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更加精彩、更有意義,是每一個人都會思考的根本問題。當自己人生落幕的時候,不因為碌碌無為而感到懊惱,不因為虛度年華而感到后悔,不因為走錯道路而感到內疚,回望一生,可以欣慰地說:我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于個人、于家庭、于國家,都不辜負人生一場,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境界。

現實中的每一個人,都在活著,可是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樣生活,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卻不是每一個人都清醒的問題。在人生面臨的所有問題中,沒有比經營自己的人生更加重要的。

一個覺悟人生的人,會有智慧明了人生面對的各種問題和困惑,能夠知道自己的優長和局限,能夠在順應時勢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奮斗的目標,能夠集中心智,做成一番事業;等世事變遷的時候,又能夠與時俱進,該進則進,勇往直前;該退則退,瀟瀟灑灑。

可是,今天很多人,看起來很勤奮,每天在低頭奮斗,卻不知道為什么在奮斗;每天在努力,可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在何方。這個世界,太多的人不能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不能明白自己的未來和道路;不知道如何把握好自己,不知道如何廣結善緣,不能處理好生命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最終帶著豪情萬丈出場,卻遭遇磕磕絆絆的人生,當人生落幕的時候,卻不免晚景凄涼。

《中庸》上說: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篤焉。就是說,每一個人在天性上都有各自的優長,如果找對方向、選擇合適的道路,一定會得到上天的加持和幫助。從某種程度上說,每一個人生都可以活得精彩,關鍵是要擁有智慧和人格。“智慧”和“人格”就像人生的兩只腳,支撐著人生不斷前行。

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明晰人生的方向,可以洞察生命境遇的每一個問題,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知道自己如何做好,如何避免各種挫敗和困難。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夠有正確的價值立場與思維方式,能夠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外在環境的關系,可以以自己人格的感召力而成為事業的中心,在凝聚各種力量的基礎上,完成一番事業。所以,有人說,真正的英雄,都是一個磁場;他能夠把需要的人凝聚起來,共同完成時代交付的任務。而這個磁場的中心,就是智慧和人格。

每一個人生都與眾不同,但不同人生遇到的問題往往具有共同性。因此,本書在這一部分將大家普遍遇到的人生困惑作為討論的對象,希望作者的一點思考對于大家更好地看待人生的各種境遇,處理好人生面對的各種問題,有一點啟發和教益。

有了智慧的眼睛和仁愛的胸懷,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可以花雨繽紛!

公元前202年冬,項羽兵敗垓下,幾次沖殺之后,皆沒有突出重圍的希望。項羽于是對手下的戰士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敢,項羽幾次單槍匹馬沖入漢軍陣營,如進無人之境,斬殺數人。可是,面對楚漢之爭的敗局,項羽的匹夫之勇顯然無力回天。在項羽看來,他這一生,征戰無數,所向披靡,這次戰敗并不是說他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他。之后,面對劉邦派來的追兵,項羽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了烏江亭長救他的機會,最終自刎烏江,留下了千古絕唱。讀史感慨之余,我們不免沉思:楚漢之爭初期,項羽占有明顯的優勢,但為什么最后的勝利者是劉邦?難道事情的原因真如項羽所言是“天要亡他”嗎?可是我們更要追問天為什么亡他?如果是的話,為什么人們常說“自作孽,不可活”呢?如果不是的話,人的命運究竟掌握在誰的手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命運?

很多人在遇到不如意時,大都自覺不自覺地認為自己“命不好”,有關命運的話題,歷來得到很多人的爭論和疑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個規則在支配著人生,有些事情,無論我們愿意還是不愿意,都不得不接受,我們姑且把這個規則稱為命運。對于命運的話題,一般的人也不會覺得陌生。人們常說:盡人事,聽天命;認命不生氣。其實這些說法就是反映了普通人對命運的看法。如果我們拓展開來,不獨是中國,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不對命運這樣的永恒話題做出思考和回答。

既然命運是人類社會的永恒問題,我們所要做的就不是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漠中,企圖逃避命運問題帶給我們的困惑。相反,我們應該真誠地從中西方文化對于命運的解讀中,從人類歷史的鮮活事例中,找出我們如何理解命運的鑰匙。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故事《俄狄浦斯王》,給我們展示了西方人對命運的看法:

