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禮經傳通解》研究(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博士文庫)
- 王志陽
- 3640字
- 2019-09-20 16:13:18
二 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述評
朱子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經學的集大成者。朱子對宋元明清的學術,乃至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禮學思想是朱子學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儀禮經傳通解》是朱子禮學思想的重要載體之一。在編撰體例上,《儀禮經傳通解》對后代有重大影響,如皮錫瑞所言“近馬骕《繹史》載《儀禮》,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吳廷華《儀禮章句》、江永《禮書綱目》、徐乾學《讀禮通考》、秦蕙田《五禮通考》,分節皆用朱子之法”。在禮學思想方面,以融通三禮,化三禮之分類為統一的禮學體系對后代亦有重大的影響,正如黃季剛《禮學略說》所概括:“朱子《儀禮經傳通解》欲以通禮之倫類,后之《禮書綱目》、《五禮通考》、《禮經釋例》,皆師放而為之;其離析經文,每一節后輒為之標題,后之《儀禮鄭注句讀》、《儀禮章句》,亦皆師放而為之。”
而作為朱子正統派傳人的黃榦和楊復的禮學思想在宋元明清時期也獲得了繼承和發展,只是處于朱子學術成就的籠罩之下聲名不顯而已,但正如葉純芳針對朱子、黃榦、楊復、馬端臨禮學傳承過程所言:“隱藏已久的一條禮學脈絡?!?img alt="參見《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導言》//《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第40~4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51DE/12421606603716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35796-442RRP2O7SlhHU10oAH3LI5xvJooUl26-0-9565dfa00539059892667f2154c8a5af">雖然朱子學派的禮學成就受到學者推崇,但是學術界對朱子學派禮學思想的具體研究情況并不令人滿意。
綜觀宋代以后中國學術史的大變革,明代的王學左派開始批判朱子禮學,而清末康有為、梁啟超等學者開始借助西方學術思想批評包括朱子學術在內的傳統學術,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則發展為全面否定朱子學派成就,朱子學派的禮學亦成為重點批判的對象。在1949年之前,海外研究朱子的學術著作主要有日本浦川源吾的《朱子の禮學》和后藤俊瑞的《朱子の禮論に關のすゐ一考察》,而1949年后大陸的禮學研究低潮期持續到“文革”結束。臺灣與海外的朱子禮學研究則率先走出低谷,日趨活躍,具有扭轉風氣之功的學術著作當屬錢穆《朱子新學案》
、高明《朱子的禮學》
和宇野精一《朱子和禮》
三書。在他們的影響下,大陸學界的朱子學研究重新發展起來。其中,最先發展起來的領域是朱子理學。至20世紀末,朱子學研究處于不斷深入拓展的繁榮階段,成果極為豐富,但是在汗牛充棟的朱子學研究成果中朱子理學占了絕大部分。
朱子經學研究則極為冷清。在這個冷清的領域里,學者又多集中于朱子的易學、詩經學,而朱子禮學研究又以《家禮》的研究及散落于《朱子語類》的禮學語錄為研究重點。
學術界對《儀禮經傳通解》各部分,即《儀禮經傳通解》朱子編撰部分、《儀禮經傳通解續卷喪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楊復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的研究成果,茲述如下。
1. 《儀禮經傳通解》朱子編撰部分
在近現代學術研究中,較早的研究論文有白壽彝《〈儀禮經傳通解〉考證》,其主要考述該書的編纂體例、經過、參與編修者及刊刻版本。爾后戴君仁著《朱子 〈儀禮經傳通解〉與修門人及修書年歲考》《書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后》兩篇文章,
分別對該書的編纂過程、參編人員的考察及朱子修書旨意的闡發。高晨陽在《孔子文化大典》里也對《儀禮經傳通解》進行提要式的介紹。
上海古籍出版社聯合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整理出版了涵蓋朱子所有作品的《朱子全書》,
形成了目前朱子作品最齊全的合集,大大方便了朱子學的研究。其中《儀禮經傳通解》由王貽梁點校。
王貽梁在《點校前言》中對本書的成書過程、版本源流及優劣均作了言簡意賅的考述,還撰寫了《〈儀禮經傳通解〉與朱熹的禮學思想體系》,著重介紹了朱子編輯的理念和編輯的宗旨。
另外,李致忠發表了《〈儀禮經傳通解〉三十七卷敘錄》
。在域外漢學方面,日本上山春平撰有《朱子的 〈禮學〉——〈儀禮經傳通解〉研究序說》
及《朱子的 〈家禮〉與 〈禮儀經傳通解〉》
,其對《儀禮經傳通解》的編輯體例前后差異做了整理與比較。戶川芳郎《〈儀禮經傳通解〉“解題”》對《儀禮經傳通解》在日本的傳布情況與影響進行了說明,
樸美拉撰有《〈儀禮經傳通解〉的體制中出現之朱子禮學思想》對其內在思想進行了初步研究。
潘斌《朱子 〈儀禮經傳通解〉的編纂緣由和學術影響》
考察了朱子編纂《儀禮經傳通解》的原因及對《儀禮》經、注、疏作了??焙陀栣尩膬r值,并考察了朱子《儀禮經傳通解》體例和編纂原則對后代禮書編纂的影響,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在學位論文方面,1989年張經科碩士學位論文《〈儀禮經傳通解〉之〈家禮〉研究》開始探討其內容。1999年宋在倫的碩士學位論文《〈朱熹禮學思想的形成:〈家禮〉、〈小學〉、〈儀禮經傳通解〉的階段性發展》探討了朱子禮學思想的形成過程,
