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析讀(全文增訂插圖本·上)
- 李山
- 754字
- 2019-03-07 15:38:32
王官采詩說
“王官采詩”,又稱“采詩觀風”,可能始于周初,至西周后期趨于頻繁。關于它的記載很多,如戰國竹簡文《孔子詩論》說:“詩其猶廣聞也……邦風其納物也博,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聲善。”馬承源先生考釋為:“斂材指‘收集’邦風佳作,實為采風。”《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師曠之言曰:“《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師曠所言《夏書》今已亡佚,若相信師曠所說有據,那么,夏代就有了政府派專門人員在一定時節到民間采集意見的做法。《禮記·王制》說:“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孔叢子·巡守篇》說:“古者天子命史采民詩謠,以觀其風。”《漢書·食貨志》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漢書·藝文志》也說:“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以上諸說,雖有分歧,如有的說是周天子巡守時“大師陳詩觀風”,就是大師演奏天子所巡之地的詩篇,以便讓天子知曉當地民風,有的文獻特別是漢代文獻則謂采詩是專職官員的事情,與巡守沒有關聯;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即都承認“詩”可以“觀民風”。這些“詩”可以是專職人員“采”的,還可以是專業音樂官員“陳”的。周天子可派人去“采”,諸侯也可以“采”,諸侯“采”的“詩”,要讓天子了解,“陳”就是一種途徑。“采詩”的人,有的說是“行人”,有的說是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的“無子者”,即無依無靠的人,《孔子詩論》稱之為“賤民”,政府派他們做點事,以此換取度日的衣食。“采詩”有兩種可能,一是民間有現成的歌唱,采集過來稍作加工,被之管弦加以演唱;二是采詩官或大師采集一種社會風俗,將其加工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