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別、身體與故事社會學(田野中國)
- 黃盈盈
- 10685字
- 2019-11-01 16:49:30
一 “性”與“性/別”的概念創(chuàng)造及揚棄
在性研究領域里,我認為在概念使用上出現(xiàn)了兩種混用、一種固化(去語境化)、一個困境的局面。兩種混用是指:因不知其意,或不了解詞語背后的理念之爭、范式差異而混用;因缺乏對日常生活的學術敏感而想當然地使用。一種固化是指,本質(zhì)性地判定某個詞語(包括意涵與褒貶),而不顧及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人在用、如何使用的語境與情境。外加一個困境:如何翻譯相關的英文概念,或者更進一步的,如何創(chuàng)造(包括揚棄)中國的本土概念(甯應斌,2016),避免“情境無關”及“歷史無關”(趙剛,2016)。
(一)“性學”的濫用
性研究領域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性學”一詞。使用者包括媒體、性學愛好者、運動界的人士(包括支持者,也包括反對與質(zhì)疑者),還包括相當多的教育及研究者(以醫(yī)學及性教育領域為最,包括部分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我不喜歡用“性學”,除非是引述或者指稱對應的學術流派及思想。
性學,至少在我的理解里面,偏向的是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xiàn)在依然占主導地位的科學主義與醫(yī)學化范式下的性科學,對應于(歐美為中心的)西方社會中的sexology,或者說它是sexology的中文翻譯;而我們所強調(diào)的是社會與人文領域的性,對應于英語世界里的sexuality,是在批判科學主義與醫(yī)學化的范式背景下出現(xiàn)的強調(diào)社會與歷史建構(gòu)視角的性概念。西方學術界從sexology到sexuality研究范式的轉(zhuǎn)變,經(jīng)歷了半個世紀有余,中國性社會學者對于性醫(yī)學范式的挑戰(zhàn)與質(zhì)疑,也至少持續(xù)了三十余年。辨析“性學”概念,也是為了記錄這段歷史。
Sexuality概念的發(fā)展受益于三股重要的推動力量:20世紀20年代以來,人類學對于不同社會中多樣性文化的民族志研究;60~70年代美國的女權主義與同性戀運動,尤其是對于性與性別關系、性身份與性認同的討論;以及80~90年代被稱為艾滋病時代(AIDS era)的跨文化與跨學科研究。從sexology到sexuality的范式轉(zhuǎn)換,及其背后的理念之爭,在相當多的文章中已被論述過(比如Parker and Gagnon, 1995; Vance, 1991; Aggleton and Parker,1999;潘綏銘、黃盈盈,2007)。在中文語境中,五四運動前后性學的有關討論、80年代的譯介無不受到sexology范式的影響;sexuality的有意引進,則是最近十余年的事情。
出于我的研究理念(在實際研究與行動中,也是這么去推動的),我及師門的人更傾向于稱自己是性社會學研究者,或者性(sexuality)研究者,而不是性學家。除非有人在明晰其范式轉(zhuǎn)換的脈絡之下,刻意且能夠賦予“性學”以sexuality相關的意涵。
遺憾的是,中國的“性學”使用者與傳播者,支持者與反對者,卻基本不了解,或沒興趣了解這個重要的發(fā)展脈絡。更遺憾的是,他們在不了解的基礎上,卻經(jīng)常胡子眉毛一把抓,在一些性/別熱點事件的爭論中急于站隊。在這種混淆之下,一些人,天真地把所有研究性的學者,不管理念如何,都認為是同宗同源而加以擁抱(實為錯愛);另一些人,或天真或故意地用性學去涵蓋不同流派的性研究者,不同的是,隨之而來的不是擁抱而是批判,簡單地構(gòu)建出性學與女權的二元對立式理解(最初是用“性權”對立于女權,后把性權改為“性學”)。情感迥異,但私以為所犯的邏輯錯誤是一致的:不熟悉發(fā)展脈絡與內(nèi)部差異所帶來的概念混淆與“一刀切”。
