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決裂:弱國退出同盟之謎
- 周建仁
- 1733字
- 2019-11-01 16:50:40
第四節 本書章節結構
本書共有八章。
第一章提出本書要研究的核心問題,即為什么有些同盟在共同威脅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卻解體了,特別是弱國為什么退出不對稱同盟。同時,批判性回顧已有的同盟解體研究文獻,探討它們的貢獻和不足。
第二章對同盟形成理論進行了全面回顧和批評,并希望從同盟形成研究歷程中獲得同盟解體理論構建啟示。在過去幾十年中,同盟形成理論主要有兩大發展,一是在研究“為什么形成同盟”這個問題上,存在從“勢力均衡理論”到“威脅均衡理論”再到“利益均衡理論”的理論演進;二是“勢力均衡理論”、“威脅均衡理論”以及“利益均衡理論”各自內部的理論深化。本章按照拉卡托斯的理論演進判斷標準以及“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原則對同盟形成理論演進進行了評估,認為從“勢力均衡理論”到“威脅均衡理論”的發展是個相對成功的理論演進。最后,提出如何從同盟形成理論及其演進歷程中尋求啟發以建構一個簡約的同盟解體理論。
第三章在理性國家前提假定下,建立解釋威脅存在情況下同盟解體的理論框架,即同盟效用理論,該理論既可用來解釋同盟形成,也可用來解釋同盟解體,特別是一些比較難以解釋的同盟解體現象。本章首先討論同盟效用理論前提假定及其理論淵源。其次,對本書中的核心概念進行討論界定,包括同盟、不對稱同盟、自助能力、戰略分歧以及同盟解體的界定。然后,建立一個同盟解體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解釋同盟戰略分歧如何影響同盟成本,自助能力如何影響同盟收益,同盟成本和同盟收益如何共同影響同盟效用,繼而影響同盟解體的理論邏輯。最后依據理論部分推斷出個案分析和統計分析的研究假設各四個,統計分析假設給出了自助能力和戰略分歧對同盟解體發揮作用的條件,即自助能力強大是戰略分歧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而戰略分歧重大也是自助能力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
第四章構建了包含自變量戰略分歧和弱國自助能力以及控制變量體系大國數量、民主國家和國內體制變化的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我將把弱國自助能力轉換為實力不對稱,把戰略分歧轉換為戰略一致性,以利用已有國際關系數據庫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一次性驗證第三章中所建構的同盟解體理論及其推導出來的四個統計分析研究假設,繼而確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普遍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的確立。
第五章是對同盟解體理論的個案驗證。本章將運用第三章中所建立的理論框架對1950~1967年中蘇關系進行全方位考察,然后,進行案例內比較分析,提出雖然中蘇之間的戰略分歧對同盟能否維持造成影響,但它僅僅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在中國自助能力達到能夠應對那時其所面臨的安全威脅時,中蘇的戰略分歧才會導致中蘇同盟從分歧走向分裂。
為了增加第五章案例研究結論的普適性,在第六章中我對2001~2008年美韓同盟、1958~1967年的美法同盟以及1957年后的美英同盟進行初步考察,并做案例間比較研究,以進一步證明弱國自助能力強大和同盟戰略分歧重大是導致同盟解體的兩個必要條件。
第七章將從第三章所創建的同盟效用理論和第一、第三章考察的其他同盟形成與解體理論中,尋找應對美國“重返亞太”同盟戰略的政策啟示。首先討論美國“重返亞太”同盟戰略的實質,認為其包含鞏固同盟和擴大同盟兩種性質不同的結盟行為。隨后提出針對美國的兩種結盟行為,中國的對應策略分別為瓦解對手同盟戰略和阻止對手同盟擴大戰略,這同樣是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應對策略,前者可從同盟解體理論中尋找政策啟示,而后者則主要從同盟形成理論中尋找啟示。由于建立同盟比維持同盟更加困難,因此阻止同盟擴大比瓦解對手同盟更加容易,而且,瓦解對手同盟對中國是否有利存在爭議,而阻止同盟擴大對中國更為有利則比較明確,因而提出中國當前應該把外交重點放在阻止同盟擴大上,而不是放在瓦解對手同盟上。
第八章根據前面研究結果,提出本書研究結論。本章將提出戰略分歧重大和自助能力強大是同盟解體的兩個必要條件,表現在統計分析上就是自助能力和戰略分歧在對同盟解體發揮影響上是互為條件的,在自助能力強大的情況下,戰略分歧對同盟解體有影響;在自助能力弱小的情況下,戰略分歧對同盟解體無影響。在戰略分歧重大的情況下,自助能力對同盟解體有影響;在戰略分歧微小的情況下,自助能力對同盟解體無影響。然后闡述本書的創新和理論意義所在。最后,給出有待學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