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有產權、政府層級與集團內部資本市場運作機制(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成果文庫)
- 徐慧
- 2357字
- 2019-11-01 17:12:47
第一章 國有產權、企業集團與內部資本市場:基于制度背景的分析
一 企業集團的存在及發展特征
企業集團廣泛存在于除美國以外的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Almeida and Wolfenzon, 2006),并且在地區及全球經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國家對企業集團的稱謂不一:韓國稱為“Chaebols”,日本稱為“Mitsubishi”,德國稱為“Konzerne”,拉丁美洲稱為“Grupos”、美國稱為“Business Groups”,中國大陸稱為“企業集團”以及中國臺灣稱為“關系企業”等。事實上,企業集團在新興市場國家更為普遍(Khanna and Yafeh, 2007)。
企業集團緣何存在?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企業集團可以共享資源、減少交易成本。共享資源的說法獲得了學者們的普遍接受,而減少交易成本的觀點更多來源于新興市場的研究證據。在新興市場中,外部市場不完全程度高,企業通過組成集團的形式,在集團內部進行內部化交易,以較低成本安排資本、交易、技術、勞工等問題,以應對外部市場不完全。新興市場中企業集團的內部化交易成為替代不完全的產權保護機制及外部市場的制度安排(Khanna and Palepu, 2000)。
從經濟學資源理論的角度加以解釋:企業競爭優勢來自于其占有資源及能力的集合,企業集團這種特殊的組織形式,經過不斷的整合,其內部可能存在一些外部市場無法獲得的實物資源、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等,資源的積累使得企業可以不斷地進入新的產業,展開多元化經營并進一步地擴大集團組織規模,在組織內部實現資源的共享(Guillen, 2000)。
從社會學角度加以解釋:企業由社會制度、社會體制和社會企業決定(青木昌彥,2002),由于社會制度、關系、體制、規范、文化等因素的差異,企業通過建立集團來協調其成員的發展。所有者和經理人之間存在社會族群聯系并嵌入到企業集團的經濟活動中,貫穿合同實施機制,這種通過社會關系網絡形成的非正式交易規范成為交易雙方信任合作的基礎。
從政治學角度加以解釋:在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基礎之上,企業根據政府方針對經濟政策進行組織整合與擴張,形成企業集團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獲得制度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工具(Prechel, 2000)。
在此基礎上,Granovetter(1995)、Khanna and Rivkin(2001)、Khanna and Yafeh(2007)等學者從廣義上定義企業集團,認為其依靠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紐帶,以及正式的股權結構而建立;Khanna and Palepu(2000)、Khanna et al. (2005)等研究則認為盡管不同國家企業集團之間表現形式及經營方式存在較大差異,但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共同控制權;Khanna and Yafeh (2007)進一步指出了企業集團的三個重要特征: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組成、通常涉及多元化的行業、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紐帶相連接。
國內學者近年來也針對企業集團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對企業集團的定義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呂源等(2005)認為企業集團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內部各成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相對獨立的經營地位和決策權力;二是有主導的個人、家族或企業以控股的方式掌握;三是成員間通過交叉控股、參股、關聯交易等形成法律、經濟和社會紐帶,并以此抵御外來競爭或威脅。藍海林(2007)認為企業集團本質是法人聯合體,代表多個法人企業之間長期、穩定和密切的關系;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繁多且復雜,除了企業之間的正式關系,轉型經濟體中的企業集團還包括了社會、行政等關系。鄭小勇、魏江(2011)認為企業集團本質是一群法律上獨立的企業通過股權、家族、經營等聯合起來,由共同控制者實施控制的企業聯合體。
本書認為,我國企業集團表現出以下幾類特征。首先,相比獨立企業而言,企業集團存在雙重委托-代理關系。不僅集團所有者與總部管理者之間存在委托-代理關系,集團總部管理者與下屬企業管理者之間也存在委托-代理關系。這種雙重代理關系可能導致總部或分部管理者尋租而造成資源的非效率配置,也可能成為集團所有者輸送利益的便利渠道。在這種結構之下,企業集團可能通過內部化交易降低信息不對稱性,也可能由于雙重代理沖突增加信息不對稱性。其次,根據產權性質的不同,我國企業集團可以劃分為家族型民營企業集團、國有型企業集團。家族型企業集團歷來是國內外相關研究較為關注的所在(Claessens et al. , 2002; Chung and Mahmood, 2006;Fogel, 2006)。然而在我國,國有產權的企業集團更具規模,并且由于與政府關系密切,國有企業集團的一舉一動相對而言帶有濃厚的中國背景特征。Keister(2004)等學者就針對國有企業集團進行研究,發現相比而言中國國有集團受到政府支持,而私營或家族企業集團不被重視,但國內針對國有企業集團的研究十分缺乏。同時,不同產權性質的集團所有者發揮的作用并不一致。對于民營家族企業集團而言,其控股股東多為家族或自然人,持股比例相對較低,可能表現為較高的金字塔層級,因而控股股東盈利導向及利益輸送導向更加突出,并且控股股東權威可能較低。而對于國有企業集團而言,其控股股東實質上為各層級政府,持股比例高、金字塔層級較低,集團總部的政治導向更加突出,無論是盈利或者是利益輸送都可能基于政治目標,在政府的控制下,集團總部具有較大權威。另外尤其重要的一點在于,國有企業集團總部同時承擔了企業控制人與政府代言人的角色。這意味著從控制人的角度而言,集團總部有進行利益輸送的動機;出于維護自身或集團整體利益的目的,總部可能會對下屬公司進行侵占;出于維護下屬公司利益的目的,總部可能會對下屬公司進行支持。而從政府代言人的角度而言,集團總部可能會發揮政府“掠奪之手”的作用,對下屬公司進行“侵占”,也有可能發揮政府“支持之手”的作用,對下屬公司進行支持。最后,國內外針對企業集團的研究當中,內部資本市場相關的命題都是重點所在。而在我國,民營企業集團一度由于政策歧視而受到更嚴重的融資約束,同時加之我國民營企業中控股股東利益輸送的問題較為突出,國內針對民營企業集團內部資本市場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視。因此大多數學者忽略了我國國有企業集團龐大的規模體系下,由于外部市場制度的不完全、雙重代理沖突等原因,國有企業集團應當同樣存在內部資本市場。在其制度背景特征的影響下,國有企業集團內部資本市場的運作機制及效果可能都會表現出更加獨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