俄狄浦斯在忒拜國出生后,曾經得到預言:他將來會殺父娶母。于是他的母親將他丟棄,以免這個預言成為真實。結果他被科林斯國國王收養。俄狄浦斯長大之后,知道了這個預言,于是逃離科林斯國,害怕這個預言成為真實。結果他成了鄰國忒拜國的國王,恰恰是殺害了親生父親,娶了他的親生母親。后來,俄狄浦斯知道真相后戳瞎自己的眼睛,以示懺悔。

大家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在西方的語境中,一個人的命運就是宿命,是一個人無法逃脫的冥冥之中的安排。再比如美國作家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在這篇小說中,打漁的老人是如此頑強地敢于同自然抗爭,可是到岸后的結果,只不過是一副魚的骨架。海明威正是通過對老人打漁這個故事的講述,一方面向我們展示了老人敢于向自然、向鯊魚抗爭的頑強,體現了人類生命的那份尊嚴和神圣。同時,也在另一方面告訴我們:命運像一雙看不見的網,無形中罩住了一個個企圖掙扎的靈魂。有關命運的話題,西方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向我們顯現了一幅絕望的畫面,正因為如此,西方人在心靈深處如此需要一個超越的神(上帝)來庇佑他們的希望與幸福。

那么,人的命運究竟如何呢?人在命運面前就真的無所作為了嗎?我們應該怎么樣看待命運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本專門講述命運的書《了凡四訓》。我們可以通過這本書,解讀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命運觀。

據《了凡四訓》記載:作者袁黃,字坤儀,年輕的時候以學醫為職業。后來遇到一個姓孔的先生,告訴他可以入仕為官,因為在孔先生看來,袁黃的命中可以做官。袁黃聽了很奇怪,就陸續問了自己的一些運勢。孔先生一一給了說明,包括哪一年能夠考中科舉,考中多少名,哪一年能夠做什么官,做到哪一級別,每年的俸祿是多少,等等,都給袁黃做了預測。開始的時候,袁黃將信將疑,結果生命的每一次變化都與孔先生的預測無異,而且孔先生把他哪一年哪一天哪一刻離開人世都清楚地告訴了袁黃。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的驗證之后,袁黃萬念俱灰,生命都已經命定,還有什么希望?一次,他隨一個朋友去棲霞寺上香,這個朋友自然滿懷著種種愿景,希望佛菩薩能夠加持。可是袁黃早已經萬念俱灰,毫無所求,因為在他看來一切命中注定,求也白求。棲霞寺的方丈云谷禪師看到這個情況后,很奇怪,邀請袁黃到禪堂打坐。三天后問袁黃:一般的俗人來到寺院,多半都是世俗的貪心,要么是祈求金玉滿屋,要么是祈求兒孫滿堂,要么是步步高升,而你和我打坐三天三夜,能夠不起一個妄念,為何?袁黃聽了之后,一聲嘆息,就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了云谷禪師,而且告訴禪師:人生早已經命定,死期都已經定下,還有什么妄念可言?云谷禪師聽后笑著說:我本來以為你是豪杰,不料竟然是凡夫。孔先生的一卦就把你算死,豈不是十分可笑?袁黃一聽,心中陡然升起希望:難道命運可以改變?云谷禪師告訴他:命運不僅可以改變,而且“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而且《藥師經》說得很清楚: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貴得富貴,佛教有戒律“不打妄語”,豈能騙人!但問題是求有求的方法。隨后,云谷禪師很細致地告訴他如何看待命運,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袁黃聽后非常感謝。后來袁黃在云谷禪師的指導下,命運完全發生變化,而且算定的是五十三歲去世,實際的壽命是七十多歲。由于受到了云谷禪師的指點而明白了生命的含義,袁黃改名“袁了凡”,意思是結束凡夫而成為圣人。

在如何改變命運的部分,云谷禪師告訴他:如果希望命運改變,一定是從心開始真正改變,一個人的心是什么狀態,生命就會展現出什么狀態;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心靈世界,就會創造出什么樣的生活。因此,我們所謂改命,其實就是改變自己的心靈世界。而且當一個人的心真正改變的時候,行為和命運都會發生變化。古語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是真實不虛的話,但是積善并非勉強去做,而是從內心里真正想幫助別人,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袁了凡聽從禪師的教誨,決心改過從新,懺悔自己以前的惡習,并下決心改正自己。他在任寶坻知縣的時候,曾經許下愿望:決心要給社會做一萬件好事。可是,在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的時候,覺得并沒有那么多的好事等待他去做。正在愁悶的時候,某一天晚上,夢到一個大神降臨,他急忙禮拜,并訴說了自己不能實現愿望的苦衷。這個時候大神告訴他: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原來袁了凡在做知縣期間,感覺田租有些高,每畝本要收銀二分三厘七毫,于是就把全縣的田地整理一遍,減收至一分四厘六毫。就此一項德政,使上萬民眾受益。袁了凡夢醒之后,覺得詫異,不知道是真是假。一段時間之后,恰逢幻余禪師從五臺山到寶坻縣來,袁了凡就將夢里的事向他請教。禪師告訴他:只要真誠為善,切實力行,就只一善也可抵萬善了。何況全縣減租,萬民受福。

