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從消隱到彰顯:國家之爭的符碼(1992年至今)

1949年之后,我們主要利用《人民數據報刊資料庫》《人民數據庫(含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方正中華數字書苑》中的“數字報紙”、《讀秀知識庫》中的“報紙”。《人民數據報刊資料庫》與《人民數據庫(含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主要收錄的是《人民日報》旗下的各類報刊,兩者相比,重合了《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1月至今的內容,統計時去掉了重合部分。《人民日報》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官方媒體,是官方話語的風向標,我們把《人民數據庫》中兩個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合并后單獨統計,用于觀測中央媒體對于“慰安婦”的關注情況。《方正中華數字書苑》收錄中國國內540多種報紙,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報業集團。其缺點是收錄報紙的年代比較近,比如只收錄2010年1月1日之后的《人民日報》;優點是收錄的地方媒體多。《讀秀知識庫》(以下簡稱《讀秀》)涵蓋的地方報紙的數量不及《方正中華數字書苑》多,但是收錄年限較長。利用這兩個數據庫,可以一窺地方媒體的反應。另外,本文的統計沒有包括電子媒體和電視媒體,盡管近十來年,紙媒文章的傳播很大程度是依靠各門戶網站的轉載與傳播,才達至普通民眾。

我們把統計時間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數據庫檢索時間是2016年3月5日。以“慰安婦”作為關鍵詞檢索“內容”,按年份分別統計三個數據庫中出現的詞頻。按“內容”檢索,是指文章中出現了“慰安婦”一詞,未必就是專門的“慰安婦”報道,觀測的是“慰安婦”在報道中出現的頻率。這樣的詞頻檢索與統計方式略顯粗陋,并不精確,但還是顯示出了基本趨勢。三個數據庫的詞頻折線圖都出現了相似的波段,峰值時間完全一致。整合性觀察這三條詞頻折線圖,明顯的峰值年份是:1996年、2001年、2005年、2007年、2014年。2012年以后地方媒體報道中涉及“慰安婦”的數量急劇上升,2014年全國的報道量達到一個歷史高點。2015年呈下降趨勢。(見圖2、圖3)

圖2 《人民數據庫》中“慰安婦”詞頻折線(1992~2015)

圖3 《讀秀知識庫》與《方正中華數字書苑》中“慰安婦”詞頻折線(1993~2015)

中國媒體第一次出現“慰安婦”一詞是1962年在《人民日報》上出現的“美軍慰安婦”。這篇報道摘譯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的一份決議,這份決議把朝鮮婦女淪為“美軍慰安婦”作為其侵略暴行之一,控訴美帝國主義侵略南朝鮮。《展開全民性的救國斗爭,迫使美國軍隊撤出南朝鮮》,《人民日報》1962年6月22日。隨后,一直到1992年,中國媒體中再也沒有出現過“慰安婦”一詞。這與整個國際社會對于“慰安婦”問題的認識是同節奏的。眾所周知,“慰安婦”問題浮出歷史地表,要感謝韓國金學順大娘首先站出來發聲。1991年底她與其他韓國大娘向東京地方法院起訴,要求日本政府賠償,才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日〕千田夏光:《“從軍慰安婦”問題的由來》,蘇智良等(編)《二戰時期的日軍“慰安婦”制度》,學林出版社,2000,第3頁。1992年7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已被記者問到中國的“慰安婦”問題,當時的發言人在回應時甚至把“慰安婦”稱為“隨軍妓女”辛懷時:《外交部發言人答記者問》,《人民日報》1992年7月10日第1版。。1992年的中國人對外交部發言人的答記者會并不關注,“慰安婦”問題是日韓之間的外交問題。

1996年,《人民數據庫》上出現了二個報道小峰值:第一類報道是日本國內關于日本教科書是否要刪除“慰安婦”內容的爭論;第二類報道是韓朝兩國針對日本有關人士關于“慰安婦”不當言論的譴責。都是國際新聞,無涉中國。地方媒體似乎興趣不大。