另一種濫用的情況是出于對“日用而不知”的概念缺乏思考與深究,或者缺乏對日常生活的敏感,從而不會想著去摳概念,人云亦云。性、身體、性感這類概念,很容易因為其在生活中太常見了、太瑣碎了而(被)缺席于學術界(黃盈盈,2008)。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撰文溯源性地、批判式地重新審視概念的被使用。較早的可追溯到民國時期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西學的碰撞之間“性”“同性戀”等詞語的引進、討論與發(fā)展(桑梓蘭,2015)。更近一點,學者們開始關注MSM(男男性行為者)這個隨著艾滋病的到來流行起來的縮寫英文,如何從一個為了簡便(用一個盡量簡短的詞語包括盡量多的人)與反歧視(強調(diào)行為的風險,而不是人的高危)的目的而創(chuàng)造的健康行為學的權宜性概念被置換到與性認同(男同性戀)的混用,并分析這種泛用所帶來的問題(Parker et al., 2016; Boellstorff, 2011)。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在南非的一次小型性政治的會議上,一位當年參與創(chuàng)造了MSM這個詞的英國教授說道,“當現(xiàn)在一個男同很自豪地宣稱自己是MSM,絲毫不覺得有任何遲疑與問題的時候,我驚呆了”。一個詞語,從產(chǎn)生于特定的背景并權宜性、歷史性地被使用,過渡到被固化、“想當然化”地加以應用,這個社會語義學的變化過程是值得批判性地加以審視的。
詞語的固化理解,還表現(xiàn)在“去語境化”所帶來的問題。我清楚地記得,在2013年的人大性研究研討班上,何春蕤老師在講到臺灣日趨綿密的性別治理之時,舉過這么一個例子:校園性平法(性別平等法律)反對一切形式的性歧視,如果你不小心說了一些歧視性的語言,比如死gay,就會受到法律的處罰;也就是說,平時兩個人打情罵俏似地、調(diào)情似地、開玩笑地說一句“你這個死gay”(請自行配上某種親昵、玩鬧、嗲嗲的語調(diào)),那你就麻煩了,就可能被法律所制裁(確有實例)。在反歧視的名義之下,當一個詞語被如此去語境化地加以剛性的理解,且更為重要的是,動用法律去治理之時,就會走向一種與生活相背離的荒謬。
另一個例子涉及“性工作”這個詞語。在社會媒體上頻繁出現(xiàn)的一個說法是:“性工作”這個詞是有問題的,理由是小姐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使用這個詞,而且反而因為“性”在工作面前的點綴增加了污名(丁瑜,2016)。或者如我在2017年哈爾濱性研究會議上所聽到的,一位研究MB(Money Boy,男性性工作者)的學者認為“性工作”并不能涵涉這個行業(yè)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因此建議用性交易來替換。簡而言之,現(xiàn)有的對于“性工作”這個稱謂的批駁是試圖從“主體”(小姐或MB)的角度出發(fā)拒絕“學者”賦予的標簽(性工作)。在媒體報道中,自然也有好事者趁機解讀說:合法化、非罪化并不是中國的小姐們最好的選擇。
相比于反妓與廢娼的論調(diào),這樣一種基于“主體”的“日常生活”的理由似乎很難批駁,這些詞語也是我自己經(jīng)常掛在嘴上的。可是,對“性工作”稱謂的這種批駁在我看來顯然是有問題的。
首先,目前研究者對于“性工作”這個稱謂的批判過于簡化與去語境化,在說及小姐、MB們的(部分)日常的同時,忽略了更大的社會現(xiàn)實。
與其說“性工作”這個詞本身是有問題的,不如說你要看怎么去用它。就我而言,在倡導(非罪化,或者更確切地說,把處罰條例去掉,至少是去除運動式掃黃)的層面、社會去污名的層面,我傾向于使用“性工作”。這個時候?qū)υ挼恼Z境是大眾與法律政策制定者;而在試圖展現(xiàn)與描述小姐的日常生活的時候,我更多地使用“小姐”(群體的層次),或者更具體一點,直接使用其花名(阿麗、阿鳳、楊姐等個體的表述)。因為在不同的語境與情境中,用什么詞是有講述者的意圖和意義的。我認為就當下大掃黃與社會歧視這個更大的現(xiàn)實背景之下,在中文語境中使用“性工作”有其重要的積極意義。而目前對于這個稱謂的批判,只是考慮到“小姐們生活中不用這個詞”這個研究中的發(fā)現(xiàn)(這個研究發(fā)現(xiàn)所暗含的“真實”本身,后面再論及),沒有考慮小姐人群所處的更大的、更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背景。
