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主要文獻資料

拜占庭人十分注意歷史記載,這可能是受古典時期希臘作家的影響。拜占庭帝國的許多年代紀史家、編年史家、傳記作家等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字。其撰寫史書的方式不同于中國古人,而是繼承了古希臘歷史家的寫作風格,即在寫作中圍繞歷史事件展開的敘述體例和注重民俗風氣的社會文化視角。綜觀拜占庭歷史作品,其共同點在于普遍關注王朝政治斗爭和教俗重大事件。正是這些年代相繼不絕的歷史作品,使后人能夠追尋到拜占庭帝國上千年歷史的主要線索,得以了解這個千年帝國上演的一幕幕悲喜劇,使我們可以窺見當時人的生活和思想。拜占庭歷史文獻非常豐富,保留至今的數量也極多,在世界范圍內是僅次于我國的文獻資料“大戶”。這些文獻資料在拜占庭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學習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正式開始敘述拜占庭帝國歷史前,有必要對最主要的拜占庭歷史作家及其作品作簡要介紹。這里所謂“最主要的”歷史作品是指那些經文獻學研究證明記述可靠、涉及年代相互銜接連貫并能夠為我國大多數讀者直接閱讀的拜占庭史書。事實上,拜占庭歷史作品中最重要的文獻大多被翻譯為西方主要文字,其中英文版本可以為我國更多讀者所接受。目前,我國引進的希臘文古籍數據庫建立在南開大學東歐拜占庭研究中心,其中包括現已整理出來的所有拜占庭文獻。本文介紹的拜占庭學原始資料原文均可在該數據庫中查詢到。

最早的拜占庭歷史文獻出自愷撒利亞人尤西比烏斯(Eusebios of Caesarea,260—340年)之手。他于260年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愷撒利亞城,少年時即師從當地著名的教會學者潘非羅斯(Pamphilos),深受其影響,甚至在后者入獄的兩年間繼續幫助其師著書立說,直到潘非羅斯被處死,他被迫流亡。他經歷了拜占庭帝國初期劇烈的政治宗教動蕩,53歲得到平反,當選為家鄉的主教,并與皇帝君士坦丁成為好友。他一生著述不斷,身后留下大量作品,其中有三部最重要,即《教會史》、《編年史》和《君士坦丁傳》。尤西比烏斯在其多卷本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前代文獻,結合他所經歷的各種事件,闡明了這樣的道理:只有遵循上帝意旨辦事才能獲得最終勝利,而獲得最后勝利的人都是在上帝指引下,君士坦丁皇帝是杰出的代表?,F存10.2萬余字的《教會史》的內容涉及早期基督教的歷史,直到324年,而總字數24萬余字的《編年史》則從圣經傳說的亞當一直到3世紀末。這些作品目前均有英文譯本,其中比較權威的版本有“勞埃布古典叢書”、“企鵝叢書”、克魯塞、威廉姆斯、邁克基夫特等譯本,其中邁克基夫特的譯本全文可在“互聯網中世紀資料書籍”(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book.html)中查到。〔英〕布羅克雷等整理:《尤納比歐斯、奧林匹多羅斯、普里斯哥和馬爾庫斯作品殘卷》,利物浦1981—1983年版;《詭辯家傳記》,W.瑞特譯,倫敦1922年版。

撒爾迪斯人尤納比歐斯(Eunapios of Sardis,345—420年)的《歷史》與尤西比烏斯的作品銜接。尤納比歐斯生在撒爾迪斯,但是在古典文化傳統極為強大的雅典接受教育,深受非基督教學術的影響,篤信新柏拉圖哲學,并因此成為皇帝“背教者”朱利安的好友。在14卷的《歷史》中,他記述了270—414年的大量人物和歷史事件,但是,全書缺乏連貫性,似乎是人物故事和事件記載的匯編。該書散佚較嚴重,404年以后部分缺損,現存1.6萬余字。因其重要的史料價值,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其英譯本中比較權威的有布羅克雷和瑞特的譯本。〔英〕布羅克雷等整理:《尤納比歐斯、奧林匹多羅斯、普里斯哥和馬爾庫斯作品殘卷》,《詭辯家傳記》。

《朱利安皇帝傳》是專門記載這位有著傳奇生涯的皇帝的作品。據現代學者研究,該書是由索卓門諾斯(Sozomenos,約400—450年)收集整理的各種傳說,由約翰·馬拉拉斯(John Malalas,490—574年)豐富內容完成全書。朱利安332年生于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國首位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侄子。他五歲時君士坦丁去世,皇家從此陷入血腥的爭奪皇權的斗爭,其父和其他男性親屬均成為斗爭的犧牲品,他則因年幼免遭劫難。他是在恐懼中長大成人,先后在皇宮和雅典接受系統教育。幼年的經歷使他對基督教心存反感,秘密接受了多神教信仰。當君士坦丁王朝只剩下他一個男性繼承人時,他便繼承了皇位。他在位僅三年,期間全面恢復了多神教,公開參加崇拜阿波羅的宗教儀式,引起基督徒的反對,最終在遠征波斯的進攻戰中,被狂熱的基督徒暗害,其時年僅31歲。朱利安一直是信奉正統基督教的拜占庭作家筆下的反面人物,被冠以“背教者”的綽號,因此沒有人愿意冠名為之作傳。這部書直到9世紀才被其他史書提及。目前該書被編入勞埃布古典叢書。〔古羅馬〕索卓門諾斯、約翰·馬拉拉斯:《朱利安皇帝的世界》,W.瑞特譯,倫敦1913—1923年版。

阿米安努斯·馬賽林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330—392年)出生在安條克的貴族家庭,年輕時即從軍,參與多次戰爭,隨皇帝朱利安出征波斯。退役后,他對東地中海沿岸文化重鎮,如希臘、埃及、羅馬等地方進行學術訪問,為日后的寫作積累資料。其《史績》涉及96—378年間的歷史事件,全書共31卷,包括257年的前13卷目前已經散佚,后18卷的敘述更詳細,以亞得里亞納堡戰役作為全書結尾。該書基本上保持了羅馬史家的寫作風格,尤以塔西佗為榜樣。其明顯的史學傾向是充滿著愛國情緒,以及對“蠻族”的蔑視,對民眾“暴亂”的指責和腐敗墮落的抨擊等方面。在宗教問題上,他作為非基督教作家,特別推崇朱利安皇帝,將其當作英雄和主人公來描寫。該作品還涉及大量基督教興起的資料。〔古羅馬〕阿米安努斯·馬賽林努斯:《羅馬史》,C.揚譯,倫敦1862年版。

底比斯人奧林匹多羅斯(Olympidoros of Thebes,約4—5世紀)的生卒確切時間不詳,但是根據其作品,人們知道他出生在埃及的底比斯,后來攜帶能歌善舞的鸚鵡云游地中海各地達二十年之久。大約在412年,他隨一個使團出訪匈牙利,后被懷疑對匈牙利王做手腳,致使后者突然死亡。此后,他在雅典供職十年,并以希臘語寫作了22卷的《歷史》一書。該書涉及407年以后二十年的拜占庭帝國歷史,特別是塞奧多西二世統治時期的重大事件。與當時漸成氣候的基督教作家有所不同的是,奧林匹多羅斯崇尚古典希臘文明,不僅拒絕使用拉丁語寫作,而且行文模仿古代作家,在歷史敘述中使用詩歌和富有哲理的語言。其權威的英譯本為布羅克雷譯本。〔英〕布羅克雷等整理:《尤納比歐斯、奧林匹多羅斯、普里斯哥和馬爾庫斯作品殘卷》;另見〔加〕C.D.戈登《阿提拉時代:5世紀的拜占庭和蠻族》,密執安1960年版。

左西莫斯(Zosimos,5世紀人)的《新歷史》與奧林匹多羅斯的作品相印證,主要涉及410年以前的歷史。他的生平至今尚無確切說法,一些學者認為,他與歷史上有名的雄辯家加沙人左西莫斯為同一人。他早年的活動不為人知,但是后來官至圣庫伯爵和國庫法官。其六卷本《新歷史》現存6.2萬余字,其第一卷為全書的引言,在介紹了自古希臘到奧古斯都期間的歷史后,其他幾卷重點分析羅馬帝國,特別是4、5世紀拜占庭帝國歷史的重大事件,預言君士坦丁堡將成為繁榮的城市。他與其他作家的重要區別在于,不僅客觀敘述各個事件,而且點評它們對帝國國勢的影響。他被后代拜占庭學家稱作“最后的非基督教史家”。他的作品有多種英譯本,其中布查南譯本和瑞德雷譯本比較權威。〔古羅馬〕左西莫斯:《歷史》,布查南等譯,圣安東尼1967年版,該版本后為瑞德雷本(堪培拉1982年版)取代。

蘇克拉底(Sokrates Scholastikos,379—440年)與奧林匹多羅斯和左西莫斯為同時代人,其作品也主要涉及4—5世紀的歷史。他生于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幼接受系統的教育,后師從著名的非基督教學者,當時從亞歷山大城流亡到京城的阿莫尼歐斯和海拉迪歐斯,成為小有名氣的文法家和律師。其代表作品為7卷本的《教會史》,該書第一次問世后曾受到一些當代作家的質疑,認為其原始資料存在諸多可疑點。為此,蘇克拉底重新修改,多年后完成了第二個版本,后者即是流傳至今的版本?!督虝贰返膬热莶痪窒抻诨浇淌聞?,而是廣泛涉及305—439年的重要歷史事件,特別注重那些對君士坦丁堡政治影響較大的地方性事件,視野比同時的教會史作品更開闊。該書每卷以一位皇帝在位時間為范圍,自戴克里先開始,依次談及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朱利安、瓦倫斯、塞奧多西一世和塞奧多西二世等皇帝統治時期的歷史。全書現存10.4萬余字,其權威的英文譯本為米涅本。〔古羅馬〕蘇克拉底:《教會史》,米涅整理,倫敦1853年版。

與蘇克拉底同時的作家索卓門諾斯也是一位教會史家。他出生在加沙附近的貝塞利亞,后在君士坦丁堡學習法律。他深受早期拜占庭作家愷撒利亞人尤西比烏斯的影響,因此寫了《教會史》作為后者作品的續篇。該書從尤西比烏斯《教會史》中斷的324年寫起,直到443年,內容涉及一百二十四年間的歷史。索卓門諾斯是皇帝塞奧多西二世的好友,在他寫作之初,皇帝就其寫作內容提出了要求,以糾正和補充奧林匹多羅斯《歷史》中有關其統治期間的歷史。據說,后來塞奧多西皇帝仔細閱讀了該書,并認可了其內容。全書共九卷,但涉及425—443年的最后一卷散佚,原書最后敘述的443年塞奧多西巡視貝撒尼亞地區一事僅保留在后來其他史家的作品中?!督虝贰穼μK克拉底作品中關于教義和神跡的批判,以及對基督教在波斯、亞美尼亞、阿拉伯和哥特人中間的傳播的敘述凸顯了該書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權威英譯本為沃爾富特譯本。〔古羅馬〕索卓門諾斯:《九卷本教會史,324—440年》,E.沃爾富特譯,倫敦1846年版。