2001年,《人民數據庫》上出現的報道峰值涉及三類事情,國際新聞主要報道聯合國人權機構通過決議敦促日本對“慰安婦”進行賠償、抗議日本政府縱容修改教科書事件、抗議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等。國內新聞主要是圍繞臺灣翻譯引進的小林善紀的漫畫《臺灣論》,國內有關機構組織抗議性座談會的報道。《臺灣論》美化日本在臺灣的殖民,否認“慰安婦”的強迫性。此類新聞的核心關注點是“臺獨”,而不是“慰安婦”,只是用“慰安婦”的事實來對抗“臺獨者”對日本占領時期的美化。2001年是“九一八事變”70周年,中國各大媒體對于“慰安婦”的報道并不多。《人民日報》副刊《大地》雜志報道了蘇智良的“慰安婦”研究,這篇報道的核心不是中國“慰安婦”,而是蘇智良的研究故事。宮曙光:《蘇智良與中國慰安婦的沉重話題》,《大地》2001年第18期。在這樣一個國際國內背景下,第一次出現了國內機構支持中國受害婦女對日索賠訴訟的新聞。《支持中國受害婦女索賠訴訟》,《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6月20日第4版。全國律協、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人權發展基金等團體發表聲明,支持中國受害婦女對日索賠。不得不說的是,早在2001年之前,山西盂縣的日軍性暴力幸存者在1995年8月(4人)、1996年2月(2人)、1998年10月(10人)分別對日本政府提起了三次訴訟。1992年,山西大娘萬愛花在東京召開的“有關日本戰后補償國際公聽會”上,受朝鮮代表的激勵勇敢地走上臺,第一次講出了自己的故事,激憤或許還有無法敘述的壓抑使大娘幾分鐘后倒在臺上,引起了與會者的震動,也觸動了有良知的日本民間人士自發地組織起“查明駐山西日軍性暴力實情,與大娘們共進會”(以下簡稱“查明會”),一次次來山西調查取證。〔日〕石田米子、內田知行:《發生在黃土村莊里的日軍性暴力——大娘們的戰爭尚未結束》, “原版序言”,趙金貴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第1頁。遺憾的是,在數據庫里沒有查到任何一家中國報紙在1992年、1995年、1996年、1998年有相關報道。在這段時期,中國媒體關于“慰安婦”的新聞幾乎都是國際新聞。比如,《朝批評日解決“慰安婦”問題計劃,要求公布真相賠償受害者》,《人民日報》1995年7月4日;《聯合國官員聽取朝“慰安婦”控訴》,《寧波日報》1995年7月19日;《朝鮮前“慰安婦”控訴日軍暴行聯合國官員專程前往調查》,《人民日報》1995年7月19日;張國成:《為對“慰安婦”進行賠償日成立亞洲婦女基金會》,《人民日報》1995年7月20日。2001年之前,中國媒體對有關“慰安婦”的報道,是與中國無關的“亞洲慰安婦”的事情。2001年全國婦聯等三機構公開宣稱支持“中國慰安婦”訴訟,預示著中國“慰安婦”問題開始逐漸進入中國國內的政治話語。盡管2001年的這則國內新聞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它的預設讀者并非國內讀者,而且當時最重要的政治背景是反“臺獨”。2001年7月16日,中國海南省幸存“慰安婦”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要求賠償與謝罪的訴訟案。盡管在數據庫里沒有查找到相關的新聞,但是通過百度搜索,還是查找到中央電視臺、新華網等電視和電子媒體做過相關報道,《海南日報》《北京晨報》等紙質媒體也有報道。《海南受害“慰安婦”赴日討公道》,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china/2001-11/23/content 130978.htm, 2015年12月31日訪問。相比而言,用百度搜索百度搜索引擎創立于2000年1月,所以,也有可能沒有收錄2000年之前的數據。驗證山西1992~1998年相關的“慰安婦”訴訟案,沒有查到任何一條消息。可見,進入21世紀,幸存者(還有背后支持她們的學者、民間人士)民間的訴訟行為,與國家的政治關注,共同推動著“慰安婦”議題進入國內媒體的視線。2005年,在《人民數據庫》與《讀秀》中都出現了一個報道峰值。涉“慰安婦”的報道絕大多數仍是國際新聞,中央媒體主要集中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偏向海外讀者)及《環球時報》(偏向國際新聞)上。比如,東京建“慰安婦”資料館,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關于“慰安婦”的不當言論引發抗議、韓國發現“慰安婦”名冊等。與中國“慰安婦”有關的話題是中國“慰安婦”索賠案在東京地方法院的敗訴。2004年和2005年中國的外交部發言人涉及“慰安婦”問題的提問有明顯躍增。根據“外交部發言人言論數據庫”(2000~2014年),外交部發言人在2004年(10次)和2005年(8次)的答記者會上,共有18次被問及“慰安婦”問題,其中有三次涉及“中國慰安婦”敗訴問題,分別為2004年12月16日、2005年3月22日、2005年3月25日。一些地方媒體開始報道這起敗訴案。根據《讀秀數據庫》, 2005年“慰安婦”共有23次報道,涉及8個省份的19份報紙。除兩份報紙是報道蘇智良的“慰安婦”研究(重復性轉載),其余都是報道這次敗訴。山西與海南是“慰安婦”見報率最高的兩個省份。2001年海南“慰安婦”訴訟案促使當地媒體跟進報道并參與到尋找與救助當地幸存慰安婦的活動中。200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海南的《南國都市報》與海南中西醫結合醫院共同策劃了一個活動,尋找與救助海南幸存“慰安婦”,50位市民通過熱線報名,可與幸存“慰安婦”見面座談。《尋找并救助海南最后的慰安婦搶救那一段歷史》,《南國都市報》2005年7月13日;《慰安婦陳金玉:從未有人撫慰晚年貧病交加》,《南國都市報》2005年7月14日;《海南省發起救助瓊崖最后的“慰安婦”》,《南國都市報》2005年7月15日。不管這場策劃的動機和效果如何,媒體人的行動和傳播客觀上推動“慰安婦”進入普通市民的視線。

