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格爾全集(第6卷):耶拿體系草稿Ⅰ
- (德)黑格爾
- 3456字
- 2019-01-03 17:11:28
二、本卷的內容及其在耶拿體系中的地位
耶拿時期是黑格爾哲學創造的暴發期。一到耶拿不久,黑格爾就著手創建自己的哲學體系,盡管還帶有法蘭克福時期的痕跡,但已經開始展現出嶄新的東西,并預示了在哲學史上將會完成的新形態。實際上,黑格爾耶拿時期的創作被冠以體系之名的至少有五種:(1)由1801年至1802年講義發展而來的1802年至1803年的《倫理體系》;(2)本卷所呈現的1803年至1804年的《思辨哲學體系》(《耶拿體系草稿Ⅰ》,全集第6卷);(3)1804年至1805年的《邏輯學與形而上學及自然哲學》(《耶拿體系草稿Ⅱ》,全集第7卷);(4)曾被霍夫邁斯特編為《耶拿實在哲學》第2卷的1805年至1806年的《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耶拿體系草稿Ⅲ》,全集第8卷);(5)1807年出版的《精神現象學》則被黑格爾稱為“科學體系的第一部”。如果說《倫理體系》并不是哲學大全的體系,還只是屬于其中精神哲學的一個部分,那么之后的三種體系則都是在全部哲學體系的框架中闡發的,它們不但與作為“黑格爾哲學的秘密和誕生地”的《精神現象學》關系密切,而且還勾勒出后來“哲學全書”的雛形。令人遺憾的是,作為哲學大全的體系,三種“耶拿體系草稿”都是不完整的:第一種缺失了第一部分,即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第二種缺失了第三部分,即精神哲學;第三種同樣缺失了邏輯學與形而上學。這樣一來,三種“耶拿體系草稿”漸次的呈現不但反映出黑格爾思想發展變化的歷程,而且彼此對照,還為各自缺失的部分添補了可以合理推斷的空白。
從黑格爾耶拿時期的思想發展過程來看,本卷所說的全部哲學體系都被看做是思辨哲學,也就是說,體系的另外兩個部分,即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在此時依然隸屬于思辨哲學的名下,并沒有被明確劃分為實在哲學,以區別于嚴格意義上的思辨哲學,即作為體系第一部分的邏輯和形而上學。實在哲學的用語首次出現在1805年至1806年冬季學期的課程預告中:“實在哲學,即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在1806年夏季學期的聽講人名單中,它的標題提示:“私人授課: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或思辨哲學”。“思辨的”一詞的含義必須從耶拿文本中所做的反思與思辨的區別上加以理解。對于黑格爾來說,關鍵點在于如何說明體系的統一:反思哲學將本來分離的客觀之物與主觀之物的諸規定闡釋為自我呈現的外在統一;思辨哲學則將這種統一闡釋為在哲學的所有部分中自己建構起來的“絕對同一性”,也就是說,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通過現實規定性的中介來充分展現這一“絕對同一性”,就像邏輯和形而上學通過思維規定的中介來體現這種同一性一樣。將全部哲學體系稱為一種“思辨”哲學體系這一做法可以回溯到黑格爾在1801年至1802年所持的將全部哲學劃分為四個部分的體系構想,這種構想把有限精神哲學與無限精神哲學區別開來。在本卷中,有限精神與絕對精神共同構成了總體上被理解為思辨哲學體系的最后一個部分,即第三部分:精神哲學。
如前所述,這個體系中有關“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的論述微乎其微,只有“殘篇16”中的一段文字提到這一部分的研究對象是“作為理念的精神”,它是“絕對的實體”和“絕對的自身等同性”,存在與變易都是在這一等同性中表現出來的。理念存在于自然和精神無所不在的具體形態中,存在與變易的對立通過被動者與能動者的中介得到發展。存在與變易的統一還被看做是存在于以太中的,因為后者保持著無限的自身等同運動,是天體系統所具有的精神—質料。這種一體性在自然的地球系統中分散開來。絕對實體的自我理解在這里還沒有在絕對的主體性中加以考察,這關鍵的一步是在1804年至1805年的《耶拿體系草稿Ⅱ》的“形而上學”中邁出的,在那里“客體性的形而上學”是與“主體性的形而上學”相對的,被動者與主體者的統一在理論自我與實踐自我的統一中達到對自身的把握。