其次,現(xiàn)有的批駁對于“主體”的理解過于狹隘,甚至有錯誤論述。
“性工作”這個詞,首先也是小姐自己喊出來的,并非某些脫離現(xiàn)實的研究者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是小姐兼運動家Carol Leigh在1978年提出來的。據(jù)我所知,國內(nèi)外、境內(nèi)外的小姐(如我比較熟悉的中國香港、臺灣、澳門和澳大利亞等地),在知道了這個詞的意義以及所倡導的去污名與非罪化與其日常生活的勾連時,也不乏在很多場合自稱為性工作者的,為的是壯大自己的力量。因此,以訪談到的幾個小姐生活中不喜歡用“性工作”來批判這個概念,是單薄且立不住腳的。更何況,“主體”有很多復雜的面向,“主體的需求與聲音”也絕不是你問她答那么簡單,需要更加多維與立體的研究方法加以探討。個體意義上的“主體”如此,群體意義上的“主體”更是如此。
性工作,顯然是個外來詞,但是是否在某個歷史時間點被接受,除了情境與語境的比較,還涉及我們?nèi)绾胃ㄆ渌┬〗銈兘忉屵@個詞。2008年,在一次有關性工作的政策與法律圓桌會議上,一位女子監(jiān)獄的警官,在對在押人員調(diào)查問卷的基礎上,得出了“95%的小姐自己不愿意被合法化”的結(jié)論,以此來反對“非罪化”的聲音。這個結(jié)論的荒謬,不僅在于研究的權勢問題(警察對在押犯在監(jiān)獄里進行調(diào)查,拜托!這種情況下,我驚訝的是那5%是怎么回事??。?,還在于如何解釋“合法化”這個概念(更別提大多數(shù)反對“性工作”的人連合法化與非罪化的區(qū)別都不知道)。這個例子不一定貼切,但異曲同工。
我不清楚反駁“性工作”這個詞的研究者們在研究中是如何跟小姐們談及“性工作”的,也不清楚“性工作”為什么就會掩蓋掉人群的差異性與多樣化。就我自己的研究而言,不管是用小姐,還是用性工作者,都會強調(diào)人群的分層、復雜性與差異性,強調(diào)這份工作對于主體的意義及生活的邏輯?!肮ぷ鳌笔侵赋鲋\生手段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并不與多樣、復雜、豐富與日常性相抵觸。
此外,“小姐”這個稱謂是否如一些研究者所言一定就比“性工作者”更具有自主的力量,也要看具體情況。
圈里一位著名的人妖朋友Leo,既不喜歡用“性工作者”,也不喜歡用“小姐”,而是有意識地自稱是“賣淫的”,還是個自豪的“賣淫的人妖”,以此反轉(zhuǎn)式地來使用污名的詞語。這在對抗污名的意義上更接地氣,且倍兒有力量。
僵化地來使用、理解概念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有的人嘴里說的是“性工作者”,實際上卻不認同其為一項工作,只是說順口了而已;有的人說“賣淫”,是一種強烈的歧視,有的人卻“反詞正用”叫出了力道(如Leo);有的人,沒有說出甚至不一定懂“酷兒”這個詞,言行舉止卻非常酷兒,有的宣稱自己是酷兒,卻對自己很多方面的正統(tǒng)化毫不自知……所以,我個人以為,固化地來判斷某個詞是否正確、是否好(不管是借由誰的嘴說出),不如去深究概念的產(chǎn)生及其發(fā)展脈絡,對其使用做出歷史化、情景化與語境化的動態(tài)解讀。而且,從運動的意義上講,與其說某個詞就一定更加有效、更有力度,不如去考察且創(chuàng)造能使其發(fā)力的具體時空情境及形式。我前面也提到,在目前頻繁掃黃、小姐的謀生之道備受歧視與壓制這種大現(xiàn)實背景之下,“性工作”的正面力量是不能被忽視的,且需要不斷地被論述、被豐富。