2007年,中央與地方媒體都出現了一個較高的峰值,其中一個重要背景是“慰安婦”問題成為當年的國際新聞熱點。國際社會對于“慰安婦”問題的關注,已從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到各國政府的政治動議。美國眾議院、加拿大議會下院、荷蘭議院下院、歐洲議院紛紛就“慰安婦”問題通過議案,向日本政府施壓。2007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其在訪美前后對“慰安婦”問題的態度截然不同。從3月初拒絕承認日軍征集“慰安婦”時存在強制,到4月訪美期間就“慰安婦”問題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表達歉意。“慰安婦”問題似成美日關系的重要砝碼,也是國際新聞的熱點。中國國內的地方媒體紛紛報道或轉載此類國際新聞,出現了“慰安婦”報道的峰值,海量的重復性轉載也說明了關注的熱情。或許是因為國際新聞熱點,觸發了國內媒體人的新聞敏感和道德情感,在這股迅速上升的報道熱潮中,中國幸存“慰安婦”的故事被帶出來。2007年4月,被稱為第一位南京“慰安婦”活證人的雷桂英老人的去世,有13家地方報紙共32篇文章報道了這一新聞。相比2006年4月雷桂英站出來承認自己曾是日軍“慰安婦”時,只有3家國內媒體報道,數據來自《讀秀數據庫》。《人民日報(海外版)》也報道了雷桂英老人的去世(參見《慰安婦第一“活證人抱憾離世”》,《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4月27日)。2007年的媒體已經非常有意識地把“慰安婦”與抗戰記憶聯系在一起了,甚至積極參與到對時事新聞的制造中。200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七七事變”)70周年紀念日。來自廣西荔浦的韋紹蘭、江西的萬愛花、海南的林亞金在上海公證處簽下了維權授權書,授權親屬在自己去世后繼續維權。《“慰安婦”受害者簽下維權接力書》,《新民晚報》2007年7月7日。下午,韋紹蘭與江蘇如皋的周粉英據媒體報道,2007年4月,九旬老人周粉英聽兒子讀到《揚子晚報》刊登的雷桂英老人去世消息后,向兒子說出了自己曾是“慰安婦”的經歷。幾天后,老人又從廣播中聽到中國“慰安婦”日本索賠案敗訴的消息,刺激老人站出來向相關機構和媒體公開承認自己曾是“慰安婦”的身份。會合,到南京江寧拜祭剛去世的雷桂英老人之墓。《全國各地舉行各種活動紀念“七七事變”70周年:這一天,不能被忘卻》,《揚州日報》2007年7月8日。有十家媒體在紀念“七七事變”的大標題下,報道了這則消息,報道時間集中在8日和9日。根據《讀秀知識庫》統計。“慰安婦”老人去世已成為新聞事件。2008年周粉英老人去世的消息,有8家地方媒體進行了報道。2007年中國“慰安婦”的相關報道中,還有一則主要新聞是中國“慰安婦”東京敗訴案。日本最高法院對于二戰時侵華日軍綁架和強暴的事實予以認可,但駁回了其賠償請求。“慰安婦”作為“歷史證據”逐漸進入民眾的視野。2012年以后涉“慰安婦”報道量持直線上升趨勢,“慰安婦”已然進入了中國國內話語之中。2012年最重要的中日事件是釣魚島之爭。國際新聞中,絕大多數涉“慰安婦”報道仍集中在韓國與日本的紛爭,但中國媒體的報道已從隔岸觀火式的旁觀者轉向兔死狐悲式的同病相憐,借韓國“慰安婦”問題間接批評日本。2012年7月,圍繞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韓國外交部要求把英文文件中的“慰安婦”改稱為“被強迫的性奴”,地方媒體不僅報道了這兩則新聞,還發表評論文章:《中國也該禁用“慰安婦”這個詞了》。《中國也該禁用“慰安婦”這個詞了》,《京江晚報》2012年7月16日。12月6日,《南京大屠殺全史》出版時,把“慰安婦”稱為“性奴隸”,媒體也多有報道。《南京大屠殺全史出版首發——首次以“性奴隸”指稱慰安婦》,《京江晚報》2012年12月7日第A18版;《慰安婦實為“性奴隸”》,《汕頭特區晚報》2012年12月7日第3版。2012年8月,日本時任首相野田佳彥和日本國家公安委員會委員長松原仁發表否認日本曾強征“慰安婦”的言論,再次引發韓國民眾的抗議。8月15日,日本抓扣香港14名“保釣者”。9月10日,日本政府舉行內閣會議通過釣魚島國有化政策,直接引發9月18日前后中國各地爆發的民間反日游行。《盤點2012年全國各地反日流行理性抗日》,觀察者網,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3_09_15172574.shtml, 2015年12月31日訪問。在這種國際國內背景下,“慰安婦”一詞在8月媒體中出現頻率急劇上升,根據《讀秀知識庫》, 2012年1~6月,涉“慰安婦”的報道量只有114篇,7月計111篇,8月驟升為410篇,9月計174篇,10月計120篇,11月計82篇。8月與9月成為該年報道中涉“慰安婦”最高的兩個月。中國各地媒體,包括地方小報,都紛紛報道或轉載韓國抗議的新聞、中國外交部對此言論的表態。報道中,中國不再置身事外,出現了《否認“慰安婦”無異于再次加害》之類的時評。祈樂纛:《否認“慰安婦”無異于再次加害》,《京華時報》2012年8月29日第2版;《潯陽晚報》(2012年8月30日)轉載。“慰安婦”去世的消息成為新聞。比如,2012年10月,中國最年長慰安婦尹玉林的去世,27家地方報紙報道了這則新聞。典型的報道有:《中國最年長“慰安婦”20年對日索賠無果黯然辭世》(《北京青年報》2012年10月13日第A8版); 《中國最年長“慰安婦”尹玉林抱憾辭世》(《山西日報》2012年10月18日第A1版); 《大愿成遺恨何以慰平生——中國最年長“慰安婦”尹玉林的生命足跡》(《太原晚報》2012年10月16日第8版)。媒體還報道了臺灣最高齡慰安婦93歲的黃吳秀珠去世的消息。《最高齡慰安婦病逝》,《新民晚報》2012年11月7日第A16版。媒體把“慰安婦”問題與釣魚島事件關聯起來,是認為貫穿其中的日本對待中國的態度和野心是一致的。《山西日報》9月初的一篇評論頗具代表性。《山西日報》以“查明會”創辦刊物《出口氣》與日軍性暴力民間圖片展作為事件引子發表評論。“查明會”被看成是日本國民的良心、中日關系中“灰暗中有亮色”。評論者把“慰安婦”事件與“釣魚島之爭”“依仗美國施壓”“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等事件相聯系,認為這些事件“深深傷害了周邊國的情感”。把日本對于中國的態度建立起長歷史的一元化看法,不僅把歷史鏡頭回推到二戰之后,比較日德兩國領導人在對待本國二戰罪行時的不同態度,間接批評日本不知悔改,更把記憶延伸到清末喪權辱國的歷史時點。八國聯軍攻打中國后,清政府庚子賠款。“美國將賠款用于資助中國留學生,英國將賠款用于返還中國鋼鐵,唯有日本是用賠款造槍炮,再次打進中國”。通過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得出結論:“從這點看,日本的確可惡,也足以引起國人的警醒。”徐補生:《慰安婦刊物昭告歷史》,《山西日報》2012年9月4日第C1版。這種橫向與縱向的比較視野,在中國民眾的觀念中并不罕見。通過比較和定位,“慰安婦”問題,確切地說,日本政府對待“慰安婦”問題的態度,成為測試日本對待中國野心的試紙。于是,“慰安婦”問題從歷史遺留問題轉化成當下和未來的問題。

