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李贄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

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思想,發展到明代中葉,開始有了新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代表即著名思想家李贄及其先驅王陽明。張爾岐在《蒿庵閑話》中曾說:“明初,學者崇尚程、朱……自良知之說起,人于程、朱敢為異論,或以異教之言詮解‘六經’。于是議論日新,文章日麗。”語出張爾岐《蒿庵閑話》卷一。這段話概括了明代思想文化發展的起承轉變,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指明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開始新變的軌跡。由“議論日新”而導引出的“文章日麗”,都是這一新變的表現。王陽明就是這“議論日新”的先驅,而李贄則是傳統文化思想開始新變的代表。王陽明的“心學”動搖了以程、朱為代表的理學“天理”存在的基石,為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制造了輿論。他對圣賢絕對權威的否定,張揚在“良知”上的人人平等,更顯示著近代人文主義啟蒙思想的光輝。他的“知行合一”主張,包含著切實可行的實用精神。他倡導的“狂者的胸次”語出王陽明《傳習錄》下。,更是和傳統文化思想中的“中庸”論形成強烈對照。這一切都對傳統文化思想形成了沖擊,對李贄產生了深刻影響。李贄對王陽明極為尊崇,在思想上也多有繼承。但是,這種繼承呈現著極為復雜的形態,而且在一些方面有著實質的區別。正如沈德符所指出的,王陽明之后,其弟子各立門戶,幾經師承,“最后李卓吾出,又獨創特解,一切而空之”語出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紫柏評晦庵》。。從而使中國文化思想的啟蒙思潮發展到一個新時期,更強烈地顯示出人文主義啟蒙思想的特色。李贄與王陽明在中國文化思想啟蒙思潮發展史上的作用與地位的基本區別,就在于王陽明所倡導的“心學”,雖在客觀上為反理學、反傳統思想的斗爭創造了輿論,打開了缺口,但其主觀上仍是為理學補偏救弊,為傳統思想修隙補漏。李贄則不然,李贄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語出李贄《續焚書·與周友山》。,和“堅其志無憂群魔,強其骨無懼患害”的大無畏精神語出李贄《續焚書·老人行敘》。,向封建壓迫與傳統思想展開了猛烈進攻。

李贄那種敢于反對封建壓迫和傳統思想的無畏斗志,敢于反對迷信和偶像的無畏斗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進取開拓精神,使他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一個突出地位,就是在今天也具有借鑒意義。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新的時代,如何繼承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使之為現代化服務,已成為人們極為關注的問題。研究中國文化的人們有一個共識,即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而又包容著儒、釋、道互補的內涵。這樣一種傳統文化的產生、發展,都是以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為其背景的。這種傳統文化或文化傳統有著許多精華,但也不可否認,作為一種統治意識形態,它又是為封建統治服務,充斥著時代與階級的糟粕的。對這樣一種傳統文化或文化傳統,我們應該經過批判繼承,使之為今天的現實社會服務。我覺得應該強調的是,對傳統文化中的啟蒙思潮,我們還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和研究。我們的一些研究者,興奮點與注意點更集中于博大的孔子及儒家學說,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傳統文化中的啟蒙思潮,既體現著中華文化傳統的精華所在,又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并與當今的時代精神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內在的相通。因此,我認為,無論是從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上講,還是從以傳統文化為當今的現實服務上講,加強對傳統文化中的啟蒙思潮的研究,都是一項極為重要、極為迫切的任務。而李贄就是這一啟蒙思潮的先驅與代表。

李贄生活的明代后期,已是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時期,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專制,從政治、思想、文化上都進一步強化其禁錮,普天下是嚴苛的封建教條,滿社會是迂腐的道學君子,人生成了以假欺假的人生。但是,明代后期又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期。在封建的重重壓力下,新的經濟幼芽在掙扎成長,由此思想意識領域中滋生了新的啟蒙主義思潮,李贄就是這一思潮的代表。李贄在他的著作中,以超前的膽識與犀利的眼光,批判當時社會的腐敗,抨擊嚴苛的封建教條,審視人生的真諦,并在著作中自我完成理想的人格。其思想、哲理的深刻,在我國文化思想史上是相當罕見的。正是這種思想的超前性和深刻性,昭示了他光輝的歷史價值。在當時雖日趨腐朽而仍層層疊疊的封建天幕下,李贄以自己的思想睿智和戰斗精神,撕開了一道裂隙,使窒息的社會透進一絲陽光和清新空氣,為中國的文化思想發展史鋪展開新的一頁。

