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愛琴諸島的居民點與米諾斯文明

第一節 米諾斯文明的起源

愛琴諸島中,最早的新石器居民點在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經C-14測定年代為約公元前6100年。這些遷入者帶來了很好的制陶技藝傳統。在短期的露宿生活之后,他們用燒制的磚蓋起居室,房子以石頭和磚為基礎,燒磚筑墻,用黏土覆于柴木上做成平屋頂;在灶坑和半圓形的爐子上烹調食物,利用手推式小磨與臼研磨谷類。他們很可能是從米洛斯島獲得黑曜石原料,這種玻璃式的熔巖剝片像燧石一樣,是制造工具的重要材料。他們用黏土以及石頭制成神像。這一早期文明的起源,尚未知曉,似乎與希臘大陸沒有聯系,因而也不是來自小亞細亞。在采用了相當長時間的燒制磚之后,大概由于氣候變得干燥起來,這種磚就不再使用,而代之以夯實的黏土。早新石器Ⅰ時期約到公元前5100年結束,在它的最后階段,建起了許多更大的房子。這種房子通常有兩個房間,室外有一個用鵝卵石鋪砌的院子。此時期又發現了更多的雕像和一些權杖頭。下一時期,即早新石器Ⅱ,以這一地點發展成整齊規劃的城鎮為標志。這種規劃從墻的方位可以看出來,在整個中期和后期新石器時代,一直是這種規劃。這一時期末前后,擁有成串房間、附帶卵石鋪路的院子和大爐床的建筑物,顯示了新石器發展的長足進步,是同時期的大陸或克里特其他地區所不能媲美的;后者僅僅有幾個規模小、年代又晚的居民點。夕克拉底斯也是到這一時期的后期才有人居住,甚至那時候,其中一些居民點也只是一些小型的居民點。新石器時期克諾索斯無與倫比的地位對于解釋后來“米諾斯”文明之舉世無雙的現象大有裨益。這一文明的產生,源于青銅時代來自小亞細亞的移民與克諾索斯才氣橫溢、智力成熟的新石器時代居民的融合,而不是這些移民在別處的產物。

早期青銅時代(公元前3000—前2000年)隨著移民浪潮而發端。這些移民定居于夕克拉底斯群島及克里特的東部與中部,他們的陶器表明他們來自小亞細亞。在克里特,他們與更早的居民混合了。從當地所見的骨骼可以看出他們是長顱種長顱種是人類學中根據頭骨特點而做的分類。——譯者人,臉窄而身短,男子平均五英尺二英寸高,婦女四英尺十一英寸。他們靠海而居,特別喜歡更為暖和的東部克里特,并且很快就不再使用原來由他們帶來的使用屋內爐灶的習慣。他們的大宅,像新石器時代一樣,也是由成串的房間組成;他們用分成兩間的墳墓埋葬死者,由內間可通向外間。這種住宅和墓葬的形式在公元前3000—至前1400年這段漫長的、持續不斷的文明時期中一直保持不變,大概只有在菲斯托斯地區有所不同。這個長期持續的文明被稱為“米諾斯文明”,因為希臘人認為米諾斯是克里特國王,因而早期青銅時代的這些克里特居民可以稱為最早的米諾斯人了。

稍晚些時候,另外一個民族出現于菲斯托斯平原上。他們用圓形墳墓埋葬死者,墓室直徑大致有40英尺者,可能用茅棚做墓頂。每一座墓中有數百具尸骨,可能是全家族或氏族的公墓,因為它們和晚近得多的利比亞的馬巴利亞(Mapalia)墓相似,可見這些入侵者可能來自非洲沿岸。無論如何,他們的文化并沒有影響米諾斯文明。

在早期青銅時代的第二階段(公元前2300—前2100年),黃銅已普遍用于制造三棱匕首、鋸子和盥洗用具,并用銅制成雙斧形的還愿奉獻物,這是米諾斯宗教的一個特征。種植橄欖的跡象第一次出現了,長角牛也被引進。黃金、象牙、彩陶、皂石制成的首飾和印章以及精美的石制花瓶,反映了來自埃及的影響,這種情況在早期青銅時代的第三階段(公元前2100—前2000年)日益顯著。