自然哲學構成了本卷的主要內容,占據了全書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根據黑格爾傳記的記載,在謝林1803年夏天離開耶拿之后,黑格爾在思辨哲學方面陷入相對孤立的狀態中。從今天保留下來的相關資料來看,黑格爾在當時對于自然科學的研究“非常投入”。他將各種各樣的反思、抄自哲學和自然科學書刊中的摘記以及自己完成的物理學實驗的花花綠綠的圖示都記錄在一個保持到最后的小本子里。黑格爾自己所做的實驗主要是與歌德的顏色理論相關的,他甚至還將他透過窗子觀察到的光的色彩折射現象描畫出來。最為令人稱奇的是,自然科學的摘抄幾乎涉獵到當時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上至行星軌道,下到泥炭,大到長石,小到梅毒,甚至是隱于無形的電磁現象,可以稱得上無奇不有、無所不包。不僅如此,這些摘抄涉及到當時許多知名學者的著述,它們不但來自德文書刊,而且還有許多來自法文書刊和英文書刊。黑格爾在撰寫本卷的相關內容時,時常將這些摘抄用做思辨哲學的佐證材料或爭論內容的參考注釋。黑格爾這一時期的自然哲學思考盡管烙有謝林哲學的印記,但已經顯現出獨立的探索和創見。
自然哲學在本卷中被劃分為“太陽系”與“地球系統”兩大部分,這一劃分也存在于次年撰寫的《耶拿體系草稿Ⅱ》中。天體系統被直觀為“理念的純粹現象”,這個在1803年至1804年依然有效的思想已經在1801年論天體軌道的任教資格論文和1801年至1802年的一些手稿殘篇中表達過。而在1805年至1806年的“實在哲學”,即《耶拿體系草稿Ⅲ》中,天體力學則被當做普通力學來處理,在那里,“太陽系”不再被當做自然哲學中一個獨立的章節。這就是說,自然從此喪失了其思辨的特征;精神是從其自身而來的精神,而不再像在本卷中還稱呼的那樣,是天體系統中“絕對單一的以太”,后者通過地球系統返回自身。因而精神能夠以后來的構想為框架達到完成,即在它發展的最高階段,絕對精神哲學最終直接返回到邏輯學。
現存的手稿是從探討太陽系向地球體系的過渡開始的(殘篇1—3)。地球系統的發展則包含了三個階段或“級次”:即力學(殘篇4—5)、化學(殘篇6—9)與有機物理學(殘篇10—14)。黑格爾將力學視為僵死物質及其運動的一體存在,它主要討論的是諸如重力、落體運動、杠桿原理等物理現象或規律。在化學階段,黑格爾根據古老的四元素說,通過與火、水、氣與土這四種物理要素相對照,闡發了氧、氫、氮和碳四種化學元素及其相互聯系和轉化的過程,由此強調化學“揚棄了其純粹簡單性的僵死概念”(6,59)。對于有機體的討論占據了自然哲學的大量篇幅,它不但描述了植物與動物的形成,還分析了動物有機體的感覺過程,從而實現向精神哲學的過渡。總之,“有機體的兩個環節,即作為理念、類屬的環節和作為個體性的環節,并不相互拆開;個體作為它在它的各個環節中進行的過程的循環,總是整體、類屬”(6,193)。
本卷首次整理出版的“精神哲學”到民族精神為止的部分標志著黑格爾思想發展的一個關節點。1802年至1803年的《倫理體系》對于“自然法”這一部分的闡述還沒有包括精神的理論階段。關于精神以自身為中介與他者發生關聯的思想在1803年至1804年的精神哲學中已經初露端倪。對此還可以在1803年講稿的一個簡短的殘篇中找到證據。在本卷中,民族精神是“普遍的、持續存在的意識”,對于民族精神來說,“個別性意識不過是直接變為另一種意識的形式,它是意識運動的絕對倫理的方面”(6,315)。
1803年至1804的精神哲學的顯著特點是具有意識哲學的性質,因而成為作為“意識經驗的科學”的《精神現象學》先驅。在這里,意識根據全部演繹的基本結構劃分為四個環節:(1)它本身是產生認知對象的能動的端項,因而是本身具有主觀的東西與客觀的東西兩個方面于一身的中心點,它與作為被動之物的對象既對立又相互聯系。(2)因此它能夠經歷對自身的中介,這種中介作用是在哲學體系里以概念的形式被思考的。(3)它由此滿足了形式與內容、方法與事實相統一的條件,從而使得思辨東西的產生得以可能。(4)作為意識的基本經驗,它完成了“思辨的受難日”和思辨的復活,也就是說,哲學在原則上是以純粹概念的方式加以把握的,它總是不斷返回它自身特有的理智視域中。
本卷的精神哲學部分在近年來特別受到關注的另一個原因在于,這部分手稿不但探討了意識的理論級次(即語言)及實踐級次(即工具),而且還通過對于作為理想性級次的財產和家庭的探討,發展了在《倫理體系》中開啟的承認理論的闡述。
無法得到準確定位的附件與本卷的內容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附件一是關于精神哲學第一章劃分的批注,但沒有提到語言的級次。由于某些說法,特別是自我意識概念的使用也存在于1805年至1806年的“實在哲學”手稿中,這一附件從而被歸類為前兩個“耶拿體系草稿”之間的手稿殘篇。附件二是在絕對意識的框架內討論藝術哲學的。由此可以推斷,本卷的體系草案在“殘篇22”之后還應有后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