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我們的調查的很大一部分,聚焦于這個問題:都市青年努力奮斗、買房成家以后,在居家空間里展開的生活,實際大致是怎樣的?

出乎一般此處的“一般想象”主要是來自對1990年代之前家庭生活的基本狀況的通行認知。的想象,獲得居家空間和在其中展開家庭活動(即家人共同參與的活動),二者之間并無正向的關聯。比如,有了配置齊全的廚房,并不意味著就要在其中施展廚藝、與家人一起圍坐共餐,與尚未購房者相比,擁有產權住宅的受訪者,利用自家廚房為家人“做一頓好吃的”飯菜的比例,竟然比租房者更低,周末外出就餐的比例也更高。

同樣,有了寬敞的陳列全套沙發的客廳,也不意味著就會高朋滿座,相反,大部分受訪群體中都有這樣的情況:收入越高(這意味著越大的買房概率)在家里招待親朋、展開社會交往的頻率反而越低,即便其中個人年收入30萬元以上、必定擁有寬敞住房的群體;還有超過1/3的人“幾乎不在家招待”親朋。與此相類的是,盡管買房自住意味著嵌入確定的社區網絡、建立穩定的鄰里關系,購房者搬進新房以后,在拜訪鄰居、展開社區交往方面,普遍并不積極,甚至比只是租住公寓、流動性大的群體更不積極。

1990年代初以來,主流論述基本上是用“私人”這一屬性來概括人生價值的:“私人空間”“私人領域”“私人生活”……都市青年之所以普遍將“買房”和“居家”視為承載人生價值的主要事物/事務,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普遍接受了這個概括。可是如上所述,都市青年獲得“私人空間”以后展開的“私人生活”,似乎并不包含通常意義上的家庭活動和私人交往的增加,甚至意味著這些活動和交往的減少。這就引人發問了:都市青年在居家空間里實際展開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呢?

綜合我們這個調查的多項數據,可以這么概括:這是一種日益偏向于“內縮”的生活。對家門以外的世界關上門窗、減少因為承擔責任而來的要求和逼迫、有意無意地回避與家人的深度溝通,日益習慣于“宅”在自己的房間里……看起來,在這樣的狀態里,“私人”主要意味著“個人”,而這“個人”并非相對于“集體”和“社會”這樣的“非個人”,只是相對于自己的其他的面向。比如,它在職場和公共領域中相當緊張,不得不承受四面的注視和要求,在家里就力圖相反,要擺脫周圍射來的視線,徹底放松:我們的問卷問及“家”中什么物品最重要,最多人勾選的是,“舒服的沙發,想怎么坐就怎么坐”!

這樣一個向自己的某一單面內縮的“個人”,似乎愈益被派為居家生活的主角,它自然也反過來,將這生活一步步按自己的需要重新編排:從住所的房間的數目,到可以上網的設備,從跟父母和親戚家的距離,到對婚姻關系的盤算……商業系統也全力配合這個編排:隔幾個月就推出一款新手機或者新程序,引你更持久地沉入掌上世界;密集地推送吐槽、搞笑和“葷”段子,哪怕你在擠地鐵,也要霸占你的注意力;咖啡館更是遍地開花,只消出門走幾步,你就可以縮進角落里的沙發座,獨自看書、發呆,當然更多還是刷屏幕……“居家”的一部分空間溢出了居所,“路人”式的氛圍則悄無聲息地漫進了客廳:正是在這里,都市青年與其“居家生活”之間的相互生產,或者更準確地說,這相互生產的主流模式,顯現出了它的本性。

為什么“城市式居家生活”著力孕育的,是這樣一個單面內縮的“個人”?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再擴大范圍,把第二節提及的另外兩個社會子系統,一并考慮進來。都市青年的職場生涯和公共(政治)經驗,其實是一直在場,和“居家”感受混在一起,與都市青年持續互動的。因此,當追問“為什么都市青年的主流的居家生活會是這個樣子”的時候,我們同時也是在問:都市青年與其居家生活之間的互動,跟他們與職場和政治生活之間的另外兩種互動,是什么關系?是發展了一種不依順資本邏輯和國家機器,但同樣能有效組織人的情感和行為的生活機制,因此對前兩者構成挑戰?還是相反,這關系其實與另外兩個大體相配,因此主要是與它們互補共生,聯手培育人對現實的適應能力和順應之心?我相信,能夠較好地厘清后面這個問題,也就有了應答前一個問題的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桥县| 巩义市| 双牌县| 腾冲县| 天门市| 蒲江县| 紫金县| 长岛县| 朔州市| 和硕县| 济阳县| 黔东| 邵阳县| 贵南县| 射阳县| 辛集市| 色达县| 贵定县| 房产| 西华县| 平邑县| 兴国县| 彰化市| 丹东市| 东城区| 岳阳市| 交口县| 彩票| 洮南市| 富民县| 青浦区| 皋兰县| 余干县| 昭平县| 陆川县| 沿河| 石景山区| 荆州市| 潼南县| 渭南市|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