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案情分析嚴重簡單化

宋案系由宋教仁被刺而引發,因此,對宋案謎團的破解,從一開始就被吸引到了“誰是主謀”這樣一個問題上。雇用武士英槍殺宋教仁的應夔丞(即應桂馨)剛一被捕,便有人懷疑其背后有主使之人,謂:“應桂馨與宋先生既無私仇,又非公敵,宋先生有何不利于應?應有何利于宋先生死?即質之應桂馨而亦不能強言為有也。則應桂馨之外,必更有一人焉,為應桂馨之主動可知。”樸庵:《哀宋先生敬告本黨及他黨》,羅家倫主編《宋教仁被刺及袁世凱違法大借款史料》(《革命文獻》第42、43合輯),臺北:興臺印刷廠,1968,第262頁。又謂:


應夔丞與宋漁父生平無握手交,無半面緣,何仇?何怨?應也,宋也,誠風馬牛不相及也。胡為乎應乃擲重金、買死士,必得宋而甘心焉?由斯言之,買武士英者,應夔丞也,而買應夔丞者,伊何人乎?仲材:《刺宋案之六不可解》, 《民權報》1913年3月26日,第3頁。


隨著應宅所獲大量函電文件內容逐漸披露,內務部秘書洪述祖與應夔丞的詭秘關系曝光于天下。但輿論并不認為洪述祖就是最后的主使人,而是進一步提出洪述祖背后可能還有主使之人,理由是:


彼洪述祖,一卑鄙齷齪之小人,與大政治家宋先生固亦風馬牛不相及,宋先生之死生,與彼實了無絲毫之關系,洪又胡為乎必死宋先生而后快也?然則,嗾武者為應,嗾應者為洪,而嗾洪者必更有人在也。《洪述祖有殺宋先生之必要乎》,徐血兒等編《宋教仁血案》,岳麓書社,1986,第168頁。


由于洪述祖為趙秉鈞之秘書,搜獲文件中又有趙、應之間往來函電及趙送應之密碼電本一冊,因此,輿論很快將矛頭指向趙秉鈞。而趙又被認為是袁世凱的心腹,于是,袁世凱亦被牽入案中。在國民黨方面看來,案情是很清楚的,因此,其機關報《民立報》在1913年4月27日刊登44件證據時,于所加按語中明確指出:


宋先生之死,袁、趙死之,非洪、應與武死之也。

洪、應二犯僅一器械,武士英更器械之器械,而真正之 〈人〉主動(人),乃袁世凱、趙秉鈞也。《應夔丞致洪述祖密電》(1913年3月21日),見《宋案證據之披露》, 《民立報臨時增刊》1913年4月27日,第3頁。


這可以說是國民黨方面對于宋案的正式研究結論。然而,趙秉鈞卻不認同這一結論,他于4月28日發表自辯“勘電”,稱“去宋之動機起于應之自動,而非別有主動之人”, “中央政府于宋案無涉”。《趙秉鈞為宋案自辯電》(1913年4月28日),朱宗震、楊光輝編《民初政爭與二次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260頁。袁世凱同日也發出“勘電”,明確給趙秉鈞以支持。《致上海黃克強先生電》(4月28日), 1913年油印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藏,第174函;《致上海譚巡閱使電》(4月28日), 1913年油印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藏,第174函。

