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你的一片同情心,往往會害死人
- 思考的藝術
- 葉舟
- 1249字
- 2018-12-29 14:48:14
同情偏誤:你的善良也會變成傷人的鋒芒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在森林中,不小心被樹枝戳傷了胸部,于是它捂住傷口搖搖晃晃地回家。一路上遇到其他的猴子就出示傷口,以博取它們的同情。猴子們為了表示關懷,也都撥開它的傷口,仔細地檢視,并且七嘴八舌建議它如何治療,于是原來的小傷口逐漸變成了大傷口,并且嚴重感染了。
就在小猴子奄奄一息時,其他的猴子為了表示友愛,紛紛跑來看它,再三撥開傷口檢視,甚至希望它恢復活力,抱著它胡亂蹦跳。經過這三番兩次地折騰,小猴子承受不了,終于氣絕身亡了。其他的猴子不相信它竟因如此小傷而死,一再撥弄它,希望能使它起死回生,一直到小猴子的尸體發臭,才黯然地把它埋葬了。
這個故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猴子們一次次撥開傷口去檢視的過程其實并不是所謂的同情同伴,而是傷害同伴,我們不能去怪猴子,因為他們畢竟是動物。那我們人呢,我們不也常常干出這樣愚蠢的事情嗎?換一個思考的角度,我們在受傷的時候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同情嗎?不是!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加快傷口愈合的辦法,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小猴子枉死的故事啟發人們,同情并不都是有益的,不顧對方的感受施予同情,同情泛濫,不僅不能產生正向的效果,反而會給對方帶來傷害。
“人之初,性本善。”人們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同情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觀念,也是人類的優良品質、是人類善心的表現。比如身邊的老人、小孩有困難,大家都會伸出援助之手。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對弱者的同情,人類就會自相殘殺,弱者終將會被強者毀掉,那么充滿愛的社會和家園將不復存在。
但是物極必反,凡事都有個限度,過度的同情卻在無形中給別人造成了傷害。有人不忍蠶受破繭之痛,用剪刀幫助它們,但蠶卻死于人的同情心。所謂“好心辦壞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同時,過度的同情容易讓人誤會。你有同情心是好事,說明你心地很善良,但要是同情心太過了的話,會給別人一種壓力,讓人覺得很自卑,覺得自己最不堪的一面被你看見了,以后見面會覺得很尷尬。也許你自己并沒有惡意,但是你的同情會讓他人的自尊心受到踐踏,好像自己真的很可憐似的。
另一方面,對于那些不思進取只懂抱怨的人來說,你的同情既助長了對方認為自己是環境受害者的意識,從而變得更有理由不思進取,同時對方也不會珍惜這因來得太容易而廉價的同情。因此,你的同情只能是愈發害了他。
過度對別人釋放自己的同情心,過度地幫助別人,對別人沒有好處,對自己更沒好處。生活中我們常常無私地幫助別人,剛開始別人會感謝你,但是時間一長別人對你的同情和幫助習慣了,只會得寸進尺地讓你幫助他,從而經常編各種理由使你感覺到他們有困難,讓你幫他們做事情。這些人以后無論和什么人相處,都只會自私地讓別人去幫助他。因為這些人懂得了利用別人泛濫的同情心幫助自己,但傷害了別人。
更有甚者,有的人恩將仇報,不僅不感謝你的幫助,還會攻擊你、傷害你。農夫溫暖了凍僵的蛇,卻被蛇恩將仇報,至死都悔恨自己的同情心。
在不對的時候出現的同情心會害人,過度的同情無論是給自己還是給他人帶來的都只是傷害,所以有時候同情也要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