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賽中的行為經濟學
- (美)托拜厄斯·莫斯科維茨 喬恩·沃特海姆
- 2108字
- 2019-01-24 16:18:28
“不作為”偏差,一種常見的認知模式
說起來這也并不奇怪。它符合人類常見的認知模式。人們一般認為,“不作為”(即不采取任何行動)的侵入性和傷害性,遠遠不如“有作為”(即做出某種行為)大,哪怕兩者帶來的結果相同,甚至前者更糟糕。心理學家將之稱為“不作為”偏差(omission bias),它在多種場合下都有體現。
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研究人員對被試提出如下問題:假設某種流感襲來,人人都會被傳染,而且,流感對三歲以下的孩子有致命的危險。每1萬名兒童中約有10人會死于此病。注射流感疫苗可消除患病的可能性,但每1萬名兒童也可能有5人因注射疫苗而死。你會讓自己的孩子接種疫苗嗎?
表面上看,這道選擇題很容易,對不對?你會接種疫苗,因為不接種疫苗的死亡率是接種的兩倍。然而,調查發現,大多數家長竟然選擇不給孩子接種。為什么呢?因為它會導致每萬人中有5人死亡。他們才不管不接種疫苗的話,孩子患流感的死亡率是接種疫苗的兩倍。選擇不接種疫苗的家長認為,如果孩子因為接種出了什么事,自己是要負責的。但這些家長往往忽視了這個說法的另一面,“如果孩子因為沒接種而出了什么事,我同樣是要負責的”。換句話說,很多家長覺得,如果糟糕的結果是自己的“有作為”帶來的,而不是自己的“不作為”帶來的,責任更大。
在另一些研究中,被試始終認為,采取行動比不采取行動更欠缺道德心,哪怕結果相同甚至不采取行動的結果更糟糕。舉個例子,研究人員要求被試對以下兩種場景做出評價。網球選手約翰要在明天的決定性比賽中面對一個強硬對手。約翰知道自己的對手對一種食物過敏。在第一種場景下:約翰向不知情的對手推薦了含有過敏源的食物,以求破壞對方的球場表現。在第二種場景下:對手誤點了含有過敏源的食物,約翰明知道對手可能會過敏,但什么也沒說。大多數人會認為,約翰推薦過敏食物的做法,比不提醒對手當心過敏食物的做法要惡劣、卑鄙得多。但這兩者真的有什么不同嗎?
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恐怕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直接說謊比隱瞞真相要糟糕;錯過了挑選配偶的機會固然不好,但比較起來,主動選錯配偶就更可怕了;拒絕吃健康的食物或許是個糟糕的選擇,但吃垃圾食品無疑雪上加霜;課堂上沒舉手回答能正確回答的問題或許會讓你覺得略有遺憾,但要是舉手卻答錯了問題,你會感覺更難受。
心理學家發現,哪怕結果一樣甚至更糟,人們仍然認為“不作為”比“有作為”的因果性更弱,可責備之處更少,傷害性更低。醫生們認同這一理念。所有醫學專業學生們學到的第一條原則就是來自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不害人”,而不是嚴格的“做好事”。我們的法律制度也做了類似的區分,幾乎從不對營救行為做出明確的義務規定。要是你故意把人淹在水里,你的麻煩可就大了。但如果看到有人在游泳池里溺水,你袖手旁觀,沒有人會因為你沒救當事人而控告你,除非你是游泳館的救生員或者醫生。
商業世界中也存在同樣的“不作為”偏差。在哪種情況下,股票經紀人的麻煩更大呢?是沒能買下一支成功的股票,比方說,錯過了谷歌的首次公開募股?還是投資了劣質股,比如用你的退休積蓄買了雷曼兄弟的股票?你可以去問問對沖基金經理,至少在私下里,他們會坦白承認:與錯過了當年最大贏家相比,選錯股票虧空了客戶的錢更容易讓他們被炒魷魚。他們工作時也正是據此行事的。
在大多數的大公司,管理者都傾向于避免犯錯,而不是避免錯失機遇。如果犯了錯,公司大多會追究個人的責任。而未能采取行動,哪怕導致了同樣重大的損失,公司卻很少要人負責。2009年,在一場管理大會上,亞馬遜的創始人杰夫·貝佐斯(Jeff Bezos)說:“人們對犯錯過分關注了。公司也過分強調失敗的代價有多么大。失敗的代價并不昂貴,大多數公司很難發現,付出沉重代價的原因,其實是‘不作為’。”
體育裁判也有著同樣的想法。NBA在訓練和評估裁判時,會告訴他們4種基本的判罰:正確的判罰、不正確的判罰、正確的不判罰和不正確的不判罰。當然,裁判的目標是要在每次判罰和不判罰上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如果你做出了判罰,那它最好是對的。“比如說,比賽進行到后半場,球場上出現了干擾球,你忽略了,這就是不正確的不判罰,這很糟糕,”在NBA做了17年裁判的加里·本森(Gary Benson)說,“但要是比賽進行到后半場,你判罰了干擾球,結果錄像回放顯示你判罰錯誤,那你惹上的麻煩可就太大了。”
特別是在關鍵的中場休息期,裁判往往要竭力地克制自己,不暗中影響比賽。NBA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比賽升溫,你讓路,你要盡可能讓球員來決定勝負。”NBA的另一名資深裁判特德·伯恩哈特(Ted Bernhardt)說:“這是你在工作中要學的第一件事情。球迷們不是來看你的,他們是來看球員的。”
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但也明顯地表現出了“不作為”偏差,可以說,這比裁判們在比賽中犯了正常的、隨機的錯誤更糟糕。隨機的判罰失誤雖然煩人,但無法預測,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趨于平衡,并不會偏袒某一方。隨機失誤不會對誰不利。可習慣性的偏差就不一樣了,它會帶給特定類型的球員或球隊明顯的優勢,讓我們得以預測誰能從某種情況的判罰下受益,就更別說精明的球員、教練、老板和賭徒了。誠然,身為球迷,我們希望比賽的裁判準確,但我們其實更應該希望比賽的裁判不帶偏差。可惜事實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