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刺激著后來的宋案研究者,以至于絕大多數研究者均把尋找刺宋主謀作為最主要的方向,卻一直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其中較早一些的著作和那些深受革命史觀影響的著者,大多毫無保留地接受國民黨方面的研究結論,只不過文字表述略有差異而已。如前述谷鐘秀、馬震東、鄒魯、陳功甫、魏野疇、孟世杰、李劍農、吳玉章、陳志讓、吳相湘、郭廷以、胡繩、黎澍、陶菊隱、丁中江、胡繩武、方祖燊、李新、陳旭麓、何澤福、李宗一、李守孔、李云漢、徐中約、李侃、金沖及、張憲文、張玉法、朱漢國、來新夏、唐寶林、鄭師渠、張海鵬、朱宗震、侯宜杰等人所著或主編之書,其中,關于國民黨黨史方面著述,如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上海民智書局,1929,第950—954頁;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岳麓書社,2004,第161頁。關于中國近代通史性著述,如陳功甫《中國最近三十年史》,商務印書館,1928,第107—108頁;魏野疇《中國近世史》,中江書局,1930,第261—262頁;孟世杰《中國近百年史》下冊,百城書局,1932,第12—13頁;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商務印書館,1948,第384—388頁;李守孔《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1974,第218頁;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第433—434頁;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1981,第911—912頁;陳旭麓主編《近代中國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531—534頁;李云漢《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第287—288頁;李侃等《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2004,第405頁;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第481頁;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第6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第29—31頁;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1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113—114頁。關于辛亥革命史、北洋軍閥史、民國史方面著述,如吳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9,第165—166頁;谷鐘秀《中華民國開國史》,上海泰東圖書局,1914,第117—124頁;馬震東《袁氏當國史》,團結出版社,2008,第99—102頁;李新、李宗一主編《中華民國史》第2編第1卷,中華書局,1987,第188—194頁;張憲文等《中華民國史》第1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第136—139頁;朱漢國、楊群主編《中華民國史》第1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第43—44頁;朱宗震《民國初年政壇風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132—145頁;胡繩武、金沖及《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507—533頁;唐寶林、鄭師渠《共和與專制的較量》,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第95—106頁;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上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第163—172頁;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第1卷,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第404—407頁;來新夏等編《北洋軍閥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第255—259頁。傳記方面,如吳相湘《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第223—224頁;方祖燊《三湘漁父——宋教仁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第438—504頁;陳旭麓、何澤福《宋教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第96—100頁;陳志讓《袁世凱傳》,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第167—171頁;李宗一《袁世凱傳》,中華書局,1980,第233—243頁;侯宜杰《袁世凱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第283—303頁。以及沈云龍、王涵、何澤福、饒懷民、劉大年、朱懷遠、袁偉時等人所撰文章,沈云龍:《暗殺宋教仁案的要犯洪述祖》, 《現代政治人物述評》(中),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第119—131頁;王涵:《試論宋教仁之死》, 《文匯報》1980年12月16日,第2版;何澤福:《宋教仁與袁世凱》,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第71—78頁;饒懷民:《宋教仁血案及其政治風潮》,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3期,第101—105頁;劉大年:《宋教仁被暗殺案》, 《江蘇文史資料》第33輯,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編印,1989,第1—25頁;朱懷遠:《宋教仁被刺案真相考辨》, 《民國檔案》2010年第3期,第78—86、126頁;袁偉時:《民國時期的袁世凱:成就與罪錯》, 《纏斗:方生與未死》,線裝書局,2013,第95頁。均將袁、趙視為幕后主使。日本學者萱野長知、片倉芳和、松本英紀、菊池秀明、渡辺竜策、樋泉克夫,以及美國學者歐內斯特·P.揚、史扶鄰等人論著,還有劉吉祥(國籍不詳)的英文著作,也都持同樣看法。萱野長知 “中華民國革命秘笈”東京、皇國青年教育協會、1941、188—190頁;松本英紀“宋教仁の研究”京都、晃洋書房、2001、195—199頁;片倉芳和 “宋教仁研究:清末民初の政治と思想”東京、清流出版、2004、193—226頁;菊池秀明:《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中華民國》,馬曉娟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第151—159頁;歐內斯特·P.揚:《1912—1915年的袁世凱》,張華騰等譯,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第138—139頁;史扶鄰:《孫中山與中國革命》,丘權政、符致興譯,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第388頁;K. S. Liew, Struggle for Democracy: Sung Chiao-jen and the 1911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pp.191-201;片倉芳和 ‘宋教仁暗殺事件について’、“史叢”第27號、1981年、19—34頁;渡辺竜策 ‘宋教仁暗殺事件の意味するもの——民初政爭の一斷面’、“中京大學論叢·教養編”1962年第3號、51—71頁;樋泉克夫 ‘宋教仁研究ノ-ト-1-’、“多摩蕓術學園紀要”1980年第6巻、25—42頁。

唐德剛實質上也認為袁、趙是幕后主使,只不過他又對二人在殺宋心態及背后考量上的差別進行了區別分析,他說:


1913年初春,在宋氏旅行講演鋒頭正健之時,袁即連電召宋來京磋商要政。袁的本意或許就是試“重用之”,不成,再“除之”。可是內閣總理趙秉鈞對這個最大的政敵,就是欲先除之而后快。他或許得了袁的必不得已時就“除之”的默許,迫不及待地便悍然提早“除之”了。殺宋之后,風波鬧大了,袁可能認為趙之悍然殺宋,為的只是保持相位的一己私利,而攪亂袁對整個大局的布置。趙之殺宋,不是體諒領袖苦心,而是投機取巧,為保持自己總理的位置,不顧主子的困難,而悍然為之,這就不能饒恕了。因此后來趙也就不得好死了。唐德剛:《袁氏當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67—68頁。


