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瓶梅風俗譚
- 白維國
- 5147字
- 2019-01-03 17:10:20
清明節
《金瓶梅》第二十五回用“話說燒燈已過,又早清明將至”,把個紅紅火火的歡樂元宵一下子拉到了“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的清明。
清明,唐代以前大概只是一個自然的農歷節氣。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言:“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敝傅木褪枪潥?,“命蠶妾,治蠶室”是在這一節氣須進行的農事活動。古代歷法把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又按氣候變化和農事活動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一個月占兩個,上旬出現的叫“節”,下旬出現的叫“中”。清明出現在三月上旬,所以稱清明節,而不管這一天是否舉行節慶活動。
專門記述節令活動的《風土記》和《荊楚歲時記》都沒有提到清明的節令活動,但是《荊楚歲時記》卻記錄了和清明時間緊挨著的兩項節令活動——上巳與寒食。
上巳,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后定在三月初三,是一個在水邊洗浴祓除歲穢的日子。《周禮·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睗h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惫糯狈胶槐阆丛。航岩欢姆e皴汰除掉,該是一件多么舒服的事?!墩撜Z》所言“浴乎沂,風乎舞雩”,說的就是類似的活動,聽著就令人神往。到《荊楚歲時記》變為:“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似乎只是在水邊喝喝酒,不再裸身洗澡了。再后來,就被清明的踏青給兼并,不再另過上巳了,倒是在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還保留著這一節令風俗。
寒食,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跟隨公子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流亡、后被焚身亡的介子推。這自然也有附會的成分,因為《周禮·司烜氏》就有記載:“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贝杭疽装l生火災,故須禁火;禁火自然無法舉炊,故須寒食。而且古代取火艱難,須靠火種維系,特別是在寒冷的北方冬季,火種更是不能熄的。春氣轉暖,選個清明的好天兒,停了火,把一冬的余燼除去,再用柳木鉆取新火。舊火新火不接,自然也要備些熟食,供改火那天冷餐??傊?,寒食的發生,和其他節俗一樣,都是自然的選擇,附以神話或傳說,無非為之加載神秘色彩。
寒食,直到近代詩文中還屢被提及,但事實上早已無人單過寒食節了?!短茣肪戆耸d:“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大約就是寒食被清明節兼并的最初信號??傊迕魇请s糅了上巳、寒食的節令活動而形成的一個整合性節日。它的興起大約在唐代。據《封氏聞見記》載:“中宗時,曾以清明日御梨園球場,命侍臣為拔河之戲?!薄稏|城老父傳》載:“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斗雞戲。及即位,治雞坊于兩宮間?!蹦敲?,《金瓶梅》里的人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呢?
打秋千
在前引《金瓶梅》第二十五回“話說燒燈已過,又早清明將至”文后,先寫“西門慶有應伯爵早來邀請,說孫寡嘴作東,邀去郊外耍子去了”,接著寫:
先是吳月娘花園中扎了一架秋千,至是西門慶不在家,閑中率眾姊妹每游戲一番,以消春晝之困。先是月娘與孟玉樓打了一回,下來教李嬌兒和潘金蓮打。李嬌兒辭以身體沉重,打不的,卻教李瓶兒和金蓮打。打了一回,玉樓便叫:“六姐過來,我和你兩個打個立秋千?!狈指缎菀?,看何如。當下兩個婦人玉手挽定彩繩,將身立于畫板之上。月娘卻教宋惠蓮在下相送,又是春梅。正是:得多少紅粉面對紅粉面,玉酥肩并玉酥肩;兩雙玉腕挽復挽,四只金蓮顛倒顛。
原來清明一項重要的節令活動是打秋千。
據隋煬帝《古今藝術圖》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者。后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边@跟《金瓶梅》里只有婦女們才蕩秋千的描寫是一致的。