與此同時,在夕克拉底斯群島的早期青銅時代,居民發展了一種和克里特有聯系、但又別具一格的文化。其村落中的住房較之克里特的要原始得多,他們在箱形墓室中以屈肢形式埋葬死者,而在敘羅斯島是用小型帶墻的墓室。他們用大理石和其他石料制成器皿和小雕像(主要是女像),工藝水平很高。米洛斯島的黑曜石運銷到愛琴海域所有地區。作為一個航海民族,他們曾用鉛制小模型刻畫他們的航船,也在他們獨具特色的陶器上刻印船舶圖樣。除受到克里特擴張勢力的波及外,他們在夕克拉底斯群島的定居生活在整個米諾斯文明時期并未受到擾亂。塞浦路斯島由于它的銅礦資源很快就變得重要起來,它的銅礦早在公元前2300年便已開采;另一方面,它作為愛琴世界和東方的中介者的地位也使它日趨重要。在塞浦路斯的早期青銅時代遺址中,曾發現大量的巴比倫商人用以標志其貨物的圓柱形印章。

公元前2000—前1600年,米諾斯文明日益發展而臻于成熟。約公元前2000—前1750年,權力中心開始由克里特島東部移向中部,特別是其北岸;約公元前1800年在基德拉建立了一個殖民點,這說明貿易方向已轉向西方和北方。就在同一個時期,開始出現下列新事物,它們日后成了米諾斯文明的特征:王宮建筑、在克諾索斯和菲斯托斯平原之間的有兵站駐守的大道、山頂祭臺和洞穴中的神祠、青銅(黃銅和錫的合金)的冶煉、當中起棱的細長劍、男子穿的袋狀短褲Codpiece,實際上是束于下腹部的一塊布片。——譯者和緊身腰帶、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公元前1900—前1700年,克諾索斯和菲斯托斯發展了一種更高級的文化,這一文化為此兩地所特有,從而表明它們這時共同統治著克里特島。它們的工匠仿制當時由第十二王朝統治著的埃及的工藝品,但在它們的壁畫、陶器上都可看出它們在惟妙惟肖地采用埃及題材時是匠心獨運的,在圖畫文字的演變上也很有獨創性。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和公元前1600年發生了兩次大地震,每次震后,在北海岸克諾索斯勢力范圍內都有一批新的村落興建起來。

在兩次地震之間,克諾索斯、菲斯托斯和馬利亞的王宮都以更大的規模重建起來。武器也有所改進。長劍發展到三英尺長并有了錐根(以便插入劍柄),青銅片制的矛頭也錘打成槍尖形并用環系牢以免脫落。圖畫文字已被線形文字所代替,后者在島上各地廣泛使用。這種文字稱為“線形文字A種”,它可能是一種音節文字,用墨水書寫于陶器上,估計也會寫在皮革、紙草、棕櫚葉和樹皮上,在陶版和印章上也刻有文字。幾乎有三分之一的字明顯地來源于更早的圖畫文字,但其余的來源則不清楚。這種稱為線形文字A種的文字從左到右書寫。只有數目字符已被釋讀,它們顯示克里特人當時用十進位制,一豎畫代表一,一圓點代表十,后來十用橫畫代表,圓圈代表一百,一千則用一個圓圈向外射出四短畫代表,分數則用“L”字樣。在菲斯托斯發現的一個泥盤(是這時期的遺物)還寫有和這種米諾斯文字不同的另一種未釋讀通的文字。它的字形有的暗示著使用者可能屬于一個好戰的航海民族,因其中有一只船、一張亞洲弓、一副羽毛頭飾和一個圓形盾。這種文字可能來自愛琴諸島和小亞沿岸地帶。米諾斯線形文字以及菲斯托斯泥盤上的那種文字的語言都不是希臘語,很可能是屬于希臘人之前的地中海種族的語言。曾有人試圖取線形文字當中相似的字B種的已知音義套入線形文字A種,以確定線形文字A種的語言,但由于線形文字B種的音義本身就很不確定,相似點也很勉強,尚不能得到任何肯定的結論。見《美國考古學雜志》(AJA)69(1965),295以下。

公元前1700—前1600年,克里特和敘利亞海岸的畢布羅斯、烏加里特兩地以及夕克拉底斯群島都有廣泛的貿易。在夕克拉底斯群島中,米洛斯島是一中轉市場,米諾斯人的貨物經此以達于希臘大陸和愛琴世界其他地區,而克里特本身現在也正在成為整個愛琴世界的文化中心。