2014年涉“慰安婦”的報道達到了歷史最高點。2014年也被中國媒體稱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的關系最低點。《釣魚島爭端2014年大事記》,新華網(日本頻道), http://japan.xinhuanet.com/2014-12/30/c 133873523.htm, 2015年12月31日訪問。這一年中日關系中事件不斷,圍繞釣魚島的領土紛爭、安倍政府修憲動作、中日軍機事件、《日美安保條約》,等等。2014年,“慰安婦”問題在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例行答記者會上出現的頻率,我們利用“外交部發言人言論數據庫”(2000~2014),以“慰安婦”為關鍵詞檢索,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答記者會中一共50次涉及“慰安婦”問題:2014年17次;2013年3次;2012年2次;2010年1次;2007年7次;2005年8次;2004年10次;2001年1次,2000年1次。利用《人民數據庫》檢索,2015年1月1日至11月19日,外交部發言人一共提到5次慰安婦問題。2014年無疑是頻率最高的一年,且集中在該年的1~2月和6月。以及中方態度的強硬,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語言中,“慰安婦”問題的重要性已從“歷史遺留問題”發展為“挑戰二戰勝利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2014年2月19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2014年1月23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主持例行記者會。、事關未來的問題。中方認為如何對待歷史決定如何走向未來,關系到未來的國際格局。“慰安婦”問題是衡量日本政府“歷史態度”的一個重要指示器。否認“慰安婦”事實,是“公然挑戰歷史正義和人類良知”,呼吁日本政府“正視和反省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和殖民統治歷史”,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2014年1月29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2014年2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2015年4月28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記者會。這些強硬的外交辭令不僅說明中國在中日關系中的策略轉變,對日本的批評上升到道德評判,默默地指向一個國家/政府的品格。

