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1年前鄭孝胥
- 李君
- 4656字
- 2019-03-07 15:26:41
前言
鄭孝胥是近代歷史上一位復雜的人物。他弱冠魁于鄉,早年就有文名,尤工詩,特擅七律,入民國,更屹為一宗,尚宋詩者,莫不趨鶩,有“同光體”領袖之稱。他又能書,書法家沙孟海評價他的字,“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世震其名,而爭寶之。在晚清時期,他歷游張之洞、劉坤一、盛宣懷、岑春煊、端方、錫良等疆臣大吏幕,參與變法,鼓吹憲政,是朝廷的能員干吏,辛亥革命爆發之際,已位至湖南布政使。時人陳灨一稱,“鄭孝胥之得名也,不以書,復不以詩,世獨以善書工詩稱之,斯固然矣。而于清季政事之起伏,固數數預謀,實一政客也”
,誠然是言。民國以后,鄭孝胥隱居滬上,以遺老自處,累卻弓招,頗以高節見重于世,時人李詳詩云“一世風流魏晉人,誅茅穿徑自藏身”
,但實際上,卻于時事極其關切,預聞復辟,絕不類希心隱逸之魏晉人。1924年,他入職廢帝溥儀的小朝廷,先后任總理內務府大臣、懋勤殿行走、清室駐津辦事處顧問兼總務處任事,為溥儀整頓內務,處理外事。1932年,在他的唆使、斡旋下,溥儀與日本人合作,在東北建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傀儡政權中,他出任國務總理,第二年,偽滿洲國行帝制,他改任為國務總理大臣。《鄭孝胥日記》的整理者勞祖德先生評價他:“終則以貞事一人為節操,以逆時代潮流而動為卓特,由遺老淪為國賊,助桀為暴,身敗名裂。”
鄭孝胥的復雜性,表現在他的生平經歷、社會形象上,也表現在他的性格氣質和精神思想上。他這一生,既自標高格,矯矯不群,又干謁競進,宦游俯仰,趨就功名。他是詩人,是書家,有文人本色,清高蕭散,連他的詩,也都有清蒼峭秀的風格,不流時俗。他又懷抱絕大,胸有建功立名、安世濟民的志向,自負盛氣,愈老彌堅。在1911年前,他是負時望者;民國后1931年前,他高調標榜,貞風凌俗,為碩學,為耆舊;1931年后,則附逆而成大奸、敗類。時人對他,基本有兩種態度:一種以他為愚忠,或尚可恕;一種以他為“急功名而昧于去就”,“自托殷頑,而不知受庇倭人,于清室為不忠,于民族為不孝”,“殷頑猶可恕,托命外族不可恕”
,絕無恕辭。
他的思想旨趣,毋庸置疑,未出儒家范圍。他幼承家學,接受的是系統的經學教育。他的叔祖經學深湛,他的父親“撫接后進,必誘之軌范于儒”,他少年時背誦十三經,即已“如瀉瓶水”
。他一生推崇孟子,1895年,在日記中,他發表過這樣一段議論:“有不慕膏粱、不愿文繡之識,而后有萬鐘弗顧、千駟弗視之概。雖負雄才豪氣而常以禮自克,不傲慢于臧獲,不墮行于冥漠。處事以勤,御心以簡,行己以敬,接人以誠。見義必為,則修名自立。知過必改,則盛德日新。篤于孝弟,則離于不祥。精于義利,則遠于流俗。使吾遵蓬蒿而處,何異揭日月而行也。”
全可見孟子氣概。他對漢宋諸儒別有體會,并力踐行之,在廣西督辦邊防時,就試圖提倡“信義”之學,實行“保民”措施,雖未了了,卻也反映出他的思想淵源。但到偽滿時期,他提倡“王道”,宣傳內圣外王,在“王道”已成為日本推行殖民統治的理論武器后,他的“王道”講義,還能有什么學理的發揮?他宣講“王道”之施行,“惟有專求保民之策,以避當世之競爭。國內則提倡勤儉,務使貧富相安;國外則不分種類,務使常居平等”
。1934年,他接受美國人采訪,稱青年人“今居滿洲,度必思各守本分、安居樂業而已”
,維護殖民秩序的宗旨及目的,不言自明。他壯年的伉爽豪健,生平對孟子“以德行仁”與“養吾浩然之氣”的尊崇與信奉,在侵略者的威逼、監視下,都痛苦地喪失了,他以圣人王道自任,實藉“王道”自保、自存。在這樣的情勢下,所謂“亡國”與“亡天下”的辨析,也就沒什么意義了。
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海藏樓詩集》,2014年又出增訂本。該著《前言》道:鄭孝胥是一位“具有兩面性”并“表現得尤其突出”的歷史人物。“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鄭孝胥是一個享有盛譽的詩人,是晚清同光體閩派的領軍人物;而在中國現代史上,他卻淪為漢奸,充當了偽滿洲國的總理大臣,因玷污民族氣節而為世人所不齒。”作者提到鄭孝胥作為政治人物所表現出的“兩截現象”:“辛亥革命前,他尚能關注現實,參與革新活動,所言所行,不乏可觀之處;辛亥革命后,則頑固不化,至死不悟,從前清遺老淪為民族罪人。”即使是在他的政治生涯前期,“也存在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內外不一的現象”,認為,“這種種兩面性,在鄭孝胥的詩中充分反映出來,便呈現出一種雜亂的條理、矛盾的真實——作品所寫前后很不一致,但和其一生的行事相合,和其當時的心態相符”。