第二節 米諾斯文明

克里特繁榮昌盛的頂點是公元前1600—前1400年。其東南部的札克羅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盛況一直維持到約公元前1450年,可能由于塞拉火山的爆發而毀滅。已發掘的兩個典型市鎮是古爾尼亞和卜棲亞,前者是一個位于小丘上的商業城鎮,依山鋪筑數條水平的橫街,上下街道之間有陡直的巷道相連。房屋傍山分層高筑,有階梯從街道出入。進入的是主要的一層房間,其下設地下室。在山頂上建造的是鄉紳的公館,房前有一露天院落,房屋用方塊石料砌成,其他房屋則用碎石夾以泥灰。卜棲亞是一小島上的濱海市鎮,在小港后面傍山建有一層層的樓房,所有房屋均用石砌并以石板鋪地。這兩個小鎮在風光如畫方面當不亞于今日愛琴諸島的類似城鎮。有一塊時代較早一點的彩陶版,為我們提供了一般住房建筑的最佳圖樣:窗戶多開于上層樓上,屋頂是平的,屋頂上突起的部分可能是中央天井的頂蓋。瓦工活兒多用泥灰,并夾砌木梁。有一處上層階級的住宅做以下布局:入口先經過一個小天井才進入樓下大客廳,樓下一層還包括一個帶有支柱的地窖、浴室、廁所、廳堂和室內樓梯等。樓梯下通地下室各貯藏間,上達二樓、三樓,那是內宅和臥室所在。房屋排水皆有陶制的引水管,管子接合處套以嚴密的環圈并用泥土粘牢。

男子一般著袋狀短褲和緊身腰帶,有時穿一短裙(kilt)。女子穿裙子和緊身腰帶,有時還穿一件袒露雙乳的緊身胸衣。男子都無胡須。男女都顯得輕柔苗條,留著長發,在體育競技和公開場合都自由地混合相處。同樣穿著袋狀短褲和緊身腰帶的男女雜技演員,在猛沖過來的長角公牛身上做翻筋斗的絕技,這種精彩的情景在一套名叫斗牛戲的壁畫上可以看到。戴手套的搏斗士、收獲季節的酒宴、少女的舞蹈、青年的飲酒作樂以及男女觀眾觀看比賽、舞蹈等場面,都說明當時人們過著一種和平而歡樂的露天生活。用豐富而優美的色彩刻畫花木、鳥獸、魚類能做到非常精妙,這一點也反映了米諾斯人對其自然環境的喜愛。這些的確是米諾斯藝術最常見的題材。相比起來,戰爭的場面甚至人物形象的表現卻是罕見的。

米諾斯人篤信宗教,這一點從宗教禮器上的圖繪數量之多上可以明顯地反映出來,這些禮器包括雙斧、雙角狀的祭器以及用以放祭品的三腳幾或祭壇。這些禮器的原物也在許多神龕中發現過,這些神龕有的立于屋內,有的位于露天的祭祀地點。米諾斯宗教崇拜的中心是一女性神祇。有許多精巧的小雕像把它表現為人形,但并不裸體,穿著米諾斯式的裝束。和她相伴的神物主要是蛇,也有樹、鳥、走獸等,其中以公牛和鴿子最為多見。她的隨從一般是女祭師和一些戴著獸頭的人,這些人可能是在某種宗教儀式中模仿崇奉的動物。看來他們的宗教形象也多偏重于自然與秀美方面,而不突出怪奇與異想。男性的最有代表性的神祇以一個少年的形象來表現。在主要的女神和少年神之外,也有其他一些神和女神,前者往往手持槍矛或盾牌,但在多數情況下難于把神、祭司和還愿者互相區別開。

任何恢復米諾斯宗教的內容和教義的企圖,都不得不求助于后代事物的類推和猜測,這些推測可能導致誤解。甚至有關主要女神是一個大地母神、萬生之主和生育女神等理論,以及少年神是女神之子或其配偶等說法,也主要是根據在歷史時代小亞細亞流行的一些宗教崇拜而得出的。比較肯定的結論是:米諾斯宗教持神人同形同性論的觀點,并認為眾生中女性一方較之男性更浸透著外在世界的天然美質;那些站在廟前高舉雙手禮拜的米諾斯人,心懷敬畏和虔誠之情,而較少迷信的惶恐。另外,也沒有任何充分的證據可以肯定米諾斯人崇拜其先人(死者)。相反,一般墓葬的簡約(遺體僅略加捆扎便投入大甕或陶棺)意味著他們并無這種崇拜。只有那些很富貴的人家才把死者埋葬于石鑿墓室、簡單的坑墓或位于豎井底部之側的墳墓之中。