如果說,之前中國在“慰安婦”問題上大多是應對型的,那么,2014年的媒體報道顯示出中方開始主動出擊。“慰安婦”不僅成為重要的外交砝碼,也是國內愛國主義政治話語的組成部分。國家成為重建“慰安婦”歷史,并推動其進入民族集體記憶的主導者。2014年2月,國家立法機構確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3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兩個與抗戰有關的紀念日。2014年3月國家檔案局以世界記憶工程中國國家委員會的名義,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南京大屠殺檔案》和《“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檔案》為世界記憶名錄。圍繞申報記憶名錄的政治紛爭成為該年涉“慰安婦”報道的主要內容。2001年“九一八事變”70周年,中國的“慰安婦”問題還沒有進入絕大多數國內媒體的視野,“慰安婦”尚未與抗戰的記憶聯結。2014年的“九一八”紀念,“慰安婦”已經是戰爭記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國家公祭網“國家公祭網”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新華網共同籌辦,包含中、英、日三種文字版本,于2014年7月6日正式上線,網址:http://www.cngongji.cn/。上,“慰安婦”死難者成為被公祭的對象。“九一八”紀念日之前,中央檔案館開放“慰安婦”有關檔案李明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鐵證如山》,《求是》2014年第18期。;之后,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公布了歷時十年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工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叢書開始分批出版》,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6/c 1112647195.htm, 2015年12月31日訪問。《光明日報》《經濟日報》《桂林日報》等都報道了該消息。這項調研工程始于2004年10月,歷時10年,先后共計有60萬人參與,主要查閱各種檔案文獻、收集當年的報刊資料、走訪歷史親歷者和知情人。作為國家工程,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調查本行政區域內的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查工作從省、市、縣一直深入到鄉鎮甚至村一級。專題卷中也包括了“慰安婦”的調查。, “慰安婦”作為國家的損失進入國家歷史。9月18日當天,《新華每日電訊》在“每日焦點”欄目中,再次報道山西幸存“慰安婦”抱憾離世以及希望向日本討還公道的舊聞,《山西:慰安婦陸續抱憾離世,叮囑后人要討還公道》,《新華每日電訊》2014年9月18日第5版。借此暗喻和警醒國人,日本還未對戰爭做出深刻反省,危險尚存。