塞奧多利特(Theodoret of Cyrrhus,393—466年)大概也可以算是上述幾位作家的同時代人,生于文化重鎮敘利亞的安條克,自幼遵從父母之命獻身教會事業,進入當地的修道院。但是,如同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他同時也接受了系統的古典文化教育,對古希臘羅馬文史作品十分精通。由于他堅持聶斯脫利派教義,與亞歷山大教區的希利爾派尖銳對立,遂名聲大噪,423年當選為塞魯斯教區主教。431年以弗所宗教會議宣布聶斯脫利派為異端教派,他因此被罷免,449年被流放。幾經沉浮,他最終回到家鄉敘利亞,并在此度過了最后的十五年。塞奧多利特在激烈的宗教爭論中寫下的大量神學論文多成為正統教會的禁書,其《教會史》是最有史料價值的。該書共分五卷,現存7萬余字,涉及323—428年正統基督教對阿里烏派異端斗爭的細節,因此為后人提供了大量有關敘利亞地區宗教和政治史的信息。他留下的數百封書信則廣泛地反映了當時拜占庭帝國的社會生活。塞奧多利特作品權威的英譯本為杰克森譯本和法拉爾譯本。“塞奧多利特的《教會史》,對話和書信”,載《尼西亞和后尼西亞教父》,紐約1893年版;另見〔古羅馬〕塞奧多利特《教會史》,倫敦1843年版。

普里斯哥(Priskos,410—472年)生于色雷斯的潘農,早年生平不詳,后入仕為官,曾隨外交使團出訪匈奴王阿提拉,并出使羅馬,訪問埃及,入朝做官后,官至馬爾西安皇帝首相秘書。他的八卷本《拜占庭史》(此名稱為近代編輯者所加)僅留下殘部,現存近1.9萬字,涉及433—468年的歷史。其作品最重要的價值表現在關于阿提拉的敘述,為后代史家反復引用。但是,他刻意追求語言的華麗和韻律,特別是將其個人好惡加入歷史敘述,影響了記述的可靠性。他對匈奴人的看法基本上沿襲了古代的傳統,蔑稱其他民族為“蠻族”。普里斯哥作品的權威英譯本保留在布羅克雷譯本和格登的專題著作中。前引《尤納比歐斯、奧林匹多羅斯、普里斯哥和馬爾庫斯作品殘卷》;另見前引C.D.戈登《阿提拉時代:5世紀的拜占庭和蠻族》。

普羅柯比(Procopios,?—565年)是6世紀拜占庭帝國最重要的歷史作家。他生于巴勒斯坦地區的愷撒利亞的貴族家庭,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后來赴京城尋求發展,結識了青年軍官貝利撒留。當后者因突出的軍事才能而躍升為拜占庭帝國東部前線司令時,普羅柯比受聘為他的秘書和法律顧問。自527年以后,普羅柯比隨軍南北轉戰,東征西討,親身參加了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各次戰爭。這些經歷對于他后來的寫作幫助極大。542年,他受貝利撒留的牽連,被迫回到宮廷,處于皇帝的直接監督下,此后再沒有離開君士坦丁堡,直到去世。他的主要作品有記載三次重大戰爭的《戰記》,歌頌查士丁尼修建京都功德的《建筑》和抨擊時政并對皇帝和皇后進行猛烈人身攻擊的《秘史》。八卷《戰記》詳細描述了拜占庭帝國對波斯人、汪達爾人和東哥特人的戰爭,不僅對影響戰爭進程的各次戰役進行評述,而且還涉及了相關民族和地區的歷史。他對戰事勝負原因的分析基本擺脫了神學的影響,但是對于拜占庭軍隊戰勝“蠻族”抱著明顯的頌揚的態度。《建筑》中充滿了對查士丁尼肉麻的吹捧,有學者認為,該書是作者在被“軟禁”期間,迫于查士丁尼的淫威完成的,其價值在于提供了當時君士坦丁堡公共建筑和社會生活的寶貴信息。最有爭議的作品是《秘史》,因為作者在書中一反常態,全面否定了查士丁尼時代的各項政策,并對皇帝皇后的人格人品大肆詆毀,語言刻毒粗俗,以至于后代人懷疑普氏不是《秘史》的作者。從書中描寫的宮廷秘史和寫作風格看,這種懷疑并不成立。唯一的解釋是作者后半生遭受的冤屈改變了他原有的思想觀點。無論如何,普羅柯比的作品為我們展示了查士丁尼時代廣闊的歷史畫卷,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史料,它們涉及查士丁尼開始主政直到552年的歷史。其作品被整理問世后,先后被翻譯成世界各主要文字,其中數十萬字的《戰記》篇幅最長,《建筑》現存23萬余字,《秘史》現存3.3萬余字。它們權威的英文譯本包括勞埃布古典叢書中的譯本、卡邁隆刪節本、威廉森譯本和阿特沃特譯本。有關普羅柯比及著作,見《建筑》和《秘史》,H.戴文譯,倫敦1914—1935年版;另見《戰史》,A.卡邁隆譯,紐約1967年版;《秘史》,威廉森譯,哈蒙斯沃什1981年版;《秘史》,R.阿特沃特譯,紐約1927年版。

阿嘎塞阿斯(Agathias,532—580年)與普羅柯比是同時代人,比后者年輕。他是小亞細亞地區米利納人,早年經歷不詳,曾是斯米爾納地方負責公共建筑的官員,后來成為君士坦丁堡有名的法學家和詩人,寫過一些六步韻律詩和情詩,以及散文和法學作品,還編輯過一本小有名氣的時事諷刺詩集,其中包括他自己的上百首詩歌。該書最搶眼之處是他致查士丁尼皇帝的前言,反映了當時崇尚古希臘文化的知識階層的心聲。但是,使阿嘎塞阿斯青史留名的作品是其《歷史》一書,因為他明確指出其寫作目的是續寫普羅柯比未完成的歷史記敘。在五卷本的《歷史》中,他從普羅柯比中斷的552年寫起,詳細描述了此后三十七年的政治軍事事件,刻意追求普羅柯比的寫作風格,注重發生在帝國東、西部的各次戰爭、查士丁尼皇帝晚年的神經質,以及當時拜占庭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而教會的事務卻被有意或無意地省略或簡化了??傋謹禐?萬余字的《歷史》最初被收入柏林出版的《拜占庭史籍大全》中,其權威英文譯本為富倫多所譯,另有卡邁隆刪節本可供參考。〔古羅馬〕阿嘎塞阿斯:《歷史》,富倫多譯,柏林1975年版;A.卡邁?。骸鞍⒏氯⑺拐摬ㄋ谷恕保d《頓巴登橡樹園學報》,1969年第67—183頁。

埃瓦格留斯(Evagrios Scholastikos,536—595年)可以算作阿嘎塞阿斯的同代人,他生于敘利亞的埃比發尼亞,曾是拜占庭帝國文化重鎮安條克的法學家,可能還擔任過地方行政官員。其六卷本《教會史》涉及431—594年的歷史事件,時間范圍超過阿嘎塞阿斯的《歷史》。該書名為《教會史》,但無論取材還是描述都不局限于教會事務,資料來源廣泛,描寫生動,語言比較華麗。他是一位持正統教義的作家,但是對其他教派采取寬容態度。他對拜占庭王朝事務的敘述不受信仰的束縛,特別推崇馬爾西安、提比略和莫里斯等皇帝的功績和能力。可能是對安條克更熟悉的原因,他的《教會史》對這個城市傾注了比對君士坦丁堡更多的筆墨。值得注意的是,他作為教會史家并不完全采用傳統的教會史寫作方法,而是交替使用教會和古典文史寫作風格。總字數達到5.6萬余字的《教會史》的重要價值還表現在他記載了許多他在安條克親身經歷的事件,以及詳細列出的參考書目。該書權威的英文譯本為沃爾富特譯本。〔古羅馬〕埃瓦格留斯:《六卷本教會史,431—594年》,沃爾富特譯,倫敦1854年版。埃瓦格留斯有一位表弟值得一提,他叫約翰(John of Epiphaneia,6—7世紀),是安條克地方的名人,不僅活躍在知識界,而且擔任安條克教區大主教喬治的顧問。約翰著有《歷史》一部,目的在于續寫埃瓦格留斯的《教會史》,但是其破損嚴重,現存1.5萬余字。根據目前保留下來的前言等殘部,人們了解《歷史》的重點在描寫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長期的戰爭,特別是波斯國王與拜占庭皇帝莫里斯對西亞地區的反復爭奪。可惜這部書僅有少量篇章傳于后代,目前尚無英文譯本。

馬賽林努斯·戈麥斯(Marcellinus Comes,6世紀人)出生在伊利里亞的斯科普杰,屬于拉丁人,但卻前往君士坦丁堡尋求發展。他在查士丁尼一世任愷撒時就成為這位未來皇帝的親隨,后來授公爵名號,位列貴族。他的《編年紀事》涉及379—534年的歷史,重點在帝國東方事務,提供了許多細節。該書的價值是它為拜占庭帝國史書提供了拉丁作家的旁證,其英文和原文對照本在悉尼問世。有關馬賽林努斯·戈麥斯,見《編年紀事》,悉尼1995年版。

