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禮經傳通解》研究(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博士文庫)
- 王志陽
- 1386字
- 2019-09-20 16:13:18
三 本書的基本思路、研究原則、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本書基本思路是立足于《儀禮經傳通解》,梳理朱子學派三代學者在《儀禮經傳通解》中所呈現的各方面共同點與差異點。結合朱熹、黃榦、楊復三人的相關文集、語錄、史書事跡等材料考證分析三代學人在《儀禮經傳通解》中呈現的思想內容及其內在差異的深層原因,考論朱子學派禮學思想的衍化過程,并關注《儀禮經傳通解》對后代學術思想影響。本書的研究原則主要是立足于《儀禮經傳通解》的文本情況,結合相關歷史文獻,遵從文本文獻和歷史文獻相互參照的原則,著重考察《儀禮經傳通解》各部分之間的內在差異,由此獲得本書的新觀點和新見解。除緒論之外,本書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二章從《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過程入手,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原因、編者隊伍、編撰目的,分為三節。第一節通過考察朱子內在學術體系和治學方法以及當時的學術環境來考察朱子編撰《儀禮經傳通解》的內在動力、學術根源到直接編撰的原因。第二節從編者的主要學術思想、行為特質、地理分布三方面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編者隊伍的特點。第三節從《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目的在朱子、黃榦、楊復三代主編者之間的變化考察朱子學派的禮學思想由破壞性的禮學思想到建構禮學新傳統的過程。
第三章從《儀禮經傳通解》朱子編撰部分處理四禮、禮與諸經、禮與諸子學以及經與傳記四個方面來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的文獻思想。第一節從經與傳記的分類來考察四禮之間的關系。第二節從源自諸經的材料進入《儀禮經傳通解》的原因及其標準問題入手,分析《春秋》三傳與禮學的關系、其他諸經文獻與禮學的關系來考察朱子關于禮與諸經關系的思想。第三節從諸子學資料進入《儀禮經傳通解》的理論依據、諸子學資料對禮學資料的貢獻以及遴選諸子學資料的標準方面來考察《儀禮經傳通解》所呈現的禮與諸子學之間的關系。第四節從《儀禮經傳通解》的禮儀與禮義的新型結構體系、禮儀與禮義地位及其與編撰目的關系來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的結構體系。
第四章從《儀禮經傳通解》的朱子編撰部分、黃榦《儀禮經傳通解續卷喪禮》和黃榦撰、楊復編次的《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以及楊復重修的《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入手分析編者按語,研究三代主編者的禮學思想。第一節辨析《儀禮經傳通解》朱子編撰部分的按語統計標準并統計朱子按語數量,根據按語內容進行分類研究,考察編者按語的內在價值研究朱子按語。第二節從《儀禮經傳通解》黃榦按語分類入手剖析黃榦禮學思想,比較研究黃榦與朱子禮學思想。第三節從楊復的生平與師承關系、《喪服圖式》的著作權、楊復按語分類,以及楊復與朱子、黃榦禮學思想的衍變等方面來考察楊復按語。
第五章從宋元明清四代的政治制度、禮學研究、諸經研究三方面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的政治與文化影響。第一節是梳理《儀禮經傳通解》在宋元明清中的地位變化,主要考察《儀禮經傳通解》在科舉中的實際影響力來研究其政治影響力。第二節從《儀禮經傳通解》的禮學觀念、編撰方法及其衍化過程等方面來考察《儀禮經傳通解》對宋元明清禮學思想的影響。第三節首先從《儀禮經傳通解》所保存的文獻對后世輯佚、校勘經學文獻的影響考察《儀禮經傳通解》在保存文獻方面的影響力,其次從《儀禮經傳通解》音樂理論被后代引用情況來考察《儀禮經傳通解》對后世音樂理論的影響,最后從《儀禮經傳通解》對后代校勘學的影響力來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研究方法的影響。