在米諾斯文明的極盛期,克諾索斯始終居統治地位。說明其昌盛繁榮的最完美的紀念物就是那座巨大的王宮。這座王宮有宏偉的入口和壯麗的廳堂、寬敞的樓梯和巨大的庫房,并以其壁畫的精美和工程的卓越著名于世。它還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這可從它的中央庭院中帶有柱子神祠的位置看出。在王宮之南有一精巧結構的“墓廟”,通過一有柱地窖可達一墓室,暗示對死去的克諾索斯統治者仍有某種形式的崇拜。日后的希臘傳說把克諾索斯的統治者稱為“米諾斯”,據說他是(天神)宙斯和歐羅巴歐羅巴為希臘傳說中之美女。——譯者的兒子,他每隔九年可面謁宙斯一次,并娶了太陽神之女帕西法厄為妻。看來統治克里特的國王和王后可能把這些名字作為王朝的尊稱并奉為神圣,有如當時的埃及法老那樣。被稱為“祭師國王”的壁畫可能表現了一個15世紀原文如此,疑指公元前15世紀。——譯者時在位的米諾斯王。克諾索斯的財富可從其金銀玉石的豐富和王宮庫房的眾多中看出。庫房收藏財物都按件分類記于泥版之上。在島上一些地點發現過的銅錠,在清單上也有記載。這些銅錠無疑是貿易中的熱門貨,也可能當作交換中介物(貨幣),但是,始終未發現任何輔幣存在的跡象。克諾索斯的繁榮并不僅僅依靠本地自然資源的開發,它實際上更多地來自海外貿易。

公元前1600—前1400年,克里特和埃及有很密切的聯系。在埃及底比斯的塞涅姆特墓的壁畫上,表現了使節奉獻屬于米諾斯工藝品的金銀器皿的畫面。列赫米拉墓的另一壁畫則表現接見外國使節(都帶著禮品)的情景,其中一些人,從其服飾和奉獻品看來,可能是米諾斯人。此處所提之埃及墓主,塞涅姆特為一貴族,列赫米拉曾任宰相。列赫米拉墓中表現米諾斯人的壁畫,可參看《古代世界史參考圖集》,圖221。——譯者在這幅壁畫上有如下題詞:“海中諸島及克夫提烏大君的和平到達。”克夫提烏指何地,各說不一。它可能是指克里特,因為它是海中諸島之首,肯定和埃及有外交關系。埃及藝術常見的題材,也經常被克里特藝術家獨出心裁地加以利用,例如壁畫中的猴與貓、陶器圖案中的紙草等。可能從利比亞和埃及招募來的黑人部隊,曾是克諾索斯一幅壁畫中的題材。和埃及的貿易主要經由菲斯托斯附近的科莫以達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海程可取直線也可繞行利比亞沿岸,因為此處有一向東的海流。在埃及本土,只發現有少量的克里特工藝品,嚴格說就是幾件米諾斯或邁錫尼的陶器是屬于這一時期的。由此可見克里特向埃及出口的貨物可能主要是皮革、肉類、水果、木材和金屬等,而不是那些要用陶瓶裝陳的酒和油。塞浦路斯島可能是貿易航路上的一個中轉站口,因為有一個年代約在公元前1500年的陶版曾在塞浦路斯的恩科密發現,其上刻有塞浦路斯線形文字的銘文,而這種文字可能來源于米諾斯線形文字。在此時期內,米諾斯對敘利亞海岸的烏加里特和畢布羅斯的影響,較之公元前1700—前1600年卻要減弱許多。

在愛琴海區域內,米諾斯貿易在公元前1600—前1400年大有擴展。在控制愛琴海入口的羅得斯島上的雅利蘇斯,約公元前1600年前后建立了一個米諾斯的殖民地,一直繁榮到公元前1425年。在小亞細亞岸邊的米利都有米諾斯的一個居民點,另一個可能在卡利姆諾斯島上。在基德拉島上的殖民地一直保持到約公元前1450年。這樣,在控制出愛琴海往南的各條海外航道方面,克里特據有極優越的地位。夕克拉底斯群島,特別是其中的米洛斯島和塞拉島,從始至終都處于米諾斯文明的強烈影響下。米諾斯壁畫曾在米洛斯島的菲拉科皮采用。近年來在塞拉島上還發現了一系列極精美的米諾斯壁畫。——譯者希臘大陸的東部和南部地區,也受到米諾斯藝術的強烈影響,例如梯林斯、邁錫尼和底比斯的壁畫上都保留了不少米諾斯藝術的典型風格。米諾斯工匠可能在大陸各地居留,用“米諾亞”作為通用地名一事也說明米諾斯商站在沿岸許多地點都有興建。在西部地中海地區,米諾斯航海者可能到達了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島,此地曾發現公元前16世紀的米諾斯陶器;他們也可能到達了馬耳他島和伊斯奇亞島。

