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書·上(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明)李贄
- 1786字
- 2019-10-09 17:27:31
與楊定見
【題解】
本文約于萬歷十六年(1588)寫于麻城。楊定見,號鳳里,麻城(今湖北麻城)人。李贄在麻城龍潭湖居住時往來論道的僧人之一,也是李贄的學生,深得李贄贊賞。他在《八物》中說:“如楊定見,如劉近城,非至今相隨不舍,吾猶未敢信也。直至今日患難如一,利害如一,毀謗如一,然后知其終不肯畔我以去。”(本書卷四)在《豫約·早晚守塔》中說:“劉近城是信愛我者,與楊鳳里實等。”(本書卷四)萬歷二十八年(1600),湖廣按察司僉事馮應京燒毀了龍潭湖的芝佛院,并驅逐李贄。楊定見為李贄設法先行藏匿,然后進入河南商城的黃蘗山中避禍。李贄寓居麻城時因落發而受到一些人的攻擊,楊定見可能想為李贄辯誣,李贄寫此信勸阻。這是一篇正話反說的短文。在當時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社會風氣下,李贄勸楊定見不要去爭辯是非,不要去責人背信背義,一切以“一笑”置之,這實是一種在本書《自序》中所稱的“忿激語”。
此事大不可[1]。世間是非紛然,人在是非場中,安能免也。于是非上加起買好遠怨等事[2],此亦細人常態[3],不足怪也。古人以真情與人,卒至自陷者[4],不知多少,只有一笑為無事耳。
【注釋】
[1]此事:所言事不詳,從下文看,疑指楊定見準備參與某種論爭的事。
[2]買好遠怨:討好別人以避免結怨。
[3]細人:見識短淺的人。
[4]自陷:自己給自己招致不幸。
【譯文】
你想與別人辯論是非完全沒有必要。人間的是非太多了,人生活在是非之中,又怎么能逃出是非之外呢。有了是非之爭而討好別人以避免結怨,這是一般見識短淺之人的常態,不必奇怪。古人以誠信待人,卻遭到他人的誣陷,真不知有多少,所以對于是非之爭姑且一笑了之,像沒事一樣才好。
今彼講是非,而我又與之講是非,講之不已,至于爭辯。人之聽者,反不以其初之講是非者為可厭,而反厭彼爭辯是非者矣。此事昭然,但迷在其中而不覺耳。既惡人講是非矣,吾又自講是非。講之不已,至于爭,爭不已,至于失聲[1],失聲不已,至于為仇。失聲則損氣,多講則損身,為仇則失親[2],其不便宜甚矣[3]。人生世間,一點便宜亦自不知求,豈得為智乎?
【注釋】
[1]失聲:這里指因爭辯激烈而說不出話來。
[2]失親:影響友情關系。
[3]便宜:合算,好處。
【譯文】
現在別人來搬弄是非,而我們立即與他理論起來,不停地理論,以至于爭辯起來。別人聽了,不認為那最初生是非的人討厭,卻反倒討厭起后來爭辯是非的人來了。這事情本來很清楚,只是迷在是非之中沒有察覺罷了。已經很厭惡別人搬弄是非了,我卻又主動生起是非來。并且不停地講,以至于爭論起來,不停地爭,以至于聲嘶力竭,聲嘶力竭還不停,以至于結怨成仇。失聲就有損元氣,多次無味的爭辯就有損健康,結怨成仇更有損和氣,確實不值得鬧到這地步了。人生在世,連這點便宜也不知道撿,難道能說是很理智的嗎?
且我以信義與人交,已是不智矣,而又責人之背信背義,是不智上更加不智,愚上加愚,雖稍知愛身者不為[1],而我可為之乎?雖稍知便宜者必笑,而可坐令人笑我乎[2]?此等去處[3],我素犯之[4],但能時時自反而克之[5],不肯讓便宜以與人也。千萬一笑,則當下安妥[6],精神復完,胸次復舊開爽[7]。且不論讀書作舉業事[8],只一場安穩睡覺,便屬自己受用矣[9]。此大可嘆事,大可恥事,彼所爭與誣者,反不見可嘆可恥也[10]。
【注釋】
[1]愛身者:愛惜自己的人。
[2]坐令:致使,空使。
[3]此等去處:這樣的一些方面或這些事情。
[4]我素犯之:我以往也貿然去干。素,向來,一向。
[5]自反:自我反省。克:克制。
[6]當下:立即。
[7]胸次:胸中。
[8]舉業:指科舉時代的應試文字。
[9]受用:享用,享受。
[10]“此大可嘆”四句:意為別人無端搬弄是非,這是最可嘆的事,是最可恥的事,如果你竟與他們去論理爭辯,反而不覺得他們可嘆與可恥,這反倒模糊了是非界限。
【譯文】
再說,我歷來以誠信與人交往,這已經就夠不理智了,卻又去責備人家背信棄義,這是不理智上更加不理智,愚蠢上更加愚蠢了,稍微知道自愛的人,就不會去干這種事,我怎么可以去干呢?稍微知道得失的人定會譏笑,我又怎么能讓人家來譏笑我呢?這樣的事情,以往我也貿然干過,但能時時反思并加以克服,不能讓別人占盡這方面的便宜了。對別人的顛倒是非,只可付之一笑,這樣馬上就安妥,就能使精神恢復常態,胸襟依然開朗。暫且不說讀書科舉之事,先大睡一場好覺便滿足了。別人無端搬弄是非,這是最可嘆的事,是最可恥的事,如果你竟與他們去論理爭辯,反而不覺得他們可嘆與可恥,這反倒模糊了是非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