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大而不倒(經典版)
  • (美)安德魯·羅斯·索爾金
  • 4777字
  • 2019-01-24 16:38:58

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早上7點,公園大道公寓,杰米·戴蒙(Jamie Dimon)去廚房倒了杯咖啡,希望喝了能讓自己好受些。他感到腦袋昏昏沉沉的,就像喝多了酒那樣難受。不過他頭痛可不是因為醉酒,而是腦子里裝了太多的事情。

戴蒙是美國第三大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的首席執行官。昨晚他臨時接到通知,與十幾位華爾街首席執行官一起前往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參加緊急會議,研究救助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的方案。如果雷曼倒閉,整個市場將遭受巨大沖擊。

昨晚,女兒男友的父母第一次到家里做客,妻子朱迪特地舉辦了一場歡迎晚宴。戴蒙散會后急忙趕回家,可最終還是遲到了兩個多小時。希望能博得一點同情的戴蒙尷尬地說:“我可從未這樣遲到過。但不是我故弄玄虛,現在的情況真的很危急。”盡管想盡力避免說漏,他還是透露了一些會議內容。戴蒙一邊為自己調制馬提尼酒,一邊對開始警覺起來的客人們說:“你們明天就會在報紙上看到相關消息了。”

正如戴蒙所說,今天一早各大報紙便開始連篇累牘地報道他在昨晚晚宴上提及的突發事件。戴蒙斜倚著櫥柜打開了《華爾街日報》,頭版新聞的大標題赫然映入眼簾:“雷曼與時間賽跑:危機正在蔓延。”

戴蒙很清楚雷曼可能熬不過這個周末。本周早些時候,摩根大通打算拆借資金給雷曼,不過仔細看了它的賬簿后,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擔心雷曼倒閉,戴蒙還決定要求雷曼提供額外的抵押品作擔保。他明白,如果24小時之內得不到救助,雷曼就一定會破產。

戴蒙關注的其實不僅僅是雷曼,他敏銳地意識到,華爾街另一巨頭——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也遇到了麻煩,于是他向員工們提出要求,要確保摩根大通也擁有美林公司的足值抵押品。與此同時,盡管公眾還沒有察覺出這些危機狀況,危險正在向全球保險巨擘——美國國際集團逼近。由于美國國際集團是摩根大通的客戶,所以公司正抓緊時間籌集資金去救助它。戴蒙估計,若一周內籌不到足夠資金,美國國際集團也將面臨滅頂之災。

在由少數幾個大人物(包括政府要員在內)組成的核心危機化解小組中,戴蒙的位置尤為重要。因為他是做金融實務的,通過“交易流”之類的先進工具掌握著最新、最全面的金融活動信息,從而能夠洞察金融系統中那些看似微小,卻可能成為極大隱患的問題。而那些門外漢卻無知地認為,當金融體系出現問題時,安全網(存款保險體系)能夠發揮作用并力挽狂瀾。

戴蒙開始思索可能出現的最壞情形。早上7點30分,他走進書房,打電話召集摩根大通24位高管舉行電話會議。

“你們即將經歷美國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一周。我們要做好最壞的打算,盡全力保護雷曼,因為這關乎我們的生死存亡。”戴蒙說。

高管們都專心地聽著,但沒人明白戴蒙到底想說什么。

和許多華爾街精英一樣——這其中也包括雷曼首席執行官小理查德·富爾德(Richard S. Fuld Jr.),他是雷曼任期最長的首席執行官,這次,大多數與會的摩根大通高管都認為政府會出手救助,以避免雷曼破產。戴蒙卻迅速斷了他們的念想。

“那是不可能的。我認為華盛頓不可能也不應該出手救助一家投資銀行!我希望你們大家都明白,這是生死攸關的事,我可不是在開玩笑。”戴蒙一板一眼地說道。

戴蒙終于拋出了這個驚世駭俗的消息,這就是他苦苦思索而得出的最壞情形。“行動方案是:我們必須馬上為雷曼申請破產做準備。”停頓了片刻后,他接著說:“還有美林……美國國際集團……摩根士丹利。”最后,停頓了更長時間以后,他又補充說:“可能高盛也會申請破產。”

聽到這些,與會者全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接下來的幾天中,事態的發展印證了戴蒙在電話會議中的預言,金融體系已處在崩潰邊緣,情況十分危急。政府決定出手救市,這在美國是史無前例的。僅僅18個月前,華爾街還在為自己進入盈利最豐厚的時代而慶祝,轉眼之間,它就陷入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災難之中。數萬億美元的財富瞬間蒸發,金融市場行情糟糕透頂。這場大災難摧毀了資本主義奉為圭臬的法則,金融奇才所創造出的低風險高收益的新時代結束了,美國式金融工程是全球最佳黃金準則的觀點亦不攻自破。