總之,“性工作”不一定是一個絕對完美的稱謂,但是目前的批駁不管在學理探討上,還是在立場上都沒有說服我為什么現(xiàn)階段要舍棄這個概念。就如,我們不會因為生活中喜歡稱自己的職業(yè)為老師,而去批駁“教育工作者”這個稱謂。相反,什么時候如果當“以知識/教育換取收入”也成了不被承認、反被打壓的謀生之道時,我恰恰要站出來為“教育工作者”正名。又或者說,這種對“性工作”稱謂的批駁也只是學者們吸睛的一個噱頭??墒牵@個貌似去政治化的噱頭會如何被政治性地加以使用,就需要格外小心了!這種風險,是批駁“性工作”或“性工作者”的研究者及媒體工作者們,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忽略不論的。這,也恰恰是我批駁這類批駁的重要理由之一。
(二)Sexuality的翻譯與“性”的概念框架
質(zhì)疑了sexology理念之下的性學概念,接踵而來的首先是sexuality的翻譯問題。Sexuality,翻譯成什么?我們是否有合適的中文詞語來表達與我們的理念與理解契合的意思?
女性主義者梳理過gender的中國之旅,分析了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在將其翻譯為“社會性別”的過程中,有過怎樣的爭論及其緣由(閔冬潮,2003)。對于sexuality的翻譯及討論,則基本是在2005年前后,在區(qū)別于sex的意圖上展開,尤以潘綏銘、彭曉輝、阮芳賦及甯應斌等學者為主要推動者(潘綏銘、黃盈盈,2005)。這個詞,常見的翻譯有性態(tài)、性征、性經(jīng)驗、性存在(潘綏銘早期翻譯)、全性(潘綏銘的提法)、社會性(甯應斌的翻譯)等。也有人,比如我,認為可以直接用性或加引號的“性”,以方便組詞與推廣。只是在使用時逐步納入對應的內(nèi)容以區(qū)別于生理與行為意義上狹義的sex概念,也區(qū)別于社會性別(gender)的概念。即,通過意義內(nèi)涵的改變來達到概念的改變,舊詞新用。
Sexuality所對應的“性”的意義內(nèi)涵,在我的知識圖示構(gòu)建及倡導里,至少包括以下四個層次。我在其他文章中對此有所涉及(黃盈盈,2014a),現(xiàn)擴充如下。
第一,它涵蓋生物學、行為學意義上的性(sex),但絕不僅于此,還包括性認同、性關系、性觀念、性語言、性儀式、性欲望、性幻想等內(nèi)容。即便是性行為,也不僅指陰莖插入陰道的與生殖相關的異性間性行為,還包括各類被主流規(guī)范所排斥、處于性等級(盧賓,1984/2007)低端的性行為,比如口交、肛交、施虐、受虐等。
之所以強調(diào)這點,是因為在試圖脫離性的生物學、生理學狹義理解的過程中,在批判性的科學主義范式中,曾幾何時,性研究者們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過度強調(diào)性的認同與意義等文化建構(gòu),而不屑于談論具體的性行為及物質(zhì)的身體基礎,用一種鄙視的態(tài)度將后者貶低為“物化”(Parker, 2009),尤其是在性別的框架下論及女性身體的時候,這種對“物化”的貶低更甚。我在“身體”部分還將回到身體的“物質(zhì)性”脈絡。
第二,“性”是一個獨立但非孤立的概念。它不等于社會性別,也不等于生殖,但與性別、身體、生殖、婚姻、情感等有著極為親密的關系。
這層含義涉及概念的獨立性與相關性問題。簡單以性與社會性別的關系為例,在女性主義的脈絡里面,這兩個概念曾經(jīng)是一個系統(tǒng)的:性-社會性別制度。在這個體系里,性與社會性別是混用的。盧賓在其里程碑式的《關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學激進理論的筆記》(1984/2007)一文中曾經(jīng)梳理過自己對于性與社會性別關系的認識轉(zhuǎn)變:從混用式的理解到認為性應該是獨立于社會性別的,是因為有些性方面的歧視并不是性別歧視所能涵蓋的。在查閱英文文獻的時候,我經(jīng)??吹絪exuality的標題下面,談論的實則為gender的內(nèi)容。在最近幾年審閱“中國性研究國際研討會”的來稿時,也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沒有“性”的性研究、中間沒有斜線的“性別”研究。對于性與社會性別這兩個概念的界限與關系,另一位著名的性研究者與女權主義者Carole Vance也是非常敏感(Vance, 1991)。我記得有一回請教Carole有關性研究的英文文獻時,提到一些跟性別氣質(zhì)相關的文獻,Carole的反應是:這些是社會性別的內(nèi)容,你可以用,但是要清楚其關系。