塞奧發尼斯(Theophanes of Byzantium,6世紀人)與同時代人曼南德爾(Menander Protector,6世紀人)的事情令后人不解,因為兩人的作品不僅同名,而且內容幾乎相同,前者十卷本《歷史》涉及566—581年的歷史,而后者的作品涉及558—582年的事件,時間范圍和敘述對象雷同。至今人們難以確定誰是原創者,誰是抄襲者。塞奧發尼斯在該書前言中追溯歷史到562年,其內容側重于外交關系和對外戰爭,對拜占庭帝國東部地區相鄰民族,如波斯人、亞美尼亞人和高加索地區各民族社會風俗都有記述。該書資料來源獨特,為同時代其他歷史書籍所未見。例如有關突厥人的資料就極為珍貴,以提比利斯為都的埃伯利安人的資料也是其他同時代作品中缺少的。他對有關中亞僧侶從中國販運養蠶育桑技術到拜占庭帝國的敘述是關于這一問題史料的原始出處,后經普羅柯比引用,廣為流傳,至今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西傳的一段佳話。該書殘卷不足千字,但其續編近10萬字。曼南德爾生于君士坦丁堡貴族家庭,據他自己說,早年遵從父命,在首都學習法律,因為這是為官的必要條件。后來,他和其他尋求仕途生涯的貴族子弟一樣,進入宮廷侍衛隊,曾任御林軍軍官,一度卷入當時流行在君士坦丁堡等大都市的“競技黨”活動。競技黨最初產生于君士坦丁堡經常舉行的戰車競技,依據藍、綠、紅、白色坐區組成賽區“車迷協會”,后來發展成為“吉莫”(意為賽區)黨,不僅組織本區民眾,而且表達政治意見。其中,藍黨代表元老院貴族和上層居民的利益,綠黨則代表商人和富裕居民的要求,而紅、白兩派因勢力較弱附屬于藍、綠兩黨。各黨民眾經常利用賽場表達政治意愿、發泄對當局政策的不滿。藍黨在宗教方面代表信奉《尼西亞信經》的信眾,而綠黨代表“一性論派”信徒。莫里斯皇帝掌權后,他受命寫作歷史,并負責接待各路學者。由于他隨和的性格和寫作才能,他一直與當朝皇帝保持良好的關系,不僅為查士丁二世和提比略一世所賞識,而且是莫里斯的好友。這些特殊的經歷有助于他了解拜占庭帝國高層事務,接近宮廷文件。他對多次拜占庭帝國皇帝與波斯國王和其他君主談判細節的描寫說明了這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作家特別注重對不同民族風土習俗的描述,觀察獨到細微,記載翔實具體,并注意對敘述對象所在的地理地貌進行準確的描寫。他們的作品為后代作家廣泛引用。目前該書有兩個古代版本,但是兩個本子并不完全一致。最好的英文譯本為布羅克雷譯本。〔古羅馬〕曼南德爾:《歷史》,布羅克雷譯,利物浦1985年版;塞奧發尼斯作品的殘部見C.繆勒整理《希臘歷史資料殘卷》第4卷,巴黎1959年版。

塞奧非拉克特(Theophylaktos of Simokattes,580—641年)的生平不詳,后人只知道他出生在埃及,曾任察爾西頓主教的助手。其主要著作為八卷本《歷史》,涉及莫里斯皇帝統治時期的拜占庭歷史。這部書與曼南德爾的《歷史》相接,重點敘述莫里斯時期君士坦丁堡的重要事件。正是由于他觀察的重點在首都,特別是在宮廷,所以書中有大量有關京城慶典和宮廷儀式的細節描寫,這是同時代其他作品中缺乏的內容。他對拜占庭帝國東部地理的記載一直伸延到古代中國,表現出作者對古代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的推崇和熟悉。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在《歷史》的前言中采用了擬人式的對話,讓歷史與哲學各自闡述觀點,以突出歷史寫作的獨特風格。全書充滿了他對這位皇帝的頌揚,語言夸張,有許多歷史年代錯誤,并很少涉及鄰國或其他民族的事務。另外,他在寫作中帶有強烈的基督教信仰色彩,特別注意描述所謂的神跡和上帝的“奇跡”。塞奧非拉克特作品現存6.5萬余字,其英文譯本以懷特比譯本為最好。〔古羅馬〕塞奧非拉克特:《歷史》,懷特比譯,牛津1986年版。

尼基弗魯斯(Nikephoros I Patriarch,750—828年)出生在君士坦丁堡的教會貴族家庭,當時毀壞圣像運動正處于高潮,其父因堅持崇拜圣像而被皇帝君士坦丁五世驅逐流放,他隨父親流亡。伊琳尼皇后攝政期間重申崇拜圣像,他才得以返回京城,并得到平反重用,官拜皇帝的秘書。退休后,他周游帝國各地,在小亞細亞建立多所修道院。802后,他重新回到京城,被任命主管首都最大的救濟中心。四年后擔任君士坦丁堡大教長,達九年之久。在此期間,他不遺余力地以溫和手段平息毀壞圣像派殘余勢力,積極維護皇帝權威,但是未能成功。當朝廷以強制手段鎮壓反對派時,他拒絕簽署迫害決定,憤然辭職。尼基弗魯斯一生著述豐碩,留下了多部批駁毀壞圣像派主張的著作和長篇論文。他寫作《簡史》的目的在于批判毀壞圣像派作家“錯誤”引用和解釋前代歷史。該書現存1.7萬余字,涉及602—769年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從崇拜圣像派的立場敘述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他不是按照年代順序,而是遵循事件發展寫作,對涉及的地理地貌有更準確的描寫。他還完成了一部《編年史》和一部《教會史》,但前者更像是一部年表,包括自上帝創造萬物以后直到828年間“世界”的統治者年表?!毒幠晔贰吩诋敃r的影響似乎更大些,被翻譯成拉丁語和斯拉夫語,流行于地中海世界。尼基弗魯斯作品的英文譯本由曼戈完成。〔古羅馬〕尼基弗魯斯:《簡史》,C.曼戈譯,華盛頓特區1990年版。

尼基弗魯斯之后,拜占庭年代紀似乎沉寂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作品少的原因是歷史家普遍青睞編年史的寫作。而接續尼氏《簡史》的作家是在他之后近一個世紀才出現的,這位作家就是約瑟夫(Joseph Genesios,912—?)。約瑟夫出生在君士坦丁堡高級官宦之家,自幼接受系統的貴族式教育,學識淵博,與皇帝君士坦丁七世關系密切,是聚集在后者皇宮中的文人學者圈子里的重要成員,也是“馬其頓文藝復興”熱潮的積極推動者和參與者。他的《列皇紀》就是根據他在宮廷中接觸到的大量文檔和書信寫成的,涉及813—886年的多位皇帝,包括利奧五世、米哈伊爾二世、塞奧非羅斯、米哈伊爾三世和瓦西里一世。該書的資料來源主要是前代和當代作家完成的編年史和基督教圣徒傳記,例如修道士喬治的作品?!读谢始o》的近代版本早在近兩百年以前就被德、法學者整理出來,共2.3萬余字,最新的權威原文版出現在1973年,其最新原文與德文對照版本出現在1989年。〔古羅馬〕約瑟夫:《列皇紀》,C.拉赫蒙整理,波恩1828年版。

拜占庭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撰寫文史書的皇帝是君士坦丁七世(Constantine Ⅶ,905—959年),他雖然是皇帝利奧六世和貴族出身之宮女鄒伊的親生兒子,但是命運坎坷。其父生前多次結婚,一直希望有男性皇位繼承人。君士坦丁是利奧第四次婚姻所生之子。由于這次婚姻違反了基督教婚姻法規而導致嚴重的政治危機,鄒伊的皇后地位未能得到教會的承認,君士坦丁也因此被排斥在王朝權力中心之外長達四十年??赡苁撬倪@種特殊經歷為他提供了生活條件優越而又置身權力斗爭之外的環境,還可能是他繼承了其父學者的天賦,君士坦丁一生向學,熱愛古代文化,大力支持學術研究,褒獎各種文化活動,吸引大批學者在其周圍,推動“馬其頓文藝復興”??陀^而言,他算不上杰出的拜占庭皇帝,但卻是真正的學者。在其多部關于拜占庭帝國軍區、政府、宮廷禮儀的著作之外,他主持編纂的《皇帝歷史》屬于史籍類。該書共分四卷,共20萬余字,涉及813—961年的王朝政治史。第一卷的內容以813—867年利奧五世、米哈伊爾二世、塞奧非羅斯、米哈伊爾三世等皇帝統治事件為主,可能是作為著名編年史家塞奧發尼斯作品的續寫,因此《皇帝歷史》有時又被冠以《塞奧發尼斯作品的續篇》的名字。第二卷單獨記載君士坦丁的祖父、馬其頓王朝的創建人瓦西里一世的生平,極力歌頌這位皇帝的文治武功,肯定軍事將領的作用,貶低商賈。第三卷涉及886—948年六位皇帝在位時期的歷史事件。可能直到君士坦丁去世時,該書的編輯工作仍在進行,因此最后一卷是在他死后兩年完成的。全書充滿了對皇族和福卡斯家族、布林加斯家族、庫爾庫阿斯等軍事貴族的欣賞和崇敬,其視野因而受到限制。目前,該書只有德文和原文對照本。〔古羅馬〕君士坦丁七世:《馬其頓王朝皇帝史》(又名《塞奧發尼斯作品的續篇》),L.布雷耶譯,格拉茲1981年版。

與《皇帝歷史》銜接的作品是利奧的《歷史》。利奧(Leo the Deacon,950—994年),小亞細亞人,早年受教育于君士坦丁堡,后任宮廷執事,隨瓦西里二世出征。利奧的《歷史》涉及959—976年的歷史事件,重點敘述王朝政治和對外戰爭,特別是對保加利亞人的多次戰事,包括成功的和失敗的戰斗經歷。他使用的資料可能來自目前尚未發現的??ㄋ辜易迨?,因此他在寫作中表現出對出自??ㄋ辜易宓幕实勰峄ヴ斔苟赖木磁?。利奧篤信上帝的力量,確信命運是無法擺脫、不能對抗的,而一切成功都體現了神意的肯定,而所有的失敗和災難都是上帝對人的懲罰。這使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悲觀主義色彩。利奧是位尚古作家,他將歌頌的對象比喻為古代的英雄,認為他們不僅具有古代英雄的人格品行,而且簡直就是古代英雄下凡,戰無不勝。利奧筆下的皇帝尼基弗魯斯成為再世的赫拉克利特,皇帝約翰則變為復生的提丟斯,基輔大公斯維亞托斯拉夫被視為阿喀琉斯的后裔。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之子,力大無窮,做出了12件英雄業績;提丟斯是古希臘神話中著名的戰將,在遠征底比斯的戰爭中陣亡;阿喀琉斯是特洛伊戰爭中的英雄,使希臘聯軍取得勝利。總之,現存約3.5萬字的《歷史》的文學色彩濃厚,影響了歷史寫作的可靠性。該書的英文譯本為塔爾伯特譯本。〔古羅馬〕利奧:《歷史》,塔爾伯特譯,即將問世。