隨著事態的發展,混亂的市場彌漫著恐懼,“看不見的手”根本無法控制局勢。許多華爾街人士都從未經歷過這種情形:各種謠言甚囂塵上,政策變幻莫測。基于對形勢的胡亂猜測,許多人被迫作出了職業生涯中甚至一生中最為關鍵的決定。有些人作出了明智的選擇;有些人跟著感覺走,運氣還不錯;還有一些人則后悔當初所做的決定。其實,要判斷他們是否作出了正確選擇,現在仍為時過早。

2007年,經濟一片繁榮,泡沫也同時達到了頂峰,金融服務部門成了創造財富的機器,這臺機器把小泡沫吹成了大氣球,創造出美國40%以上的利潤。復雜的金融產品成了美國經濟的強大驅動力,而這些金融產品(包括一系列新興的證券化產品)相當復雜,甚至連很多首席執行官和董事自己都搞不明白。抵押貸款業在該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所提供的貸款是華爾街精心設計復雜創新產品的原材料,然后這些貸款被不斷地打包并向全球市場發售。

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曾有過一段建立在債務基礎上的繁榮時期。危機前夕,基于創新機制所獲得的利潤,它又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鼎盛時期。2007年,華爾街金融界從業人士的總薪酬高達530億美元。其中,高盛支付的薪水總額為200億美元,人均66.1萬美元,高盛發放的薪水在危機之初位于五大券商之首。高盛首席執行官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這一年的收入則高達6800萬美元。

金融巨頭們深信,他們創造的不僅僅是利潤,更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新金融模式。2007年夏天,花旗集團總設計師桑迪·韋爾(Sandy Weill)說:“全世界都將朝著以自由企業和資本市場為特色的美國模式前進。對那些要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來說,沒有美國金融機構的存在是很遺憾的,因為它們將在這些國家的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

大券商大談特談即將創造出的金融價值與令人眩暈的數字,但這一切卻是以高杠桿率為賭注的,華爾街一些公司的債務與資本之比已高達32:1。這是一場豪賭:如果成功了,這些復雜模型的正確性會得到驗證并帶來豐厚的回報;而一旦失敗,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網絡經濟泡沫的破滅以及“9·11”事件后美國經濟的衰退都曾讓華爾街遭受重創,此次創新模式的興起則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貨幣貶值。當時亞洲儲蓄過剩,美國則在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以下簡稱“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主導下實施超低利率(2001年美國經濟持續衰退,此舉旨在刺激經濟增長),最終世界各地都開始出現流動性過剩。

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是流動性過剩最典型的例子。在房地產泡沫的高峰期,銀行非常熱衷提供房貸。只要在合同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任何人都可以順利地拿到住房貸款。無須提供任何證明,只要聲稱自己的薪水有六位數,想買房的人就可以輕松地從銀行開出50萬美元的住房抵押證明,一個月后就可以拿到貸款。房價自然也是不斷暴漲,人人都在熱火朝天的房地產市場中變成了投機者,不斷地倒賣房產,并拿著銀行的房屋抵押貸款去買豪車和游艇。

那時,華爾街認為新型金融產品的風險極低,由于抵押貸款被不斷地證券化和切割打包,其中蘊含的風險即使沒有被徹底消除,也已經被大大地分散了。銀行不再把這些貸款持有至到期,而是把它們分割并打包出售給了投資者。不管你如何看待銀行家在房地產繁榮時期的行為,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這些機構是在自釀苦果。事實上,這個苦果還真不小,因為他們自己也購買了大量以抵押貸款為支持的資產。

正是這些金融機構之間極為密切的相互關聯帶來了巨大的風險。銀行大量擁有這些新型金融產品的后果是,不知不覺中,每家銀行的發展都高度依賴其他銀行的狀況。如果有一家銀行倒閉,那么其他銀行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接連倒下。

其實,不管在實務界還是學術界,都曾有人預言這些金融創新將會慘淡收場。在努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教授和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chiller)教授成為災難預言家之前,有人在1994年就作出了這樣的預言,但沒人愿意相信。

在接受了針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研究任務后,總審計長查爾斯·鮑舍爾(Charles A. Bowsher)曾對國會委員會說:“美國這些大交易商的突然破產或退出交易將會引發市場流動性問題,也會對其他機構,包括參加聯邦保險系統的銀行,甚至整個金融體系都構成威脅。那時就只能通過由納稅人埋單或以納稅人的錢做擔保的救市方式來干預市場了。”

