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渤海族的形成

一 渤海族族稱與族源

渤海族族稱源于第一代國王高王大祚榮接受唐王朝冊封,《新唐書》卷219《渤海傳》明確記載:“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渤??ね?,以所統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辈澈闹黧w民族是靺鞨族,故文獻中又有“渤海靺鞨”和“渤海靺鞨大祚榮者”的說法。從開元十二年至二十九年(724~741),常有“渤海靺鞨”之名見于史冊,《舊唐書》將卷199專列為《渤海靺鞨傳》。自大歷八年(773)起,即唐代宗李豫以后,文獻中不再見“渤海靺鞨”,取而代之的是“渤?!币环Q?!安澈!奔仁堑胤秸嗟拿Q,又是靺鞨人的自稱?!安澈!币环Q隨著渤海國疆域的擴大,靺鞨各部的交融統一,成為共同認可的稱謂。

渤海國境內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并靺鞨余部、高句麗遺民、扶余、契丹等部族,歷經200余年的文化交融和種族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人們共同體,即渤海族。孫秀仁、干志耿:《論渤海族的形成與歸向》,《學習與探索》1982年第8期。突地稽和大祚榮是粟末靺鞨不同歷史時期的領袖和代表人物。隋初,突地稽率粟末靺鞨部眾及軍士,自扶余城西北移居營州地區,被授予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居住營州。唐朝建立后,突地稽遣使朝貢,唐高祖以其部置燕州,仍以突地稽為總管。貞觀初,唐太宗拜突地稽為右衛將軍,賜姓李。其子李謹行,武力絕人,歷遷營州都督,其部落家僮數千人,以財力雄邊,為夷人所憚。唐總章元年,滅高句麗政權,白山靺鞨“素附高麗,因收平壤之后,部眾多入中國”《舊唐書》卷199下《渤海靺鞨傳》。,粟末靺鞨“徙居營州”,與突地稽所率粟末靺鞨大體居于同一地域。在營州中原文化的熏陶下,歷經30余年的交融,兩部粟末靺鞨之眾形成了新的文化認知。因此,在營州叛亂之際,靺鞨首領乞乞仲象與乞四比羽才能實現率部族及部分高句麗遺民“東走渡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這支東歸隊伍在渤海國開國和政權確立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構成了渤海族的核心部分。

渤海國存世的二百余年間,第一代王高王大祚榮建國,第二代王武王大武藝雄才大略,既鞏固了已有的疆域,并且“斥大土宇”,開疆拓土,迫使“東北諸夷畏臣之”。“東北諸夷”即黑水靺鞨所屬的拂涅、越喜、虞婁、鐵利諸部。第十代王宣王大仁秀時,“役屬海北諸部,拓大境宇”,渤海國疆域包括了除黑水部以外的靺鞨六部居地和扶余、穢貊、沃沮、挹婁、高句麗等部族的故地。因此,在渤海國統治期間,上述地區的六部靺鞨及各族遺裔又相當多地加入了渤海族的行列。渤海國地方行政管理體系設有15府,其中在高麗故地置2府,在扶余故地置2府,在沃沮故地置南京南海府,在穢貊故地置東京龍原府,共6個府,占2/5。既然稱之為故地,顯然故地的主人已不復存在。在渤海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強制力量的作用下,各部族日益渤?;?,按照渤海國確立的規范交融凝聚,形成了共同的心理意識、共同的經濟利益和道德信仰。渤海國第十一代王大彝震以后至遼金時期,渤海族曾作為一個人數眾多的強大部族而存在,乃至在遼金社會生活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 渤海族的基本特征