第三節 公元前1450—前1400年的克諾索斯

在克里特極盛時期,克諾索斯約于公元前1450—前1400年左右發展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稱為晚期米諾斯Ⅱ)。除克諾索斯外,克里特其他各地都無此種文化的散布而依然繼續以前的傳統。這一孤立的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和希臘大陸上的邁錫尼文化聯系緊密。這時的克諾索斯進口或仿制邁錫尼的“宮廷式”和“厄菲拉式”陶瓶以及邁錫尼的雪花石膏方形皿。有關軍事裝備(其中包括戰車)的記載反映了一種尚武的精神,而在克諾索斯王宮的壁畫上,在克諾索斯附近發現的藏有大矛槍頭和青銅頭盔的一個豎井式墓和稱為“戰士墓”的墓葬中,也可以看到這種尚武精神的反映。而意義最為重大的特點則是在克諾索斯王宮和大陸的若干王宮中心都使用了一種新的線形文字。有關邁錫尼人已控制了克諾索斯的這類暗示,現在由于新線形文字的釋讀而得到了證實。現在知道這種被稱為“線形文字B種”的線形文字的語言屬希臘語,而線形文字A種的語言則肯定不是希臘語,可命名為“米諾斯語”,雖然這種米諾斯語言迄今猶未能釋讀。現在我們可以把“線形文字A種”和“線形文字B種”分別稱之為米諾斯線形文字和邁錫尼線形文字,而前者向后者的轉變也就證明在約公元前1450—前1400年的克諾索斯統治者是說希臘語的。

邁錫尼線形文字從米諾斯線形文字中擷取了三分之二的音節符號,又引進一些新符號以表示它自己特有的語音。它可能是在克諾索斯而不是在大陸發展起來的,因為克諾索斯早已長期使用米諾斯線形文字,而大陸迄今還沒有片文只字。邁錫尼人改變了計數系統,可能還改變了度量衡制度,使用了一些新字,其中有一個字可能表示戰車。邁錫尼線形文字,像以前在克諾索斯的米諾斯線形文字一樣,主要是用于記載王宮倉庫中的貯藏物件(這些倉庫包括一個武器庫),以及記錄克里特各地繳納的稅款和貢物,這些地方屬克諾索斯的邁錫尼統治者所轄。這種文字是刻在未干的泥版上而把泥版用作存貨的簽條,這些泥版只有在烈火中燒硬才能遺留下來。那些沒有如此燒硬的泥版,以及寫于皮革、紙草、樹皮之類易毀物件上的文字,當然早就蕩然無存。但值得注意的一個情況是,其他能夠殘存和保留下來的文物,例如陶器、墓碑此類墓碑無文字,僅有若干刻畫形象或圖案,實際上為墓中裝飾物。——譯者、金屬用具等,也極少刻有文字。就目前所知物證而言,邁錫尼文字顯然主要地(或許是無例外地)只用來為統治階級登錄財物或處理財產,而書寫者不外是國家或富人的技藝嫻熟的仆從。在大陸上這種文字至少一直使用到公元前約1200年,它有200個字,長期保持穩定不變,可見書寫文字是一種性質保守的專用于特定業務的技術。

邁錫尼線形文字還沒有能全部讀通,因為其中有些音節符號還不知道怎樣發音。由此可見,這些泥版的翻譯和音譯(即用現代字母注出原音)都有某種程度的伸縮性,這多半是由于這種文字用來表示希臘語言還不夠精確。它的音節符號代表各種音節,表示輔音l和r的是同一符號,p、ph和b也是同一個符號,k、kh、g也是同一個符號,有的音節末尾省略了輔音,有些元音的音量(即音節的長短),例如epsilon和eta,并未注出,而雙元音只用頭一個元音來表示,有時又只用第二個元音(例如au、eu、ou)。根據上下文,ka-ko這個音節符號既可表示“壞”,也可表示“青銅”,而科爾西拉(Corcyra)一詞也可讀為克羅西萊亞(Crocyleia)。表意字(象形符號)和數目符號可使釋讀范圍稍微縮小,但留下的疑難仍然很多。釋讀上真正的成果是證實這種語言是希臘語,它在方言上可能與古典時代的阿爾卡狄亞-塞浦路斯方言或埃奧利亞方言有親緣關系,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克諾索斯的泥版是由于在約公元前1400年發生的一場大火才得以流傳下來的,我們可以假定到此時這種文字已發展了五十年之久。泥版中可能提到一些希臘人名,它把克諾索斯寫為克-諾-索(ko-no-so),并提到一些向王宮繳納貢物的克里特地名。但這里沒有提及“米諾斯”一詞的跡象,也沒有任何可辨認的海外地名,諸如此類可看作暗示一個愛琴帝國存在的跡象皆付闕如。可是,克諾索斯統治者卻有許多女奴勞工并從全島征收賦稅。DMG,146—147以及18—23條。