普塞羅斯(Michael Psellos,1018—1080年)是拜占庭歷史上著名的學者和作家,他的《編年史》實為年代紀,是為續寫利奧的《歷史》而作。他出生于君士坦丁堡中等的殷實之家,其父母極為重視對他的系統教育,師從當時多位學者,教俗知識兼通,奠定了日后發展的基礎。他屬于當時思想活躍、學識淵博的學術新星,在首都知識界脫穎而出。他在36歲時因其庇護人退出政壇而被迫進入奧林匹斯山修道院。不久,他重返首都政界,成為宮廷學者,在君士坦丁九世、羅曼努斯四世和米哈伊爾七世統治期間發揮了重要的政治和學術作用,曾任帝國哲學院院長(類似我國古代“翰林院大學士”)。他晚年失勢,在貧窮和失落中去世。普塞羅斯是一位多產作家,其大量作品涉及歷史、哲學、神學和法學,還寫作了大量韻律詩歌、散文、札記和書信。其《編年史》按照當時流行的傳統,首先根據《圣經》的記載對上帝創造世界以后的歷史進行簡介,而后進入正文,主要涉及976—1078年的政治和軍事大事。古希臘歷史作家對他的寫作產生深刻影響,他在敘述中始終強調大自然的作用,注意從現世事物中尋找事件發生的原因,而很少描寫神跡。他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分析,而不是從神學的角度理解歷史事件,因此,在他的書中沒有正義和邪惡、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鮮明對立,他筆下的人物和事物幾乎都是矛盾的,因為他力圖從人性的缺陷中追尋失敗的原因。普塞羅斯的作品得益于他豐富的經歷,許多關于皇帝和宮廷生活的描寫來自其親身近距離的觀察,因而比較可靠,成為后人反復引用的資料來源?,F存7.8萬余字,《編年史》被翻譯為多種文字,其中權威英文版本為邵特爾譯本。〔古羅馬〕普塞羅斯:《拜占庭十四帝王編年史》,邵特爾譯,紐約1966年版;另見〔英〕J.B.布瑞主編的《普塞羅斯的〈歷史〉》,倫敦1899年版。

小亞細亞阿塔利亞人米哈伊爾(Michael Attaliates,約1020—1085年)是普塞羅斯的同代人,他的《歷史》可以與后者《編年史》相互印證。米哈伊爾出生在阿塔利亞的中等家庭,但是自幼聰明,在君士坦丁堡受到的系統教育使他在仕途上發展順利,曾任法官和元老,以及主管京都供水工作。這些職位不僅使他躋身拜占庭帝國上層社會,而且為他帶來可觀的財富。他的作品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包括他根據自己的了解完成的歷史作品、個人傳記、為他建立的修道院制定的法規制度以及從羅馬共和國到馬其頓王朝的法學發展歷程的法書,等等。其中,《歷史》是其主要的代表作。該書涉及1034—1080年拜占庭帝國重大歷史事件,與普塞羅斯的作品相比,更為客觀,沒有個人對事件的價值評論,而主要是從第三者角度記述事件的原委,即使在不得不涉及其本人參與的過程時,也絕少自我吹噓,這在拜占庭歷史作家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他還是不自覺地表現出他對皇帝尼基弗魯斯三世的青睞,將后者描寫成具有帝王的天賦和美德,勇猛果敢,極有軍事天才和卓越的組織能力。他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君士坦丁堡等城市生活,其筆下的人物大多與城市民眾活動相關。由于尼基弗魯斯皇帝以80歲高齡退位時,《歷史》尚未完成,后代學者認為,本書對他的肯定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傾向,而不摻雜阿諛奉承的成分。應該說,《歷史》的資料是可靠的。可貴的是作者對大自然產生的濃厚興趣使他對諸如大象和長頸鹿作了細致的描寫。該書現存約6.2萬字,目前有權威的德文和法文本,部分內容的英文譯本由鄧尼斯完成。〔古羅馬〕米哈伊爾:《歷史》,鄧尼斯譯,打印本,存頓巴登橡樹園圖書館。

科穆寧王朝公主安娜(Anna Komnene,1083—1154年)為其父皇阿萊克修斯一世寫作的傳記《阿萊克修斯傳》恰好銜接了米哈伊爾的《歷史》。她是皇帝阿萊克修斯的長女,生長在皇宮中,接受全面的皇家教育,后嫁給前朝皇帝米哈伊爾七世·杜卡斯的兒子君士坦丁。這次婚姻實際上是阿萊克修斯加強統治地位的舉措,但是她誤以為這是自己成為皇后的機會。1118年其父去世其弟即位時,她在母后杜凱納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宮廷政變,被其弟約翰二世挫敗,被迫成為修女。其后半生三十余年被軟禁在修道院里,這使她有可能撰寫《阿萊克修斯傳》。該書不僅僅記載了阿萊克修斯的業績,而且廣泛涉及1069—1118年的拜占庭帝國發生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有關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細節。全書充滿了她對父親的歌頌,開篇就描寫了阿萊克修斯的勝利,并從后者的活動中解釋這個時期拜占庭人對外戰爭勝利的原因。作為古典文化的愛好者,安娜不僅在寫作中隨時引用古希臘詩人的名句,而且對當代的基督教狂熱思潮持批判和否定態度。她對古希臘作家的作品和前代拜占庭人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特別對阿萊克修斯治下的社會生活推崇備至,因此對約翰及其后繼者曼努埃爾一世的統治持批評態度。由于該作品大部分是她親身經歷事件的記錄,因此其資料價值極高。她文筆細膩,一些場面的描寫生動感人,這在拜占庭作家中是不多見的。該書屬于拜占庭歷史作品中的上乘之作,總字數約15.2萬字,被現代學者翻譯為歐洲多種文字,其中英譯本有大維斯和索特爾兩種版本。〔古羅馬〕安娜·科穆寧:《阿萊克修斯傳》,戴維斯譯,倫敦1928年版;另見E.索特爾版本,紐約1969年版。

安娜公主的第二個丈夫也是位作家,他的名字叫小尼基弗魯斯(Nikephoros the Younger Bryennios,1064—1137年)。根據他的自傳《歷史素材》記載,他同名的父親是米哈伊爾七世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曾任保加利亞地區軍隊司令,和多瑙河下游地區總督,后發動政變推翻了米哈伊爾的統治。尼基弗魯斯三世登基后,他不接受愷撒稱號,繼續軍事反叛,終被阿萊克修斯擊敗受刑,后得到皇帝的赦免,晚年以盲目成功指揮對庫曼人作戰而聞名。小尼基弗魯斯娶安娜為妻后,成為軍事將領,一直希望奪取皇權,并參與了安娜的宮廷政變。失敗后,繼續參與指揮帝國軍隊,曾隨約翰二世遠征安條克。他的《歷史素材》是部未完成的作品,涉及1057—1080年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外交活動。與安娜不同的是,他特別注重當時幾個勢力極大的家族為爭奪皇權進行的斗爭,包括科穆寧、杜卡斯和布雷恩努斯等軍事貴族勢力集團的政治活動。在表面上歌頌阿萊克修斯一世的字里行間,他含蓄地批評和否定這位皇帝的人格,而對其父親加以肯定。他認為其父具有貴族的一切優秀品行和條件,即高貴的血統、萬貫家財、為理想獻身的勇氣和軍事天賦。該書現存3.1萬余字,目前只有原文與德文和法文對照本。〔古羅馬〕小尼基弗魯斯:《歷史素材》,P.高提埃爾譯,布魯塞爾1975年版。

約翰·金納莫斯(John Kinnamos,約1143—1203年)的《約翰和曼努埃爾功德紀》在時間上接續了安娜公主的作品,其涉及的歷史為1118—1176年。金納莫斯的生平不詳,從其他同時代作家得知,他曾任皇帝曼努埃爾一世的秘書,參加過多次對外戰爭,在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短暫統治期間,卷入神學爭論。其作品原始文本多有破損,書名為后人所加,內容重點敘述科穆寧王朝兩位皇帝的事跡。他對曼努埃爾的文治武功極為推崇,特別是對其具有的英雄氣質十分欣賞。根據現代學者的觀點,曼努埃爾是拜占庭帝國第一位“西歐化”的皇帝,曾長期生活在意大利西西里。因此,金納莫斯對這位皇帝的肯定表明了作者在思想上傾向于東、西歐聯合的“世界帝國”的政治主張。這種政治傾向也決定了他對十字軍戰爭的看法,認為這個戰爭有助于基督教世界的聯合。金納莫斯的歷史觀是上帝決定論,命運和神意決定歷史的發展和事件的過程。他還高度評價曼努埃爾的軍事組織改革和對改造軍事技術的支持。該文獻現存6.3萬余字,英文譯本由布蘭德完成〔古羅馬〕約翰·金納莫斯:《約翰和曼努埃爾功德紀》,布蘭德譯,紐約1976年版。

在以年代紀和編年史為主要歷史編纂體裁的拜占庭帝國,塞薩洛尼基人尤斯塔修斯(Eustathios of Thessalonika,1115—1196年)的《塞薩洛尼基陷落記》可謂獨樹一幟,是記述單一事件的史籍。他生在塞薩洛尼基的貴族家庭,在首都接受系統教育,后進入教會任職,當過大教長米哈伊爾三世的秘書,并升任副執事和教區常務總管,1178年擔任塞薩洛尼基大主教。他崇尚古希臘文化,對《荷馬史詩》極為精通,曾對這部古典名著做過詳細注釋。此外,他組織收集整理古希臘文史作品,使一大批古籍得以保存下來。作為一位具有原發性思維的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塞薩洛尼基陷落記》中對皇帝曼努埃爾的政策做出諸多價值評估,基本上肯定這位皇帝的所作所為,但同時也大膽指出這位皇帝在試圖調和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教義等政策上的失誤,敢于褒貶時政,公開指責官僚作風和腐敗墮落的修道士,否定役使奴隸的現象,認為這是邪惡和反自然的制度。他認為人類社會經歷著從低級向文明的高級社會的進步過程,人們之間的關系將日益緊密,其重要性必然超越包括宗教儀式在內的各種外在的公共活動。1185年,作為當時拜占庭帝國第二大商業貿易中心的塞薩洛尼基一度被來自意大利的諾曼人占領。尤斯塔修斯身臨其境,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詳細描寫,特別是對各種類型的居民在突發災難面前的表現做了生動的刻畫,該作品被后人稱作拜占庭人“百態圖”。該書近3萬字,其英文譯本由邁爾維勒-詹尼斯完成。〔古羅馬〕尤斯塔修斯:《塞薩洛尼基陷落記》,邁爾維勒-詹尼斯譯,堪培拉1988年版。