李贄具有啟蒙意義的民主思想,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一種走向。他反對封建束縛,要求自由發展人們的“自然之性”也好,反對封建等級制,提出“侯王與庶人同等”的平等思想也好,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反對權威獨斷、反對官方哲學理學也好,都表現出不同世俗的見解,這種見解的內核就是要求人格的獨立,個性的自由,心靈的自主,精神的解放。從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發展體意識長期被奴役、被禁錮的反抗,顯示著主體意識從被奴役、被禁錮趨向覺醒的走向。

中國的文化思想史表明,長期在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價值觀,是以“教化仁義”為其核心,并成為封建社會文化思想的價值準則的。這種價值準則被歷代封建統治者采用、強化,從而形成封建社會的統治意識形態,支配著社會群體與個體的心理結構與行為方式。這種價值準則發展到宋明理學更為深化,更為普及,滲透到人們思想行為和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這種以倫理為基礎的價值準則,最終目的是要人們犧牲、喪失自己的主體意識,服從統治者的統治意識。而李贄具有啟蒙意義的民主思想與統治者的這種以倫理為基礎的價值準則相對立,強調的是人的個體生命價值,也就是要求人格的獨立,個性的自由,心靈的自主,精神的解放,總之,是人的覺醒。這種人的覺醒的思想、哲學,從文化思想史上看,是一種價值準則的轉換,標志著一種新的價值觀念的產生。從其產生的基礎看,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和市民階層興起的新的經濟、政治的一種反映,因此,具有劃時代意義。

李贄的具有啟蒙精神的民主思想,像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萌芽一樣,后來由于清兵入關而中斷、夭折,但其啟蒙意義卻十分明顯。作為反封建壓迫、反傳統思想的進步思想家,李贄終生都不愿受封建教條和禮俗的束縛,終生都與封建統治者格格不入,并最終被封建統治者迫害而死。也正因為如此,他提出的一些嶄新命題,他那些驚世駭俗之論,在當時及其以后都起到了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他那種反對迷信和偶像的大無畏精神,鼓舞著許多為真理獻身的斗士去進取開拓。明朝末年的“公安三袁”、湯顯祖等,以及后來的黃宗羲、顧炎武、戴震、王夫之、曹雪芹、譚嗣同、嚴復、章炳麟、吳虞等,其中雖然有人或受傳統思想影響或受學派思想影響對李贄很有嫉惡之心,但他們在對孔學與理學進行批判時,在對封建專制主義予以揭露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李贄的影響。

如黃宗羲憤怒指責封建帝王是“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求一己的統治和淫樂,這種君主專制制度正是“天下之大害”,并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語出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這正是李贄不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的進一步發展。

如在批判理學家“去欲存理”的說教時,王夫之提出“欲即天之理”,“飲食男女之欲,人人之大共”語出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這和李贄“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的命題一脈相承語出李贄《焚書·答鄧石陽》。

曹雪芹的《紅樓夢》歌頌以賈寶玉、林黛玉為代表的貴族叛逆者,反對科舉功名和綱常禮教,要求尊重個性,男女平等,在藝術上注重“自然之理”“自然之趣”,表現出他從思想到文藝主張都深受李贄的影響。

戊戌變法時期資產階級改良派人物譚嗣同再次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并把秦朝以來的君主斥之為“獨夫民賊”,提出“廢君統,倡民主,變不平等為平等”語出譚嗣同《仁學》。。這當然是時代的產物,但從思想淵源上看,也受到李贄反封建壓迫斗爭精神的一定影響。直到“五四”時期,一些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在“打倒孔家店”的革命聲浪里,還把李贄的著作作為向封建統治階級及舊禮教進行斗爭的武器,吳虞的《明李卓吾別傳》就是典型代表。

也有不少人反對李贄,但正是從這種反對中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了李贄的價值。如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激烈攻擊李贄的著作“皆狂悖乖謬,非圣無法”, “排擊孔子,別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為罪不容誅”,是“名教之罪人,誣民之邪說”。因此,他主持編撰的《四庫全書》不收李贄的著作,而“特存其目,以深暴其罪焉”。但是,這不恰恰證明李贄的著作與思想確實對封建統治和傳統思想起到了有力的沖擊嗎?