性與身體的關系亦然。在不把身體做無限擴大式的理解(現(xiàn)在有的身體論述就是這樣,虛無縹緲,完全沒有邊界,或者要動用無限的想象)的前提下,“性”與“身體”也不能被想當然地混用。在一個形而下的層次上看,性不必然牽涉身體,身體也有性之外的很多面向。我更傾向于從獨立的兩個概念出發(fā)來處理兩者,但是會分析其關系(黃盈盈,2008),尤其是對性的物質(zhì)身體的一面,以及對于身體的性的一面加以強調(diào),因為這兩者非常容易被污名化、遺棄與遺忘。換言之,性的身體以及具有了身體面向的性是我所關注的“身體”與“性”相關聯(lián)的面向。
對于這些概念,有研究者可能覺得沒有必要較真,這些概念的關系確實也做不到?jīng)芪挤置鳎ū热绨吞乩諏τ谛耘c性別的論述),而且概念也有其時空流變。但是我個人認為,從研究的角度來看,辨析概念背后的理念與范式、討論概念的邊界(哪怕是模糊的)、在使用過程中變義都是有重要意義的。生活可以模糊不清,研究也是面向復雜多變的生活世界,但是研究所借以理解現(xiàn)象并展開學術對話的概念,有進行辨析、界分與梳理脈絡的必要。概念的獨立性,也不能與相關性混淆,否則很容易掛羊頭賣狗肉,或者自己都不知道是羊頭還是狗肉,一團糨糊,牛頭不對馬嘴,沒法對話。更為重要的是,在混用的情況下,那些處于性等級下位的“下三爛”詞語與概念,會更加地隱而不見,如同用性別涵蓋性,用親密關系涵蓋性關系等。
第三,“性”不能簡化為“唯性主義”,如同性別分析不能流于“唯性別主義”,它與年齡、階層、流動、習俗、宗教、國家權力(政治法律)、經(jīng)濟、社會運動與發(fā)展等因素之間存在復雜且多變的相互構(gòu)建關系。
這一層的意涵是強調(diào)性的交叉或者交互性因素,如同社會性別所強調(diào)的“交互性”理論。可惜的是,談談理論認識容易,在實踐的過程中,無論是性還是社會性別的研究,經(jīng)常還是會如何春蕤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容易走向“唯”的單一性(何春蕤,2013;黃盈盈,2013),而不顧及其與其他社會、文化、政治因素之間的復雜交互關系(除了階層比較多地被關注到)。
但是,這里略微有點悖論,或者難以表述的是:性的概念中就包含了這些交叉性因素,還是性與這些因素之間有交互性關系。后者仿佛存在一種純凈單一的性概念,前者又如何說得清楚?也有學者更傾向于用“性的經(jīng)濟政治學”類似的表述來處理這種關系。不管怎樣,知識概念,相對于現(xiàn)實生活而言,總是相形見絀,局限重重。這種局限性也體現(xiàn)在日常語言的表述與敘述層面,在對概念、語言越發(fā)敏感的同時,也面臨無法開口的窘境。
第四,“性”與權利、權力緊密相隨;不僅包括性的危險,更指向性的快樂。從理念上,要倡導一種更為積極與正面的性(positive sexuality)。
如果說前面三層含義的學術味道更濃的話,那么第四層含義的論爭性更強。權利,觸及諸多復雜層面,但是在我的理解里,首先挑戰(zhàn)的就是“多數(shù)-少數(shù)”,并在數(shù)據(jù)基礎上發(fā)展為“正常-變態(tài)”的壓制性霸權。權利,意味著即便只有一個人具有某種性癖好,也不因是“一個”而被壓制、被歧視。因此,當那些為性權利奔走相告的社會運動家,也試圖用數(shù)字來說服政策制定者、說服大眾的時候,讓人憂心與遺憾。同性戀占有多少比例不應該成為倡導的依據(jù)!因為,總是還有一些更為少數(shù)的人群。如果以人數(shù)多寡來衡量權利有無,我們在為某部分人爭取權益的時候,又置這些更為少數(shù)的人于何地?這種以數(shù)字為倡導依據(jù)的做法,正是陷入了主流的性壓制邏輯:從少數(shù),到變態(tài),到清除的社會凈化邏輯。對此,??略缇途孢^!
