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食物爆炸時代的飲食和身心健康
與其說這本書是“生逢其時”,更貼切的描述恐怕是“應運而生”。本書觸及了兩個在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一個是“情緒”,另一個是“飲食”。所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先談談“飲食”。食物過量危害健康的問題在30年前的中國或者60年前的美國恐怕還很少有人面對,但在今天幾乎已經成為“公害”。當今世界是個物質豐盈的世界,對大多數人,包括正在閱讀本書的你而言,食物是味美價廉的,而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食物也變得隨時隨地唾手可得,是誘惑,更是威脅。
今天,幾乎對所有經濟發達的國家來說,健康都是一大問題,中國也難以幸免。很多西方國家的醫生、營養學家和社會學家都在慨嘆:當面對西方的肥胖和相關致死疾病以及巨大的健康開支時,能給出的最有效的常識性建議是:“亞洲飲食”。但是我們回頭一看,便驚訝地發現,亞洲人自己現在吃的也不是“亞洲飲食”,而改成“歐美飲食”了。于是,亞洲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也迅速地在過量飲食導致的相關疾病領域“緊追不舍”,如今已經能在肥胖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方面跟歐美相提并論了。其實,營養專家所謂的“亞洲飲食”,也就是以五谷雜糧和生鮮蔬菜水果為主、以肉蛋奶等優質蛋白為輔,在日常家庭烹飪和聚餐中很少有人工化學合成食品和添加劑的飲食。所以,多數真正營養專家給出的建議,主要是針對飲食的內容,也就是吃什么,如果大家能做到,當然極好。
“吃什么”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面向,但是還有另外一個至少同等重要的面向,就是“怎么吃”。意大利菜和法國菜在美國極為流行,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講,這兩個菜系其實并不健康,因為其中都有精致面粉,即高熱量、低營養的碳水化合物,以及黃油,即高熱量的飽和脂肪酸,而且這兩國的食客愛喝果汁、吃甜點。這種組合本來應該是“健康殺手”才對,但是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美國人口的超重比例之高世人皆知,而意大利和法國民眾卻健康許多。同樣的菜系配方,吃出來的結果卻完全不一樣,其實背后的關鍵在于第二個要領:怎么吃。
美國人的飲食風格是大快朵頤、速戰速決,畢竟吃完了還要忙著去掙錢呢。所以,其實他們在吃的時候也算心不在焉,只有最強烈的味道、超級大的分量才能給他們帶來一些快感和滿足。所以你會看到24.9美元兩斤的牛排,3.99美元一塊的大號芝士蛋糕。大家狼吞虎咽,然后一走了之。一頓飯很快就吃完了,在你感受到食物是什么具體味道之前,上千卡熱量已經下肚,然后志得意滿地接著忙去了。
歐洲人卻不太一樣:細嚼慢咽、邊吃邊聊,一頓午飯加上咖啡,能聊上兩個小時。所有的食物分量都很小,盤子和勺子更小,雖然價格并不便宜。每道菜都要一點一點慢慢品,咖啡也是一口一口慢慢喝,仿佛生怕錯過了某一口食物的味道、某一句聊天的感覺。于是,同樣的菜譜,不同的方式,就會造就不同的飲食體驗:前者量大價低、直截了當;后者卻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這本書,更多的是談怎么去吃。答案也比較簡單,正念地吃,而不是雜念地吃。帶來享受和美味的,更多的是吃的過程和心態;帶來肥肉和疾病的,反而是吃的內容和分量。作者想要介紹的其實就是一種實際操作的生活態度:正念地去品味食物,品味情緒,乃至品味人生。是把食物的熱量留在身體里,還是把美味留在記憶里,是一種選擇。
再來談談“情緒”。這本書針對的問題叫作“情緒化飲食”,這是由“試圖用飲食來面對情緒”的想法和做法而帶來的問題。何故如此?縱觀歷史,我們似乎剛剛進入一個“情緒時代”。在這個時代,情緒被認為是私密的,是只存在于我們內心的一種感受;同時情緒也被認為是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去處理或解決的某種問題,甚至有些情緒被貼上了“消極”的標簽,讓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物質豐盈、娛樂滿滿的新社會似乎給了今天的人們一種全新的期待,甚至是信念:我們的理想狀態應該一直或者大多數時候都是高高興興的,而且這也是我們生活的主要目標。于是在今天,如果我們情緒上有了不快,自然就想去“解決掉”。我們太習慣于物理世界中的思維方式,發現一個問題,就去分析原因,然后把原因驅除,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切就如同到4S店修車保養一樣簡單直接,而且可以讓人代勞。