李贄的高尚人格也極值得稱道。李贄對仕途本來就沒有什么興趣,但為了生存,青年李贄也只好走上這條道路。后來,他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官至四品,且政績為上司和下民所稱道,三年秩滿,不用跑官送禮,即可晉升三品之列。這時李贄完全可以青云直上,正如時任洱海道僉事,后至兵部侍郎、總督薊遼軍務的顧養謙在李贄致仕的序文中所說:“少需之,得上其績,且加恩或上遷。”語出顧養謙《焚書·贈姚安守溫陵李先生致仕去滇序》。上遷升官是政界多少人孜孜以求的事,但是,李贄卻置升遷于不顧,徑自謝簿書,封府庫,攜其家屬到巡按劉維那里上了辭呈。劉維以“姚安守,賢者也。賢者而去之,吾不忍,非所以為國,不可以為風,吾不敢以為言”語出顧養謙《焚書·贈姚安守溫陵李先生致仕去滇序》。,故而不予批準。李贄干脆不辭而別,棄官而走,到大理的雞足山閱《藏經》而不出。李贄的棄官不是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更不是退而再進的“終南捷徑”,而是真正出自對于官場的厭惡。明中后期的官場,巧宦日眾,吏病日多,士風日壞,他們以競逐功利聲名相高,而置人民日益困苦的現實于不顧。李贄的棄官,正是他看透了那個社會官場的必然抉擇。正如他自己所說,為縣博士,就與縣令、提學觸,為太學博士,就與祭酒、司業觸,到禮部做個小職員,卻又與禮部尚書、侍郎觸,到南京為閑散官員刑部員外郎,又與刑部尚書和大理卿觸。“觸”就是矛盾,“觸”就是斗爭。可以想見,處處都與頂頭上司相“觸”的人,怎么還能在官場混下去,怎么還能為官場所容!李贄處處與頂頭上司相“觸”,是他原本思想的必然表現,也是他最終與官場決裂的必然結果。還應指出,李贄雖然厭惡官場,但他為官一方,就盡自己的力量辦好應該辦的政事,而且絕不以權謀私,假公濟私。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贄奔喪回泉州,家屬既不可能留居北京,又不便數千里隨之回故鄉,他決定把妻女留在曾做過縣學教諭的輝縣,并把同僚幫助辦喪事的錢分出部分給她們置些田地,讓她們耕作自食。沒想到這年輝縣大旱,一些官吏借漕河是運送公糧河道之名,把通向田間的水源全部引入漕河,切斷百姓的田間用水,并乘機敲詐勒索。李贄竭力為老百姓請求放水,均遭拒絕。當時李贄若以京官的身份請為自己的幾畝地放水,那是肯定會得到照顧的。但李贄沒有這樣做,他說:“吾安忍坐視全邑萬頃,而令余數畝灌溉豐收哉!縱與必不受,肯求之!”語出李贄《焚書·卓吾論略》。李贄是寧可自己的田地與老百姓的田地一起干旱,也不愿單獨接受貪官的私情的。李贄懷著對貪官污吏的強烈不滿,對妻女的無限牽掛,離開輝縣南行。結果,在這場災荒中,李贄的二女兒、三女兒都因病餓交加而死。李贄離姚安知府任時是“祿俸之外,了無長物”語出袁中道《李溫陵傳》。, “囊中僅圖書數卷”,為此得到人民群眾的無限敬仰,以致出現了“士民攀臥道旁,車不得發”的動人場景語出《姚州志》卷四。

總之,無論從其理論建樹,還是從其精神情操,李贄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和張揚的價值和意義。近些年來,中外學術界對李贄的研究雖然日益深入,日益拓展,但我們對李贄價值的認識與研究,還沒有達到其所應有的歷史地位。四百年前,在封建統治者的迫害下,李贄自刎而死,以身殉道,譜寫了一曲追求真理、追求人生理想的悲壯詩篇。今天,我們紀念、緬懷這位杰出的思想家,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啟蒙先驅,更加感到他精神的可貴、人格的高尚,對于他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價值和意義,應該給予更深入的認識與評價。

 

本書為譯注全本。譯注工作雖然盡心,并費精力多年,但學海無涯,難免紕漏或誤解,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張建業

2017年11月于首都師范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鲁县| 阿城市| 东宁县| 缙云县| 花莲市| 柳河县| 遵化市| 罗城| 新巴尔虎右旗| 陕西省| 汕头市| 雅安市| 寻甸| 海丰县| 酒泉市| 西充县| 巴青县| 邵阳县| 进贤县| 四川省| 云林县| 桃园市| 蒙自县| 巫溪县| 正安县| 黄平县| 溆浦县| 石柱| 麦盖提县| 普安县| 临安市| 格尔木市| 衡东县| 黄陵县| 湖北省| 祁门县| 安多县| 隆化县| 龙门县| 八宿县|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