有人可能會從策略的角度不同意上述說法。這些人認為政策制定者就希望有數(shù)據(jù)的論證,只有告訴他們這個人群人數(shù)不少,才有希望引起政策改變。從現(xiàn)實的角度看,確實如此,可是,我還是會說,這是個權力游戲,特權階層的人數(shù)從來不多;底層的人數(shù)也從來不少;數(shù)字的政治性,從來都是因人而異的。而且,那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改變觀念的事情,不是運動實踐者首先去妥協(xié)的;不能永遠要求非政策制定者做出自覺的讓步!
性的危險與快樂之爭,則直接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女權主義內(nèi)部的性戰(zhàn)?;蛘哒f,在這場被稱為“性之戰(zhàn)”的論爭之后,學者及運動家在強調(diào)性的負面與正面這兩種價值立場與視角之間的爭議被明晰化(negative sexuality-positive sexuality)。圍繞著色情品、女同性戀SM、性工作等議題,女權主義者們紛紛站隊,這個過程與細節(jié)在Carole的書里有過具體的梳理(Vance, 1984)。
我之所以將性的危險與快樂之維納入“性”的概念框架,是因為這個爭論一直從過去延續(xù)到現(xiàn)在,從美國延伸到中國。在當今中國社會,在媒體的刺激之下,圍繞性侵、賣淫、強奸等議題所呈現(xiàn)出來的觀點對峙,與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性之戰(zhàn),何其相似!以麥金農(nóng)、道金為首的推動法律對于性的(全面)管制,及這種美國法理女性主義的世界性輸出(Ding, 2015),并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在近年反對性騷擾、性暴力等事件時所透射的呼吁法制來管制“性危險”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臺灣林奕含事件(很快震蕩到了大陸)、南京公交車上的小女孩“被性侵”事件只會越演越烈。在要求“懲罰性侵者”(尤其涉及兒童)的憤怒與正義的強大情感驅(qū)動之下,生活的“真實”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或者說,生活的復雜只會讓位于法律的“一刀切”?!坝颜x的小船說翻就翻”,社會、親朋好友圈至此多了一道撕裂的傷口。而性故事的社會生產(chǎn)以及某種強大的敘事結(jié)構(gòu)(比如受害者邏輯、男強女弱、男色女純、無性兒童)在這里所起的作用,也往往被“自然化”與“本質(zhì)化”掉。這,是我所擔憂的。
對于臺灣社會的忌性文化以及性別治理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何春蕤老師曾多次犀利地批判過(何春蕤,2011a; 2013; 2017b)??墒窃诖箨?,這種批判還遠遠沒有形成力量,且因為原本法律就缺位而被認為“為時過早”“不合國情”。在梳理中國文獻以及中國的性話語的時候,我也深感這種“否性”話語的盛行,尤其是與之相關的“受害者”話語與性的艾滋病化如何影響了研究的導向(黃盈盈,2008),如何有意無意地影響著人們的性故事以及對于性故事的講述。在研究與對話的過程中,我越發(fā)覺得,對于性研究來說,視角與立場很重要,也逐步從一個自詡“分析派”的研究者過渡到對于某些性/別理念的堅持。
Sexuality的概念,為了表達其復雜與多樣性,也經(jīng)常以sexualities的復數(shù)形式出現(xiàn)。但是這種復數(shù)形式,在翻譯成“性”的過程中,就只能以解釋或者加注解的方式加以體現(xiàn)了。不管翻譯成什么,使用什么詞語,其甚至可能早已偏離了英文中sexuality的討論而植入了我們自己的新理解,以上四個層面的“性”意涵是目前我所認同、加以實踐并試圖推廣的。