在心理世界,當我們想用同樣的邏輯去應對情緒時,會發現情況就好像“粉色的大象”——欲蓋彌彰,欲罷不能。因為不開心,吃了個冰激凌,在吃的時候感到暢快淋漓、忘乎所以,但是吃過之后,不僅原來的不開心依然陰魂不散,又增加了吃垃圾食品的負罪感、對發胖或者生病的恐懼感,以及解決問題失敗的無力感……于是得過且過,再來一個巧克力,余下的明天再說。
其實我們不僅會有“情緒化飲食”,還會有“情緒化憤怒”“情緒化運動”“情緒化追劇”……有太多事情被我們認為可以用來解決情緒問題,實際上卻是飲鴆止渴。那么出路何在?本書給出的回答就是:不去處理情緒,而是看著情緒,看看它能對你做什么。于是發現,其實情緒就是情緒而已,它沒有那么重要,也沒有那么強大。帶著情緒,我們其實還可以繼續做重要的事情,不去理它,它反而會逐漸消失。這種“觀其所是,但不為所動”的態度,就是接納,而“帶著情緒該干嗎干嗎”,就是正念。所以這本書所講的核心技巧,就是不用飲食來應對情緒,而是用正念來接納情緒。就這么簡單。
那么,可能有人會問:“如果真的這么簡單,那費那么大力氣寫本書干嗎?你說的我都明白了,還用看這本書嗎?”因為正念,或者說臨床心理學中面對的一切問題,都是知易行難的過程性問題。抑郁癥患者不是不知道自己需要更振作,焦慮癥患者也不是不理解自己應該更放松,但當你真正身處其中的時候,一切“應該”都會被拋到九霄云外,你會難以自拔、身不由己。這時,就需要看到一些更實際的工具,以及這些工具是如何被運用的例子,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再在自己身上嘗試。
本書作者是經驗豐富的臨床心理學家,書中選擇的案例都非常貼近生活實際,提供的工具操作性也很強,這大概就是幫助大家把“正念”落地的很好方式,不僅適合從事心理咨詢和輔導的專業人員閱讀,對普通人也頗有借鑒價值。面對當今豐富的食物、激烈的競爭、不斷與他人比較的自我,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受情緒的影響,而且多多少少都會面對食欲和健康這對悖論。這本書,可能是讓我們防患于未然、繞開這個悖論的第一步。
最后,也想分享一點兒我自己關于“正念”的經驗感受。這是本書面對情緒化飲食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當今心理學炙手可熱、廣受歡迎的一個領域。首先,“mindfulness”這個概念在歐美的心理學領域實際上有兩個分支。一個分支被稱為“專念”,講的是充滿好奇而專心致志地主動致力于某個過程。《專念》(Mindfulness)一書的作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倫·蘭格(Ellen J. Langer)在書中說:“專念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想讓那些不愿意去冥想內觀的人也能專注于當下,充滿好奇地去關注一件事。”這里的關鍵詞,就是“專注”和“好奇”:不去評判臆斷或者先入為主,而是充滿好奇地去觀察事情的過程本身,每一個變化,每一個不同,每一種可能性。
另一個分支就是更多人知道的“正念”,也就是需要通過冥想內觀來不斷提升的那種“觀其所是、泰然處之”的寧靜。個人認為,專念更傾向于立竿見影的行為操作,認為調整一下做法就能夠立刻發現生活的另一個面貌;正念更傾向于循序漸進的個人提升過程,要隨著時間的延續漸入佳境,體會到心智修煉的強大力量。這兩者不僅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
幾乎所有與正念相關的課程都會讓大家做一個“吃葡萄干”的練習,每人一粒葡萄干,注意,是一粒而不是一把,先用眼睛細細地看它的紋理、形狀、光澤,再用手感受它的質地、重量、硬度,然后用鼻子去聞它的氣味,之后放入口中,用舌頭的不同位置接觸,慢慢地注意各種味道的層次,最后逐漸咀嚼咽下。一粒葡萄干需要5分鐘才能吃進去,比較一下把一大把葡萄干塞到嘴里囫圇吞下的感覺,有多么不一樣,但是很多人都反饋說:“這個時候才明白葡萄干的味道是怎樣的”或者“原來葡萄干的皮有點發苦”。
說“專念”也行,說“正念”也可,就是專心致志放空一切的純粹:吃葡萄干就是吃葡萄干,不是為了充饑解饞,也不是想要緩解情緒,就是吃個葡萄干而已。如果我們像這樣去吃一頓飯,就會攝入更少卡路里,品嘗到更多美味;如果我們像這樣去生活,可能會有更少情緒干擾,獲得更充實的人生。
每讀一本好書,就開啟了一種新的可能。
有哪些工具可以助你關注情緒?

掃碼獲取“湛廬閱讀”APP,
搜索“駕馭情緒的力量”,獲取彩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