2007年,危機已初露端倪,但很多人仍然認為,除了對于一些抵押貸款公司,次級貸款幾乎沒有什么風險。2007年3月,美聯儲時任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說:“目前看來,次級貸款對整體經濟及金融市場造成的沖擊已得到控制。”

然而,2007年8月,市值20000億美元的次級貸款市場開始崩潰,潰敗之勢迅速在全球市場蔓延。貝爾斯登旗下兩只主要做次級貸款衍生品交易的對沖基金崩盤,投資者損失了16億美元。法國最大的上市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暫停了取款業務,理由是無法計算出賬簿上與次級貸款相關債券的價值。這實際上是指,在任何一個合理的價位上,它們都找不到買家。

從某種意義上說,華爾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以抵押貸款為支持的證券非常復雜,幾乎沒人能搞明白如何在衰退市場中對其進行合理定價。截至本書寫作時,專家們還在苦苦計算這些資產到底價值幾許。沒有價格,市場就會癱瘓;而沒有資本,華爾街就無法運轉。

美國五大投行中實力最弱而杠桿率最高的貝爾斯登第一個倒閉。但大家都清楚,如果出現投資者全面恐慌的局面,也就是說,當沒有人覺得自己是安全的,也沒有人知道華爾街下一個倒閉的會是誰時,即便是實力最強的銀行也可能會挺不過去,最終以倒閉收場。

戴蒙在電話會議中給出了一張令人震驚的金融機構倒閉清單,從這張清單上我們可以感覺到一種極度的不確定性。正是這種極度不確定性,使得這場危機成為華爾街銀行家及銀行監管者畢生難忘的經歷。2008年8月,他們曾經歷了一次“局勢得到控制”的危機,金融機構及投資者都步履艱難。事實上,那些能夠保持平和、預測情況會很快好轉的人通常盈利最豐。這次信貸危機與以往的金融危機都不一樣,華爾街與華盛頓必須奮力迎戰。

回過頭看,這次危機之前所出現的泡沫和以往的泡沫一樣,都是蘇格蘭作家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在他1984年的經典著作中所稱的“大眾錯覺與群體狂熱”。銀行并沒有成功地創造出一個無風險的投資新世界,而是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了新的風險。

本書并不關注艱深的理論,它記錄的是從2008年3月17日開始的數月間真實的人和事。3月17日這一天,摩根大通同意收購貝爾斯登,美國政府官員也最終決定實施該國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次政府干預。此次干預的范圍覆蓋了紐約、華盛頓甚至本土之外,人物是掌控著美國經濟命脈的少數精英,地點則在這些精英的辦公室、家里甚至他們的腦海中。

過去10年,我一直在為《紐約時報》報道華爾街,有幸通過這樣的工作看到了美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但通過本書的寫作,我才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華爾街這些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所發生的巨變,同時也見證了它們恢弘的自我毀滅過程。

這個偉大的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一道難題,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留下了一個謎,只有解開它,我們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本書正是為揭開謎底而做的一次努力。

《大而不倒》記錄的是華爾街金融機構的一幕幕失敗場景。這場失敗震撼了世界,也讓資本主義推崇備至的理念遭到了質疑。本書詳盡地刻畫了一群極富奉獻精神但又常常令我們感到困惑的華爾街人士:他們有時極富個人犧牲精神,有時又會不惜一切保全自己。他們奮力迎戰,力圖讓自身以及整個世界免于一場更大的災難。值得慶幸的是,為避免出現最壞的情形,書中人物最終都能舍棄或大或小的個人利益,團結一致,奮力與危機做斗爭。沒錯,很多時候他們的確是這樣做的。但正如你將在書中所看到的,每作出一項決定之前,他們之間總會發生激烈的爭吵和殘酷的權力斗爭,而這正是華爾街和華盛頓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

最后,這其實是一個關于人類劣根性的故事。人們很容易犯下這樣的錯誤:總以為自己足夠強大,根本不會倒下。事實并非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敖汉旗| 台北县| 阿拉尔市| 清涧县| 福鼎市| 华池县| 和顺县| 青铜峡市| 会理县| 渭源县| 揭东县| 招远市| 吉安市| 沅江市| 色达县| 齐河县| 长岛县| 湟中县| 清镇市| 信丰县| 新绛县| 吴堡县| 天台县| 吐鲁番市| 南乐县| 安达市| 吉安县| 应城市| 乐东| 永吉县| 水富县| 永康市| 开阳县| 洛南县| 调兵山市| 清水县| 中超| 安陆市| 上杭县| 武宣县| 乌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