另外一些研究者則或多或少受到趙秉鈞自我辯解的影響,而又加以個人的判斷,傾向于懷疑或否認袁、趙為幕后主使。如廖大偉認為:“從袁世凱的一貫信仰和當時的身份、地位,從宋教仁對袁世凱構成的威脅程度,從在上海行刺的困難程度,特別是對 ‘主謀說’原證據的逐條解讀考析,我們認為對袁世凱的傳統指認是缺乏真實依據的,是不符合事實的,袁世凱不是‘刺宋’主謀,沒有主觀故意的痕跡。”廖大偉:《袁世凱不是“刺宋”主謀考析》,蘇智良、張華騰、邵雍主編《袁世凱與北洋軍閥》,第569—570頁。他認為刺宋乃應夔丞所為,并上升到共進會刺殺宋教仁的高度來解釋;而洪述祖則充當了鼓動、縱容應桂馨的角色。廖大偉:《論民初幫會與社會的緊張——以共進會與刺宋案為中心》, 《史林》2005年第1期,第65—75頁。但奇怪的是,他對于宋案關鍵人物之一趙秉鈞完全缺而不論,實際上留下很大漏洞。張永則認為:“根據具體證據,刺宋是會黨頭目應夔丞主動提出并策劃的,受到洪述祖的推動,袁世凱、趙秉鈞是否知情只能存疑。”張永:《民初宋教仁遇刺案探疑》, 《史學月刊》2006年第9期,第42—49頁。侯宜杰最初認為,“暗殺宋教仁的主謀者不是別人,正是堂堂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和國務總理趙秉鈞”,但近來一改前說,認為“研究宋教仁被刺案,要堅持疑罪從無、無罪推定的原則。缺乏確鑿證據,就不能認為趙秉鈞或袁世凱是刺殺宋教仁的主謀”。侯宜杰:《袁世凱傳》,第295頁;《暗殺宋教仁的主謀尚難定論》, 《史林》2013年第1期,第125—128頁。馬勇最初認為袁世凱“不擇手段地加害于宋教仁,終于釀成民國史上的第一大血案”,但近年也一改前說,認為“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因宋教仁所要競選的議會多數,目標只是內閣總理,與袁世凱的大總統地位毫無關聯”, “將宋案的責任推給袁世凱是非常表面的看法,根本不知道宋教仁與袁世凱之間的真實關系,不知道袁世凱是多么欣賞宋教仁的才華”, “按照當年法院的判決,宋教仁之死追查到內閣總理趙秉鈞,大體上是可信的”。馬勇:《1894—1915:夢想與困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170頁;《重新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第305、312頁。張華騰同樣進行了自我否定,認為從常理言,“刺殺宋教仁破壞了袁世凱自己在民初極力樹立的 ‘合法性’形象,不符合政治家袁世凱的切身利益”;從當時局勢看,“袁世凱并不懼怕宋教仁成立內閣,更不會不計較得失地使用暗殺手段”;從法理上看,“尚未有直接證據證明袁世凱為刺殺宋教仁的主使”。他更傾向于認為“宋教仁為陳其美主謀所殺”。張華騰:《中國1913——民初的政治紛爭與政治轉型》,陜西人民出版社,2015,第83—99頁。