綜觀鄭孝胥的一生行事,確存在著上述“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內外不一”的現象,但這種種的“不一”,卻并非雜亂、矛盾。在這種種的“不一”當中,存在著他一以貫之的氣質秉性、思想學問、人生追求,他的復雜,他的“具有兩面性”,不過是他豐富人生在諸多方面的反映。在龍州,他曾對知交孟森說道,“出處之故,情隨境變,未可執也,獨負氣不自療耳”,正可以說明這一點。而這一點,則確實是“亦不乏警示與教育作用”,“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多種解讀的可能”
。
長期以來,學界對歷史人物的關注,習慣在那些被主流價值肯定的人物上,而對那些保守的、沒落的、反動的人物,較少細致、深入的研究。在《辭海》中,“鄭孝胥”詞條釋文:“漢奸。”這一高度概括的定論,使得鄭孝胥失去了大半生的榮光,成為反動的、落后的歷史人物。羅志田教授在討論近代中國可能存在著多個世界時,曾經指出,“既存研究中的失語群體”,“更多體現了近代中國不變(或傳統延續)的一面”,對他們的“更深入的了解”,“必能強化我們對近代中國的整體認識”。鄭孝胥無疑是既存研究中的失語者,他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來的面貌、變化的社會身份,以及他不同于主流的政治“活動愿望”和實踐,實需我們深入認知。清室復辟是近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復辟力量作為一種政治勢力,從1912年清朝覆亡,到1945年偽滿覆滅,前后歷時三十余年,對政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如果考慮到余英時先生提到的,“儒家思想與傳統建制分手以后,則尚未找到現代的傳播方式”
,鄭孝胥在他的時代語境下所表現出的“秉道赴義,興不可遏”
,與他“枕戈待旦”
、“日夜某之禱”
的姿態,就尤其引發我們深思。
另外,即使作為一位歷史人物,從“人”的角度觀照,鄭孝胥也充滿了探究的意味。歷史研究,首先是人的研究。鄭孝胥才識俱佳,胸次過人,濟時用世,高挹群言,在1931年前,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聲譽,在時人眼中,他“平生極抱奮發有為之志,而遭際不偶,郁郁不得志”。一生多次提攜他的陳寶琛,固然指他“英氣能為病”
,但也承認,“世之待君者或猶無窮也”,“即予之夙心,亦豈望君老于詩人”
?然他矜才使氣,晚年行跡,脫逸尋常,一局棋枰,終未能定,淪落而不能道,多半生的清名,盡毀于一生所負之氣。深入了解這樣一個富有個性的人,剖析他的內心世界,并理解他一生的經驗與教訓,之于彼輩群體的普遍及特殊意義,感受“人”在歷史條件下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不惟學術的獲得,亦別有一番人生的體味。
在詩、書兩界,向來有關于人品與詩品、書品的關系的討論。鄭孝胥附逆后,片楮寸簡都以為寶的書法作品遭到鄙棄。1932年,上海的《生活周刊》登出一則編者按,稱專欄所用鄭孝胥手筆,“自鄭助逆后,屢有讀者建議更換,我們最初以為鄭的助逆行為固可恨,但他的書法似可無須并為一談”,“近來責備的信愈多”,“決意更換一個手筆”,甚能說明當時的社會輿論。時人汪辟疆雖然就詩論詩,不以人廢言,“茲仍舊錄”
,但也是首先將鄭孝胥置于嚴厲的“不忠”、“不孝”的痛斥之下。不過,在這樣的輿論情境里,亦有別一種表現,1932年,《論語》半月刊在上海創刊,林語堂認為鄭孝胥的字有古風,邵洵美便用了一個法子,集了鄭的“論”、“語”二字做刊名,不署姓名,對外則稱乃林語堂字,例雖少見,也可見社會心理的一斑。