上面所記述的內容都在《了凡四訓》這本書中,對于其中的記述,我們不做考據的研究。但該書表達的思想確是非常明確:所謂命運,并不在別處,無非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如果再追問命運背后的機理,中國文化用因果作答。就是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客觀的規則,那就是因果。一個人種什么因,就會收什么果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付出多少的辛勞,就會收到多少的回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因此,中國文化的命運觀,不是引導人們盲目地崇拜,而是認為人的命運都在自己手里,如果希望改變命運,也當然需從改變自己開始。袁了凡減稅積德的故事,給那些做公務員的朋友很大的鼓勵和啟迪。俗語常說身在公門好修行,確實如此。一個公務人員,尤其是掌握較大權力的公務人員,一個好的政策可以給萬千的人民帶來福祉,不僅利國利民,也培養自己的福報。

范仲淹的故事,也很能夠說明中國文化的命運觀。范仲淹的母親去世后,希望找一塊墓地。當他與一名風水先生同去選墓地的時候,風水先生指著一處地對他說,這是風水寶地,后世的子孫之中多出貴人。又指著另一處地說:此為絕戶地,如果將人葬在此地,不僅世代貧窮,而且還會出現斷子絕孫的下場。范仲淹聽風水先生說后,對手下人說:我既知這里是絕戶地,又豈能讓他人葬此地而絕后,并且世代貧窮呢?那將我母親葬在此地吧。大家看,這種超越了小我的算計和功利,能夠真正帶著利益大眾的心去生活,這才是真正仁者的格局和境界。

到了晚年時,范仲淹決定回到蘇州養老,想在城里買一塊土地,造一所房子,以便安度晚年。有一天,有位長者求見范仲淹,說:“我是蘇州城里的風水先生,特來向大人介紹一塊地方。”范仲淹問:“不知在哪里?”老人道:“就是滄浪亭西邊的那塊荒丘。蘇州城是龍穴寶地,臥龍街(現在蘇州的人民路)筆筆直直,是龍身;街上砌的石塊,是龍的鱗片;北寺塔高高矗立,是龍的尾巴;那龍的頭呢,就是那塊荒丘。大人如果買下這塊寶地,興建住宅,一則可以鎮住龍頭,二則將來子孫會科甲不斷。”范仲淹聽后則想:我一家的子孫昌盛有何用?怎么都不如叫大家的子孫昌盛,這才符合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于是范仲淹決定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建造學府,供當地求學的學生讀書。等學府建好后,范仲淹不僅自己在府學講學,還請來了社會名儒,向學生傳經授道。從此,蘇州地方的讀書風氣越來越盛,考取進士、狀元的也越來越多。大家如果查閱范仲淹的家譜,會發現范家的兒孫輩也極為發達,傳到了數十代的子孫,直到現在,已經是八百多年了,蘇州的范墳一帶,仍然有多數范氏的后人,并且常出杰出的人才。范家八百年不衰,就是厚德載物的生動例證,范仲淹能夠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別人去享受,這是極為博大的精神!近代的佛學大德印光大師十分贊嘆范仲淹,甚至認為孔夫子之后就是他。他的子子孫孫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孫保之。中國世家第一個是孔夫子,第二個是范仲淹。以上所說的范仲淹從命運上說,確實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上面雖是古代的故事,對于我們今天也有很多啟發。社會上有很多人,整天抱怨命運不好,遇到一點挫敗就怨天尤人,要么埋怨家庭,要么攻擊社會,但就是不懂得反省自己。實際上,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是根本上取決于自己。面對苦難的時候,有的人退卻,有的人則百折不撓;面對順利,有的人驕傲自滿,有的人三省吾身;能否東山再起,關鍵還是靠個人的努力。1928年,朱德率領湘南起義的隊伍直奔井岡山,準備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紅軍會師,從而積蓄力量,開拓新局面。毛澤東聽說朱德來井岡山,非常高興。原因是朱德早在護國戰爭的時候,就已經威震軍界,是大家公認的一員戰將。朱德的到來顯然不僅增加井岡山紅軍的實力,而且對穩定軍心,增加紅軍的信心,都有莫大的幫助。據說為了迎接朱德的到來,毛澤東星夜趕做了一套軍裝,天不亮就下山迎接,步行幾公里到龍江書院歡迎朱德。到了井岡山之后,毛澤東召開歡迎大會,等到毛澤東上臺發表演講時,臺子忽然坍塌下來。這個時候眾多紅軍戰士心中一驚,覺得這似乎不是一個吉祥的兆頭。正在大家錯愕的時候,老將朱德大踏步向前,大聲喝道:同志們,朱毛會師,臺子坍塌,說明什么?說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臺子塌下去,說明舊的環境成為歷史,從今天起我們要創造一個嶄新的未來!朱德話音未落,據說下面戰士的掌聲雷動,群情振奮,紛紛表示從朱毛會師這一天起,一定會開創出一個嶄新的局面。大家通過這個故事看到了什么?臺子坍塌是一個客觀事實,無非是因為時間倉促而未能建造結實。但怎么看待臺子坍塌這件事情,卻因為人的智慧不一樣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朱德的講話,把大家的疑慮一掃而空,反而把一個不利的局面變成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局面。所以,事在人為,命自我立,任何人的命運,歸根結底都是自己創造的!

