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書·上(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明)李贄
- 1756字
- 2019-10-09 17:27:32
答周友山
【題解】
本文于萬歷十九年(1591)寫于麻城。《李溫陵集》卷二此文開頭有:“劉玉屏回,頗有夔府面得以甘口,但無多耳。”周友山,即周思敬(? —1597),字子禮,號友山,麻城(今湖北麻城)人。周思久(柳塘)之弟。隆慶二年(1568)進士。曾官工部主事、戶部侍郎等。李贄好友,與耿定向也有交往。著有《周友山集》。《湖北通志》卷一三六,《黃州府志》卷一四、卷二〇, 《麻城縣志》康熙版卷七、乾隆版卷一六、光緒版卷一九、民國版《前編》卷九等有傳。耿定向于萬歷十八年(1590)春三月回到黃安,六月,看到李贄公開印行的《焚書》,極為惱火,說是“聞謗”,即將此前與李贄論戰的信撿出,并寫了一封《求儆》的公開信,同時,讓其弟子蔡毅中(字弘甫)作序,向李贄展開攻擊。而后,又勾結官府,驅逐李贄。耿、李之間的學術論戰,至此發展到政治迫害。據本信“叔臺想必過家,過家必到舊縣,則得相聚也”,可知此信應寫于萬歷十九年耿定力將回黃安之時。信中李贄表示了“專以良友為生”的人生志趣,以至“有之則樂,舍之則憂,甚者馳神于數千里之外”,其情實為感人。正是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他覺到耿定向的態度有所轉變時,也不由地產生了對過去二人之交的懷念。
所諭豈不是[1],第各人各自有過活物件。以酒為樂者,以酒為生,如某是也[2]。以色為樂者,以色為命,如某是也。至如種種,或以博弈[3],或以妻子,或以功業,或以文章,或以富貴,隨其一件,皆可度日。獨余不知何說,專以良友為生。故有之則樂,舍之則憂,甚者馳神于數千里之外[4]。明知不可必得,而神思奔逸[5],不可得而制也[6]。此豈非天之所獨苦耶!
【注釋】
[1]所諭:指來信所講的道理。
[2]某:某人,因回避而不直書其名。下文“某”同。
[3]博弈(yì):下棋。博,局戲(弈棋之類的游戲),一方六棋,雙方共十二棋的一種下棋游戲。弈,圍棋。
[4]神:心神。
[5]神思奔逸:心神奔馳。
[6]制:控制。
【譯文】
來信所說的道理沒有什么不當之處,只是各人有各自過活的物件。以酒為樂之人,以酒為生,如某人就是這個樣子。以色為樂之人,以色為命,如某人就是這個樣子。至于其他種種,有的樂于下棋,有的樂于妻子,有的樂于功業,有的樂于文章,有的樂于富貴,樂于任何一件,都可度日。我則不知什么原因,專以結交良友為生。所以有了好朋友就高興,離開好朋友就憂愁,甚至思念良友的心神飛馳于數千里之外。有時明明知道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良友,但心神仍然奔馳尋覓,難以控制。這豈不是上天所給我的勞苦么!
無念已往南京[1],庵中甚清氣[2]。楚侗回[3],雖不曾相會,然覺有動移處[4],所憾不得細細商榷一番。彼此俱老矣,縣中一月間報赴閻王之召者遂至四五人[5],年皆未滿五十,令我驚憂,又不免重為楚侗老子憂也[6]。蓋今之道學,亦未有勝似楚侗老者。叔臺想必過家[7],過家必到舊縣,則得相聚也。
【注釋】
[1]無念(1544—1627):名深有,俗姓熊,麻城(今湖北麻城)人。龍潭湖芝佛院守院僧,僧號無念,曾為周思久禮請李贄居芝佛院。后入黃蘗山(在河南商城),建法眼寺。著有《醒昏錄》《黃蘗無念復問》等。《麻城縣志》康熙版卷八、光緒版卷二五、民國版《前編》卷一五,《五燈嚴統》卷一六,《五燈全書》卷一二〇等有傳。
[2]庵中:指芝佛院。清氣:清靜之意。
[3]楚侗:即耿定向,見《答耿中丞》題解。耿定向于萬歷十七年(1589)告老獲準,萬歷十八年回到故里黃安。
[4]動移處:變動之處,指耿定向態度有所改變。
[5]縣中:指麻城縣中。
[6]重:甚,深。
[7]叔臺:即耿定力(1541—?),字子健,號叔臺,又叫叔子,耿定向之弟。隆慶五年(1571)進士。后官至右僉都御史、南京兵部侍郎,卒贈戶部尚書。《澹園集》卷三三,《明史》卷二二一,《明史稿》卷二〇七,《黃州府志》卷一四、卷一九,《麻城縣志》康熙版卷七、乾隆版卷一五、民國版《前編》卷九等有傳。萬歷十九年,耿定力升任河南布政司左參政,分守河北道(《河南通志》卷三一《職官》二),回過黃安。
【譯文】
無念已去南京,芝佛院非常清靜。楚侗已告老回鄉,我們雖然還沒有相見,但感覺到他的態度有所改變,遺憾的是我們還沒來得及細細地交換一下想法。我們都老了,麻城縣里一月之內被閻王召走的就有四五人,他們又都不滿五十歲,真令我驚心憂慮,更深深為楚侗老子憂慮。大概今日的道學修養,沒有超過楚侗老的。我想叔臺最近一定會回老家,回老家也一定會來麻城,我們就又可以相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