渤海族的形成未經歷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的過程,而是以靺鞨為主導的若干個部族共生共融形成共同的名稱和意識,是民族形成中的多元一體模式?!岸嘣笔侵父髯寰哂懈髯缘钠鹪?、歷史文化;“一體”是指各族間長久地(百年以上)發生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依存,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和統一的整體,是民族體分化后的重新組合。從這個意義上講,渤海族是復合民族,即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和不可分割的相互聯系的眾多單一民族的集合體。何叔濤:《民族概念的含義與民族研究》,《民族研究》1988年第5期。渤海族初始之時正值中華民族進入盛唐之際,高度發達的中原封建經濟和文化,對渤海國諸族產生了巨大吸引力。渤海政權上層統治者審時度勢,積極地接受唐朝冊封,既能正視自我,又能主動學習先進,將渤海族納入(融入)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洪流中。正因如此,渤海族在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語言、心理素質、風俗習慣、道德標準、信仰等方面彰顯出中華文化的諸多特質并成為主流,同時具有一定靺鞨文化的要素及高句麗文化的成分。

渤海族主要居住在渤海國的五京地區,即今牡丹江、圖們江、海蘭江、綏芬河流域,從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活動,農業是基礎性生產。由于渤海國境內各部族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產力水平的差異,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不平衡,形成了若干個經濟區。西部農業區,盛產粟、麥、稻;畜牧業有豬、馬、羊、鹿等,其中扶余之鹿聞名中原;冶鐵、制綿、紡綢、制陶等手工業都有一定規模。中部農業和漁獵區,主要產粟、麥、稻,其中以盧城之稻最為有名。北部和東部地區為狩獵區,老爺嶺、完達山脈、錫霍特山脈蜿蜒其間。在一望無際的林海、崇山峻嶺及草原之中,棲息和繁衍著各種珍禽異獸,為渤海人的狩獵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獵獲量最大的是鹿、熊、狍、貉、貂、獾、鼬、狐貍等。渤海國地區經濟生產的差異使交換貿易成為必需的生計,而貿易的發展必然使渤海國內不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加強,從而形成渤海人相互依存的經濟利益。

渤海人以漢字為官方文字,渤海人中的上層“頗有文字與書記”。漢字使用率大抵居十之八九,有時則全部使用漢字,如渤海貞惠公主墓碑和貞孝公主墓碑之碑文,全部用漢字刻寫。金熙宗天春元年(1138),曾明文規定:“女直、契丹、漢人各用本字,渤海同漢人?!睗h字和漢語是通用的交際工具。從《貞惠公主墓志》《貞孝公主墓志》以及渤海人的詩文中可以看到渤海族的漢文水平的高深。

渤海族是篤信佛教的群體,渤海國境內發現的佛寺、佛像、佛舍利等遺物可證實。在上京龍泉府遺址的南部大廟處,至今還保存著完整的佛教藝術品石燈幢和修復的石佛像。楊賓在《柳邊紀略》中記載:“城內存石塔一,石觀音一??滴醭?,觀音首脫,鼻端微損?!睆堎S在《白云集》中記載:“城南有古寺,鏤石為大佛,高丈有六尺,風雨侵蝕,苔蘚斑然?!坝惺⊥溃词療舸保?,八角形。”雄偉壯觀的佛教雕制品,恰說明渤海人對佛教崇拜之虔誠。此外,渤海曾用金銀制作一對佛像進獻給唐朝。在上京故城內外,經考古發掘證實的寺廟已達11處,西古城(吉林省和龍市)內發現4處,東京城(吉林省琿春市)內發現8處,俄羅斯境內克拉斯基諾古城內及附近地區發現了6處。另外,在上京城、西古城、東京城等渤海城址內出土了大量的各種質料、類型、姿態的佛像,據不完全統計有上千件。其數量之多,工藝之美,不僅當時,且為后世遼、金所不及。渤海族信仰佛教的普遍性,由此可見一斑。1975年4月,上京龍泉府遺址內曾出土一組渤海舍利函。舍利函的造型結構、紋飾圖案和函鎖、漆匣、琉璃瓶以及函內絲織品等,均與唐代同類物品極為相似。這說明渤海的佛教來源于唐朝。在與唐朝的交往中,渤海的僧人、使者、顯貴常到內地名寺謁拜。渤海與日本也常有佛教文化的交往。