2000年林革華碩士學位論文《〈儀禮經傳通解〉“編纂”研究》則從文獻學角度研究其編纂成就,2004年孫致文博士學位論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則探討了《儀禮經傳通解》的文獻學意義、解經意義、現實意義以及在漢宋學術爭辯中的學術史價值
, 2009年殷慧博士學位論文《朱子禮學思想研究》第四章第二節考述了《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緣起、編撰過程及其在朱熹學術思想中的地位,對孫致文博士論文進行了有益的補充。
從以上情況可知,有關朱子禮學思想的研究文章日漸增多,對《儀禮經傳通解》的研究呈現三方面趨勢:一是從《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過程到編纂體例的研究,再到以《儀禮經傳通解》為例考察朱子禮學思想;二是從單純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的文獻學意義,到在朱子學體系中研究《儀禮經傳通解》的價值;三是《儀禮經傳通解》的研究范圍仍主要局限于朱子所編定的部分,對未定稿《儀禮集傳集注》部分的研究仍舊處于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2.黃榦禮學思想研究
與朱子禮學成果相比,有關黃榦學術思想的研究成果少得可憐,更遑論其禮學思想了。但是學者對黃榦《儀禮經傳通解續卷喪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的材料性整理亦處于不斷推進中,除前文揭橥的長澤規矩也、戶川芳郎編撰的《(和刻本)儀禮經傳通解》采用了黃榦撰《儀禮經傳通解續卷喪禮》及黃榦撰、楊復編次的《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本及附于書末的戶川芳郎《解題》論述了此書在日本的流布與接受情況之外,劉兆佑《儀禮著述考(一)》則對黃榦編撰部分編寫了提要,并編錄了宋人楊復、張虙、陳振孫,以及清人錢曾、彭元瑞、張金吾的提要與評價。
當前只有三篇學位論文專文研究黃榦的學術思想,
其中2010年錢瑩科碩士學位論文《〈儀禮經傳通解·喪禮〉整理方法研究》則借用孫致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的研究方法來研究黃榦主編的《儀禮經傳通解續卷喪禮》部分的編撰方法、編撰思想等內容。
3.楊復禮學思想研究
黃榦的禮學思想研究成果已屬鳳毛麟角,而有關楊復禮學思想的研究成果則更少。葉純芳在《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中的“導言”部分辨析了楊復重修的《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與黃榦所撰、楊復編次的《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之間的關系,初步考察了楊復的學術成就和學術影響。刁小龍《楊復 〈儀禮〉學初探——以 〈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章句論為中心》
初步研究了楊復《續祭禮》,考察楊復禮學對朱子、黃榦禮學的發展,定位朱子禮學思想的一環。此外還有袁晶靖《〈文獻通考〉引楊復 〈祭禮〉考》
重點研究了楊復《續祭禮》對馬端臨《文獻通考》的影響,并對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進行了輯佚,比較分析了馬端臨與楊復之間禮學體例與思想之間的差異,成果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4.朱子學派禮學思想變革研究
有關朱子學派禮學思想的沿革和發展衍化過程的研究成果極其豐富,但是研究朱子學派的學者一般認為朱子后學只是在朱子學術成果范圍內打轉,難以超越朱子學術成就
,而朱子學派禮學思想的變革除了前已揭橥的葉純芳《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導言》有所涉及外,尚未有專文研究成果,仍屬朱子學研究的空白部分,有待深入研究其傳承與衍化過程。
5. 《儀禮經傳通解》的影響研究
朱子學派是宋學的典型代表,而關于宋學和清代學術之間糾葛,主要分為三大學術觀點:一派以胡適、梁啟超為代表,此派認為清代學術是宋學的反動;第二派是以錢穆為代表的“每轉益進”說;第三派是以余英時為代表的“內在理路”說。在這個問題上,錢穆《近代三百年學術史》《朱子新學案》從不同方面討論了朱子學派與清代學術的關系,
隨著朱子經學思想研究的發展,清代學術與以朱子為代表的宋學之間存有繼承與發展關系逐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如陳榮捷《朱熹》的“道統與后繼”章通過考察朱子后學的學術成就而描繪了朱子學從宋代到清代的發展過程,初步系統地考察了朱子學術與宋元明清的學術關系。至于朱子學派與清代禮學的關系除前文揭橥的皮錫瑞、黃侃所涉及的成果外,前揭孫致文博士學位論文《朱熹 〈儀禮經傳通解〉研究》也初步研究了《儀禮經傳通解》朱熹編撰部分對清代學術的影響。
由于學術界受清初學者學術觀點影響,學術界對元明兩代學術發展成果持否定為主的態度,導致了元明兩代禮學與朱子禮學之間的關系尚未有專文進行論述,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至于朱子學的海外影響,現有研究主要關注朱子理學的海外傳播情況,而關注朱子禮學海外傳播情況的學者又主要著力于研究《家禮》的海外影響,尚未有深入研究《儀禮經傳通解》海外影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