用來編織籃、缽之類的東西,真可以說是奇思妙想了。隨著歷史的發展,“泥條盤筑法”漸漸被“輪盤拉坯法”取代,但并沒有徹底消失。例如在明清時期,許多大型的瓷器在制作成形的工藝階段還會部分使用“泥條盤筑法”。這也可以充分說明這種制作成形方法的科學性,也更證明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才智。
陶器制作上還有一項關鍵技術就是火燒黏土使之變硬成形而不至于龜裂。在這項關鍵技術上河姆渡人絲毫不落后,他們通過在陶土中加入羼和料的方法來提高陶器燒制的成功率??脊艑W家發現,在這只“豬紋陶缽”的胎體內夾有大量炭化了的植物莖葉的碎末。因為這樣的陶器往往是黑色的,所以我們把這一類陶器叫作“夾炭黑陶”。河姆渡人在制作這樣的夾炭黑陶時,會在黏土中有意識地摻和大量的植物莖葉碎末、谷殼等有機物進行燒制。它們燒成的火候較低,一般在800℃?850℃,又在缺氧的還原氣氛中燒成,使得有機質的羼和料僅僅達到炭化的程度,所以陶色偏黑。也有人認為,植物的莖葉碎末等有機物是事先炭化后再羼入陶土中,而后制作成陶器燒制的。先人之所以用這樣的方法來制作陶器,主要是為了減少黏土的黏性,以及減少器物因干燥時的收縮和燒制過程中的收縮而引起陶器開裂。很明顯,這樣做可以大大提高燒制陶器的成功率,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所燒制出來的陶器的質量。這在人類原始技術史上,是弓箭發明之后的又一技術創造,這一創造對人類生活史的發展起了革命性的推動作用。

泥條盤筑法
7000多年前,當河姆渡先民觀察到野豬的習性,發現動物習性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時,表明他們擁有了觀察自然、認識自然的能力;當他們開始馴養野豬用以改善生活時,證明他們已經擁有了適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而他們富于創造性地制作這類“夾炭黑陶”時,表明他們已經擁有了原始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正是這些杰出的能力為先民們爭取到了巨大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可能,成就了燦爛無比的河姆渡文化。今天我們應該在感嘆先人偉大的同時,學習并發揚他們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古代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