渤海族具有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的心態,不斷地向唐朝“就市交易”“入寺禮拜”“遣子入侍”“求寫《唐禮》”,仿效唐王朝確立了渤海國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和以儒家忠孝仁愛思想為核心的治國理念,形成了崇儒尚文的社會風氣。渤海族主要吸收了中原漢族文化及其意識形態,同時繼承了靺鞨族自身的傳統,也受到了高句麗文化的影響,從本質上講,渤海族是以漢化了的靺鞨族為主體的共同體。

渤海族得到了同時期周邊政治實體的認同,“渤海人”“渤海族”成了名副其實的他稱。這種認同在與唐朝、遼朝、金朝以及新羅、日本等的交往中可以得到證實。在唐廷或中原人看來,“渤海”只是一個夷狄番邦,故將其作為一個羈縻州納入唐朝的冊封體制中。對這個羈縻州,劉昫《舊唐書》作“渤海靺鞨”,歐陽修《新唐書》作“渤?!?,收入《北狄傳》;關于渤海國,從中原方面記載較為集中的《新唐書》《舊唐書》《冊府元龜》《通典》《唐會要》《舊五代史》等基本史料來看,大體有“渤?!薄安澈l呿H”“靺鞨渤?!薄办呿H”等幾類稱呼。遼金王朝對被征服民族渤海人基本上以聯姻、任官等方式加以拉攏利用,存其風俗習慣,如婚嫁等習俗允其保留,表現了獨特的民俗風情。遼朝和金前期,渤海人在經濟、社會、信仰、游藝等方面還保留本民族的某些傳統習俗??傊?,渤海人以獨立的群體成為遼金王朝的臣民。

大仁秀統治期間,渤海國正式確立了對黑水靺鞨諸部的治理。以黑水部為代表的北方靺鞨部與渤海族在文化上存在較大差異,渤海族從事農耕經濟,居都市,頗知書契,而北方靺鞨諸部從事漁獵采集,穴居荒野,保留著原始文化狀態。因此,黑水靺鞨諸部無法融入新形成的渤海族中,成為渤海國境內的少數民族靺鞨族。楊軍先生在《渤海國民族構成與分布研究》中指出,渤海國滅亡前,總計約60萬戶300萬人,其中靺鞨人10余萬戶,穢貊族接近10萬戶,二者相加約占渤海國總人口數的1/3,其余40萬戶200萬人是渤海族,約占渤海國總人口的2/3。穢貊族的居住地基本沒有變化。靺鞨族與渤海族的分布呈東北—西南走向,靺鞨諸部在東北,渤海族在西南。大體而言,在渤海的五京十五府中,上京、中京、東京、西京、長嶺府、扶余府、鄚頡府,以及郢、銅、涑三個“獨奏州”屬于渤海族分布區,定理府、安邊府、率賓府、東平府、鐵利府、懷遠府、安遠府屬于靺鞨族分布區,穢貊族主要居住在南京南海府。楊軍:《渤海國民族構成與分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第169頁。此外還有漢族、契丹人等,仍然是多民族的國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山县| 朝阳县| 运城市| 克山县| 淳化县| 徐水县| 千阳县| 昌图县| 山丹县| 镇坪县| 吉木萨尔县| 永春县| 巢湖市| 宜春市| 承德县| 宕昌县| 中宁县| 阳泉市| 阿荣旗| 马尔康县| 家居| 吉木萨尔县| 呼和浩特市| 长宁县| 临桂县| 勃利县| 图木舒克市| 宜兴市| 白朗县| 安多县| 四会市| 韶关市| 公主岭市| 马鞍山市| 清远市| 安泽县| 武夷山市| 敦化市| 安新县| 海林市| 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