侯尼雅迪斯(Niketas Choniates,1155—1217年)的《記事》也是接續安娜公主的作品。他出生在小亞細亞西部地區,在君士坦丁堡接受教育,受其在雅典任主教的兄長影響,曾赴黑海地區任地方官員。任滿回都后,一度成為宮廷高官。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后,他隨大批貴族官吏逃亡尼西亞。他的《記事》真實記錄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涉及1118—1207年的歷史,是有關該時期最重要的史料。他以散文的風格,近距離地觀察當時拜占庭帝國各階層民眾,他們是善惡混雜的矛盾體,是歷史的主題和最活躍的因素,而上帝則提供了最完美的道德準則。他將皇帝安德羅尼庫斯的統治視為殘暴、墮落的災難時期,并歌頌處于困苦環境中的人類尊嚴、財富和人生樂趣。但是,這次災難性事件給他帶來的心理震撼遠遠超過了肉體痛苦,反映出當時拜占庭知識階層中普遍存在的自信心的瓦解。宿命論體現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間,全書充滿了災難降臨的預兆,突如其來的風暴、損失嚴重的海難、無法控制的火災、野獸血腥的撲食場面、流行病和瘟疫等都被他賦予神啟的含義,冷嘲熱諷,臟話滿篇,甚至不時開些殘酷的玩笑,而在夸大的心理觀察中突出了性的描寫。這些使《記事》成為拜占庭文史作品中不多見的“頹廢”之作。該書現存16.3萬余字,其英文譯本為馬古里亞斯譯本。〔古羅馬〕侯尼雅迪斯:《記事》,馬古里亞斯譯,底特律1984年版。

阿克羅包利迪斯(George Akropolites,1217—1282年)是拜占庭人在尼西亞流亡期間最著名的歷史家。他出生在被第四次十字軍占領下的君士坦丁堡。作為原拜占庭貴族的父母,對他施以嚴格的家教,并在其16歲時將他送往尼西亞宮廷,使他在當時最著名的大學者布雷米狄斯等人門下全面學習古代教俗知識,學業大長。1240年,年僅23歲的阿克羅包利迪斯成為皇子的老師,并以大學士身份主持皇家法庭,以皇帝特使身份從事外交活動。皇子塞奧多利二世即位后,他出任軍政要職,監察駐扎在馬其頓地區的拜占庭軍隊。由于他是皇帝米哈伊爾八世的親戚,君士坦丁堡重新被拜占庭人控制后,他立即被委以重任,負責全面恢復拜占庭皇家教育和學術。作為皇家大學的哲學、幾何學、修辭學教授,他培養出許多出色的弟子,有些成為后來的拜占庭文化名人。他的《當代編年史》全面記載了拜占庭人在尼西亞勵精圖治、積聚力量、東山再起的過程,特別對米哈伊爾皇帝充滿敬佩甚至吹噓。該書還廣泛涉及當時占領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歷史,其時間范圍大約為1203—1261年。這部作品現存近4萬字,其英文譯本由馬格達林諾完成。〔古羅馬〕阿克羅包利迪斯:《當代編年史》,馬格達林諾譯,正在排印。

涉及拜占庭帝國末代王朝的史家有多位,首先應該提到喬治·帕西邁利斯(George Pachymeres,1242—1310年)。帕西邁利斯生于尼西亞,其少年時代是在拜占庭帝國流亡政府臥薪嘗膽、努力恢復統治的氛圍中度過的,接受了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緒的系統教育,19歲時隨老師阿克羅包利迪斯到君士坦丁堡,后進入教會階層,其教職不斷升遷,成為教俗高級官吏。他的代表作品名為《帕列奧列格王朝的米哈伊爾和安德羅尼庫斯》,涉及這兩位皇帝1260—1308年在位時的拜占庭帝國歷史。由于該書記述的事件大多為其本人的親身經歷或目睹,來自他的觀察和體驗,所以內容比較可靠。他注重當時引起拜占庭社會分裂的宗教沖突和教義爭論,雖然力圖不帶個人意見,比較客觀地敘述歷史,但是對米哈伊爾的人品和政策仍提出批評,認為這位皇帝脾氣暴躁,虛偽做作,對教會人士粗魯敵視,這種傾向顯然受到其教會立場的影響。他在寫作中的尚古傾向得益于其淵博的古典知識和堅實的古希臘學識,大量典故隨筆而出,甚至使用古代的歷法名稱記載當時的年代和月份,但是這也使他的作品比較難讀。他敏銳地感到末代王朝統治下的拜占庭帝國已經日暮途窮,衰敗之象處處顯露。因此,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充滿憂慮,其悲觀主義的歷史觀體現在上帝決定一切的宿命論敘述中。正因為如此,他十分注意在追尋人物動機和事件原因中表現神意。該書目前只有德文和法文譯本。〔古羅馬〕喬治·帕西邁利斯:《帕列奧列格王朝的米哈伊爾和安德羅尼庫斯》,I.貝克整理,巴黎1984年版。

哥里高拉斯(Nikephoras Gregoras,1290—1361年)撰寫的37卷本《羅馬史》在涉及的時間跨度上遠遠超過帕西邁利斯的作品,其內容包括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占領君士坦丁堡直到1359年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事件。他幼年喪失雙親,由時任伊拉克略城主教的叔叔約翰養育成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后被送到君士坦丁堡,師從大學者格雷基斯學邏輯與修辭,跟塞奧多利學習天文和哲學。在王朝內戰期間,他支持老皇帝,但是并未因此而得罪與老皇帝作戰的小皇帝,后來因學識超群而得到后者的重用。在安德羅尼庫斯三世統治時期,他成為皇帝心腹重臣坎塔庫震努斯(即后來的約翰六世)的死黨,并在后來的王朝戰爭中支持約翰六世。這對他晚年的失勢有極大影響,他不僅遭到宗教大會的譴責,而且被當局拘禁在家中,其作品被列入禁書,死后被焚尸,骨灰遍撒京城,讓萬人踐踏。哥里高拉斯多才多藝,完成多種文學、哲學、藝術、史學作品,其中《羅馬史》具有最重要的史料價值。他在寫作中采用了嚴格的資料考證方法,對前代史書中記載的事件進行認真考核,特別是將主要的筆墨用于其親身的經歷。作為教會領袖,他對教會內的爭議和斗爭極為關注。值得注意的是,他不相信宿命論,更反對以神意解釋歷史事件,強調人世的邪惡不能歸于上帝?!读_馬史》是研究14世紀上半期最重要的古籍,該書現存35.3萬余字,目前只有原文和德文對照本。〔古羅馬〕哥里高拉斯:《羅馬史》,L.斯浩番和I.貝克整理,斯圖加特1973年版。

接續哥里高拉斯歷史寫作的是著名的約翰六世(John Kantakouzenos,1292—1383年)。他出身古老世家坎塔庫震努斯家族,其父為巴爾干半島南部伯羅奔尼撒地區總督,故與皇家關系密切。他與后來成為皇帝的安德羅尼庫斯同齡,且結為終生摯友。當安德羅尼庫斯反叛其祖父時,約翰堅定地站在好友一邊,甚至當其戰場失利時也不惜家財,傾力支持。后來,他成為安德羅尼庫斯三世的宰相和大將軍。安德羅尼庫斯三世死后,約翰受先帝托孤,成為九歲的約翰五世的監護人,攝政帝國軍政。后因遭到外戚貴族集團的排擠,發動內戰,并于1347年擊敗對手,自立為共治皇帝,同時將女兒嫁給約翰五世。憑借其萬貫家財和大地主的支持,以及塞爾維亞和土耳其人的支持,他鞏固了統治地位,在位七年,直到被約翰五世推翻,被迫進入修道院。在修道院度過的近三十年的后半生成為他潛心寫作的時期,其間完成了大量作品。他的代表性作品是四卷本《歷史》,該書涉及1320—1357年的歷史事件,幾乎都是他本人親身經歷的事件,資料來源主要是他的私人日記。他熟練地駕馭歷史材料,舉凡這個時期的大小事件都在其關注中,無一遺漏。但是,他在寫作中將自己放在事件的中心,吹噓其在位期間政策的英明,自我標榜為運籌帷幄的戰略家。盡管如此,由于他身處拜占庭政治生活的核心,其總字數達31.6萬的《歷史》具有極高的資料價值,是后人了解14世紀上半期拜占庭政治、軍事、宗教史的最重要依據。作為接受過良好系統教育的貴族,他崇尚古希臘文史作家的風格,特別推崇修昔底德,《歷史》便深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影響。但是,他與古典作家最主要的區別在于,他篤信上帝決定人的命運,認為他的最后失敗不是人為的,而是天意。該書最權威的版本為德文和原文對照本,而英文譯本大多是部分內容的翻譯。〔古羅馬〕約翰六世:《歷史》,G.法杜魯斯等譯,斯圖加特1982—1986年版。

拜占庭帝國衰亡時期的歷史記載是由杜卡斯(Doukas,約1400—1470年)完成的。他的生平一直不為后人所知,至今也沒有發現有關的資料。但是,人們從其作品中了解到,其祖父是約翰六世的擁護者,內戰期間流亡小亞細亞重鎮以弗所,托庇于當地土耳其埃米爾。杜卡斯年輕時曾任拜占庭地方高官的秘書,后服務于萊斯伯斯島大貴族加提魯修家族。由于他通曉意大利語和土耳其語,故以代表身份多次造訪土耳其蘇丹國和意大利。杜卡斯的《歷史》涉及1341—1462年拜占庭帝國衰亡史,許多事件為其親身經歷,記述雖然可靠準確,但帶有政治傾向。該書不僅使用希臘文資料,而且使用意大利熱那亞和土耳其方面資料,因此,比一般拜占庭作家的史書資料更加豐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描寫了1416年發生在小亞細亞西部地區的農民起義,這在拜占庭史書中是絕無僅有的,其中注意到這次農民起義實行“人人平等”的制度,公開宣稱穆斯林和基督徒是平等的兄弟。與大多數同時代作家贊揚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同,他嚴厲批評這位拜占庭帝國的“終結者”道德敗壞、荒淫無恥、殘酷無情,公開主張東正教應與羅馬天主教聯合,以爭取西歐君主的援助,挽救拜占庭帝國。他認為土耳其軍隊攻占君士坦丁堡是上帝對拜占庭人違背神意和罪孽的懲罰,是人力無法改變的懲罰。《歷史》現存7萬余字,其英文譯文由馬古里亞斯完成。〔古羅馬〕杜卡斯:《歷史》,H.馬古里亞斯,底特律1975年版。