1992年以來,“慰安婦”問題逐漸浮出歷史地表。在中國的語境中,經歷了從國際新聞成為國內新聞、從他國之事成為本國之事、從“歷史遺留問題”成為事關未來的“歷史態度”的歷程。中國政府在對待“慰安婦”的問題上,也經歷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的過程。“慰安婦”逐漸進入國人的視野和國家政治話語,作為當下中國上升的民族主義話語中的重要符碼而得以彰顯。

作為符號的“慰安婦”,延續著戰時作為民族壓迫的象征,成為國際政治中一個重要的符碼——既是符號,也是砝碼。在重構的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甚至國際秩序中,“受害國”地位賦予中國相對于日本的道德優越感,讓中國崛起具有和平的光芒和雪恥的道義。反過來,日本右翼在“慰安婦”問題上的不斷否認,是其不對侵略和殖民歷史深刻反省的重要表征,從而使安倍政府要求成為“正常國家”的訴求變得危險,成為挑戰戰后國際秩序和可能危及地區未來和平的一種危險動作。在國內政治話語中,“慰安婦”不僅作為國家損失,進入國家的歷史書寫,也是民族“落后挨打”的證據和象征,進入國人對于民族壓迫的集體記憶,也成為追求民族復興的愛國主義動力。民族壓迫與民族復興是民族主義的兩面。從歷史角度講,中國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在反帝反殖民主義的歷史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外部的民族壓迫是內部民族認同的重要來源。“慰安婦”作為民族壓迫的事實和符號,不僅在戰時進入民族主義的話語,也在戰后需要培植和召喚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精神時,成為可調用的重要歷史素材。在當下民族復興的國家話語中,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結束民族壓迫、走向民族復興的結點。2014年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把抗戰勝利定位為中華民族擺脫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企圖、重樹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開辟民族偉大復興前景。參見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的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4日第2版《人民日報》。日本(右翼)在“慰安婦”問題上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態度,對于正在努力追求民族/國家復興的中國人心理就有了更為特殊和令人焦慮的象征意涵,意味著中國尚未完全走出被壓迫/欺壓的近代史。

“慰安婦”作為史實,事關過去;“慰安婦”作為符號,事關未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舟山市| 安乡县| 太仓市| 桃江县| 陆川县| 湖北省| 会东县| 青海省| 乡宁县| 霍邱县| 蒙阴县| 丰顺县| 福鼎市| 依兰县| 碌曲县| 云浮市| 闸北区| 阜城县| 鸡泽县| 五峰| 湟中县| 延津县| 海林市| 班玛县| 南宁市| 徐水县| 剑川县| 会理县| 林西县| 勃利县| 永善县| 铜鼓县| 宝坻区| 金溪县| 北碚区| 罗城| 湘阴县| 新乐市| 武强县|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