(三)“性/別”的創(chuàng)造與借用
與sexuality相近,臺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何春蕤、甯應斌、丁乃非等學者在1995年創(chuàng)造了“性/別”的中文概念,后來發(fā)展成為斜理論(也是為了表述方便)。這條斜線首先宣告了與主流性別的界分,更為明確地畫出了性別本身的多元流動及其間的曖昧復雜,指出了性與性別的不同及復雜關聯(lián);“別”則道出了性的多元異質(zhì)和內(nèi)部差異以及其中的壓迫與宰制的關系,也表達了性與其他社會差異(階級、年齡等)的復雜關聯(lián)(何春蕤,2013)。
性/別,對應的英文詞是gender/sexuality。在其發(fā)展的脈絡里,與臺灣主流女性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包括對話與對抗。性/別在發(fā)展積極的“性”力量的同時,也不愿意放棄與女性主義的關聯(lián),將“性別”拱手相讓(何春蕤,2011b)。換句話說,性/別正面地宣誓著與臺灣主流性別運動的正面抗爭。
這與大陸的性研究發(fā)展脈絡是有差異的。至少,大陸比較有影響力的性研究,先不管其流派如何(比如是否偏實證主義,調(diào)查方法的定量或是定性取向等),首先是在社會學背景下出現(xiàn)的,比如上海大學的劉達臨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潘綏銘教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銀河教授,而不是從女性主義內(nèi)部分裂出來的。
從這個脈絡上講(加上其發(fā)展歷程中涉及的運動、政治法律背景、國際形勢也與大陸有別),性/別概念,似乎也不是大陸最合適的選擇。然而,在認識到這種差異的情況下,在大陸的新女權主義越來越直接地介入性領域的當下及就近的將來,性/別概念的借用是有其時代意義的。這也是最近幾年,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人大性社會學研究所)積極邀請臺灣的老師們來大陸開展交流、講課的重要原因。臺灣的性/別經(jīng)驗,借鑒與警惕意義遠遠大于區(qū)別與差異。我一貫注重“本土”的具體情境,但是以一句“那是臺灣”來拒絕學習,則是自欺欺人、盲目自大。
在此,我斗膽權宜性地對性/別的概念框架,按照我的研究旨趣,做出延展式的理解與意義詮釋,以更好地對話于大陸現(xiàn)有的主導性話語。
首先,“性/別”顯然超出了僅僅把性局限在異性戀關系、局限在陰莖插入陰道的行為、局限在男主動女被動的性角色想象、局限在性病/艾滋病或者生殖道感染的疾病范疇之內(nèi)。它與“權利”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但是權利話語不是它的全部,或者更確切地說,要更為復雜地看待權利(遠遠不只是一個口號或者某種理想狀態(tài)、勝利的假象)。它拓寬了對于情欲的想象,傳達了更為積極與正面的聲音。它為各類性及性別少數(shù)人群,比如性工作者、跨性別、虐戀等人群的生存權利與主體能動性創(chuàng)造了空間;關注到被社會做濫性化標定的豪爽女人們,也不忽略被社會做無性化標定的感染者人群、殘障人群、兒童、老人等人群的情欲自主權與情欲實踐。
在我看來,性/別的認知框架,遵循的正是歷史社會建構(gòu)論的視角,尤其是何春蕤老師,非常強調(diào)歷史脈絡。性/別挑戰(zhàn)的是那些被想當然地污名化的性及性別現(xiàn)象,揭示其被建構(gòu)的過程以及其間的權力關系。這種試圖揭開性的污名化標簽及其過程的知識框架,能夠更好地正視人們的日常生活邏輯,敢于直面性及性別的多元存在及其變化,透視日常生活的復雜政治。同時,也對被不斷簡化與口號化的權利、多元以及身份政治的問題,保持了一貫的警惕與批判性態(tài)度,且不斷挑戰(zhàn)法律與制度框架下的僵化且嬌貴的性/別與情感治理(何春蕤,2011a; 2013; 2017b)。