拜占庭帝國衰亡階段的歷史文獻還包括大量記載各地地方性事件的史籍。塞薩洛尼基大主教西蒙(Symeon,?—1429年)的作品就記載了當時發生在這座拜占庭第二大城市的歷史事件,敘述了15世紀20年代塞薩洛尼基城面臨來自土耳其和威尼斯人兩方面的巨大壓力,最終投降威尼斯人的過程。他的長篇《談話錄》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的心態和宗教情緒,其中關于宗教生活的細節描寫也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他提到東正教教士的等級制度、洗禮的過程、圣餐的內容、懺悔的方式、涂油禮和葬禮的要求,等等,甚至具體列舉了復活節慶典需要的物品、教堂中家具和圣器擺放的位置、各類參加者出場的順序的清單。對于宗教生活的細膩描寫,大概只有君士坦丁七世的作品可以與之媲美。其作品目前只有原文和德文對照本〔古羅馬〕西蒙:《談話錄》(又名《政治史》),D.巴佛爾譯,維也納1979年版。。類似的作品還有利奧條斯·馬克海羅斯(Leontios Makhairos,15世紀人)編纂的專門記載當時塞浦路斯歷史的《塞浦路斯樂園敘事》(涉及1359—1432年的事件),約翰·卡諾那斯(John Kanonas,15世紀人)完成的重點敘述1422年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二世進攻君士坦丁堡的《編年紀》,約翰,阿納哥斯迪斯(John Anagostes,15世紀人)記載1430年穆拉德二世擊敗威尼斯人奪取塞薩洛尼基事件的作品。這些反映拜占庭帝國各地情況的歷史,極大地豐富了拜占庭歷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古羅馬〕利奧條斯·馬克海羅斯:《塞浦路斯樂園敘事》,R.多金斯譯,牛津1932年版;另見約翰·卡諾那斯《編年紀》,I.貝克整理,波恩1838年版;另見約翰·阿納哥斯迪斯《歷史》,I.貝克整理,波恩1838年版。

勞尼哥斯·查克孔迪利斯(Laonikos Chalkokondyles,1423—1490年)的十卷本史書以大量有關拜占庭帝國和土耳其蘇丹國的外交資料補充這個時期的歷史文獻。勞尼哥斯為雅典人,青少年時代隨父親流亡希臘,師從隱居米斯特拉的大學者普萊松,后在愛琴海地區從事文化活動。他的《精粹歷史》涉及1298—1463年的歷史事件,特別是關于拜占庭帝國和土耳其等周邊民族交往的歷史,除了土耳其人,還包括阿拉伯穆斯林、俄羅斯人、德意志人、南斯拉夫人、西班牙人等,其中來自土耳其文的資料極為重要。勞尼哥斯宣稱自己的寫作目的就是記載“偉大的希臘帝國的衰亡”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這在自傲的拜占庭歷史家中是十分少見的??赡苁撬缒晔艿降墓糯ED文化的深刻影響,《精粹歷史》帶有濃厚的古典風格,例如其中關于其他民族的描寫就充分體現出希羅多德的寫作風格,而其中大段引用的演講詞又有修昔底德的文風,甚至不時使用古代雅典人常用的阿提卡方言。作為歷史著作,該書最主要的不足是缺乏年代記載。該書目前現存10.7萬字,其權威版本是德文與原文對照本。〔古羅馬〕勞尼哥斯·查克孔迪利斯:《精粹歷史》,格拉茲1954年版。

喬治·斯弗蘭齊斯(George Sphrantzes,1401—1478年)是末代王朝的宮廷史家,他還在青年時代就進入上流社會,成為曼努埃爾二世的朝臣,后來又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心腹大臣,特別是作為特使出訪土耳其、熱那亞、特拉比仲德和愛琴海諸多島嶼。1430年,他被任命為希臘南部帕特拉地方總督,1446年轉任米斯特拉總督,1453年土耳其占領君士坦丁堡時,被俘入獄。獲釋后,他出家修道,游歷各地,浪跡天涯,足跡遍及意大利、巴爾干和地中海各島嶼,老死于科孚島。他的《簡明編年史》涉及1413—1477年的歷史,主要依據他本人的日記,其中既有當時重大事件的年代記事,又有其子女生卒日期記錄,屬于私人回憶錄。他在寫作中放棄了拜占庭歷史作品傳統的文言體語言,而使用民間口語,其中夾雜許多土耳其和意大利方言和詞匯,這在拜占庭文史作品中也是極少有的。該書現存近2.5萬字,其準確的年代記錄提高了其使用價值,被后人翻譯為多種語言,其中權威的英文和原文對照本為菲力匹底斯本。〔古羅馬〕喬治·斯弗蘭齊斯:《簡明編年史》,M.菲力匹底斯譯,阿默斯特1980年版。

塞爾維斯特(Sylvester Syropoulos,約1400—1453年)屬于拜占庭帝國滅亡前夕的著名學者,他的《回憶錄》真實記載了發生在1438年前后的宗教和政治事件。他是東正教高級教士,任君士坦丁堡教區總管和大教長的助手。當時拜占庭帝國面臨土耳其人的巨大軍事壓力,滅亡在即。1438年,他作為東正教代表團重要成員,前往意大利參加著名的費拉拉-佛羅倫薩宗教和解大會,并在《東西教會聯合法令》上簽字。據他本人說,他是在被關押脅迫中不得不簽字的。而這一法令在拜占庭帝國民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大部分教士和信徒都反對兩個教會的聯合,認為這是羅馬教會乘人之危迫使東正教屈服的陰謀。他回國后改變立場,公開支持反對聯合派,斥責《東西教會聯合法令》。盡管他本人并非朝廷命官,也非宮中??停恰痘貞涗洝愤€是涉及許多宮廷秘史和逸聞趣事,特別是皇帝身邊的大量陰謀詭計,是后人了解這一時期拜占庭政治生活的重要史料。該書只有意大利和原文對照本。除了記載某一重要事件的文獻外,還有專門記載某位皇帝的傳記,例如米哈伊爾·克利多布魯斯的《穆罕默德二世傳》。〔古羅馬〕塞爾維斯特:《回憶錄》,Ch.里格譯,羅馬1971年版。

還有兩部涉及拜占庭帝國末代王朝的匿名作家的書值得提出,其一是完成于16世紀的《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大教長和蘇丹》,敘述1391—1543年君士坦丁堡發生的歷史事件,其中包括多位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和東正教大教長,以及占領并統治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蘇丹。另一部書名為《1373—1513年的拜占庭城、歐洲和奧斯曼帝國初期的蘇丹》,完成于17世紀,涉及1373—1513年的歷史。這兩部書提供的珍貴資料使人們得以了解拜占庭帝國何以未能再次恢復,從此退出歷史舞臺。這兩部書目前已經都被翻譯為英文,它們的權威版本均由菲力匹底斯完成《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大教長和蘇丹》,菲力匹底斯譯,布魯克林1990年版;《1373—1513年的拜占庭城、歐洲和奧斯曼帝國初期的蘇丹》,菲力匹底斯譯,新羅歇爾,紐約1990年版。

與上述年代紀相比,編年史在拜占庭文獻中的重要性顯然差得多。因為,大多數編年史是從《圣經》中選取寫作資料,并采取幾乎相同的敘述風格。但是,編年史作者在涉及其所在時代歷史事件時常常給以更多關注,這就使拜占庭編年史成為年代紀的補充和旁證。因此,我們對拜占庭編年史家及其作品也應加以注意。

約翰·馬拉拉斯(John Malalas,490—574年)生于敘利亞,在當地文化重鎮安條克接受系統教育,后成為當地官員,530年以后移居君士坦丁堡。其代表作品為18卷《編年史》,從上帝創造萬物和亞當開始寫起,前14卷大量引用前人作品,并具體注明原作者的姓名,使許多遺失的古代文獻得以保存;后三卷則仿效修昔底德的文風,大量引用演講詞和布道詞,并帶有許多其本人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最后一卷涉及作者所在的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特別對當時的宗教政策提出委婉的批評,表達了作者對受到迫害的“一性論派”的同情?!毒幠晔贰芬恢睂懙讲槭慷∧峤y治結束,后經他人續寫到574年。值得注意的是,該作品是以通俗民間語寫作的,在以阿提卡方言為主要語言的拜占庭文史作家圈內帶來清新的變化。馬拉拉斯作品對其他民族的巨大影響是在被翻譯為其他語言后逐漸顯現出來的,特別是對斯拉夫人和格魯吉亞人的歷史寫作產生深刻影響?!毒幠晔贰芳s10萬字,其英文譯本和原文對照本由杰夫里斯完成。〔古羅馬〕約翰·馬拉拉斯:《編年史》,E.杰夫里斯譯,墨爾本1986年版。

埃及尼基烏地方主教約翰(John of Nikiu,7世紀人)的生平不詳,只知道他被任命為主教后,主管埃及教區的修道院和對修道士的管理,但是由于他的嚴厲和近乎殘酷的訓練導致修道士的死亡,他也因此被停職。其《編年史》完全承襲拜占庭編年史寫作傳統,即從上帝造人寫起,亞當以后數千年的歷史則完全依賴《圣經》的資料,一直寫到阿拉伯軍隊攻占埃及。該書使用希臘語和在埃及流行的柯普特語寫作,但是原書已經散佚,目前使用的古代版本為埃塞俄比亞本,該文本是17世紀初從阿拉伯文本轉譯整理而成。據現代學者研究,這個文本與原始文本有一些區別,因為其中有個別脫漏,有的章節標題與內容不符,但是人們仍然不能確定區別在哪里?!毒幠晔贰纷钪匾膬r值在于,它是第一部涉及阿拉伯軍事擴張,特別是對埃及征服的記述,比阿拉伯人的相關記載早大約兩百年〔古羅馬〕約翰:《編年史》,R.查爾斯譯,牛津1916年版。。

《編年史紀》的作者“懺悔者”塞奧發尼斯(Theophanes the Confessor,752—818年)是8世紀后半期和9世紀前半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君士坦丁堡,其父為掌控愛琴海軍區的“將軍”,軍事貴族家庭背景使他在青年時代即成為利奧四世宮中的官員,他不僅結交了一批上層人士,而且與貴族之女結婚。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對過去生活的懺悔,新婚后他和新娘即進入修道院,他還在巴爾干北部西格蘭山上建立了邁卡格羅修道院。當時拜占庭帝國正處于毀壞圣像運動的高潮,皇帝更迭導致政策多變。塞奧發尼斯支持主張調和兩派的大教長塔拉修斯,反對支持迫害崇拜圣像的新大教長塞奧多利。他因為反對皇帝毀壞圣像的政策使他受到迫害,并客死流放地。塞奧發尼斯的《編年史紀》共13.5萬余字,是以其前代學者喬治的作品為榜樣,后者的《編年史》從亞當寫到285年,《編年史紀》則從284年寫到813年。該書取材廣泛,引用了前代許多年代紀作品,例如普羅柯比、馬拉拉斯、塞奧發尼斯、塞奧非拉克特等人的作品。一些現代學者批評他不加考證地大量引用,這從保存史料的角度看并非是缺點,可以為我們提供許多未加改動的珍貴的旁證材料。他在作品中一再申明,他記載的都是客觀事件,其中許多內容雖然與他本人的觀點不同,但是他忠實歷史,不進行任何改動。由于他的作品是按照嚴格的年代順序編寫,因此成為后代作家的工具書?!毒幠晔芳o》的英文和原文對照本是由圖特雷多夫完成的。〔古羅馬〕塞奧發尼斯:《編年史紀》,H.圖特雷多夫譯,費城1982年版。另見《編年史紀》,A.莫沙梅爾整理,萊比錫1984年版。續寫《編年史紀》的是位匿名作家,他在四卷本的《編年史紀續編》第一卷中說明自己只是塞奧發尼斯的繼承者,但是在寫作體例上不是編年大事記,而是按照一系列皇家人物的傳記編排813—963年的歷史事件。第一卷涉及利奧五世、米哈伊爾二世、塞奧非羅斯和米哈伊爾三世,第二卷僅涉及馬其頓王朝創立者瓦西里一世,第三卷涉及利奧六世、亞歷山大和君士坦丁七世,最后一卷涉及羅曼努斯一世及其兩個兒子、羅曼努斯二世等四位皇帝。全書可能是多位作者的共同作品,其中各卷政治傾向不完全相同,但是,從其從始至終貫穿的對馬其頓王朝皇帝的贊譽看,它應該是宮廷組織的編史活動的成果。據現代學者的研究,君士坦丁七世就組織過這樣的工作。該書僅有德文和原文對照本。I.貝克整理:《編年史紀續編》,柏林1838年版。

