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焚書·上(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作者名: (明)李贄本章字數: 2999字更新時間: 2019-10-09 17:27:27
三 李贄民主思想的社會基礎
生活在封建社會時期的李贄,為什么具有那么強烈的反封建壓迫、反傳統思想的民主思想?他的民主思想產生的社會基礎是什么?
第一,李贄的民主思想是產生在封建社會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經濟政治基礎之上的。
李贄生活在明朝嘉靖、萬歷時期,這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已進入了后期。隨著封建地主階級的日趨腐朽、沒落,他們對廣大農民的壓迫與剝削也愈來愈殘酷,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尖銳。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特別是明中葉以后,這種萌芽有了明顯的表現。明朝的海外貿易與國內商業都有了很大發展,自永樂、宣德以來,國內已形成有名的三十三個大工業商業城市,其中李贄的故鄉泉州就是一個有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景德鎮的陶瓷當時遠銷中外,佛山鎮的冶鑄也非常有名。尤其是江浙一帶,紡織業特別發達,不僅出現了蘇州、杭州等絲織業大都市,而且有些小鎮也發展為絲織業的專業市鎮。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出現了雇傭的生產關系,很多織工喪失了生產資料,變成了出賣勞動力以維持生活的雇傭勞動者。例如萬歷時的蘇州一帶已經出現了勞動力市場。這種從封建社會內部滋生成長起來的資本主義萌芽,與腐朽落后的生產關系是相矛盾的。封建統治者雖然也需要商品經濟以滿足其揮霍無度的荒淫生活,但對工商業往往采取掠奪的手段,并廣設關卡,抬高稅額,稅監、礦監四出騷擾搶掠,這就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也必然引起市民的反封建斗爭。明中葉以后,這種市民斗爭,曾經遍及江南及其他地區的大城市,最有名的如1595年臨清市民反馬堂的斗爭,1600年廣東新會反李鳳的斗爭,1601年蘇州反劉成的斗爭,景德鎮反潘相的斗爭等,都曾轟動一時。資本主義的萌芽,市民階層的興起,使明王朝在階級關系上除了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基本矛盾外,又出現了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封建主義的矛盾,這些新的經濟與政治因素,又必然要在思想領域中得到反映與表現。李贄在鼓吹自由,發展人們的“自然之性”,要求人人平等的同時,不時流露出對商人的同情,公開為當時受歧視、受壓迫的商人辯護,肯定商人經商的正當性,都鮮明地體現了時代特色。
第二,李贄的民主思想與他家世代經商的環境有一定關系。
有關李贄的世系及其職業情況,過去的研究者把其世系列為:林閭—林駑—林通衢—林易庵—林琛—林義方—林白齋—林載贄(李贄)。這一世系從林閭至林琛,都是通商海外的商人。一世祖林閭就“常俵家客艦,泛海外諸國”。二世祖林駑是兼營國內外貿易的大商人,“壯年航吳泛越,為泉巨商”。洪武十七年(1384)他曾奉命發航西洋忽魯模斯(伊朗古代港口)。三世祖林通衢“夙有經營四方志”,經常到廣州等地為商,“竟以疾卒廣州龍川縣之為商處”。四世祖林易庵和五世祖林琛父子,則經常往來于琉球、日本之間,并通曉琉球語,做過通事,曾引琉球、日本諸國入貢京城。林易庵因“奉簡書使外國,能使其人輸誠以獻,不辱朝臣嘉命”,被“欽賜冠帶”,并由其子林琛襲職,“非一世也”
。但由此就得出李贄出身于海商家庭的結論,是不確切的。