打秋千,至晚在唐代已成為寒食、清明的節令活動?!堕_元天寶遺事》云:“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碧颇┰娙隧f莊有《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詩曰:“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
明清時代,此風猶熾?!毒劳ㄑ浴肪砣摹锻鯆甥[百年長恨》寫道:“一日清明節屆,和曹姨及侍兒明霞后園打秋千耍子。正在鬧熱之際,忽見墻缺處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舒頭觀看,連聲喝采?!焙竺孀匀灰龅氖且欢斡腥さ娘L情故事。又《拍案驚奇》卷九寫道:“每年春,宣徽諸妹諸女,邀院判、經歷兩家宅眷,于園中設秋千之戲,盛陳飲宴,歡笑竟日。各家亦隔一日設宴還答,自二月末至清明后方罷,謂之‘秋千會’。”這里寫的是元朝的事,跟《析津志》所謂“遼俗最重清明,上至內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戲為樂”的記載是一致的?!独m金瓶梅》第十回也寫到清明打秋千:“那日清明打秋千,牽了常姐過來,在后園吊了一架彩繩花板,高樹在綠楊之外。那眾婦人們也有單打的,雙打的,真如彩鳳斜飛,雙鸞同跨。”可證《金瓶梅》清明日妻妾打秋千不是虛寫。


斗百草
斗百草,也是清明節令活動之一,不過《金瓶梅》沒有像打秋千那樣實寫,只是一句話帶過。該書第二十五回有云:“秋千雖是北方戎戲,南方人不打他。婦女每到春三月,只斗百草耍子。”說這話的是書中一個叫來旺的人,他是西門慶家男仆,被主人派往南方采買,歸來時聽說主母眾人在后院打秋千,隨口說了上面這句話。
斗草游戲起自古代春季踏青活動。最早的記載文字見于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一作“三月三日”),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戲?!钡敲耖g卻有春秋時西施斗草贏了吳王夫差的傳說。金、元人曾把它寫進詞曲中,如金代李俊明的《謁金門·戴梅》詞:“斗草吳王無可對,有他西子在?!被蛟S這項活動起源更早些吧。一冬枯黃寡目,乍見新綠撲簾,忍不住會擷上一片,撫在手內,拂在臉頰,親切感受春的氣息。兒童們競勝心強,更忍不住要比一比誰采的花樣多,誰知道的花草名稱多。賭輸了的再去采,不知曉的悄悄去問一下大人,回來再向玩伴們夸耀,滿足競勝心的同時,暗中增加了有關花草的知識。神農氏當年遍嘗百草,定下了我們民族以農耕為主的調子,百草就是我們民族賴以生息的根本。斗百草看似游戲,其實存有認識自然博取生機的含義在里面,不可小看它哦。
這種充滿生機的青春活動,古代詩文中也多有描寫。唐吳融《個人三十韻》詩:“數錢紅帶結,斗草蒨裙盛?!泵鑼懮倥畟兌凡輹r競勝心切,用紅裙兜了許多的花草。宋晏殊《破陣子》詞:“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泵鑼懮倥畟冊诓缮ie暇時斗草游戲的歡快情景,筆法跳蕩生動,少女們天真爛漫的形象躍然紙上,頗富感染力。清毛奇齡《南柯子·斗草》詞:
喜摘唯紅豆,難攀是白榆。百花亭外展氍毹。藏得宜男臨賽、又踟躕?! 〗嬇翣刻俅?,緗襕裹露珠。朦朧卻把翠鈿輸。暗揀花枝插補、鬢邊虛。
細膩地描摹了少女、少婦們斗草時的旖旎情態,令人如聞如見。宜男,萱草的別名,傳說孕婦佩帶它會生男孩。詞中描寫的那位少女(怕是少婦吧),采得宜男草偷偷地藏在身邊,內心暗懷著祈盼將來生個男娃的羞澀,所以臨到比賽時想拿出手又踟躕了,怕女伴們笑話呢!結果一朦朧間,把頭上插的燒藍點翠的花鈿輸掉了。沒了首飾,好難看哎!悄悄折一枝花朵插在鬢邊,以掩補那處空虛罷。你看,刻畫得多細膩,多傳神!
斗草贏釵環首飾,也是閨中時尚。唐孫棨《題妓王福娘墻》詩:“無端斗草輸鄰女,更被拈將玉步搖?!彼畏吨傺汀逗驼箩簭氖露凡韪琛吩姡骸盎ㄩg女郎只斗草,贏得珠璣滿斗歸?!绷馈兑拱霕贰吩~:“競斗草、金釵笑爭賭?!倍紝懙搅诉@種情況。最妙的是宋史達祖的《玉樓春·社前一日》詞:“忌拈針指還逢社,斗草贏多裙欲卸。”謔寫少女贏得的彩物多,墜得裙子都快掉脫了,不覺使你也感染上那稚氣姑娘的歡快勁兒,忍不住要失笑了。
斗百草有文斗與武斗兩種玩法。文斗就是比賽誰采的花樣多,誰知道的花草名稱多,是文靜少女們喜愛的玩法。關于這種玩法,《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有生動描述:
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個人,都滿園中頑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斗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蹦且粋€說:“我有羅漢松?!蹦且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蹦莻€又說:“我有月月紅?!边@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蹦莻€又說:“我有《琵琶記》里的枇杷果?!倍构俦阏f:“我有姐妹花。”眾人沒了,香菱便說:“我有夫妻蕙?!倍构僬f:“從沒聽見有個夫妻蕙?!毕懔獾溃骸耙患换樘m,一箭數花為蕙。凡蕙有兩枝,上下結花者為兄弟蕙,有并頭結花者為夫妻蕙。我這枝并頭的,怎么不是?”豆官沒的說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說,若是這兩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兒子蕙了。若兩枝背面開的,就是仇人蕙了。你漢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香菱聽了,紅了臉,忙要起身擰他。


明代以畫仕女著稱的畫家仇英有一幅《漢宮春曉圖》,里面有一處也畫著這種玩法:三位女子和一個兒童或蹲或坐,伸出的手里都拿著花草,正在比輸贏。身旁地上有一堆比過棄掉的花花草草,看來已經斗過一會兒了。旁邊還有兩位搭肩相擁的女子在觀戰,她們的目光集中在那個孩子身上,一副很關注的神情,看了很令人感動。
武斗就是用草莖或葉梗互相帶住對拉,被拉斷的一方作負。那是缺乏耐性而競勝心更強的男孩子們喜歡的玩法。乒乓一響,勝負立判,跟交兵打仗一樣,痛快!宋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詩:“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滿地花狼籍,知是兒孫斗草來?!泵鑼懙拇蟾啪褪沁@種玩法。清代畫師金廷標的《群嬰斗草圖》,畫的也是這種玩法。畫面上十個男孩。四個散在周邊,正在尋找梗梗葉葉。兩個立在畫面左下角正在對拉,或許無人觀戰,雖然倆人也瞪圓了眼睛,卻還不十分較勁,透著點“友愛第一”的氛圍。位于中間的四個兒童畫得最為傳神:正面的一個顯然剛剛斗敗,一腦門子的不服氣,瞪著牛鈴般的大眼睛,低著頭,氣急敗壞地在籃子里尋找再戰的利器;蹲在他對面的似是勝家,正穩坐泰山,胸有成竹地等待著二次出手;兩旁觀戰者的態度更是涇渭分明,活靈活現:一個手撫在敗童背上,面含同情,似乎在安慰他;一個則面露喜色,拍手打掌,似乎在幸災樂禍。四個頑童的視線都盯著敗家手中的籃子,看他能翻出什么利器來進行下一次的交鋒。筆者兒時也玩過這種游戲,不過不是在春季,而是在萬木凋零的秋季。撿拾落在地上的半干不干(這時葉梗的韌性最強)的楊樹葉,絮在鞋窠里讓它過人氣——標準的說法是,過了人氣,草葉就有了靈性,戰無不勝——結果是再拿出來參戰的兵器上都有些秦始皇辒辌車里的味道,可這一點兒也不影響玩伴們高昂的斗氣。如今看到畫上活靈活現的兒童,不由人不起朝花夕拾、美人遲暮之感。不過不是還有一句可以慰藉的話嗎:白發老子當年也曾年少來!

上墳
近代清明最重要的節令活動便是上墳。這一風俗大約也肇于唐代?!短茣肪矶惠d:“(唐高宗)永徽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有司言:謹按獻陵三年之后,每朔、望上食,冬夏至伏臘、清明、社節等日,亦準朔、望上食……從之?!彼坪跏腔始议_了清明祭掃的先河。到了中唐,平易詩人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
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墓雨人歸去。

此詩大約作于唐穆宗長慶三年,白居易在杭州太守任上。這里的寒食未必就指寒食那一天,應是清明還未全面取代寒食的籠統說法。
到宋代,已呈“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高翥《清明日對酒》)的景象。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載:
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諸陵墳享祀,從人皆紫衫白絹三角子青行纏,皆系官給。節日亦禁中出車馬,詣奉先寺道者院祀諸宮人墳……士庶闐塞諸門,紙馬鋪皆于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
《金瓶梅》對清明祭掃是怎樣描寫的呢?其第四十八回:
三月初六日清明,預先發柬,請了許多人,推運了東西,酒米下飯菜蔬,叫的樂工、雜耍、扮戲的……擺起諸樣祭品,桌席祭奠……徐先生念了祭文,燒了紙。西門慶邀請官客在前客位。月娘邀請堂客在后邊卷棚內,由花園進去,兩邊松墻普筑,竹徑欄桿,周圍花草,一望無際。正是:桃紅柳綠鶯梭織,都是東君造化成。當下扮戲的,在卷棚內扮與堂客們瞧;兩個小優兒,在前廳官客席前唱了一回,四個唱的輪番遞酒。
又第八十九回:
一日,三月清明佳節,吳月娘備辦香燭、金錢冥紙、三牲祭物、酒肴之類,抬了兩大食盒,要往城外五里原新墳上,與西門慶上新墳祭掃……三里抹過桃花店,五里望見杏花村。只見那隨路上墳游玩的王孫士女,花紅柳綠,鬧鬧喧喧,不斷頭的走。
兩下對比著看,何其相似乃爾!這是把踏青和祭掃結合起來了,既娛鬼又娛人,或許娛人的成分比娛鬼的還要大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