拜占庭歷史上有許多位教士作家,其中還有修道士作家,修道士喬治(George Hamartolos,9世紀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生卒和生平不詳,但是其作品《編年史》非常有名。該書從亞當寫起,按編年順序記述了直到842年的歷史事件。其中古代歷史的內容主要來自《圣經》,當涉及羅馬帝國歷史時,他主要關注教會事務,例如有關愷撒的內容只有20行,而關于“背教者”朱利安的內容僅10行,他對愷撒的敘述還主要與基督誕生相聯系。該書大量引用教會文件,特別是主教大會決議和早期教父作品,而涉及拜占庭帝國歷史的內容主要來自馬拉拉斯和塞奧發尼斯的作品。屬于他使用的獨立資料大多是其經歷的事件,然而他在這部分敘述中過多地加入了先入為主的看法,例如他以激烈刻薄的語言公開表達了對毀壞圣像派、伊斯蘭教、摩尼教和偶像崇拜行為的憎恨。值得注意的是,他毫不隱諱自己對柏拉圖學說的推崇,聲稱在闡述其哲學時絕無不懂裝懂,寧可“磕磕巴巴地復述,也不弄虛作假”。喬治的作品被后人翻譯為斯拉夫語和格魯吉亞語,對相關民族的歷史寫作產生深刻影響。該書現存12.2萬余字,目前只有德文和原文對照本。〔古羅馬〕喬治:《編年史》,波爾整理,萊比錫1905年版。

10世紀最著名的編年史家是“大官”西蒙(Symeon Logothete,10世紀人),其生平不詳,從其綽號看,曾任高級官吏。西蒙的《編年史》首先以“緒言”開篇,遵從拜占庭編年史的傳統寫法,從《圣經》故事中的亞當開始,簡略敘述到查士丁尼二世。該書第一部分大體與喬治的《編年史》相似,按編年順序敘述7世紀末至842年的歷史事件。第二部分涉及的時間范圍為842—948年,由幾個不同寫作風格的部分組成,包括米哈伊爾三世和瓦西里一世的故事,以君士坦丁堡紀年錄為基礎的利奧六世和亞歷山大的故事,只有913—948年的內容是以作者親身的經歷和親自觀察為基礎。西蒙的《編年史》原文數十萬字,現存3.5萬余字,有多種版本,有的附有續寫到963年的續編。該書后來被翻譯成其他民族語言,目前的英文和原文對照本就是從古代斯拉夫語轉譯過來的。〔古羅馬〕西蒙:《編年史》,哈納克譯,正在排印。

約翰·斯基利奇斯(John Skylitzes,11世紀人)的《簡明編年史》與“懺悔者”塞奧發尼斯的《編年史紀》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他的生平也不為后人所知,人們只是推測其主要活動年代在11世紀后半期,從其名稱上還可以推測他曾擔任過高級官職。其《簡明編年史》的主要內容涉及811—1057年的大事,被認為是“懺悔者”塞奧發尼斯的《編年史紀》的續編。約翰在對比了前代歷史家的作品后,贊揚塞奧發尼斯是最值得信賴的歷史家?!逗喢骶幠晔贰返馁Y料來源廣泛,由于各家觀點不一,其結論也多有相互矛盾之處。該書的寫作風格多變,前后不統一。有關米哈伊爾四世統治時期的內容是按照塞奧發尼斯的寫法處理的,即以年代順序記述一系列相互并無關聯零散的事件,而對君士坦丁九世時期的處理則無任何年代標記,只有大段的敘事,有時是不同年代事件的大匯編。該書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對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觀察的記錄,其中對軍事將領褒獎有加。作者對當時拜占庭軍隊的著名將領卡塔喀隆特別青睞,視其為心目中的英雄。卡塔喀隆是約翰同時代人,貧困家庭出身,從軍后因戰功卓著而不斷升遷,曾勝利完成西西里遠征,平息君士坦丁堡暴動,擔任過多瑙河前線總司令和包括安條克在內的東部幾個地區總督,成功地擊潰了羅斯軍隊對君士坦丁堡的圍困,因此被人稱為“斯基泰人和匈牙利人的克星”。約翰的作品保持了拜占庭編年史的傳統,故被后人續寫?!逗喢骶幠晔防m編》(又稱《斯基利奇斯編年史續編》)即是匿名作家完成的簡明《編年史》,涉及1057—1079年的事件。這兩部作品總字數達到15萬字,已經被現代學者整理出版。〔古羅馬〕約翰·斯基利奇斯:《簡明編年史》,H.圖爾譯,格拉茲1983年版;另見《簡明編年史續編》(又稱《斯基利奇斯編年史續編》),E.楚拉基斯整理,塞薩洛尼基1968年版。

約翰·仲納拉斯(John Zonaras,12世紀人)的《精粹編年史》是12世紀拜占庭編年史中的代表作品。他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不詳,但從其作品看,他曾擔任阿萊克修斯一世朝廷高官,后因反對皇帝任人唯親而被免職,1118年進入圣格雷克利亞修道院,在其后四十年的修道士生涯中,完成了《精粹編年史》。該書的前部與其他編年史一樣,以《圣經》為依據,從亞當寫起,按照編年體例一直寫到1118年。書中大量使用了普塞羅斯的《編年史》和約翰·斯基利奇斯的《簡明編年史》的材料,以充實811年以后的內容。關于阿萊克修斯一世統治期間的歷史則主要取材于其本人的經歷和見聞,帶有明顯的批判性,顯然是針對安娜公主頌揚其父的《阿萊克修斯傳》。他公開批評阿萊克修斯皇帝將公共的錢財分給皇親國戚,他們有的因此發了大財,富可敵國,有的竟然擁有幾個城市。他還指責這位皇帝過分放縱士兵,造成軍紀散亂,將士專橫跋扈,特別指責阿萊克修斯的幾次遠征是對國家物力和人力毫無意義的浪費。該書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被整理出來,共24萬字左右,其英文譯本出現在1977年。〔古羅馬〕約翰·仲納拉斯:《精粹編年史》,M.品達爾整理,柏林1841年版;另見英文本,M.迪邁歐譯,密蘇里-哥倫比亞1977年版。

與仲納拉斯同為12世紀編年史作家的還有君士坦丁·曼納薩斯(Constantine Manassas,1130—1187年)和米哈伊爾·格雷卡斯(Michael Glykas,12世紀人)。曼納薩斯生于君士坦丁堡的貴族之家,成年后任宮廷高官,是科穆寧王朝的宮廷史家和作家,寫過多種頌揚皇帝和大貴族的散文,以及浪漫題材的史詩,其中《簡明編年史》對當時人影響深刻。該書的前部以《圣經》歷史故事為主線,從亞當寫到羅曼努斯四世登基的1081年。他以仲納拉斯為榜樣,以《精粹編年史》為藍本。就其資料價值而言并無新奇之處,但是,其優美的文筆凸顯出它的文學價值,他刻意模仿《荷馬史詩》,遣詞造句注意對仗和韻律,使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頗受人們歡迎。可能是他的貴族出身決定了他的政治傾向,他尖銳批評尼基弗魯斯三世的平民政策,認為其寬容金屬匠、木匠、商人和其他手工工匠,而苛刻對待貴族的措施是導致其短命統治的重要原因。格雷卡斯生于希臘西部沿海的科孚島,曾任宮廷大學士,因卷入推翻皇帝曼努埃爾一世的陰謀活動,被捕入獄,受到瞽目懲罰。其12.2萬余字的《編年紀事》也是仿效仲納拉斯的風格,其內容從亞當直到1118年。在這部作品中,他宣泄其反對科穆寧王朝的政治傾向,特別是對該王朝的創立者阿萊克修斯一世進行猛烈抨擊,如同曼納薩斯指責皇帝是色情狂一樣,他攻擊曼努埃爾是星相狂。值得注意的是,他明確反對神意決定論,并因此否定除亞里士多德以外的所有崇尚命運的古典文史作家。曼納薩斯和格雷卡斯的作品可以作為仲納拉斯的《精粹編年史》的補充和旁證,目前均被整理出版。〔古羅馬〕曼納薩斯:《簡明編年史》,I.貝克整理,波恩1837年版;另見〔古羅馬〕格雷卡斯《編年紀事》,I.貝克整理,波恩1836年版。

13世紀的三部重要編年史各有特點?!毒幠晔肪肥怯勺堪枺↗oel,13世紀人)完成的,前半部是《圣經》年表,后半部主要由一系列君主年表組成,涉及猶太君主、東方君主、羅馬君主和拜占庭皇帝,他們在位的年代和死因。作者認為,自曼努埃爾一世以后二十余年間的六個皇帝統治短暫,并不得善終,完全是上帝對拜占庭人罪惡的正義懲罰。這部書的價值在于,提供了拜占庭帝國和相關國家君主的準確年表。《編年史》是由塞奧多利·斯庫塔留迪斯(Theodore Skoutariotes,1230—1300年?)完成的。該書內容的時間范圍從上帝創造世界到1261年,其資料價值有限,因為它的第一部分來自《圣經》,涉及拜占庭帝國早期歷史的第二部分資料幾乎完全和仲納拉斯作品相同,而最后部分的資料來自侯尼雅迪斯和阿克羅包利迪斯的作品。唯一有價值的部分是全書的附錄,其中包括某些經濟史研究的資料。《莫利亞編年史》是匿名作家完成的作品。所謂莫利亞是指伯羅奔尼撒半島。該書按照年代順序記載自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至1292年發生在該地區的重大事件,但是對伯羅奔尼撒地區以外的事件或者涉及很少,或者錯誤百出。從該書混用希臘語和拉丁語,以及敵視拜占庭人和東正教的情況分析,作者可能是西歐化的希臘人或是在希臘生長起來的西歐人。這三部作品也早有現代版本。〔古羅馬〕卓埃爾:《編年史精要》,I.貝克整理,波恩1836年版;另見〔古羅馬〕塞奧多利·斯庫塔留迪斯《編年史》,K.撒沙斯整理,巴黎1894年版;另見《莫利亞編年史》,H.魯雷爾譯,紐約1964年版。