因此,在命運面前,我們沒有理由抱怨,而是應該一切從自己做起,檢查自己努力得夠不夠,自己的做人好不好,自己是否懂得反省,是否做到海納百川,等等。這就是孔子說的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首先反思自己的問題,查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改進;而小人則恰恰相反,一旦遇到問題就怨天尤人,抱怨這個埋怨那個,就是不知道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的原因。因此,有的人在反思自己的過程中不斷進步;有的人則在怨天尤人的時候一再錯過。

回到文章的開頭,項羽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天命”,實在可悲可憐!天有好生之德,怎么會偏偏要滅亡項羽呢?項羽直到死亡臨近的時候,都不懂反思自己的過失,都不知道從自己身上尋找失敗的原因。項羽一生,帶著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唯我獨尊,聽不得別人的建議,做不到海納百川,更不懂得反思自己的弱點,大難臨頭的時候竟然將自己滅亡的原因歸為“天命”,怎么可能不失敗?而一個因為“天下苦秦久矣”而揭竿而起的劉邦,一開始就帶著救民于倒懸的責任和使命,能夠知人善用,常思己過,江河處下而為百谷王,焉能不勝?沒有誰決定人類的命運,人類的命運就在自己手里!

總之,大家發現,中國文化對命運的看法絕不消極,中國文化認為所謂的命運,不過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任何外在的因素,都是通過自身生命的努力才起作用;懂得這個道理,君子務本,從當下做起,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無論是做任何一份工作,對人民、對社會、對領導、對同事,都能夠盡心負責,那么,你的命運就在慢慢地發生變化。一個人做了什么,就必須承擔相應的后果。從這個意義上,自己才是命運的真正掌握者。中國文化所謂的覺悟,就是啟發人們擺脫盲目迷信的狀態,從而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有這個認識,我們就能理解《易傳》為什么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為什么說“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從現在看過去,一個人曾經做了什么,今天就應該承受什么,這就是公平;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從現在看未來,一個人希望擁有什么樣的生活,就看當下的言行,人的命運都在于自己怎么思考、怎么行為。所以,中國文化一點都不迷信,更不主張盲目崇拜,懂得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那就好好地從自身做起,檢點自己的言行,種下真誠、善良、公正、勤奮和勇敢,必然也會收獲輝煌和精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邳州市| 菏泽市| 陆良县| 金湖县| 新乡县| 始兴县| 雷州市| 广昌县| 句容市| 崇州市| 东城区| 安徽省| 建昌县| 江源县| 巴里| 清涧县| 怀安县| 东乡县| 厦门市| 宁海县| 汾西县| 安康市| 合阳县| 临武县| 福建省| 临泽县| 吴川市| 潞城市| 纳雍县| 广汉市| 宿迁市| 双流县| 伊吾县| 温州市| 黄梅县| 沁源县| 江津市| 舒城县| 介休市| 高要市|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