1974年從李贄裔孫李愛好(住福建南安胭脂巷村)處發現了一方《明故處士章田暨配丁氏、媵張氏合葬墓志銘》(以下簡稱《志銘》),對李贄的先代傳世情況有著明確的記載。這一《志銘》中的李廷桂(號章田)是李贄的叔父,《志銘》的作者林奇材(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廣西平樂知府),是李贄的遠房族兄,因此,《志銘》所記準確而可信。根據這一《志銘》,再參照1949年以來陸續發現的《鳳池林李宗譜》《清源林李宗譜》等,我們知道李贄的確切世系應是:林閭—林駑—李允誠—林乾學—李端陽—李宗潔—李鐘秀—林載贄(李贄)。林閭生二子,長房林駑(字景文,號東湖),二房李端(字景順,號直齋)。林駑生五子,長子林信(字居誠,無嗣,故林奇材在《志銘》中徑稱其高祖居安為長,實際上居安是次子),次子林仙保(字居安),三子林信生(字允誠),四子林玉生(字廷贄),五子林福生(字通衢)。李贄是林允誠一支。李贄的二世祖林駑,雖是海航波斯的大賈,但與李贄已相隔五代。李贄的遠房三世祖林通衢、四世祖林易庵和五世祖林琛,或從事于航海活動,或來往于琉球、日本之間,但和李贄直系祖先并沒有很多經濟關系。
李贄的直系近親雖非海商大賈,卻和商業有一定聯系。據《志銘》所載,李贄的祖父竹軒在世時,是與四個兒子“同室共炊”的大家庭。由于人口多,住房小,收入微,竹軒“始命析箸分居”。其次子李章田在分居時,“乃僑南邑小郡,賃廡賈貿”,到南安做小生意。由此可知,竹軒也應該有一定的小商業資本。同時,李贄的族人很多仍然從事商業。據新發現的《清源林李宗譜草創卷之三歷年表》所載,林靜野在嘉靖戊午年(1558)“排賣雜貨”,壬戌年(1562)“就南門外本家門首賣米營活”,隆慶己巳年(1569)“與嶼頭林開紙店,又賣青靛”,庚午年(1570)“與里人販鲊福州蝕本,回仍賣米”,萬歷壬辰年(1592)“開染房”。再如林肖靜于萬歷乙未年(1595)“自營生理,與施舅載糖往蘇”,于萬歷庚子年(1600)“開棉行”。又,萬歷丙申年(1596)“我太高祖心靜公亦載糖往蘇”, “七月泉米昂,復與以慎叔合本,以慎遣可受叔同往”。由此可知,當時林靜野、林肖靜、林心靜、林以慎、林可受等都是商人。在封建社會,商人的社會地位很低,居于“四民之末”,而且受到種種限制。因此,要求允許自由發展,要求給以平等待遇,要求突破封建教條束縛,就成為他們斗爭的內容。李贄的民主思想,應該說與他這種商人家世有密切關聯。
第三,李贄家族在信仰上的復雜化,對李贄反傳統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李贄的故鄉泉州就是一個宗教繁多、信仰廣泛的地區。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外商的到來,摩尼教、婆羅門教、基督教、天主教紛至沓來,一時廟宇林立,牌坊、塔幢、佛像、基碑、石刻、木雕,處處都放射著異樣的思想光輝。如建于唐代的開元寺,號稱閩南佛國,走廊西側的那尊佛像,就是李贄的一世祖母所塑造。由阿拉伯人創建于1109年的著名的清凈寺,處處都刻著古蘭經,而李贄的二世祖林駑“行年卅,遂從其教,受戒清凈寺教門,號順天之民”,成了地道的伊斯蘭教徒。泉州東門外的靈山圣墓是伊斯蘭教的著名遺物,而李贄遠房三世祖林通衢之妻的墓就葬在離這里不遠的仁風鄉的伊斯蘭教徒葬地。李贄家族中的老二房三世祖林廣齊則是道教徒,并因修理東岳廟立下馬碑,惹下了殺身之禍。至于李贄的父親林白齋,雖然以教書為生,為人卻豁達大方,沒有那些冬烘先生們的道學氣。李贄后來曾稱他父親說:“雖至貧,輒時時脫吾董母太宜人簪珥以急朋友之婚。”
李贄十二歲時,作了一篇漂亮的文章,別人都祝賀他父親得到了一個將來可以升官發財的好兒子,李贄則直斥這些人是以“世俗胸腹”來看待他父親
。由此可見,林白齋和當時的世俗道學家是不一樣的。
更為有趣的是,在李贄家族中,還有不少人和伊斯蘭教徒通婚,甚至有和外國人通婚的。李贄二世祖林駑就是“娶色目女”。在林氏宗譜中還記載了很多李氏與蒲氏、丁氏、迭氏通婚的事。蒲氏是蒲壽庚的后代,《晉江縣志》卷十五“紀兵”稱蒲為“西域人”,而且明代蒲氏又是被明太祖在政治上予以打擊的家族;丁氏是賽典赤·瞻思丁之后代的漢姓;迭氏乃泉中巨族,與金、丁、馬、夏并稱“五大族,皆從媽氏異教”,都是漢化的西域人。
李贄家族人信仰的復雜化以及與西域血統的泉州伊斯蘭教家族屢通婚姻的現象,說明他們沖破了民族界限、宗教信仰的束縛,沖破了孔孟之道傳統思想的束縛,這對李贄民主思想的形成都應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