14、15世紀是拜占庭帝國茍延殘喘和最后滅亡的悲慘時期,動蕩的局勢使學術和文化陷入迷亂的境地,一些學者為躲避戰亂移居意大利,不愿意背井離鄉的學者無可奈何地等待最后時刻的到來,歷史創作也反映了學者們普遍的頹廢心理。這一時期,除了個別地方編年史家外,還出現了許多匿名作品。首先要提到的是來自色雷斯埃諾斯地區的埃弗萊姆(Ephraim Ainios,13世紀初—14世紀初),其生平不詳。他的《編年史》采用十二音節詩歌形式寫作,涉及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君主帝王編年史,直到1261年帕列奧列格王朝重新占領君士坦丁堡。該編年史還附有基督教自使徒安德列建立教會到1323年大教長伊賽亞即位期間所有教會的主教名單。現代學者推測,伊賽亞可能是作者的同時代人。該書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仲納拉斯、侯尼雅迪斯和阿克羅包利迪斯的作品,其中敘述最詳細的部分是西歐十字軍占領君士坦丁堡的歷史。該作品現存5.4萬余字。米哈伊爾·潘納雷多斯(Michael Panaretos,1320—1390年)是埃弗萊姆的同時代人,出生在黑海南部地區,后來成為特拉比仲德的大科穆寧家族的高官和編年史家。從作品可知,他曾在該家族阿萊克修斯三世軍中服役,擔任過御林軍隊長一類的軍職,參加過多次戰爭,并兩度到訪君士坦丁堡。潘納雷多斯的《編年史》現存10萬余字,是拜占庭古籍中唯一關于特拉比仲德(帝國)歷史的文獻,涉及1204—1390年的事件。該書前半部記述不詳,后半部涉及1340年以后歷史部分比較詳細,因為其大部分出自作者親身的經歷和見聞。全書重點在于描寫宮廷生活重大事件,例如婚喪嫁娶和軍事遠征。他以講述故事的方式,按照編年體例進行寫作,不時以第一人稱和事件參加者的身份敘述,語言通俗易懂。由于該書的年代體系不同于其他拜占庭編年史,所以判斷其內容的正確年代是很困難的事情。他們兩人的作品均由蘭普西迪斯整理出版。〔古羅馬〕埃弗萊姆:《編年史》,O.蘭普西迪斯整理,雅典1990年版;另見〔古羅馬〕潘納雷多斯《編年史》,O.蘭普西迪斯整理,雅典1958年版。

這個時期出現的許多匿名作家的編年史大多簡潔精練,篇幅短小,涉及的年代短暫,成為年代紀的補充。見《簡明編年史》,S.蘭普羅斯整理,雅典1932年版;另見“14世紀重要的簡明編年史”,載《拜占庭研究》,總第13期,1938年,第335—362頁;另見“1355—1428年簡明編年史”,載《萊斯伯斯研究》總第5期,1966年,第123—144頁。

除了史學著作外,在拜占庭文獻中還有大量政治類和法學類作品,它們可以為拜占庭歷史研究提供資料。

有關拜占庭官僚制度和官職的文獻分散在多種史書中,集中記載的書有幾部,《職官錄》、《教會職官錄》和《君士坦丁堡職官錄》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獻?!堵毠黉洝肥前菡纪サ蹏缙诘淖髌罚饕怯僧敃r帝國東、西部文臣武將的官職清單組成的。該表的目的可能是為參加重大慶典的各級各類官員確定各自出場的順序和位置,這種官職表很可能是在舊表基礎上根據當時對個別官吏所做的調整修改而成。由于各個王朝甚至許多皇帝對文臣武將官職的調整不同,不同時期的《官職錄》也不盡相同。目前相關研究中最出色的成果當屬英國學者布瑞的《9世紀帝國政府制度》一書,其后附有原始文獻的譯文。《教會職官錄》的數量比《職官錄》多,它主要是由東正教教階官職清單組成的,主要用途也是為宗教儀式服務的。根據目前保存的大量教會職官表,君士坦丁堡大教長的地位最高,其次是各大教區和大城市的教長,而后是大主教,主教排在最后。其他教會神職人員則分列在上層教會官職之下。目前發現最早的《教會職官錄》是6世紀初完成的,此后陸續問世的教會職官表大約有20部?!毒刻苟”ぢ毠黉洝分饕从呈锥几骷壩奈涔賳T的情況。這類職官表的價值在于,它們不僅提供了宮廷和教會活動的許多細節,而且提供了反映拜占庭政治狀況和經濟形勢的信息。見〔英〕布瑞《9世紀帝國政府制度》,倫敦1911年版;另見《職官錄》,W.菲爾雷譯,費城1899年版;另見《君士坦丁堡職官錄》,O.西克整理,柏林1876年版;另見《教會職官錄》,E.格蘭德整理,伊斯坦布爾1931年版。

專門討論拜占庭官職和宮廷活動的作品首推君士坦丁七世的《帝國政府》,該書十分詳細地敘述了拜占庭官僚機構,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職責,以及他們的歷史沿革。這本書是君士坦丁皇帝為其后人管理帝國朝廷和各級官員而專門寫作的,其中保留了大量前代文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其次應該提到約翰·萊多斯(John Lydos,490—565年)的《論羅馬人民的官員》。萊多斯出生在里底亞,20歲以前接受系統教育,后到京都尋求發展,入宮為官四十年,對6世紀以前拜占庭帝國官制極為精通,曾受到查士丁尼皇帝的重用。他的作品涉及晚期羅馬帝國政府結構和官職的變化,并廣泛敘述了查士丁尼時代的政治生活,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一般狀況。它重點討論從晚期羅馬帝國到拜占庭帝國政府的變化,資料價值極高。〔古羅馬〕君士坦丁七世:《帝國政府》,J.艮金斯譯,華盛頓特區1967年版;另見〔古羅馬〕約翰·萊多斯《論羅馬人民的官員》,T.卡爾奈譯,勞倫斯1971年版。類似的史料還有一些,但都不如這兩部書。

拜占庭帝國繼承羅馬帝國的法律傳統,歷任皇帝均注重法律建設,為后人留下大量法律文獻,其中除了近百位皇帝發布的法令外,比較重要的是一系列法典。法典中最著名且最有價值的當屬查士丁尼主持下完成的《羅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一世即位之初,首先著手調整帝國社會關系,針對當時成文法律極為混亂的情況,下令組成法律編纂委員會,該委員會匯集了當時最著名的法學家特里波尼安、法律教授狄奧菲魯斯等十名法學專家。529年4月,經過十多名法學家一年多努力編成的10卷本《查士丁尼法典》,正式頒布,其收編范圍自羅馬帝國皇帝哈德連(117—138年在位)到查士丁尼一世時期歷代皇帝頒布的法律。該法典包括前言、法理一卷、私法七卷和刑法一卷,534年修訂后又增加公法三卷。該法律頒布后立即取代其他與此矛盾的舊法,成為拜占庭帝國唯一具有權威性的法典。530年,特里波尼安再次指導擴大為16人的法學編輯委員會編輯《法學匯編》,并于三年后編成頒布。該書匯集古代法學家的論著,共分50卷,是學者們閱讀參考約2000部古書編撰的包括300萬行內容的巨著。由于編撰工作十分繁重,時間又相對倉促,這部法律匯編內容比較粗糙,一些古代法律相互矛盾,某些法律條文的注釋概念模糊不清,還由于專家們在搜集和審閱此前所有公認的法學家的著作過程中,對古代文獻進行摘錄、節選、分類和評介,人多手雜,使個別總結性的評語存在明顯錯誤。為了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法律人才,查士丁尼要求特里波尼安、狄奧菲魯斯和法律教授多羅塞烏斯完成《法理概要》,并于533年發表。全書分為五卷,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明確的法學概念簡明系統地總結《法學匯編》的全部內容。在查士丁尼統治末期,他又將自己在534年以后三十年期間頒布并沒能收入法典的法令編輯成《查士丁尼新律》作為補充,《查士丁尼新律》使用希臘語完成。除了這部法典外,比較著名的還有438年頒布的《塞奧多西法典》、739年完成的《法律選編》、870年以后頒布的《法律指南》、880年前后修訂的《法律手冊》、利奧六世頒布的《皇帝法規》、1345年編成的《六書》,以及《農業法》、《士兵法》和《海洋法》等,它們都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參考資料。《法學匯編》,Th.蒙森等譯,費城1985年版;《法理概要》,A.托馬斯譯,阿姆斯特丹1975年版;《民法大全》和《查士丁尼法典》,P.克魯埃格整理,柏林1895年版;《法律選編》,E.富利什菲爾德譯,劍橋1927年版;《羅馬民法大全》,S.斯科特譯,辛辛那提1932年版;《法律指南》,E.富利什非爾德譯,劍橋1928年版;《皇帝法規》,H.斯舍特馬等整理,格羅寧根1988年版;《農業法》,W.阿什伯尼爾譯,載《希臘研究學報》,總第32期,1912年,第87—95頁;《海洋法》,E.富利什非爾德譯,劍橋1927年版;《法律手冊》,E.富利什非爾德譯,劍橋1938年版。

此外還有大量拜占庭帝國財政檔案、紙草文書、合同契約、稅收記錄、軍事論文、圣人傳記、旅行札記、神學文章、教會文件、會議決議、布道演講詞、悼詞、詩歌集、小說、教會法、戰爭紀事、修道院制度、書信、請示報告,等等,這些文獻都為學習和研究拜占庭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信息。據學者們的初步統計,目前已經整理出來的拜占庭歷史文獻總計達到2.2萬余種,它們形成了拜占庭歷史研究的巨大寶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卢氏县| 昭苏县| 沧州市| 井冈山市| 枞阳县| 澄江县| 苗栗市| 九台市| 江门市| 焉耆| 汾西县| 汉中市| 清原| 土默特右旗| 永兴县| 梧州市| 南充市| 万安县| 民县| 金乡县| 遂昌县| 东丽区| 岐山县| 彰化市| 壤塘县| 兰考县| 柞水县| 潜江市| 鹤岗市| 和田县| 庄河市| 扎囊县| 昆山市| 长武县| 土默特右旗| 临桂县| 哈尔滨市| 南和县| 绿春县| 班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