前述業余探究者對宋案真相也有分析。其中張曉波《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傾向于懷疑袁、趙并非刺宋主謀,刺宋很可能是應夔丞與洪述祖迎合袁世凱鏟除政敵之舉。張曉波:《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第16—60頁。思公《晚清盡頭是民國》及金滿樓《退潮的革命:宋教仁的1913》認為袁世凱、趙秉鈞、陳其美均有嫌疑,而陳其美嫌疑似乎更大。思公:《晚清盡頭是民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第110—202頁;金滿樓:《退潮的革命:宋教仁的1913》,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第62—105頁。張耀杰《誰謀殺了宋教仁:政壇懸案背后的黨派之爭》則斷定幕后主使就是陳其美。張耀杰:《誰謀殺了宋教仁:政壇懸案背后的黨派之爭》,團結出版社,2012,第106頁。需要指出的是,早在宋教仁被刺之初,便有人傳言陳其美是幕后主使;20世紀20年代,袁克文在其所著《辛丙秘苑》中,也持這種觀點;而日本人北一輝在《支那革命外史》中,更發揮其奇特想象力,聲稱陳其美是刺宋主謀,而袁世凱和孫中山是“從犯”。北一輝 “支那革命外史”北大輝、1940年改訂版、290—293頁。袁克文和北一輝之書均非學術著作,但其觀點對后來一些刻意抹黑國民黨的人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應當承認,將尋找刺宋主謀作為宋案研究的主要方向,并沒有問題。但須引起研究者高度重視的是,從應宅搜獲的函電文件實際上向我們傳遞了一個極為明確而重要的信息,即“宋案”≠“刺宋案”。宋案案情錯綜復雜,其中至少應當包括收撫共進會、調查歡迎國會團、操弄憲法起草、構陷“孫黃宋”、“匿名氏”攻擊、低價購買公債,以及刺殺宋教仁等一系列情節或環節。另外,在宋案證據中僅僅提到過一次的未遂“除鄧”案,對破解宋案謎團亦極為關鍵。這些情節,環環相扣,次第演進,而又交錯進行,“刺宋”是宋案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整個案情發展的最終結局。因此,倘若我們不對刺宋之前各環節的來龍去脈,及其相互之間的演進關系進行詳細深入的考證,刺宋的發生絕無可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案件發生后出現的一系列矛盾現象也無法得到解釋。然而,縱觀百余年來的宋案研究,研究者無一例外,皆將重心放在了刺宋這個環節上,而對此前諸多環節,要么毫不在意,要么輕輕放過。宋案案情實際上被嚴重簡單化,宋案研究之所以一直得不到推進,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上述各環節演進過程牽涉四個關鍵人物,即袁世凱、趙秉鈞、洪述祖、應夔丞,此外還有王阿法、武士英、程經世根據1913年5月26日《大中華民國日報》第2頁“程經世之趣史”介紹,程經世為京劇名伶程長庚之孫,同文館德文學生。清末曾為直隸候補道。民初先在總統府任翻譯,后轉而為國務院秘書。另據《政府公報》,程經世于1912年10月18日被國務總理趙秉鈞呈請任命為秘書。見《臨時大總統令》(1912年10月18日), 《政府公報》第171號,1912年10月19日,第114頁。、朱蔭榛等幾個相對次要的人物。要破解宋案謎團,就必須結合宋案證據和清末民初政局演變,搞清楚這些人物之間的遠近親疏關系,特別是應搞清楚以下五組人物關系:

(1)袁世凱和洪述祖的關系;

(2)洪述祖和應夔丞的關系;

(3)趙秉鈞和應夔丞的關系;

(4)袁世凱和趙秉鈞的關系;

(5)趙秉鈞和洪述祖的關系。

在重點搞清這五組人物關系的同時,還需要特別注意這幾人與宋教仁的關系,以及應夔丞與陳其美的關系,如此方能確定他們各自與宋案案情的牽連程度,從而徹底破解宋案謎團。然而,我們看到,百余年來的宋案探究,除了對袁世凱與宋教仁的關系有較多討論外,上述五組人物關系均極少為研究者深入討論,甚至完全不被關注。圍繞袁世凱與宋案的關系,僅有廖大偉寫過一篇專題論文;而圍繞趙秉鈞、洪述祖、應夔丞各自與宋案的關系,竟沒有一篇專題論文,無怪乎宋案謎團一直不能解開。

因此,研究宋案必須考慮案情的復雜性,應當按照案情各環節發展的自然順序,以厘清案情演變和相關人物之間的關系為討論重點,步步推進,而不應將案情簡單化到直接以探求刺宋主謀為目的。如此方有可能最終破解宋案謎團,確定刺宋主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西贡区| 平昌县| 比如县| 无极县| 婺源县| 保定市| 临颍县| 香格里拉县| 延津县| 航空| 铁岭县| 丰镇市| 大连市| 宝应县| 高淳县| 喀喇| 镇远县| 电白县| 新和县| 石首市| 武穴市| 巢湖市| 平罗县| 安阳市| 凌源市| 涟源市| 新闻| 老河口市| 桐庐县| 玛纳斯县| 石门县| 花莲县| 揭阳市| 富民县| 麻栗坡县| 原平市| 南宁市| 遂宁市| 乳源| 东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