近年來,這樣的認識被不斷地引介到大陸,在挑戰(zhàn)主流的性別認識與質(zhì)疑簡化的性與性別運動以及身份政治方面,日益顯露其重要性。性/別理論因為其犀利與批判性而充滿魅力,卻也因為其犀利與批判性,不僅觸及主流的規(guī)范,也質(zhì)疑性/別少數(shù)的利益,因而在推動的過程中阻力重重。此外,吊詭且讓人悲哀的一點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性/別”(且往往得意地自以為先鋒、前沿),這個詞也在不斷被濫用——“性/別”詞語的表象之下根本沒有觸及這個概念所宣稱的內(nèi)涵,即那條斜線實際上是不被看見的。
(四)概念的選擇與揚棄
關于詞語,到目前為止,我是在作為sexualities的“性”(舊詞新用)與性/別之間來回使用,在某些場合也會使用性社會學、性研究。但是如前文所提及的,考慮到這個概念所產(chǎn)生的臺灣語境(尤其與女性主義的關系),與大陸性研究的不同脈絡,我在使用時會更加強調(diào)“性/別”與sexualities接近的一面。“性/別”的選擇,除了認同其意涵,還在于中文語言的使用習慣,我略帶偏執(zhí)地感覺這兩個字組詞使用比單個字要更加順口,在與其他詞語(比如身體)并列時,也顯得更加平穩(wěn)。
但是,不無遺憾的是,性學的sexology脈絡也好,sexuality的借用也罷,以上所有的有關概念與詞語的討論,也依然是發(fā)生在現(xiàn)代主義的背景之下,脫離不開自五四運動(甚至更早)以來所引進的西學思潮。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性/別概念的始創(chuàng)者之一甯應斌教授,在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演講的最后一張ppt上,寫的是“揚棄性/別”。甯老師當時并沒有對此進行詳細的解釋,但對我的那根“本土”與質(zhì)疑西方中心的神經(jīng)的觸動還是挺大的。2017年在哈爾濱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性研究國際研討會上,甯應斌則更為明確地提出了揚棄同性戀(homosexuality)的觀點,并且建設性地實踐從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本土概念的可能(甯應斌,2016; 2017)。
五四運動以來現(xiàn)代詞語的發(fā)展,包括性、同性戀,是豐富了我們的想象,還是束縛了我們的理解;揚棄了“性/別”,我們還剩什么;或者更確切地說,我們有什么;我們將如何表達、交流;色,情、男風、男色、美色,緣、性福等更具傳統(tǒng)意味的詞語,可以揚什么,應該棄哪些,在揚棄與發(fā)展的基礎上,是否有可能在歐美中心之外開拓另一種敘述的空間;如何使這種“可能”落地結(jié)果;又或者,我們可以如何在更為接地氣的生活層面尋找并發(fā)展相關的可以與已有概念相抗衡與對話的概念;這些問題顯然已經(jīng)超出了性/別的思考,是當下我們社會科學研究者多多少少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我而言,如何在一個更大的社會科學語境中,進行更為接地氣的以及與歷史有關的性的思考,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艱難,但是值得。
盡管局限重重,以上對于性研究基本概念的梳理與檢視是必要的,不僅涉及我個人的思考過程,也是對近十年來大陸性研究生態(tài)與學術發(fā)展脈絡的一個基本把握,更是為了創(chuàng)造扎根于歷史與現(xiàn)實、更有力量且具理論解釋力的本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