在克諾索斯出現的統治者的變化,與其說是由于一次征服戰爭,不如說是出于王朝間的聯姻。無論如何,克里特其余地區的文化并沒受到觸動,繼續使用米諾斯文字一直到公元前1400年,在陶器風格和書寫方法上也沒受到邁錫尼的影響。但是克諾索斯的希臘統治者確實靠武力控制了克里特并在南愛琴海掌握海上優勢,他們沒有學邁錫尼世界希臘統治者的榜樣大建其堡壘,這無疑是由于他們相信自己的武器而不依靠城墻的牢固,就像古典時代的斯巴達戰士那樣,而克里特在他們統治期間是太平無事的。在羅得斯島,公元前1450年左右也出現一個邁錫尼據點,和一個米諾斯的居民點同時并存到公元前1425年左右,以后米諾斯的居民點就衰落了。在羅得斯島的邁錫尼人可能是獨立于克諾索斯的邁錫尼人的,他們開辟了一條新的貿易和海盜劫掠的航路,這在此前一直為克里特控制的南部愛琴海上打出了一個缺口。

公元前1600—前1400年,克里特也不僅僅是依靠其政治家、航海家和工匠的天才而取得繁榮的。它能如此昌盛還有賴于它在一大片圍繞于東部地中海地區的高度文明國家中的位置,以及它能擷取歐、亞、非三大洲內陸的資源。在這些文明國家中埃及是最富足的,在這時期,就像在日后的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一樣,它吸引著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海上商業貿易。從愛琴海域通向埃及的海上通道都得穿過米諾斯各屬地組成的一個環形地帶,它從西邊的基德拉一直聯到東邊的羅得斯島。只要米諾斯的海上權威一直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克里特的繁榮昌盛就有保證。

在公元前15世紀末的一個春天,未設防的克諾索斯王宮被人攻陷,夷為平地。與此同時,甚至更早一些,同樣的命運也落到克里特所有大城市的頭上。在海外,米諾斯殖民者可能放棄了羅得斯島上的雅利蘇斯。這個大災難也打破了克里特的環形勢力帶。此后克里特還保持了繁榮和舉足輕重的地位,克里特的西部甚至比以前更為發達,它在藝術、宗教和社會生活上的才智也未萎縮。但它至高無上的優勢已經喪失,某些靈思敏慧的特質也一去而不復返了。這場災難的來源還不清楚。有的人認為是由于島上居民起來反抗克諾索斯的希臘統治者所致,但被消滅的并不僅僅是克諾索斯,而其破壞范圍之深廣也遠遠超出居民間內戰所能及。也有人認為是大陸上的邁錫尼人的國家搞了一次入侵,然而災變后并未接著就立即出現邁錫尼人在克里特殖民的跡象,在希臘民間傳說中也找不到這樣一次入侵的記述。更具可能性的是這樣一種見解:克諾索斯和克里特其他地區遭到的破壞,像后來在特洛伊、邁錫尼和埃及三角洲遭到的破壞一樣,是由于一次大規模的海寇襲擊,當時東部地中海的海盜勢力聯合起來推翻了克里特的海軍優勢,攻入并洗劫了全島,并挾其擄掠所得揚帆而去。假若真是這樣,它就是宣告地中海地區偉大的青銅時代文明逐漸衰微的第一場災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浮梁县| 青神县| 镇康县| 平乡县| 汕尾市| 麻栗坡县| 新郑市| 辽阳市| 于田县| 黔江区| 阿拉善右旗| 水富县| 贡山| 池州市| 墨玉县| 额敏县| 孟津县| 栾川县| 团风县| 普定县| 项城市| 祁阳县| 彭州市| 叙永县| 平舆县| 建阳市| 政和县| 鸡东县| 阳信县| 襄城县| 都昌县| 磐安县| 枝江市| 福贡县| 渝中区| 德兴市| 汤阴县| 怀化市| 通州市| 阿合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