目下,一般研究都認為,鄭孝胥晚年雖淪落,但不掩其詩、書成就。《海藏樓詩集》的校點者認為,“他的詩,是一個已被唾棄的政治詩人及其仍能在文學史上占據一席之地的詩歌創作”。主編《中國書法全集》近現代部分的王澄亦坦言,“研究書史、書論、書家很少涉及鄭孝胥,原因是顯見的,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附逆于侵略者,其人品自然不齒于國人”,同時又說道,“而就其書法成就看,不作一介紹,總覺是個缺憾”
。“蘇堪為詩,一成則不改”,“骨頭有生所具,任其支離突兀”
,“蘇龕詩如人,志潔旨彌夐”
,“然君詩,年譜也,語錄也,亦史料也,可以鼓人才、厚人道、正人紀。蓋必如是始可以為詩人,夫亦有所受之也”
。“他的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活像他的詩,于沖夷之中,帶有激宕之氣”
,“孝胥能書,氣足骨露;晚年忽變瘦體,有時率意漫涂,慣作斜形,而筆劃不整”
,諸如此類、比比皆是的評價,或許提醒我們,關于海藏詩與鄭書的評價、認識,對鄭孝胥研究的幫助和啟發,或有可能超出預期。
目前,對鄭孝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臨江的著作《鄭孝胥前半生評傳》,以及一些論文,如湯志鈞的《戊戌時期的鄭孝胥及其〈日記〉》
,李侃的《鄭孝胥與偽滿洲國初期傀儡政權》
,傅道彬、王秀臣的《鄭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遺民情結》
、《海藏樓內外的鄭孝胥》
,馬陵合的《借款可以救國?——鄭孝胥鐵路外債觀述評》
,王鴻志的《論鄭孝胥與晚清商務局之創設》
,鄒金喜的《從“此邦俗亦偷”到“今日日光輝萬國”:鄭孝胥日本觀的轉變歷程》
,胡迎建的《鄭孝胥與陳三立交游考》
,等等。臺灣學者林志宏的著作《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
中亦有一章,專門討論鄭孝胥。這些研究,給予本書諸多可以利用的寫作基礎。徐臨江對鄭孝胥1911年以前的事實勾沉,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寶貴經驗。林志宏有關清遺民政治認同的探討,對作者理解晚年鄭孝胥,幫助尤大。林先生視清遺民建立偽滿洲國,為“中國民眾(特別系清遺民)在對民主政治抉擇里,另一發展出來的面向”,“是在帝制到共和之途上,尋求理想國度的表現”
,頗開研究一路。
就目前已有成果言,對鄭孝胥的研究,雖在某些方面已比較深入,但仍不夠豐富,不足以形成全面、完整、成熟的認識體系,部分的觀點和論斷,也還需要繼續探討。他的生平,仍有有待考證處。他的人生面相,諸種盤桓、考量,亦需進一步撥開重重迷霧,作出合理解釋和評判。他造成的歷史結果及其影響,尤其需要我們認真考據,慎重分析。
本書試圖呈現鄭孝胥的復雜面貌,努力把握他在時代環境下的個人遭際,并考慮他的個性氣質、心態情感、學問思想等,在其中產生的影響和作用。鄭孝胥才學深厚,際遇復雜,在近代歷史上深具爭議,對他“所以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的理解及把握,實不容易。在搜集資料和選題的過程中,我發現,較比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對內中人物的面貌與發展,有著更濃烈的興趣。我的視線常常穿越層層事實,落在那一個“他”的身上。“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我曾試圖校正這種傾向,直到有一天,讀到趙園先生的一段話:“對于人事的敏感,不消說是在文學研究中養成的”,“對于‘人’的興趣,始終是我做上述課題的動力:那一時期士人的心態,他們的諸種精神體驗,以至我所涉及的人物的性情,由這些極具體的人交織而成的那一時期復雜的關系網絡。即使對事件的研究,吸引了我的往往也是‘心理’的方面,盡管我并非有意于‘心態史’”
。深以為同!史實固然構成歷史研究的基礎,史實中的人物,尤屬學術研究的基本范疇。發自內心的真實傾向,乃是本書完成的重要保障,由此出發,亦是尋找選題的最好辦法。如果伴隨本書的展開,讀者能夠對一個充滿“人”之意義與生存經驗的“鄭孝胥”,有所了解,那么于我而言,這些文字,就算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